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材料高考作文
近年來,許多語文高考命題都偏愛材料作文,這是大勢所趨;你看過哪些思辨材料高考作文?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思辨材料高考作文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思辨材料高考作文(篇1)
方法之一:由淺入深,提升思維品質
許多考生在寫思辨性作文時,不是完全“無知”,而是缺少思維的深度。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斷然下結論,不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使得所寫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視在“為什么”上的深入開掘,缺乏思辨性。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開聯想之“窗”
聯想,就是從作文題目的要求出發,展開對這個題目的內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讀完命題,考生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準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應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
方法之三:推陳出新,轉換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同一話題的`思辨關系,多種多樣。思辨性作文還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構思。所謂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讓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探索,導致新的認識。俗話說“文章最忌隨人后”這就要求考生掙脫思維定勢,轉換思維角度,另辟蹊徑,寫出具有個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們可以諷刺它艷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從逆向思維考慮,我們也可以歌頌它的樸實,廉價;它雖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異卉相比,但它畢竟以自己的色彩進入了千家萬戶,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思辨材料高考作文(篇2)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僅靠一兩次訓練學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從高一的第一學期開始,就應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做法主要有:
(1)利用課前五分鐘,以隨機抽簽的方式進行訓練。課上,教師讓學生隨機抽取一則兩則材料,讓他當場提煉觀點,進而談談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2)課后,每周留兩至三則材料作為訓練內容,當然也要讓學生自己找材料。
訓練時,要盡可能選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
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多讀書有好處。鄭板橋卻說:“讀過萬卷書,胸中無適主”,指讀書多而無所適從,失去主見,反而有害。
要求把這兩則材料辨證統一到一個觀點中去。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點難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材料的要點并進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廣泛閱讀,重點講的是知識的積累與寫作的關系,它是必要的;鄭板橋的名句指的是讀書多而無所適從,談的是讀書后的思考問題。如何學以致用。兩個人的角度不同。這兩句話的連接點是:讀書與思考,學與用。在此基礎上,可以把二者統一為:既要廣泛閱讀,又要認真思考,學與用要結合起來。這里就要求學生具備求同辨異的能力。
除了訓練學生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哲理性課外讀物,如哲理小品,文藝評論等。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思辨材料高考作文(篇3)
議論文貴在新。不僅論據材料要新,而且立意構思也要新。那么如何才能富有新意呢?
首先要求思想新,有時代感,對間題的著法新穎獨特,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要求構思新,不同凡響,不落案臼。
某年上海高考作文《清流與活源》,此題是從朱熹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化出來的。朱熹詩句本有“意”,為考生從大處立了“意’,作了提示。考生最主要的便是在正確理解詩句涵義的基礎上,把原“意,具體化,從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確定一個具體的中心論題,從而闡述見解。當年的`考生、現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的陳易,曾在《語文學習》上介紹自己臨場考試的作文經驗,值得借鑒。
他談道,在確定議論文的體裁后,立即從眾多的素材中《環境保護、人才交流、經濟改革、社會面貌、知識更新等)選擇議題,并對其中三個較為現實的議題(環境保護、經濟改革、知識更新)再思考,反復分析、比較。他感到文章不僅要有充實的內容,還要有鮮明的時代感.敢于標新立異,級終選擇了知識更新這個議題展開論述。為什么他這樣選擇呢?
他的看法是:環境保護是個重要話題,但很有就事論事的味道,“流”與“源”本是環境的一部分,議論局限于環境這個問題,似乎“淺”了些,更何況這話題古人談,今人談,書刊雜志上常常談,因而又“老”了些。于是排除這個論題。
經濟改革是當前現實生活中的熱門話題,他只懂得一點皮毛,要詳細談也談不出名堂,別人當然更會感受不深。何況報刊上關于經濟改革的文章多如牛毛,寫這話題易走入俗套。因而也排除了這個話翹。剩下知識更新,他感到具有不少優越性。首先,它有時代感,新舊知識脫節不僅存在于老知識分子身上,同樣也出現在青年學生身上,當前談這問題確有必要。其次,它有新意,在種種熱門話題的排擠下,知識更新已不常被人們提起,而被埋沒忽視之后再寫它,會令人有新的感受。
其三,作為一個學生,對這個間題考慮較多,體會較深,容易落筆寫出真情實感。因而最后確立了這個論題。確實,當時選擇這個論題較為新穎獨特,不同凡響。我們的時代正是一個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雖然正確,但已陳舊。如果永遠停留在這個知識水平上,科學不能發展,社會不能進步。一唯有更新知識,才能順應瞬息萬變的時代。針對這個論題,深入展開論述,定能寫出富有深意的好文章。
寫文章總要表現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反映作者的思想觀點,因而高考作文命題密切結合時代形勢,符合時代要求,啟發學生表現時代風貌。考生在準備應考階段,務必密切關心時代形勢,才能保證作文的選材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思想性。
思辨材料高考作文(篇4)
高考作文指導:高考議論文的寫作技巧
一、寫好字
一篇內質不錯的文章,如果“面目”(字跡)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評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試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閱卷者打分的情緒。美觀整潔的書寫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對閱卷者評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筆劃要清楚。字跡筆劃清楚,字體端正,就能給閱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龍飛鳳舞,一路狂草,但難以辨認,就算文章寫得好,也難以讓人欣賞。其次,字體要適中。字體過大,卷面有擁擠繁亂之感,觀之不雅。字體過小,閱讀起來如覺蟻行,極其費神。再次,盡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須規范地涂改,切忌亂涂亂畫,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點,造成凌亂之感。
二、擬好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遞顯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結構之首,所以文章題目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閱卷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議論文擬題的基本要求是:在準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可鮮明,可形象,可簡潔,可別致,可整齊,不一而足。總之,以能激發閱卷者閱讀興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最佳。
議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征,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夠傳達出文章內容之大概,便于閱卷者準確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如《誠信不可拋》、《科技與人文齊飛》、《移植的記憶,創新的殺手》、《堅強--我不朽的信念》等文題,均是鮮明、奪人眼目的好題目。在鮮明的基礎上追求形象、生動和富有個性,則是議論文擬題的更高要求。這類文題能抓住閱卷者的視線,使之觀其題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如文章中心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擬題為《學會在別人的唾沫中游泳》,別致中顯出幾分幽默,令人產生一睹為快之感。
三、開好頭
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里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為評分標準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于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于作者展開論述,不致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導入話題。
四、中間段寫好首句和末句
議論文的結構是否嚴謹,條理是否清楚,論證是否嚴密,論據是否典型,關鍵在中間段的`寫作。而結構、條理、論證和論據等是議論文評分的重要細則,因此,寫作議論文要盡量符合這些標準。
常見的論述模式是:首句為小論點或承上啟下的過渡詞句;中間圍繞小論點,運用恰當的事實、理論論據,或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分析說理;最后結合論述內容寫一兩句小結的話語。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寫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脈絡,顯示全文的論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體論證結構常用正反對比式。許多道理只要從正反兩面說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論述嚴密。在考場中熟練地運用這種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開寫作,減少失誤,節省時間。同時,它可使閱卷者能便捷地依據評分標準,在中檔以上分項計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個人評分因素出現。
五、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系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六、結好尾
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說:“寫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考慮好結尾。有了結尾,如何開頭,中間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結尾當如豹尾,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如魯迅的《論雷鋒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于閱卷者看完結尾后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
七、語言形象暢達
語言項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準。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常擺出說大道理的架式,將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術語一股腦搬出來,以求說理的充分、透徹,但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道理有一千種說法,要盡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要顯形象生動之效,除了采用比喻、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形象暢達乃至華美的語言必不可少。如一篇評論加入wto后中國文化將怎么樣的文章,其引語:“wto之后,全球的文化隨著雄厚的資本入境,迎接或抵抗著民族主義的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如何享受資本之中的快樂。”這段話雖簡明,但失之簡樸,如果稍加修飾,頓覺滿目光華:“wto之后,全球的文化攜資本的凌厲之風而來,迎接或抵抗著不再具有史詩般英雄色彩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在資本之中快樂地舞蹈。”同是說理,修飾之后,用語雖繁,但神秀意滿,令人賞心悅目,毫無枯燥之感。
修飾議論文的語言,注意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和反復等修辭,使文章形成華美流暢感;注意運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強不可辯駁之勢。修飾語言之功,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積久成習,自然會有長進,寫出讓人如仰巍巍高山,如逐滔滔江河的說理雄文、美文。
思辨材料高考作文(篇5)
高考作文指導:如何寫好議論文
舉一例,山東卷《永遠令人陶醉的王朝》應該是最華麗的高考作文,沒有之一,第二段甚至押韻,做到了“華聲”:我用想象觸摸你詩的輪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夢想的枝頭綴滿星光。沒有比楓橋更波瀾的心情,搖蕩清秋的月亮;沒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腸,張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商隱的秋池澆開紫丁香的惆悵,渭城的朝雨沾濕了王維的衣裳。在一個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現出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宏廣。唐朝啊,你的美麗竟是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遺忘?
全文立意毫不出眾,思想較淺,過于華麗,有堆砌之嫌,像用珠寶淹沒了一個瘦小的人,但它的缺點都被語言掩蓋了。此處有珠寶,你不妨拾取些,多讀多背,以留作己用。
這里的華麗指多用詩句、比喻、排比,化抽象為具體,或化具體為抽象。記敘文比較容易做到,但議論文一樣可以華麗,比如以下兩種表述哪一種好:
面對多難的生活,我們要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抗爭,無論有多坎坷,也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若我們能把生活這顆酸澀的檸檬切片榨汁,以微笑為蜂蜜,以樂觀為砂糖,以陽光作點綴,那么這一杯檸檬水,哪怕原本再酸澀,我們也可欣然飲下。
同樣的意思,前者干癟無聊,后者生動豐滿。如果我們能把說理都用詩化或俏皮的語言表述,議論文也能意趣橫生。
2、善問
用疑問句或反問句會使讀者思索,也可引出下文,或留下余韻。重要的是使平實的議論文增色,好像走在康莊大道上突然有坑洼或小丘,使原來單調的旅途有趣。如:
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漢子,也必是腹藏詩書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則,怎會有如此豪情、如此透著古韻氣息的招牌?(選自20__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拒絕平庸——風沙渡)
還有一種使用問句的方法,是我自己常用的。及在寫最后一個論點時用兩三個長問句結束。這幾個問句類似排比,一層進一層,內容常常是批評時下的怪象,簡要提出改善的做法。這種問法寫得好的話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充滿激情,使讀者熱血沸騰。也使文章達到全文高潮。
三、標題
我一模和高考時都是以詩為題,或改寫詩的一兩個字,這種方法最好。用閔老師的話來說,以詩為題直接加5分。
有一些適用性廣的詩:
水窮之處待云起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可把“吟嘯”改換
當然大部分詩的適用性窄,如能用一些很恰當準確的詩為題,那最好不過。如二模材料作文是:耶魯畢業生秦玥飛當村官,被人質疑、嘲笑。我班一個同學的題目是“猜意鹓雛竟未休”。這個題目貼切又俏皮,七個字揭示了文章主旨,可謂是最佳標題。但這是建立在大量積累之上的。如沒有背李商隱的《安定城樓》,沒有理解詩意,怎么可能寫得出這樣的標題?
四、鳳頭
由頭式的開頭最討巧,但是蘇高中沒有對此強調。一般我的標題就是從由頭提煉出來的。所謂由頭,就是用和主題相關的素材開頭,我覺得以熱點新聞最佳,再者如人、事、物、詩句、名言。舉例:20__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拒絕平庸——風沙渡,以店名引出下文。
對于材料作文,不要再概括材料了,只需點幾個材料中的意象,簡要說明由頭和材料之間相似之處。這種開頭引人入勝,生動豐富。但開頭不可太長。
舉幾個適用面很廣的標題或由頭
紀伯倫“朝露里的光明”:千百年來我僅僅做一顆朝露/你知否,千百年的光芒不都在你的圓周里閃耀嗎?
紀伯倫的《沙與沫》中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的詩句,意義深刻,又適用于很多話題。
有兩個相對的意向的標題或由頭一般都很好用: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薩松
蒲葦與磐石 出自《孔雀東南飛》 適用于變通和堅守、柔與剛等
五、豹尾
簡潔為好,不可太長。點題。或慷慨激昂,或余韻無窮。
1、我常用的一種是以改編名言結尾,我舉幾個萬能金句:愿斯志之永固兮,X終古而未央!
司湯達曾說:活過、愛過、寫過。而我要說:__過。(如:變通過、反省過。據主題而變)
但更多的佳句要你自己積累,大部分句子只可適用于有限的主題。
2、還有一種方法用于我想不出佳句的情況,那就是創設一個情景,像拍電影一樣。如:前文講述苦難對于磨練人生的意義。結尾是這樣:罷了,這一杯苦丁茶,我且飲下。
再如改寫自陳蔚文《溯水而上——夜讀<詩經>》的結尾:前文講中國古典文化始終影響世人,結尾這樣:四書五經,是鋪陳的香火,是清靜的素食。沿著《蒹葭》中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廟宇中繚繞的香煙之氣深深地撫摸。
3、再次使用標題或由頭
如我的一模作文,題為《水窮之處待云起》,結尾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好一派絕妙的風光。
六、排比舉例
這是徐飛老師教我的。即連舉三個例子,構成排比。這要求學生對關于這個主題的例子儲備較多。這個結構最好自成一段,放在文章中后部分,增強語勢,顯示出深厚的積累,可有效增分。
七、進擊的第三論點
通常我寫三個論點,一個論點一段。第一論點是為什么,如:為什么苦難可使人進步;第二論點是怎么樣,滿足什么條件,如:唯有樂觀的人可以化坎坷為動力;第三論點是作憤青狀,抨擊當代社會,或當代青年,如:當代人缺乏挫折教育。
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議論文,易淪落為平庸之流。前文是一馬平川,順流而下,平坦如常,如何使文勢陡增,進入高潮,點燃讀者的熱血,這第三論點尤為重要。誰的內心深處沒有點憤世嫉俗的想法呢?如能剖析社會現象、指出毒瘤所在、開出一劑良藥,那就會使文章更上一層樓。不僅使立意更深刻,而且這種熱血的沸騰會延續到老師給你打分的時刻。
但是單純地在內容上聯系現實還不足以帶來激情,語言表達也至關重要。前文是詩意的、典雅的、平淡的,這一段應該是有時代感的、激進的、吶喊的。人評蘇軾之文“快如并剪,爽如哀梨”,本段也最好要達到那個程度。要做到句意連貫流暢,多說現象少說理,多用排比、比喻、反問、疑問句。我常用多個問句結束本段。
如何從第二論點過渡到第三論點?閔老師曾給我們一個萬能金句:既罷牢騷須自省,此間風氣然來無?即從對前人的分析過渡到對現今的反思。用閔老師的話來說:寫到這個句子就加5分。
我也積累過一個類似的句子:然而,承平日久,何苦之有?用時可以把“何苦之有”改換。
后來又有老師給出一個相關但不類似的句子: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但這個句子用于從牢騷到展望未來,也許可用于從第三論點到結尾,不如上面那些有深度。
因此我給出一種議論文結構:
段1由頭式開頭
段2簡要敘述主旨
段3為什么(長)
段4怎么樣(長)
段5 排比舉例
段6聯系現實(長)
段7結尾
八、字是硬傷
如果說佳作是白富美,那么富的是素材,美的是語言,白的就是卷面了。卷面的清爽離不開清晰的字。字不求有美感,但要橫平豎直,少連筆。寫大一點。用0.5mm的,別用0.38的細筆。少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