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這一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給他們內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拯救大兵瑞恩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拯救大兵瑞恩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篇1】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看的時候十分投入,被里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來之后,腦海中仍然回蕩著電影里的情景。
總的來說,看過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幾個詞,而且總是不停地閃現,那就是:國家,榮譽,親情,友情,正義,邪惡,母愛,善良,責任,人性。
雖然早就知道說美國人人情差啊,貪生怕死啊什么的都是片面之詞,雖然以前也看過幾部十分經典的美國拍的反應二戰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還是最深的。當諾曼底海灘上成群的士兵還沒上岸就被打成蜂窩煤,當幾個醫務兵冒著生命危險在沙灘上搶救幾個可能有救的傷員,并不顧別人的“危險”的提醒,回應說:“他還有救。”這就是責任。
當馬歇爾向幾位軍官念出瑞恩母親已經失去了五個兒子時,幾個久經沙場的硬漢眼里全都含著眼淚,再沒有一個人對拯救瑞恩提出反對的意見,這就是人性。
當軍方的車開到瑞恩家門前時,瑞恩母親當即癱坐在地上,這就是母愛。當戰友們在一場又一場惡戰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時悲痛欲絕,這就是友情,也許超越了友情。當一位士兵在極其危急的時候卻想要救下一個德國女孩時,這就是善良。當瑞恩不愿離開陣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又看到了責任。當米勒上尉為了打勝仗甘愿冒著危險和犧牲,并深深知道戰爭的意義時,又看到了正義對邪惡的挑戰。當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陣亡的消息時,不管是對的那個還是錯的那個,他們悲痛的反應,看到了什么是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最后,當美國國旗出現在片尾,輕輕飄蕩,知道了,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為了國家。
美國政府,體制也正是憑著對個體的尊重和保護,收獲了最大的集體效益。
這些情景中也許很多選擇不是最理智的,但是,包含在這些情景中的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輝的東西,卻是不能缺少的,那些,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篇2】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向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為總有那么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可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著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后,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找到了瑞恩。可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衛橋,可是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可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么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齊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樣的記憶,有的驚栗,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拯救大兵瑞恩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篇3】
記得這部片子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就看過,不過在當時并沒有什么感覺,也許是太小了的緣故。直到現在把它又看了一遍后,深有感觸。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只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后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成功找到并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在艱難的尋找過程以及找到瑞恩后誓死阻擊德軍的過程中,有三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勒、厄本、瑞恩。
美國的電影中向來不缺乏英雄,但米勒的出現卻讓我們眼前一亮。他并沒在影片中有突出的事跡,并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看似不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但我卻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他讓我感到了真實。誰說英雄一定要有過人的能力,誰說英雄就不能哭,誰說英雄就要不怕死。更重要的是在他眼里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并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么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正是因為米勒既有善良的心、卓越的領導能力,又有常人的舉止,才讓這個英雄與眾不同。在社會中他就是一個英明的領導。
至于厄本,我想著重說明一下。人們一定會認為他是孬種,是懦夫,但在我看來,厄本的形象真正符合了現實生活中老百姓的形象。請注意,厄本在這次任務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翻譯官。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征,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
在普通人眼里,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么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
而瑞恩,一個在電影里只出現了約40分鐘的二等兵,本身并不是個關鍵的人物,即便處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并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么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么,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
從瑞恩的言語中,從他三個兄弟的表現中,我能感覺到瑞恩他做到了,做到誓死完成任務,誓死效忠國家了。那么拯救瑞恩就不是只因為他的三個哥哥陣亡,怕他媽媽傷心了。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么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么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并不值得。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
可以說這三個人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米勒是領導,厄本是老百姓,瑞恩是榜樣。進一步說一個軍隊是等級分明的,就似一個社會。一個社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會成為士兵努力的目標。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本片開始用了40分鐘左右的時間描寫了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但這并不代表本片就情節拖沓了。正相反,本片從開場的血腥中暗示了戰爭的殘酷。而影片中從不同人口中經常可以聽到意思相同的一句話"完成任務,就可以回家"。在我看來,40分鐘的開頭以及這一句話很好的展現出了士兵們的心態:想讓戰爭快點結束,和家人團聚。畢竟誰都不想在如此殘酷的戰場上多待一分鐘。但德軍卻似一只困獸,盡管已經是強弩之末,但還可以作困獸之爭。此時可以說是兩軍意志的比拼,作為軍隊的領導人當然知道穩定軍心,提升士氣的重要性。于是他們想到了樹立榜樣。而這個榜樣就是"瑞恩"。既然樹立榜樣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那么,拯救榜樣就變得理所當然了。拯救瑞恩就是為了弘揚瑞恩的精神,為了讓士兵們感到政府的關懷,找到自己的目標,提升一個由士兵組成的社會的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篇4】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述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只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后方,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成功找到并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其導演斯蒂文第5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7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獎。
影片給我以極大的震撼,影片的第一幕是描述諾曼底登陸的場景,戰爭的殘酷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據歷史記載諾曼底登陸中盟軍傷亡2876000人,德軍傷亡138000人,是二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制造了與電影資料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我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后,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這次戰役同時暴露了人性的軟弱與堅強,應對德軍鐵桶般的封鎖,美軍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后最終攻占了諾曼底。該片中戰爭的慘烈與美軍的戰斗意志交相呼應,約翰·米勒上尉領導其連隊率先攻入了敵軍內部成為了反攻的轉折點。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隊剛剛在奧馬哈海灘登陸戰的慘烈激戰,傷亡很大。
登陸的勝利將鏡頭切換到美軍后方對陣亡家屬的安撫工作上,從激烈的戰場轉到平靜的后方,由動到靜,徒增了悲痛色彩。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四個兒子全部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的將領在得知其中的三名兒子全部陣亡后該消息之后,為了不讓這位不幸的母親再承受喪子之痛,決定派一支異常小分隊,將她僅存的兒子安全地救出戰區。該拯救小組的任務就落在了剛剛完成登陸任務的約翰·米勒上尉身上,此時米勒已經顧不上閑暇歇息,而必須組建一支小隊即刻出發開始拯救任務,他匆匆地挑選了幾位身邊較為優秀的士兵,然后又臨時從別的部隊征召了幾名專業兵種,在別的部隊還在原地休整的時候,米勒的八人小隊又開始踏上長驅直入敵方占領地帶,在茫茫未知的廣闊地域中尋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當小分隊的士兵們陷入敵區,各種困難和危險相繼撲面而來,他們逐漸開始懷疑這項任務的合理性:為什么這一個士兵,就值得讓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條命為何比他們的生命更有價值在困惑中他們選擇了堅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句話在該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體現!他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應對著隨時可能撲上來的敵人,應對著一個又一個倒下的戰友,應對著一次又一次人性的抉擇,他們最終懂得了這次任務的意義所在,他們不僅僅在拯救瑞恩,而是在拯救他們自我,是對這場戰爭的拯救,是對人類人性的拯救!
經歷過千難萬險之后,小分隊最終在某處激戰正酣的地帶找到了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強烈意志與職責感的瑞恩并不愿意與米勒一齊離開戰場.。米勒上尉及其戰友也充分認識到了拯救瑞恩這項任務的意義決定留下來與瑞恩一齊守住這座橋!最終米勒和他的戰友都犧牲了,可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米勒上尉在臨死前對瑞恩說“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一句普通的囑托便,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可是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米勒上尉的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八位戰士用自我的生命詮釋給世人人性的光輝!
碟片已經播放完。可是我的心境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終說的話一向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這是一次光榮的任務!在人性泯滅的屠殺中,在慘絕人寰的戰爭中,拯救大兵瑞恩帶給了人類期望!
拯救大兵瑞恩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篇5】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后,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
美國軍區參謀長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親絕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8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投入大海撈針的搜救行動,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在犧牲了兩位士兵之后,有人寧愿坐牢也不愿參加這項任務,但米勒上尉的故事感動了大家,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辛的尋找,最終完成了任務。但事情并沒有就此終止,他們反而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戰斗,只為保家衛國,反抗法西斯主義,拯救千千萬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但在敵人的強烈攻擊下,寡不敵眾,大部分人壯烈犧牲,米勒上尉是其中之一。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當他得知所有兄弟都為國捐軀時,他沒有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來和這群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是一種高于生命的職責。他無法扭轉什么,他活下來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我好好
的活著,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我,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我們都應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沒有戰爭就沒有傷害,世界需要和平,人類需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