拯救大兵瑞恩大學生觀后感
電影以戰爭高度還原本態的殘酷構筑了自已的奠基,而一個關于《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則于這場人類最為昏暗的戰爭里,得見于人性的光芒和對戰爭自身的深省,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拯救大兵瑞恩大學生最新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拯救大兵瑞恩大學生觀后感(篇1)
究竟是戰爭磨滅了人性,還是人性在戰爭中愈發顯得熠熠生輝?《拯救大兵瑞恩》給出了答案。
電影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珍珠港被襲所以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戰爭極為慘烈,血流成河,德軍裝備極其精良,但在各國的猛烈攻擊下,德國勢力漸漸被擊退,聯軍離柏林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大兵瑞恩就是一名美軍101師506團E連的二等傘兵,但不幸的是,他們被錯投到了敵腹——德軍后方重地,十分危險,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哥哥也都在戰役中犧牲,他是母親的唯一依靠,卻同樣杳無音訊,所以,美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下令,派出一支搜救小隊,找出瑞恩,把他帶回家。
乍一看,這個命令完全就是胡鬧,就算是為了一個母親,也不能讓搜救小隊搭上性命去救一個人,并且,美軍士兵有多少,找出一個士兵簡直如同大海撈針,更何況這個士兵深入敵腹誰去救,又有誰愿意去送命呢?可是如果站在母親的角度去研究,卻又不禁多了一份憐憫,而這個命令又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獨子無需參軍,并且,已經有過家庭因戰爭而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那么這個命令也就合情合理,但關鍵是,去救瑞恩的任務應當派給誰呢?
這個任務被派給了米勒上尉,米勒上尉帶著霍瓦特中士、萊賓、梅利西、杰克森、卡帕佐、軍醫韋德和翻譯官厄本出發了。
但顯然,這個任務對于搜救小隊的每個人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苦差而已,僅有醫生韋德例外,他明白生命的寶貴。
而災難很快就降臨了,卡帕佐陣亡,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被德軍狙擊手射中,又在中彈后不斷說話耗費體力,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而死亡。卡帕佐的死讓搜救小隊出現了動亂和分歧,抱怨聲越來越大,倒霉的是,還遇到了一個同名同姓的瑞恩,但并不是他們要找的那個愛阿華州的詹姆斯法蘭西斯瑞恩。能夠想得到,搜救隊員的心境,他們本來就心不甘情不愿,在失去了隊友卻只找到一個同名同姓的膽小鬼,不能不說他們沒有憤懣。
之后,好不容易打聽到了瑞恩的消息,卻又遭遇了韋德醫生陣亡的慘痛,但根據軍法,卻又不得不把射殺韋德醫生的德國兵放掉,因為他已經投降做了俘虜。搜救小隊面臨著解散的危機,因為眾人已經不在愿意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二等兵再眼睜睜看著戰友死去。
就在小隊分崩離析之時,米勒上尉說他原先是一個英文教師,但此刻已經沒有人能夠認出他是一位教師了,教師育人,軍人殺人,每殺一個人,他就離家越遠,他并不喜歡打仗,他期望這次任務結束后,自我就能回到家中,不需要再讓自我的雙手沾滿鮮血。
小隊重新上路,但他們的心境已經變了,為了回家,他們不再抱怨了。
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無意之間,他們就與瑞恩相遇了,瑞恩并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反而是個漢子,更出人意料的是,瑞恩堅決不當逃兵,不拋棄戰友,唯獨自我回家。
一個大難題擺在了搜救小隊的面前,已經找到了瑞恩,要么留下,要么回去。
在戰爭中,應當優先研究生命,但如果留下守橋,很難相信他們能很好的活著,所以應當選擇回去,但搜救小隊選擇的是留下,那么這又是出于什么呢?沒錯,選擇了人性,不再是一個戰爭機器,為了完成任務而活著,不僅僅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甚至,他們不再執著于回家,執著于那個守望著的母親,而是留下來,為什么?因為在殘酷的戰爭中,有一種感情叫做戰友情誼,有一種心境叫做為了擁有一段真正值得紀念的生命與回憶的選擇。
最終的戰斗是十分殘酷的,靠著有限的并不十分精良的裝備對戰德軍的虎氏坦克和22毫米機槍還有步多于自我幾倍的步兵,雖然定下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但還是被強行突破,到最終竟連炸橋都做不到了。盡管如此,在戰斗中依然想著戰友,杰克森看到了坦克的炮筒瞄向了這邊,不是先保護自我,而是大叫讓旁邊的人伏下……超越死亡的是什么東西,是人類的情感,米勒上尉最終也不在想著回家,而是拿著一把手槍朝著坦克開槍——每一槍,都是一份普通的人類的心境,不喜歡戰爭,期望擁有一份回憶,與戰友之間的情感……
轟——的一聲,坦克在米勒上尉的眼前爆炸了,援軍最終到達了,,空軍粉碎了德軍的坦克與陣形。
八個人,最終只活下來了兩個——萊賓和厄本,其實,之所以是他們活下來也是有原因的吧,不是男一號米勒,而是他們,因為萊賓當時是抱怨最兇的一個,當他應對死去的戰友,會想些什么呢?厄本,正是因為厄本的懦弱,梅利西才會死掉,就算他最終射殺了那個忘恩負義的德國士兵,他也會抱著深深的愧疚活一輩子,他真的能夠背負得起生命嗎?瑞恩其實也在無形中被禁錮了,背負著為救他而死的人的生命。
然而,為什么會有人喪生,有人需要為了別人的生命背負一切?這都是戰爭的罪過,那么,德國士兵有錯嗎?他們為什么要被仇視呢?這樣的故事不一樣樣也會發生在德國嗎?有錯的是希特勒,是戰爭。
回到開頭提到的問題,是戰爭磨滅了人性,還是人性在戰爭中愈發熠熠生輝?戰爭是殘酷的,死亡如影隨形,戰爭奪走了生命,但絕不可能抹滅人性,不管你是個軍人還是個普通人(基度茲),在戰爭中,人性依然散發著光彩,那么,到底是什么磨滅了人性——答案是人的內心,人性不能被磨滅,只能被自我所摒棄。
所以,拯救難道只是瑞恩一個人么?拯救的真的只是生命嗎?
拯救大兵瑞恩大學生觀后感(篇2)
在略顯粗糙的畫面中,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糾結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全片看完后我的感受僅有震撼兩字。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小隊被派去拯救一個二等兵瑞恩的故事。這個小隊一路上與敵人交戰最終全軍覆沒,換來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紀錄片的手法重現了諾曼底登陸,鮮血、斷肢、尸體、炮火,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還原。斯皮爾伯格告訴我們,諾曼底登陸并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殘酷、殘忍、絕望的衍生物。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先祖歷經種種戰爭以換得我們的生存與生活,如今記憶被風沙侵蝕,再提起他們,我們很少會覺得感動。他們成為了歷史書上的油墨,成了考試的考點。而更多的犧牲者成為了墓園里每年一次理解吊唁的墓碑,甚至很多的戰士一齊組成了一組租統計數字,我們捧著鮮花卻不知何處吊唁,歷史殘忍的把他們慢慢磨成齏粉。我們記住的只是名字,而就像卡爾維諾所說,名字是沒有意義的。我明白這一切不可避免,歷史終究會塵埃落定,掩蓋住當年的熱血與愛恨情仇。楊慎早就參破了,他在《臨江仙》里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我仍想在歷史的縫隙中抓住哪怕一點碎片,在某個時刻突然回憶起它時能付予最忱摯的敬意。
還有那些戰爭,內戰就不需要提起了,二戰、抗日戰爭,這些戰爭究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么我想戰爭就是戰爭,任何冠之以“崇高、偉大”的字眼的行為都是對人性的漠視。我從來不認為平津、遼沈等戰役是偉大的,因為我們屠殺的是同胞,我甚至不認為抗日戰爭是偉大的,偉大的是中華民族,不是戰爭本身。想來戰爭離我們很遠了,我們在溫室里呆久了不免會忘記戰爭的真面目。無數的尸體、槍林彈雨、怒吼、哭泣、絕望……戰爭才不是電腦游戲,也不是統計數字。看看那些老兵,很多人一輩子活在戰爭的陰影中難以自拔。“軍人的天職是服從”,這是因為在看不到期望的戰斗下,所有思考都會讓人崩潰,僅有服從使人有繼續戰斗的勇氣。對于戰爭,無論如何,理性的祭奠死者,帶著“溫情和敬意”看待它們。我突然想起了以往看到的一篇報道:一位知識分子呼吁以后說“南京大屠殺死者紀念館”而不是“大屠殺紀念館”,因為屠殺永遠無需紀念。
這部電影有一個每個觀影者都無法避開的問題:用一個小隊來換一個瑞恩值得嗎中西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恐怕是不一樣的。西方關懷每一個個人,認為為了避免損失更多的生命而放棄一個生命的行為是不人道的,而我們更關注全局,強調理性,爭取把傷亡減到最小。奇怪的是,西方恰恰是以理性著稱的,而中國文化偏于感性。
我想我們不能直接的斷定中國人不講人道。我們向來崇尚團體主義,為了團體利益能夠犧牲個人利益是我們一向遵循的準則。所以應對一個生命與多個生命的權衡時,我們自然而然的會選擇犧牲那一個生命。我們始終被困于團體主義的泥潭。這種團體主義帶來的是對個體的相對漠視,時間久了,我們變得畏畏縮縮,甚至在團體面前無視他人的痛苦,最終無視自我的痛苦,那時也許就是《1984》預言的場景之一。然而這種團體主義或多或少的幫忙了中華民族一路生存下來。西方則更崇尚個體利益,不放棄每一個個體。這種觀念自有其缺陷,然而從人之常情來說,它更容易博得百姓的肯定。我們保守、瞻前顧后,安全卻疲累,西方人開放、專注個體,卻無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也許這么說不對,因為生命無法用利益來衡量,也不能用數字衡量,如果為了避免可能的更大傷亡而放棄一個生命,我不敢茍同這種行為。
拯救大兵瑞恩大學生觀后感(篇3)
剛剛看完《拯救大兵瑞恩》,現在的心情好沉重......這是一部讓前一百年戰爭電影蒙羞,讓后一百年戰爭電影無法跳出模式和創新的偉大戰爭電影!一部你不得不去看的經典戰爭片!我其實很早以前就打算看這部電影了,因為知道它很經典,但是又因為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機會去看,今天在家里休息,閑著沒事兒,就打算看看了!看完了才發覺,為什么我一直錯過了這部電影到現在。
我覺得人總是要在對自己的現況不滿足(或者本身自己就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時候來看一些很經典的電影,你當是陶冶情操也好,打發無聊時間也好,總之那些很經典的電影,你應該,還是必須要去看看的,無論你是處于什么樣的狀況下,看完之后你一定會被深深打動!這部電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雖老,但堪稱經典。
對于這種戰爭題材的電影,我一向都是比較喜歡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八一建軍節出生的,天生我就喜歡看這些,每次都會被那些軍人的精神所震撼!就像這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是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只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后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成功找到并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 電影長達將近3個小時,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鐘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整個故事的結局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已經表達了要向世人展現的東西。戰斗勝利了,瑞恩順利的回到了母親身邊,然而米勒上尉等卻永遠留在了瑞恩的記憶中。影片探討了戰爭中人道主義的一個難題,用八個人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士兵的人道主義精神究竟是否應該?從這一點一下提高了影片單純作為紀實性電影的品格,從而更深層的`挖掘了戰爭中的正義和人道精神,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我在想,現在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還有什么不知的滿足的呢?沒有讓我們親身去經歷那些殘忍的戰爭場面就已經是很慶幸的事了,那些精神我們也只能從電影里看到,感覺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悲痛那豈是只用“殘忍”兩個字可以概括的!戰爭,無論什么樣的名義,受到傷害最多的只能是普通百姓!
現在我的腦海里一直還回想著電影最后由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約翰米高上尉對由馬特達蒙扮演的瑞恩說的最后一句話:好好的,不要辜了..當瑞恩已經年邁再回到故地時,對著上尉的墓碑一直想很肯定的證明著:他一直很好的活著,一直有很努力的過好每一天,沒有辜負那些為了他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們!他反復的問自己,問家人,他是不是個好人,這一切只是想證明他的余生沒有辜負那些“拯救大兵瑞恩”的血的代價!
拯救大兵瑞恩大學生觀后感(篇4)
周末,我看了一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
爸爸說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戰爭篇,它大致講了::瑞恩在草地上見到了自己恩人(也就是一位烈士)的陵墓,突然想起了當年的那場戰役……快要到岸上了,敵軍的機槍開掃了,血流成河。不久后,用許多戰士的生命換來了沙頭攤。攻入沙頭灘后,上級派來了一支小部隊專門尋找瑞恩的下落。經過很長時間,歷經千辛萬苦,他們終于找到了瑞恩。此時瑞恩正扛著火箭筒炮轟敵軍的運兵裝甲車,找到瑞恩后,大家來到橋頭準備瑞恩的最后一戰。尋找瑞恩小隊的隊長是為了自己的愛人才不放棄這一場戰爭的,值得讓人敬佩。隊長為了不讓瑞恩受傷,自己犧牲了,瑞恩成功回到了家鄉。
我想到自己打羽毛球。雖然我非常喜歡羽毛球,可是一累就不想繼續了,而隊長卻為自己喜歡的不顧一切,真是值得敬佩。
為什么隊長能為自己喜歡的不顧一切,而我卻不能?
拯救大兵瑞恩大學生觀后感(篇5)
每一個故事都能帶來震撼,都能帶來心靈的富足與發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戰爭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從諾曼底登陸開始。
當美軍攻擊德軍時,面對城墻上的機關槍突突的不停,美軍冒死沖了上去,沙灘上是無數的尸體,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紅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沖鋒時死的,一位年輕的米勒上尉,帶領他的部隊,利用鏡子,發現了敵軍的數量,于是,他帶著自己的兵,火力掩護后,攻占了城墻!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
一個家庭有著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戰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運輸機投錯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時的陸軍參謀長得知此事后,人道主義精神使他毅然決定,派搜索小隊搜索瑞恩,可他的部下卻不解,于是,他拿出了林肯給南北戰爭中一位因戰爭而失去五個兒子的母親寫的信來說服大家,于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動。
這部片子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間,但在戰爭的背后,多少是有點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類只能靠自己的運氣,與經驗!
這部影片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其實外國的“抗戰”也挺艱難!甚至比中國死傷的還厲害!原本以為諾曼底這一仗盟軍打得很歡死傷很少的我徹底改變看法。
最讓我感動的是瑞恩,他恪守職責,不因個人生死而拋棄隊友!與大家共進退!這讓我看到了美國軍隊的精神,他們是那么有責任感!最終撐到了大部隊的來臨!
我徹底感悟了:一場戰爭的贏與輸,其實并不重要!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獲,但不耕耘就一定沒有收獲!責任感對于一個人來說多么重要,愛拼才會贏,只要敢拼博,勝利一定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