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電影觀后感1000字
錢學森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圣人”。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錢學森》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錢學森的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1)
錢學森是我國杰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對于這樣一位大師級的科學家,我們對他該懷有多大的敬意呢!他說:“我必須要讓中國人擁有自我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疑和爭論!”他說:“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西么,這天掉下來,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他說:“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么都能夠,如果我想,我能夠去種蘋果。”他說:“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21世紀的這天,我們中的很多人對于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師并不熟悉。拍攝《錢學森》這部影片,讓更多人了解他,了解建國初那段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局勢,了解這天的世界,珍惜這天的和平局面很有好處。
但是《錢學森》影片和錢學森其人對我們的啟示不僅僅僅如此。首先我們就應就應意識到,在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國內背景下,擁有導彈等高端武器對于中國國家好處重大。只有用于導彈、原子彈、氫彈等高端武器,我們才能在美蘇冷戰中維護自身獨立,維護國家安全。這不僅僅是當時的中國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蘇爭霸中飽受戰爭威脅的歐洲和亞非拉國家的共同心聲。
其次,我們就應明白,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擁有發達先進的科學技術重大好處。早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意識到科學的重大社會價值,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二戰中的德國,二戰后的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爭相發展自我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原子能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依然方興未艾。這天的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競爭。
再三,《錢學森》影片告訴我們,有國家意識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識的人是幸福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愛國的意識,它深藏在我們內心的某一處,經常被我們忽略。我們對某些社會現象不滿,對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見,對一些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有看法,是因為我們期望這個國家更好,期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貼合實際,期望我們的人民受到我們國家的重視。甚至有時候我們怒其不爭,行為過火。這些都能理解。了解錢學森大師的人生經歷,讓我們再一次反思我們的愛國熱情。一個人的潛力有大小,但是愛國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潛力獻給他而不是對手。在錢學森回國前,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錢學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么,也許,我還能夠種蘋果。”為這個國家做貢獻,即便是種蘋果,這也是一種幸福。
再次,《錢學森》影片告訴我們,有才能的人是永遠不會受到歧視的。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有著比較嚴重的種族歧視的國家。但是,作為一個華人,一個黃種人,我們沒有看到這種歧視。甚至這天美國總統奧巴馬,作為一個黑人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從美國建國到這天,這是第一次。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為自我的不成功開脫。種族歧視固然存在,但是才能永遠不會被歧視。
最后我要說的是,真正的大師必須是純粹的人,沒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純粹的人必須是無敵的。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有各種的欲望,個性是在改革開放的這天,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這天,中國人對物質的追求無止境、無理由甚至是不擇手段。當我們回頭看看上世紀中期的科學大師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看看民國時期的學術大師沈從文、陳寅恪、馮友蘭、蔡元培,我們還有什么可說呢。
讓我們記住,一個人,為了一件自我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最后做成了,這個人,他叫錢學森。
錢學森的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2)
最近,觀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堅定信念和創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無法忘懷。
錢學森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圣人”,他的身上有著豐厚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他對父母師長的繾綣情懷,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有力地顯示了他的品格、情操,無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給我最突出印象和強烈感動,是其愛國主義者的情懷。作為愛國主義典范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當他身在異國、羈縻難歸時,在美國法庭上以黃鐘大呂般的恢宏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他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終于踏上了祖國的熱土后,他顧不上洗去一路的風塵就投身到了新中國的科技建設中,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錢學森的業績對于我——一個從事農業研究的研究生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從他身上使我對“愛國”這兩個字的理解由模糊變得逐漸清晰,愛國,就是要把祖國放在心間,以祖國利益至上;愛國,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奮發向上,為我們的祖國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愛國不僅是一種心情,在落實為實際行動的過程中更需要一種堅定的信念。錢學森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條件非常艱苦,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家又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的天災人禍,但他始終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為新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我也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明白了堅定就是一種信念,在動搖時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現在,從錢學森的故事里我更體會出堅定這個詞語的新解:執著地做事、為民族做事、為祖國做事!
有了愛國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如何將它轉換成生產力呢?《錢學森》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科學家的創新的力量。錢學森28歲時就與導師一起完成“卡門錢近似”公式,創立火箭與航空領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開創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兩門學科,不僅為中國人的科學創造留下閃光足跡,對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也作出重要貢獻。或許緣于此,時任美國海軍副部長的金貝爾就認定,錢學森“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5個師的兵力!”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和科學家的價值。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主要表現在文明創造,反映在科技發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新精神,對于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極其重要。而對于我們普普通通的一員,我們也需要具有創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創新才能有發展,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錢學森回到祖國后,也為祖國創造了許多了許多東西,最偉大的是——導彈和原子彈結合起來融為一體。錢學森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難完成的。在做之前他向毛主席和周保證在8年之內完成這項工程。
錢學森的創作開始了,剛開始一項很順利,后來在“東風2號”中失敗了。全軍都想放棄,但是被錢學森的一句話給振作起來了:“失敗了,我們可以再來。”最后在錢學森的鼓勵下成功發射了“東風2號”全軍都高興得不得了。從此,錢學森在中國成了有名的高級人物。
再回去的路上,我想:錢學森真是勇敢,他為了回到自己的祖國不惜一切代價,最終回到了中國,他這種精神值得全民族人學習。
作為一個從事農業研究的研究生,我感到是很光榮的,能為中國最廣大的農民做一點事,是我一生最大的理想與追求。
錢學森的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3)
在知道要看一部名為錢學森的電影時我激動難平,因為不久前我剛剛看完一本名為錢學森的書。這使我在看電影時能夠多角度的更全面的看透影片中的每一個小細節,而且我并沒有純粹把它當作一個藝術品愛欣賞,更能是我感動的是影片傳遞出來的一種錢學森精神。
影片開頭是運用了大量的珍貴歷史現實影片與虛擬飾演錢學森的陳坤的活動交替上演的,這是我們體會到了故事的真實性與嚴肅性,而這樣的概括也能很好的讓觀眾們大概的了解錢學森是一個對我國有多大貢獻的人,這種由粗到細的敘述方法倒是讓我耳目一新,讓我不得不正襟危坐的來期待故事的展開。
故事的前一半是在美國展開的,故事的后一半是在中國展開的。而這兩個部分的設計卻讓觀眾深刻的體會到了影片團隊的用心。在美國時,大家都說英語,不管是錢學森還是蔣英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美國佬在交流的時候都在用英語交流。而回國后,每個人運用的語言又有變化了,雖然大家都在說普通話,但每個人的普通話中都帶有他們自身的獨特的濃濃的鄉音。或許有人覺得我大題小做,美國人不用英語談話用什么?中國人不講中國話說什么?但是問題是,這只是一部電影,現在大多數電影都只為了博票房而把電影規范化,通俗化,雖然這讓更多的人能看懂聽懂,卻失了事件本身的真實性。我覺得尤其是那種拍傳體時,真實性是尤為重要的,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影片沒有把錢學森完美化也是他的成功之一,影片中在錢學森教導大家關于導彈的問題時,錢學森的惡語傷人,也讓錢學森更貼近我們,是這一幕又讓我們感到真實。而且對照我看的文獻資料,影片中展現出來的事與現實發生的相似度達到百分之九十,而沒達到的那一部分卻是在是電影這個平臺的限制。
影片的細節拍攝也是我為之叫絕的一個。我從資料上了解到,錢學森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理科男,他的作業可以達到一氣呵成且沒有任何修改的地步。而在影片中我也確實感受到了,錢學森筆直熨燙平整的西裝,秀麗工整的草稿,甚至一幕錢學森講課的那一幕,黑板上粉筆字的設計也讓人強烈的感覺到了錢學森的知識淵博和態度嚴謹。影片中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在美國研究所時,一個研究人員把一個程序中的小地方由于粗心算錯了,這使錢學森大為不滿,這也符合錢學森對自己苛刻要求以致對別人也要求嚴格的性格
錢學森的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4)
4月13日,我和朝陽區各校的許多黨員、積極分子一起到紫光電影城觀看電影《錢學森》。在錢學森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當代一個真正大寫的中國人。常言說,人到無求品自高。錢學森在金錢、名譽、地位上的淡定、低調、無求,恰恰證明了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潛心研究、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2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看完電影,“愛國、淡漠名利和無私的奉獻”,這些詞至今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電影《錢學森》是從講述從錢學森歸國受阻、在美國遭受盡迫害開始的。其中貫穿著新中國領導人營救錢學森,他歷盡千辛回到祖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兩彈一星”偉大事業中的一個有一個感人故事。以前,在我的心目中,因為“兩彈一星”事業的神秘性,錢學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偉的,近乎神的;而觀看完這部影片后,我看到的卻是有血有肉的錢學森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靜,淡然,無私,坦蕩。更重要的是,是他完美的詮釋了“愛國、奉獻”兩個詞的深刻含義。
影片中的錢學森的生活狀態呈現色彩鮮明的對比:回國前,由于錢學森對美國高科技軍事科研的貢獻和學術地位,一家人生活過的非常優越,設備一流的實驗室,漂亮的別墅,汽車……他家里的社交聚會,美國軍、政、商界人士均為座上常客,回國后的錢學森,除了一身樸素的軍裝,就是身著藍色中山裝,與普通工作人員毫無二致,他住的房子簡單窄小,和美國的生活環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什么是愛國主義?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放棄步步高升的事業、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從一窮二白開始,踐行祖國強大的夢想,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這才是報效國家的有力證明。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錢學森創造過無數輝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強大。與他的輝煌成就相媲美的,是他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他在逝期間,美國方面也曾多次邀請他訪美,甚至提出,只要他來,就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但是,他都拒絕了。錢學森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榮譽頭銜!”金錢、名譽、地位,在錢學森這里,沒有生存的市場。“感動中國·20年人物評選”推選委員陳章良在推薦錢學森的時候這樣說:“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為人類的進步作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反觀時下,一些人在社會上有了一些影響、在教學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績、在政治上獲得一些榮譽后,便開始大肆炒作起來,便開始浮躁起來,開始不知天高地厚起來。
我們知道,腐敗不是憑空產生的,任何東西都有他滋生的土壤。目前腐敗現象的高發,直接原因是缺乏對權力的制衡,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社會轉型中公民意識的缺位。正是大家對公共生活的漠不關心為腐敗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就貪腐者的內心來講,他們都抱有一種投機心理,但是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跳梁小丑永遠只可能一段時間得到利益,而歷史會還以他本來面目。
觀看影片《錢學森》對我來說是精神的洗禮,作為一名有著十多年黨齡的黨員,我深深的被錢老的愛國情懷,淡泊名利的精神所感動,從中獲得了真真實實的精神力量。
對照錢學森的品格和作風,自己感到臉紅。剛剛取得一些教學上的成績,就想著該如何慶祝;剛剛有了一些學生和老師們的認可就沾沾自喜……我要像錢老那樣,永遠把祖國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永遠與腳踏實地的作風為伍,永遠與平等低調的品格為伴,用實際行動爭做“思想優、學習優、業務優”的“幸福三優”好黨員,用錢學森的品格和作風激勵著自己無畏前行。
錢學森的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5)
看過《錢學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氣凜然在胸,同時也問自己,如果我是錢,能否像他那樣為了redChina放棄在美國優質的生活和研究條件,回來過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國核領域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造出兩彈?尤其是后者,錢學森徒有高級的大腦,但是雙手被中國核背景缺乏的現狀束住,他在面對慘淡現實的時候,應該是何等的無力與無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對聽不懂他講課的中國技術人員,臉上顯出的表情是受到沖擊、是無比失望,不過,他沒有像對外國學生那樣,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講一遍。
對于錢學森的毅然回國和回國后的廢寢忘食,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主義精神,以致走出電影院后,重新面對外面紛雜的世界,看到現代社會上最多的“謀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漢”(梁漱溟語),也生出了無力與無奈,同時思考:現在這個時代還會不會出現如錢學森般擁有高尚情懷和強烈愛國責任感的奉獻者?
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今,人們對國家的責任感漸微,或許只能在面臨重大災害后顯現出來;同時由于不再有“巢傾卵破”“唇亡齒寒”的情況出現,人們對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與國家命運相連。作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們就向這樣的人生目標走下去,如果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向往報效國家或回饋社會,而是看到國家和社會的不足后不思改變或無力改變,反去崇敬外界更加發達的環境和美好的生活,爭先涌出國門,那么我們的國家不僅是用資源為外國培養半成品,而且也將會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我想,每個看過這個片子的年輕人都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抱著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盡管它可以用“每個人好國家就好”來大義化,另外還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融合,哪怕只是一點,但也是對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的一種回報和推動。
如果我們意識到現在還算美好和安穩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嘔心瀝血甚至捐軀為國,也許我們就能少點自我,多點大我,為這個國家做點不算驚天動地但也能推動改善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