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高中生觀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給觀眾一種強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節和所要表現的蕩氣回腸的情感外,還有一點就是視覺的沖擊。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宏場面,讓觀眾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拯救大兵瑞恩高中生最新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拯救大兵瑞恩高中生觀后感【篇1】
相信很多人都能夠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我的影子。
當然期望自我能是米勒上尉,訓練有素,操守堅定,充滿大愛,最讓人歆羨的是他犧牲時居然都擁有安詳鎮定的表情,恍若天神。
霍瓦斯中士也不賴。身經百戰,愛兵如子,話語不多但句句分量十足,是士兵最佳的后援和精神支柱。死時居然還不忘幽上一默:“我剛把肚子里的氣兒放了。”
狙擊手杰克森相當令人不舍。吻一吻十字架,上帝借來稱頌一番,扳機一扣血光一閃。八人中數他殺人最準最狠,睡覺時卻比誰都香。雖說是“仗劍之人必死于劍下”,無奈“主在我心中,任誰也沒轍?!?/p>
或者憨厚的壯漢卡帕佐,倔強的猶太人梅利士,不聽話的瑞比……哪怕是瑞恩也行,士兵楷模,克盡職守,還有一個怡享天年的結局。
可是最終得承認,除了翻譯厄本,我不太可能會是其他人。
像他一樣懂一點外語濫竽充數,像他一樣手無縛雞之力,像他一樣精神緊張放不開,像他一樣夢想主義還幼稚可笑。他似乎一無是處,對敵人心慈手軟,緊要關頭還不爭氣“_”了一把,直接造成了梅利士被萬惡的黨衛軍活活捅死。我甚至不敢肯定如果換了是我,最終會否有一槍干掉“輪船威利”的勇氣。可是這才應當是我,抱著和《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馬小軍一樣的英雄幻夢,骨子里只是一點葉公好龍的窮酸罷了。厄本的婦人之仁,才是我最能夠依靠的財富,微不足道卻溫暖純真,最是靠譜。
想當英雄的男人,該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英雄本就不是人當的。愛慕英雄的女人,也請看看這部電影,英雄就該和戰爭一樣讓你走開。
猶記得瑞梅爾殘破的橋頭,霍瓦斯中士應對著米勒上尉,柔和的眼神融化在夕陽的余暉里:“有一天我們回首往事,會覺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們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杰作?!?/p>
不知怎的,想起了希羅多德的《歷史》中那句“享了人該享的福,吃了人該受的苦。”
也許這會是我們在這個精神空虛的年代里最值得驕傲的光榮?
拯救大兵瑞恩高中生觀后感【篇2】
對母親來說,孩子是生命的延續,甚至是活下去的期望,士兵為國捐軀,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家庭,最疼愛他們的我是母親,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口中才會不停的叫著“媽媽”“每死一個人,就等于救了一個甚至一百個人”用鮮血換來和平,用死去換來活著,這也許也男主與自我內心的痛苦所做的斗爭。
人是一個群體,人與人之間不停地在建立聯系,在士兵這群人中,大家總是在一齊應對死亡,他們之間的聯系會很緊密,戰友的死,帶來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每一次作戰勝利,對士兵來說,最大的勝利也許是活下來的幸運。
拯救瑞恩是上級下達的任務,服從任務是士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守則,可是士兵也是人,也擁有七情六欲,男主在中槍后,拿著手槍向那堅不可摧的坦克不停的開槍,是作為一個戰士的使命,但更多的也許是對戰爭的仇恨,失去戰友的心痛。
到底該不該救瑞恩,也許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用八個人的生命換另一個活著,不值得,但一個母親已經失去三個孩子,每個人都能理解那是怎樣的痛苦,并且這是社會道德所認同的,沒辦法,兩者必選其一,當然得選母親這邊,大家都不明白瑞恩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上級下達命令,下級執行任務,因任務而死是士兵的光榮,不論他們是否想要這光榮。
上級的任務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執行任務的計劃,死去的人,不能抱怨,不能訴說,不能流淚,但他們的故事被瑞恩記在心里,自責,內疚,感激將伴隨他的整個人生,為了“不要辜負我們”而努力地活好,被銘記,也許就是活著的另一種形式。
那個被放過俘虜仍舊殺戮不斷,為什么他如此的怕死,卻又那樣的傷害他人,他放過了為他求過情的少年,證明了他也是有人性的嗎?他也是一個士兵,為了活著而活著,按戰爭的要求殺敵,為了自我的正確放走敵人,最終的死也是被放走人所殺——那個懦弱的少年。
因為這個少年的害怕,損失慘重,只是送子彈都不敢,一邊一自我為恥,一邊害怕地站不起來,他捧著珍貴的子彈像捧著所有人的生命,又無能為力的淚流滿面。他明白他求過情的俘虜殺了自我的隊友,卻更加地自責無能,直到親眼看見自我放過的人向隊長開槍,情緒積累到定點,最終才會在俘虜隊伍里打死了他。
當瑞恩拒絕回家,的確展現了他堅定的意志,和之前找錯的那個哭著要回家的人構成比較,但千里迢迢趕來的戰士們,就完不成任務,對不起已死去的同伴,但瑞恩的堅持讓他們無可奈何,站前的笑聲看起來樂達,卻被不著邊際的傷感覆蓋,多少悲痛憤恨都一笑了之。
神槍手每次開槍前都會禱告耶穌,并親吻項鏈上的十字架,來祈求保佑和加強信心、勇氣,他從沒有完全地相信自我必須能夠打中,而是將期望交給天神,自我才能篤定的開槍,所以才從不驕傲自負,也沒有被作為一個槍手的壓力壓倒,十字架是受盡苦難的耶穌的象征,耶穌為人類償還苦債,來祈禱人們幸福。
士兵用自我的生命換來更多人的幸福平安,就像耶穌一樣,保護著其他人。墓地里一排排潔白的十字架,訴說著戰爭帶來的苦難和士兵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每個高潔的十字架下,都安眠著一個曾與苦難抗爭到底的英雄的靈魂。
拯救大兵瑞恩高中生觀后感【篇3】
今天晚上集體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不知在平安夜看這么讓因心痛的片子是不是一種諷刺。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么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么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么幸福的場景,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沖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么多你留戀的東西啊!
看到片末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在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家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么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稍趹馉幹?,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現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凈化一次心靈,真好……
拯救大兵瑞恩高中生觀后感【篇4】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禮贊
每次觀看戰爭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便在我腦海中閃動。在這部影片中,我感受不到勝利的笑容,更找不到作為贏家的欣喜。僅僅有一股真切的感覺環繞著我,就是來自生命頑強及尊嚴對我的震撼。
我從這部影片中終于明白,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勝利的。因為,為了勝利,成千上萬的無辜生命會隨之消亡,但這對于任何一個家庭無不是打擊。
在這次二戰中,億萬人失去家庭,億萬人的生命成為了戰爭對人類的懲罰,他們用八個人純潔的生命與靈魂交換了一個大兵的性命。支持他們堅持下去的,是要拯救大兵瑞恩。
在這次行動中米勒上尉在激戰前夜,對其他人說:“我殺過人,一個、十個、百個、上百個,但我十分后悔,可是我又不得不告訴我自己,我不殺人別人就會殺我。在我的指揮下犧牲了四十九名士兵,但他們挽回的卻是幾倍幾十倍。使命就是生命,我們使命的意義在于要讓瑞恩回家去,要讓他活著?!币苍S這就是人性的殘忍,偉大與光榮。當美軍轟炸機盤旋在血淋淋的戰場上,八人小分隊全部陣亡,但這場戰役的意義也許就是米勒上尉對瑞恩說的最后一句話:“要好好做人……”八個人的生命換來一個生活中失去兩個兒子母親的希望,這值嗎?也許值,這就是對人性對戰爭的抵抗,是善良。八個人最終用生命付諸了行動,他們隱藏了八位母親無言以對的失子之痛,把大兵瑞恩還到痛失兩子的母親身邊,這是何等選擇!也許是人性的溫暖、生命的偉大做出的選擇!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人性、生命究竟是有什么力量在戰爭中,米勒上尉小分隊用生命捍衛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的確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了捍衛人性的自由不惜放棄生命,以死相博?!跋N蟻的在鐵蹄面前的掙扎”是否也是在捍衛人性呢?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有了人用生命去捍衛尊嚴與自由,是讓人類在失去生命卻沒有失去精神活著的佐證,讓生命不至于墮落到用數字來計算。
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艱難的人生。
為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敢于用生命抗爭。不僅詮釋了生命的偉大維護了世界的和平,也說明無畏的犧牲里包含著一切光榮,對一切理解生命的赤子之心實在不易做到。
當今社會里,雖然沒有硝煙和戰爭,但是有一群維護我們安寧生活的人們。他們是抗擊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消防員……他們用行動甚至是生命贏得了屬于自己的尊嚴,最美的禮贊應當屬于他們,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拯救大兵瑞恩高中生觀后感【篇5】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驚嘆于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夸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后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余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墻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涂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出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后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