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六姐妹觀后感1000字
《沂蒙六姐妹》 藝術地再現了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下煙莊村六姐妹帶領全村鄉親們所做的感人事跡,藝術手法獨特,情節生動感人。借助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展示了齊魯兒女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在新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蒙山六姐妹觀后感10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蒙山六姐妹觀后感1000字篇1
中心領導組織觀看了一部愛國主義影片《沂蒙六姐妹》.
當今社會,很多人異常是現代的年輕人,對那個年代根本不了解,甚至有所了解的人也可能記憶逐漸淡薄.沂蒙山區是老革命根據地,像我這個年齡的應當都或多或少的從父輩那里了解了一些,我經常聽父母說起一些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些歷史故事,戰爭是殘酷的,影片《沂蒙六姐妹》是千千萬萬個解放戰爭時期的縮影和寫照,她不僅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發生在1947年5月的真實故事,以沂蒙山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著重描述了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經過沂蒙小村莊若干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以生動的形象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使我們現代人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影片充分體現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于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成千上萬個母親送兒參軍英勇殺敵,保家衛國,壯烈犧牲;沂蒙山區人民,為了支援前線,她們起五更睡半夜,有時候通宵不休息,寧可自我不吃,也要把糧食和物資送到前線;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組成了送糧隊、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他們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影片中所塑造的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莊的六姐妹了.而是把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姐妹光輝形象,為了保家衛國,舍小家,顧大家,甘灑熱血.在片中已鮮活的筆墨傾灑于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影片結尾有陳毅將軍說的一句話: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不會忘記沂蒙山的人民,是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還有像《沂蒙頌》中的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車輪滾滾》、《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等,千千萬萬個沂蒙姐妹這樣的歷史故事比比皆是,他們的形象將永遠銘刻在革命歷史豐碑上.
觀看《沂蒙六姐妹》后,心境久久不能平靜,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我們在緬懷先人的同時,審視一下自我,作為當今社會我們做得怎樣樣有沒有辜負先烈的意志,有沒有珍惜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今日好生活,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忘本,這是根本宗旨.
當今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好人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那這“德”應當是優良思想品德,一身正氣,廉潔奉公,具有高尚的革命情操.結合我中心正在進行“六比一做”活動的不斷深入,我要以先烈為榜樣,在自我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奉獻.不辜負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來之不易今日的好生活,以感恩的心,報效祖國,關愛社會,關愛團體,團結協作,遵守一切規章制度,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勤勉敬業的奉獻意識、恪盡職守的職責意識、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扎扎實實、盡職盡責地完成好每一項工作任務.以實際行動告慰英靈.
蒙山六姐妹觀后感1000字篇2
“沂蒙六姐妹”是發生在革命老區臨沂的一個真實的故事: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在孟良崮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及援軍一部,共3余人.影片《沂蒙六姐妹》就是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講述了波瀾壯闊的孟良崮戰役背后不足30公里的小山村煙莊,六個當時僅有十__歲的年輕姑娘,在戰爭中主動挑起村里擁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當向導、送彈藥、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戰役期間,炮聲隆隆,六姐妹和她們的鄉親們一天只吃一頓飯,整天為支前忙碌.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她們起五更睡半夜,有時候通宵不休息,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把5000多斤糧食從野店運回村里加工成煎餅,又送回去.運子彈24箱,燒柴700多斤,往返都是20多里路,給部隊洗了800多身衣服,做了300多雙鞋……停下來還要為戰士唱歌,搞宣傳,鼓舞士氣.她們就是被陳毅將軍稱為支前模范的“沂蒙六姐妹”.
影片中沂蒙女性杰出代表“沂蒙六姐妹”帶領全村人民為支援革命前線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跡,展現了革命戰爭年代以“六姐妹”為代表的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所做出的無私奉獻和巨大犧牲.她們雖然沒能在戰場上為國打拼,可是他們的后方支援同樣重要.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淳樸、善良、堅強的沂蒙女性踴躍支前、無私奉獻,才使前方戰士才有了必備的干糧和抗戰用品,才使我們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最終勝利,取得了中國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才有了我們今日的和平幸福生活.
片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動,感覺自我也回到了那個戰火硝煙的時代:看著新媳婦一家老小沒日沒夜的為解放軍做干糧卻顧不上休息一下,不僅僅把自家的米貢獻了,之后還到處去借糧食,就是為了我們解放軍能吃飽點,自我的家人卻舍不得吃一口;新媳婦的丈夫為了抗戰,為了解放,連結婚都沒有回家,結婚當日只能由他大嫂抱只公雞進行行禮.抗戰走過家門,回家一趟,結果新媳婦又回娘家為部隊借糧食而錯過見面.得知丈夫回來后,新媳婦為了見丈夫一眼瘋狂跑回家,可是丈夫卻因為要急著回部隊抗戰而沒能見面,沒想到等戰爭結束后見到的是丈夫的靈牌;新媳婦的大嫂為了不讓婆婆擔心,自已悄悄隱藏了丈夫犧牲的噩耗,承擔著喪夫之痛,支援前線,搶救傷員.還有一個情節,因為橋壞了,孟良崮的婦女老小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自我的身體扛著木頭板,整個身子全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為的就是能給解放軍戰士搭上一個臨時的過橋,讓戰士們能夠順利的經過.她們用自我獨特的方式為抗戰做著貢獻,用堅強譜寫了“滿門忠烈”的悲壯史詩.
影片資料感人,畫面清新,人物刻畫的細膩,集中反映了沂蒙女性的純樸、無私,至純至潔至真的大愛,催人淚下,我多次被感動得流淚,我為沂蒙人感動,我為沂蒙人而驕傲.沂蒙精神感動天地,應當好好的發揚光大.陳毅將軍以往說過“我就是躺進棺材了也忘不了沂蒙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我們應當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繼續發揚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作風,學習沂蒙六姐妹們為了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我們應結合自身工作,勤奮學習,刻苦鍛煉,進取進取,勇于開拓,為祖國的建代化建設盡自已最大的努力!
蒙山六姐妹觀后感1000字篇3
20__年10月27日晚,我院全體干部職工及家屬、科技學校全體師生近兩千人在科技學校籃球場觀看了電影《沂蒙六姐妹》。
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無時無刻不觸動著在場所有觀看者的心靈。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將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塑造成為這場戰爭的主角,她們把原本局限于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大愛。
她們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為孟良崮戰役的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短短的九十分鐘,真實生動的故事情節、攝人心魄的宏大場景,活靈活現真切感人的人物,引起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觀眾不時抬手拭淚,經受了一場蕩氣回腸的靈魂洗禮,感受到了紅色經典的魅力。
劇中主人公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給科技學校全體師生以強烈的震撼。結合觀看影片,學校團委立即組織召開學生團支部會議,布置觀看人員寫出觀后感并開展了影評征文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努力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為將來為祖國做貢獻做好準備,把沂蒙精神發揚光大。
影片也更好的激發了廣大教職員工教書育人的熱情和干勁,作為一名工作在沂蒙革命老區的教師,在沂蒙精神的啟迪下,我們應該更加牢固的樹立愛國守法意識、無私奉獻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立足本職崗位,弘揚并踐行沂蒙精神,做群眾滿意的教師、建群眾滿意的學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沂蒙精神暖人心,辦學事業穩推進,我們必將激勵革命斗志,以老一輩的奉獻精神投身到新時期的教育工作中來。
蒙山六姐妹觀后感1000字篇4
不一樣于印象中清麗悠揚的色,當五個血紅的大字閃此刻銀幕,接觸耳膜的悲愴蒼涼的男聲和拖曳的音長仿佛在預示:這是一個火紅的年代,有太多人向著期望出發,走過的卻只能是不滿荊棘的險路,胸中交融著喜悅與辛酸,微笑嘴角滴下的是眼淚。。。
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一段滿門忠烈的悲壯往事,一幅展現沂蒙精神的不朽畫卷,勇敢的沂蒙女性,用柔弱的身軀扛起了新中國的期望。
這不是一部戰爭片,它不像情節驚險的《飛奪瀘定橋》,也不像有著神奇地道的《地道戰》,甚至沒有太多的戰爭場面;這又是一部戰爭片,它發生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英雄的沂蒙土地,描述的是經歷戰爭的女生和為了贏得和平做出犧牲的女生,體現的是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影片以新娘子“月芬”為主線鋪陳開來。她從一個貧苦的村莊嫁到另一個貧苦的村莊。這位美麗的新娘眨著清澈的眼睛和公雞拜天地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她會與她日夜企盼的丈夫一次次的錯過,終其一生也沒能見到丈夫一面,卻用她的一輩子等待愛人的歸來。
永遠忘不了那一幕,六姐妹帶頭毫不遲疑地跳入冰涼的河水中,細瘦的肩膀托起布滿木茬的木板,一雙雙奔跑的腳、一個個殺敵心切的戰士從她們的頭頂掠過,新娘子抬頭看著,鏡頭也跟隨著新娘的目光掃過戰士們的腰間,看看那里是否會出現眼熟的手繡荷包。
那個時代的女子真是偉大。善良、樸實、任勞任怨的大嫂李春英,干練潑辣的婦女救助會會長王蘭花,心直口快、天真活潑的樂觀女孩秀兒,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假小子”小女曼小鶴,她們用堅強美麗的心靈澆灌勝利的果實,像男生一樣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鋪設通往幸福的路。這條路是紅色的,不只是正因戰士們的熱血,更有他們和她們一路走過播撒的期望。
大音無聲,大愛無邊。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精神,支持革命。沂蒙六姐妹更不是單單的六個人,是所有的沂蒙女子,是所有的沂蒙人,代表著紅紅的沂蒙精神。
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陳毅元帥高度稱贊沂蒙人民:“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沂蒙六姐妹是值得頌揚的,她們大愛無私,用自己能獻出的一切支援中國革命。讓我們記住她們原型的名字: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已病故)、伊淑英、姬貞蘭、公方蓮。
蒙山六姐妹觀后感1000字篇5
《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戰役為故事的背景,為我們講述了講述了孟良崮戰役中,沂蒙的六個姐妹組成支前隊伍奔赴前線,用她們勇敢、堅毅、無私的精神詮釋了沂蒙精神。這個電影中有許多精彩的情節,比如她們和村民一齊抬擔架,在冰冷的河里用肩膀架起人橋以便華野軍能夠及時渡河等等,我就講幾個我覺得很感動的情節吧。
一、月芬和南成。他們的婚事是一早就訂好的,由于戰爭使得南成不能夠回來,雖然是素未謀面,可是月芬卻心甘情愿的等著南成。好不容易南成能夠回家看一眼,可是月芬卻為了借糧食回了娘家,這也成為了他們終生的遺憾。開始我不懂,為什么第一次月芬站在山上喊南成的名字,一個并不是南成的人卻回了頭微笑,之后想了想,我明白了,其實所有的解放軍都是我們群眾的親人,每一個戰士都是月芬的南成。
二、婆婆。其實我覺得婆婆才是最苦命的。“滿門忠烈”,丈夫和兩個兒子都犧牲了,只剩她自我,正如月芬她娘說的:“烈屬光榮,但烈屬也不是好當的。”白發人送黑發人,最親的人都離開了自我,可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信念,忍痛堅持完成任務,熬夜攤煎餅,糧食不夠自我出,當時看電影,我真的很害怕婆婆會因為勞累生病。
三、秀兒她爹。他是一個很真實、很平凡的人物。我覺得這個主角使影片真實了許多。他雖然是一個進取參加抗戰的群眾,但他也是一個父親。從父親的角度來講,他明白戰爭無情,他能夠為了戰爭犧牲自我,可是不能讓兒子死,所以為了讓兒子活下去,不惜冒著被兒子恨的風險,只求兒子平平安安,雖然手段和做法都比較極端,可是卻完全表達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生著病仍然進取參加擔架隊,收到了發霉的糧食,他明白每家都不容易,可是仍然拿出斗來量,也表達了他對革命的熱情。一個小人物擁有的真實的性格。
經過這部電影,我是真正了解了沂蒙精神,感受到了群眾對于共產黨的熱愛,即使多次需要他們在后方生產糧食、馬草和草鞋等等物品,群眾們都毫無怨言,男人們都上戰場,上前線,女人們在后方保障生產。此刻雖然處在和平年代,我們也應當多多發揚這種精神,并不是要求我們要上戰場去當兵,而是應當學會吃苦耐勞,無私奉獻,聯系群眾的精神。尤其是我們基層公務人員,更應當融入群眾,切實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真正的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