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紀錄影片觀后感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極大縮短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作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里程碑之作,該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被英媒《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港珠澳大橋紀錄影片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港珠澳大橋紀錄影片觀后感篇1
港珠澳大橋,這是一座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這是最巧妙的東西人工島修筑方案,它連起了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港珠澳大橋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筑的工程記錄,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風采。
港珠澳大橋是工程師們歷經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弘,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一種自豪。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以第E30號沉管沉放安裝過程為敘述主線,回顧了港珠澳大橋自動工以來,中國橋梁建設者們自力更生、“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的歷程,展示“一帶一路”背景下“一國兩制”的豐碩成果,體現中國制造背后的國魂匠心,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紀錄片中很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審慎縝密的設計驗證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為確保深海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以及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搜集和反復推敲。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工程師們所展現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感動。
感觸一:嚴謹認真的態度 在超級工程中,里面的各個工程面臨的困難非常之多,質量要求非常嚴,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態度。只有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感觸二:詳細周密的計劃 成大事,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幾個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計劃之前你需要各種各樣經驗的積累,數據理論一個都不能少。
感觸三:精誠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合同約束那么簡單。更是為了完成一項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港珠澳大橋,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一張聯通世界”的中國名片,一橋飛架,連接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區域,電影重點挖掘了港珠澳大橋之所以成為二十一世紀偉大工程的原因和意義,揭示了這座“超級工程”背后,中國橋梁建設者們勇于攻克難關、不斷挑戰極限,用智慧和汗水在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確立“中國標準”創造中國奇跡。橋的背后是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港珠澳大橋紀錄影片觀后感篇2
《港珠澳大橋》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安裝過程為敘述主線,展示了大橋項目涉及地質、水文、環境、防風以及滿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復雜的建設難題,將大橋主體工程橋、人工島、隧道三大部分的設計理念和世界領先的關鍵技術如萬花筒般呈現出來,大橋的建設者孤島筑夢、奮戰七年的崢嶸歲月載入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史冊,舉世矚目的大國工程閃耀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橋的完工是世界的又一大奇跡,這份奇跡的創造離不開每一位勞動者夜以繼日的付出及精誠通力的合作。在伶仃洋上“作畫”,在大海深處“穿針”,我們的工程師順境不驕,逆境不餒,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海上搭積木,海底穿針線,為了對接34個隧道結構,數萬噸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進行無人對接,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 滴水不漏。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造就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工作中我們要做到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就就驕傲自滿,不求上進。要有明確的工作計劃,對于每一件小事,都要認真對待,不要敷衍了事。要培養自己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的毅力和韌勁,干一行愛一行,保持對于職業的敬畏心和忠誠度,做一個工作中的好工匠。作為工程師,我會以工匠精神為榜樣,扎扎實實一步步走,精益求精,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砥礪前行。
港珠澳大橋紀錄影片觀后感篇3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橋梁建設史上長度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而且包括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堪稱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中交集團歷史上的石破天驚的壯舉!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12月15日開工,投資約700億元,建設周期約6年。他設計壽命120年,不采用美標、歐標,只用“定制”的港珠澳大橋技術規范。因此,其對鋼板的材質、表面質量、尺寸、質量穩定性、焊接性、鋼廠保供能力及應對突發事件能力要求極高,鋼板不平度小于千分之三更是一道世界難題。復雜的海床結構,超長的跨海距離,臺風、巨浪、地震、海水侵蝕,對它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這里每天約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有三個重要國際機場,大量航班往來穿梭。還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破壞環境的建設方案自然無法接受。
然而,聰明勤奮的中交人不畏困難,戰天斗地,發揚了現代愚公的精神,一個個困難的啃,一遍遍試驗的做。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搜集和反復推敲。軌道下沉中鋼纜牽引的模擬壓力試驗、高架橋的共振試驗以及為了給大橋壽命提供驗證數據,工程師們早在20年前就已經準備了氯鹽試驗。
大橋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嚴謹。沉管的裝配,總共33節,每節8萬噸,1400個日日夜夜。堪稱“深海8萬噸級的接吻”,對接的允許誤差只有2~3cm。安裝第15節沉管時,遇到回於,無法安裝,要整體撤回岸邊,大家想想多日的辛勞,無法接受,然而嚴謹的態度讓大家含著眼淚選擇回撤。
大橋的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奉獻。視頻中我們看到,大橋建成后林鳴總工程師也青絲變成了白發。不少年輕的工程師更是在大橋工地上舉辦了自己的婚禮,他們紛紛表示,自己有兩個愛人,一個是大橋,一個是自己的妻子!
大橋的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協作。大橋采用模塊化建設,每個分片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單位建設,大橋的安裝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海事、航空以及各工作組的配合。這早已不是一份合同的約束,是每個人心血的投入。
港珠澳大橋,巧妙的東西人工島修筑方案,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了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筑的工程奇跡,是中交精神的彰顯,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壯哉!大橋!偉哉!
港珠澳大橋紀錄影片觀后感篇4
人們稱贊港珠澳大橋“騰空躍起一巨龍,三地從此無西東。根根橋柱琴音奏,伶仃洋里蕩歡笑。”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大嶼山、西接珠海市和澳門半島,是一座跨海大橋。由林鳴總工程師帶領團隊完成的“新世界七大奇跡”——港珠澳大橋。觀看紀錄片《港珠澳大橋》讓我感受到大橋背后的故事,更使我受益匪淺。
開篇以茅以升建設中國第一座橋梁,讓我們認識什么是橋梁工程。接著播放新中國成立后建造的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與港珠澳大橋作比較。讓我看到了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飛速發展。
紀錄片主要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后一節重8噸的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主線,展開了建設情節。安裝E30號沉管時要將沉管放到海底4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E30號是海底隧道的第33節也是最后一節,此項任務十分艱巨以及海底情況復雜。
給隧道對接帶來巨大的困難,大橋建設者們絞盡腦汁開始安裝對接,他的成功關系到大橋的建設。對接成功后工程者歡呼雀躍,只有總工程師林鳴沒有絲毫笑意,他在等待對接漏差報表結果。當他得知漏差為16厘米時,他宣布需重新對接,最終落差不到2。5毫米,創造了一個新的奇跡!
在對接E15號沉管時,林鳴和他的團隊遭遇了沉重的打擊,因為海底40米以下的地方淤泥太多。他們不得不退回去,三個月后,再次對接依然無果。功夫不負有心人,又過了一個月再次“出征”,終于安裝成功!現場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在大橋建設同時保護好中華白海豚,實現“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是大橋建設者的承諾。大橋建設“讓道”于中華白海豚,橋梁工程施工設計優化最終兌現了他們當初的承諾。
自出提出構想后12月開始建設,到10月正式通車,歷經整14年。在這14年里,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奮力前行,才有了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了這14年,才有了這座“圓夢橋”;有了這堂課坎坷的14年,才有了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港珠澳大橋以橋、島、隧的方式貫通香港、珠海和澳門。它記錄了中國的力量,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在遠處看,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世界東方。
港珠澳大橋紀錄影片觀后感篇5
觀看影片《港珠澳大橋》后,對現實工作帶也來了很大啟發,平日里我們總是遇到各種困難,但要從困難中站起來,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港珠澳那些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工人們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在看完紀錄片后,為如此偉大的工程贊嘆。工程師們克服多種對施工不利的條件,在工程建設當中不斷發現問題,并想方設法尋找對策,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這座橋,體現了中國人的倔強與自強不息。讓我們向建橋的所有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工人學習,也為他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