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與人的觀后感作文
現代宇宙學中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的起源,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是在過去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演變而來的,并經過不斷的膨脹達到的狀態,這種觀點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或奇點大爆炸理論。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宇宙與人的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宇宙與人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1)
當觀看完《宇宙與人》這部影片之后,我對這個浩大而又茫茫的宇宙越來越感興趣了,“事物的普遍聯系”的觀點深深的吸引了我。
高中的時候,政治老師就說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的哲學觀點。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飛揚的塵埃和我們人類有什么關系,按我的觀點,如果硬要把我們人類和塵埃來上關系,那就是,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無機界又怎么和豐富多彩的有機界拉上關系呢,實在令人費解。
浩茫宇宙,包容了一切事物,包括可能的,不可能的;現在的,未來的;而人,一個小小的生物,落足于一個宇宙中的小小的塵埃――地球上,二者根本沒有可以比較的余地。然而,人的思想卻比宇宙還大,比宇宙還廣,于是便比起來了:宇宙,人,孰為主宰?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大約200萬年了,而200萬年之前,甚至更久遠――以至于地球形成之初的情形,我們都無法具體了解,就更不用說不知道年齡的宇宙了。據說存在宇宙大爆炸的歷史,但宇宙為什么爆炸,爆炸之后的物質何去何從,如何形成宇宙的各個部分,至今仍無確切說法。宇宙的空間之大,其物質之多,也許真和人類的思想有得比。在太陽系之外,存在著銀河系,而銀河系之外還存在著河外星系,而河外星系之外呢?也許,一個沒有概念的空間。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自從人類發現了這種叫基因的機構之后,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特別精致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并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一句多么蘊含科學哲理的話啊。再看看影片,我們知道宇宙的開端并不是那么的豐富,而是極端的單調,只有氫元素和極少量的氦元素。我們都知道,沒有重元素的參與,我們的這個生物大世界肯定不會這樣豐富多樣!而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氫、氦兩種元素演化而來。所以,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說的俗一點,他們就像有同樣的祖先。當然,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并不能只是追溯到它們都是有氫、氦演化而來的。但這恰好能說明“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特別精致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并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所以,我們人類和塵埃的聯系并不只是限制于“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同樣,無機界和有機界的聯系是那樣的緊密,我們清楚,萬物由氫、氦演化而來,無機發展到有機,過程是那樣的漫長。這個世界,不會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宇宙中發生的事很多都出于我們的知識范疇,或是我們無法做到的、看似不可能的事。如《宇宙與人》影片中所介紹的太陽與木柴燃燒的原理:在本質上,木頭的燃燒只是原子們互換位置放出一些化學能,燃燒后,原子核的質量一點沒有減少。而太陽的燃燒和篝火原理完全不同,它在讓原子核燃燒。 愛因斯坦用著名的質能轉換的公式計算出,核能量能達到普通化學能量的20__萬倍。宇宙中最高效的核能是氫聚變成氦,也就是4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這個過程可以有千分之七的物質轉換成能量,雖然只有千分之七,但物質的能量太大,如果把1000克氫原子中千分之七的物質轉換成能量,就相當于4000噸石油和6000噸煤。在一節只能燒幾分鐘的樹枝中所蘊藏的核能,足以把一盞100瓦的燈泡點亮100萬年。
我們一直以為太陽會一直“照顧”我們,永遠沒有消亡,然而這錯了,大錯特錯。影片中提到,太陽終究不是永恒的能源。太陽只有2次核聚變,90億年的氫聚變和大約10億年的氦聚變。當氦燃燒完的時候,太陽的引力會繼續塌縮而且將沒有抵抗,此時,它的力結構將會出現一些不穩定而噴出一些外圍的物質,然后這些物質會形成艷麗的光環。在宇宙中有許多這樣的氣體光環,這些都是類似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恒星的死亡符號。如果它們之中有被孕育過的生命,不知它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到智能,并且在它死亡之前尋找到新的居住地,幸運的是,人類有至少40億年的時間來做準備。
星系并不是宇宙最大的物質集團,它們有更大的組織,我們的銀河系就同大約20多個星系組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大星系團。在這個星系團中,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其中的最大的兩個星系,它們各有幾千億顆恒星,相距3000萬光年,就是說每秒30萬公里的光,在它們之間旅行一趟都要3000萬年。
宇宙與人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2)
宇宙是神秘的,而茫茫宇宙用物質創造性命更是令人難以置信。學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咱們明白物質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
而這段話用現代的科技化知識向咱們詮釋了世界是物質的,生物起源于物質,物質是人類起源的基石,讓我明白“世界是物質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影片《宇宙與人》中對有關宇宙誕生、性命起源、外星世界、恐龍滅絕等一系列充滿神秘色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形象、科學的解答。地球上性命的誕生也是經過無數日日夜夜的進化得來的,地球的演變最終產生了性命。地球上環境的完善也是眾多因素影響的結果。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它留給咱們了足夠做美夢的溫馨長夜,然而它卻由于質量太小而只能成為一顆死行星,或許這就是宇宙的選取。個性名字大全
我從中仔細、清晰地看到了創造人類的物質系統和它的運作。其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宇宙是一個性命體,世界是能夠認識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質。
150億年前,在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造就了這個充斥著大大小小星際物質的浩瀚宇宙,并且,到此刻為止,在這150億年間,這個爆炸仍然在進行,也就是說宇宙的構成是核聚變的結果,而這一狀況是一向隨宇宙的存在發展而存在的,正因宇宙的戶外是不會停止的,一旦它停止戶外了,它必將被自身的引力所滅亡。而這也體現了戶外是絕對的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宇宙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在數目上的不一樣就造就了不一樣的宇宙萬物。
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構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究竟有沒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構成這個宇宙,至今科學尚未發現,但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僅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終有一天,科學將會揭示整個宇宙的奧秘。個性簽字
然而由咱們所認識的宇宙的構成來看,也不難能夠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那就是:世界的物質性。
從整個性命的起源過程來看,也是歷經了幾十億年的歷程,從恐龍時代,到此刻的人類統治時代,世界開始出現禮貌,人類懂得了思考,這一切注定人類是出現的最偉大的生物。
這似乎已經出乎了物質所能理解的范疇,或者說物質不再是單純的物質,物質的含義更加豐富了起來。
人類是偉大的,咱們就應承認這一點,可是咱們務必謹慎的使用人類的智慧,人類創造了禮貌,可是人類也是能夠毀滅禮貌的,姑且不說人類禮貌是否會為更高的禮貌所代替。
人類將探索禮貌的進程延伸到了外太空,可是帶去的還有超多的太空垃圾。人類應對宇宙的贈與,或許少了些許的感恩之心,反而是無止盡的竭去。物種的加速消失、生態鏈不斷遭到破壞、鋼筋混凝土的禮貌背后,地球承載了太多的傷害。
雖然人類擁有智慧,擁有思維,但這也無法改變人類可是是龐大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這一事實。茫茫宇宙中,人類是渺小的,濫用宇宙賦予人類的智慧去破壞生態,最終將遭到咱們所在的宇宙無情的報復!咱們能夠認識規律,但也務必尊重規律。
人類把自然的改造為適合人類的,人類的智慧就這樣不斷地被開發。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類的意志被改造的越來越生機勃勃。可是咱們對宇宙、對世界的研究與認知要建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透過概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它在自然科學領域和人文科學領域都有著重要作用。咱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所以咱們1堅持按照世界本來面目認識世界,堅決排斥附加和主觀臆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也是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咱們要參加實踐,在實踐中改變客觀世界并同時改變咱們的主觀世界。
人在依存與宇宙的同時也存在矛盾,矛盾是促進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咱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務必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運用馬克思主義正確方法論去去認識矛盾、解決矛盾。人有聰明才智的大腦,卻不能夠改變世界萬物的命運。
相對于宇宙人的力量又是如此的渺小,人的認識潛質又是如此的短淺,宇宙偉大的神秘,讓無知的人們僅有用神來神化了!沒有辦法用科學解釋的,也只能把創造宇宙者的高級智能物來崇拜了!宇宙為何而存在?智能物為什么來創造宇宙呢?人只能用自我狹隘的想象來編織美麗的神話和傳說來解釋無法解釋的東西。
人類的出現帶來了人類禮貌,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靠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
宇宙也在不斷發生著咱們無法感知的變化,雖然這種變化可能會給人類帶來一些災難,但這卻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使所有物質力量在一種恰到好處的抗衡中實現最充分的物質演化。太陽僅剩下四十億年的光輝,這期間,人類不知又將有怎樣的發現,也不知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對抗太陽的巨大演變,讓性命的奇跡得以延續。而四十億年,對于宇宙是短暫的,但對于人類卻是漫長的,人類還有足夠的時刻來研究宇宙的奧秘、性命的奧秘。
物質世界是那樣地美妙,在宇宙漫漫長的演變中人類只是那精彩的一段。或許人類的誕生,正是宇宙安排的,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雖然人的性命是有限的,但人的智慧是無限的,所以盡情發揮自我的智慧去探討宇宙的奧秘吧!
宇宙與人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3)
在中國古代,有兩位僧人有一個晦澀的對話。一位僧人問另一位僧人,天上的云在飛,是云動,還是風動那位高僧回答,既不是云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你的心動。云、風、乃至人都是物質世界的產物,其本身也是物質,可是人與云和風似乎又極不相同。或許咱們會說,云悠游于晴空,風吹拂在大地上,而人,是腳踏實地的人,他們需要進食,需要休息睡眠,當然不一樣。這卻是極其表面的差別,稍微細想,咱們發現,在上方的故事中,人,是一個旁觀者。旁觀者這一詞十分普通,咱們卻不能把它用在云和風上方。其實,很多東西都不足以稱作旁觀者,草不行、樹不行、花不行,就是有著性命,能夠自由活動的動物也不行!確切的說,僅有人,才有資格做一個旁觀者。
旁觀者,不像云和風,他首先是有性命的;旁觀者,也不像其他動物,正因他在思考,他也能把自我的思考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奇跡,但卻被埋頭于日常生活的咱們忽略了——人,是有性命的智能動物。純粹物質的宇宙能夠演化出性命,性命在這顆星球上誕生并且改造這顆星球長達近40億年,并且在500萬年前,這些性命中的猿猴逐漸進化,隨即產生了智能的人類。從人類用笨拙的手在巖壁上用簡單的圖形記錄自我的生活,到創造輝煌的史前禮貌,最終穿越宗教的黑暗,迎來科學的曙光,只用了幾萬年。現實的瑣碎和生活的有條不紊,讓咱們很難在這么廣闊的的時空視野下觀看咱們的起源、發展,也難以認識到人類誕生對整個宇宙的重要地位,這是一個遠非“神奇”所能形容的重大事件。宇宙,一個偉大物質演化的史詩,它,作為一個沒有知覺的物質系統,卻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能夠明白它的生物。
宇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咱們——人類的大腦這個超級信息處理器是目前宇宙中最完美的智能結構。胡思亂想會帶來很多痛苦,甚至把自我逼成精神病患者;然而,沒有人期望自我成為僅有本能沒有思考的動物,更不愿意成為完全失去意識的植物人。
凡是人類都有智能,卻并非人人皆是智慧的。從大爆炸產生宇宙,到人類產生,直至這天擁有高度的現代禮貌,這是一個充滿艱辛,到處都是不確定性的過程,任何一點變化都可能延緩甚至阻止人類的出現與發展,其實,作為個體的咱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也是極其偶然且神奇的。然而,很多時候咱們并不明白珍惜宇宙億萬年來結出的這個碩果——咱們的性命,咱們的生活!輕者把性命當成消遣,生活頹廢,缺乏追求,放逐自我;重者稍遇挫折,就把性命還給了宇宙,就像此刻工作壓力下那一個個選取輕生的大學生。也許,相對于地球、相對于宇宙,人的性命太過短暫和渺小。可是,當你把性命,你把擁有智能的自我放在整個宇宙中,納入億萬年的時光里看待時,你不就應僅僅看到性命的短暫與渺小,你更就應明白,物質世界中的人類誕生是個奇跡,咱們自我更是神奇的存在!性命短暫,咱們更就應珍惜,咱們更就應讓短暫的性命煥發光彩,活的有好處,活得愉悅幸福。這,是每個人在物質的智能之外更就應尋求的智慧!
宇宙與人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4)
5月6日下午第一節課,我們全班同學都津津有味地看著一部電影——《宇宙與人》。這幾十分鐘里,我們在無比地享受,也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了世界的奧秘。
應該說宇宙的誕生是一個奇跡,但生命的誕生更是一個奇跡,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創造出了人類去反思這個宇宙,這也許就是哲學的真正根源存在。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150億年前宇宙誕生、50億年前太陽系誕生、500萬年前人類誕生、420__年前人類發現日星碎片、公元20__年前人類進入高度發達文明。
木星是世界上最大的星系,是地球的300多倍。而月球離地球大約三十八點多公里。有一個月球質量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大約6千萬年前,地球充滿活力是因為地球在轉動。液態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狀態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生命存在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部電影讓我重新認識了宇宙,也重新認識了人類世界。宇宙太空的浩曠神秘,讓我感覺到人類的渺小;人類的生命歷程,讓我感到生命的可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多學習點宇宙的歷史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宇宙與人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5)
讓我感到很意外的是,中國在二十世紀末就拍出了不錯的片子,總感覺中國的紀錄片跟世界上好的片子有很大的差距,可是看到這個片子之后我在將來對中國的還是抱有期望的。因為我們平常看到更多的是BBC拍攝的,設計效果以及教育意義都很不錯。
讓我深入思考的是我們人類的渺小與宇宙的浩瀚。人類歷史僅有短短的那么一段,可是宇宙的歷史卻是很是久遠,從我們人類誕生到此刻,人類經歷了很多的劫難,可是我們幸運的活了下來。就像猶太民族一樣,雖然是歷經劫難,可是百折不撓的堅持,并且在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環境。當然這期間人們也犯過很多的錯誤,其中不乏對自然的破壞和對自然的過度崇拜,人們會因為時代的局限,而作出了很多現代人不了解的事情或者什么,這需要我們設身處地的去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景,而不是妄加確定。在人類的進化史的過程之中,有很多生物已經以為不能經受環境變化的考驗,漸漸的離開了我們的視野,甚至是滅絕,這能夠作為我們人類生命頑強的一個表現,可是我們最好還是從中悟出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事情來得更好一些。
我們暫且把片子中的有些數據認為是確切的,我相信就像圣經預言的那樣,人類會滅亡,而不會有所謂的諾亞方舟。這看起來沒什么,因為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東西中有滅亡的那一天,不是我悲觀。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過度的計較一些事情,我們更多的時間是生活在現實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夢想之中不是嗎
其實,每個人都看出了我們這個社會浮躁的一面,我不是危言聳聽,改革開放有可能是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也有可能是人們精神陷入極度的空虛,而憤然離世。無論是看過還是聽過自殺現象的人,或許都有一個想法,怎樣會那么傻,其實我們內心都住著這樣一個我們自我,放棄生命,放下社會的羈絆。
悲觀的思想說了一通,我們更多的還是隨大流的展望一下未來,未來我們能做什么我認為在偉大的人,也是平凡的人,只可是有些人占到了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不要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其實整個宇宙就是不公平的不是嗎就拿我們太陽系來說,為什么就只能地球上有生命(當然只是此刻的局限,或許別的星球也有),別星球為什么就不能有就想思考我們人生一樣,我們在做事情還是出事的時候要研究很多的情景,即使我們能做到跟大程度的理性,其實我們更多的還是感性占上風,因為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或者是多我們自我的了解都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生路漫漫,學習的地方真的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只看到此刻,而更多的是關注我們的將來。因為我們還有繼續生活下去的可能性,即使這個可能性很小。我們也要努力地做到把可能性擴大,而不是自暴自棄的、怨天尤人或者怎樣著,就像做人一樣。平平常常生活但要有一個夢想,而不是混混沌沌的度過很多時間。
也許悲觀是我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可是我內心也還是比較陽光的,沒有那些所謂的自殺的想法,當我聽同學說她又很多次想離開這個世間,我笑了。可是,我不得不逐漸的認識到自我局限,然后逐漸提高自我,使自我逐漸的接近原先的那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