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高考作文范文欣賞
你看過多少往年高考作文范文?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往年高考作文范文欣賞5篇,歡迎大家分享。
往年高考作文范文欣賞【篇1】
“我們的生命就像是努力地將一塊大石頭推上山坡,快要到山頂時,大石頭又滾下,我又得重新將它推上山坡。”這是歌德對自己勞苦命運的描述。孔夫子,當您看到上面這段話時,您不會感到心中涌動著無法排解的郁悶嗎?而我,每當看到您“生無所息”的教誨時,心中便無限絕望。
夫子,您那個時代有吳剛的傳說嗎?他一刻不停地砍著桂樹,桂樹的創口即砍即合。如果您處在那樣的狀況下,您是否還能保持您“進退有禮”的儒學風度?而我每次背誦《李憑箜篌引》中一句“吳質不眠倚桂樹”時,都會欣慰音樂給了他休息、喘息的空間。
夫子,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銘記心中,這恐怕是您得出“生無所息”結論的理由之一吧。千百年來,它催促著人們快跑,快跑,用那須臾的生命追趕日月輪回的速度,可您想過,那一刻不停追趕太陽的夸父是怎樣倒下的嗎?夫子,在我們這個年代,有很多人由于過度勞累而死,他們中有很多都可以用原本應該擁有的時間為我們這個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對于這點,您又怎么看呢?當然了,夫子,我并不贊同無謂的休息。就好像工作了一天的人拿玩命打牌當作休息一樣,那只是愚蠢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們這個時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學家王逸先生,他曾說:“作為我們這樣的工作者,注定不能享受一些人能享受的樂趣,”是的,他勤勤懇懇地工作,沒有一般人出入舞廳、打牌喝酒、游山玩水的休息權利,但他也會在工作之余,侍看花草,與學生談心來休息。這使他暮年,成為了培養青年人才,支持年輕人的推前浪的“后浪”。
夫子,人非圣賢,若我們被迫去面對一個永無休止的命運,相信很多人都會喪失勇氣,不如像劉墉先生鼓勵他兒子一樣:“當一次大考擺在你面前,你若想到有一個長長的假在等待著你,是否會覺得舒服些?”
夫子,讓您門生休息會兒吧。或寄情于山水,又或縱情于天地,他對人生可能有更深的感悟。如您門生所說:“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沐浴那春光,豈不美哉?
往年高考作文范文欣賞【篇2】
時間的單行道上,初心與彼岸遙相呼應。
白居易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圓夢于彼岸,當一個個由24小時組成的今天被昨天的虛妄一網打盡,當你在“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沉”的孤帆空舟上妄自蹉跎,當光陰的故事無法實現你初心的諾言,那么,從今天開始,尋找明天的自己吧。
當年伏羲一畫開天之后,人類的文明之舟已經在時間里砥礪前行了幾千年,燦若星辰的先賢們在轉瞬即逝的每一個昨天里堅守初心,為今天的你留下了一座座仰頭可視的璀璨豐碑。假如你驀然回首,會發現一束束智慧的光芒仍然在時空中穿越:老子的《道德經》、屈原的愛國情懷、阿基米德的幾何學遺產、牛頓對萬有引力的發現、魯迅對中華民族新文化的貢獻……先賢們以構建燈塔的方式,在完成對初心的所有詮釋之后,連同自己的生命一起與你的今天揮別,毅然把時間和路徑讓給了你。
“逝者如斯夫!”先賢們沒有一位重返今天,那是因為,有你在。
每當夜深人靜,當你以撕掉一頁日歷的方式與今天告別時,這一天,說不定便是先賢們當中某一位的紀念日。很多紀念日其實是為他們誕辰或謝世的日子設立的。紀念日在提醒你,他們曾經來過,又走了。一個個紀念日,如果能讓你對昨天的回味有了敬畏,對今天的選擇有了參照,對明天的眺望有了信心,那么,紀念日永不會消失,因為,紀念日之于你,是“我思故我在”。
只要“故我在”,時間的單行道上,屬于你的那一串串腳印,便是你自己的一頁頁日歷,每一頁,都散發著驛路梨花的芬芳。
有個故事是這么講的:一位桀驁不馴的年輕人忘記了初心,失去了尋找明天的信心,于是把時間的單行道改造成了雙行道,試圖跨越隔離線,從倒流的時光里與老子、屈原、阿基米德、魯迅等先賢們一決高下。他果然見到了他們,可由于是相向而行,只能擦肩而過。某一天,他驚恐地發現自己已經重返母親的身體,徹底與世隔絕,這才幡然悔悟。他唯一的希望是讓母親重新把他生下來,可這時,他已經化為烏有。時間,只對他一個人停止了。
我不知道故事中的先賢們是否說過這樣的話:“你既然有倒退的勇氣,那就把明天給別人吧。”
說什么“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其實,明天始終在時間的彼岸,以花兒的名義朝少年招手。那個少年,會是你嗎?
找到明天,便找到你了。
往年高考作文范文欣賞【篇3】
當我們回顧歷史,搖旗吶喊“舉子的時代離我們而去”的時候,高考已出其不意地壓的人喘可是氣。
將數十年勞苦付諸一紙試卷,這是中國大多數青年學生不可抗爭的命運。歷史繼續上演著九小時改變人一生的戲劇。九小時對于廣大考生來說即短暫又漫長。短暫是十年磨一劍的短暫。漫長是心徨徨然似驚似喜似哀似悲的漫長。考生們是在用這九個小時做一場盛大而隆重的賭博,賭注是數十年的勞苦學習,他們期望的開盤結局是四年的安心以及四十年的安逸。而他們中又有幾人能償所愿
六月我們在高考,我們也在準備著流亡。
當然有人會說:“金榜題名”為人生極致。然而在古代科舉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的儒生境界,也早已被后世冷峻的史家揭露的體無完膚時,人們是否在研究當今的高考制度有沒有一種完善的文化體系,是不是有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支撐。回眸短暫的高考史,人們定然悚然而驚,我們在高考,而我們又不足以拿高考作為信仰,那我們的信仰何在
當代信仰危機時代的中國,高考似乎難以成為社會出納的載體。高考制度和大學教育不接軌是人們不愿正視的問題,這正是一種不完善的文化系統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文化信仰,社會教育家們各施其職,但始終沒能完善,不能結合成一種統一的文化體。要想使高考制度至善至美,當務之急是完備青年學生的文化信仰。
在信仰危機的世道,考生們孜孜以求,除了可憐兮兮,茍且偷生的書生夢想之外,還有什么呢千千萬萬讀書人為了高考交付了自我本該斑駁陸離的青春。在高考的路上,我們沒有聽到壯闊的軍號,只剩下了哀歌聲聲。但愿在新的文化制度下,我們不要見到新范進、孔乙己者流。
在現今的高考制度下,學生都是批量生產,似乎是在應試的模具中制造,然后交付給社會,個個都型號相同,不生任何枝節。而教師的處境也極為尷尬。教師本是園丁,是育才的有機質,今卻成了應試教育下培養應試人才的工具。他們最了解高考,他們也最明白,我們是在高考,同時也在流亡。
六月,高考來的太突然,但流亡已注定。七月又有幾人能喜。成績好,他們在感嘆只讓十年苦讀成了今日歡笑一場的成本。成績差,他們在哀嘆十年苦讀或成了今日的一枕黃梁。千千萬萬的考生抬起頭,他們在說,高考結束了,而我們又是在哪里。
無論成績好壞,這注定是一場流亡。
往年高考作文范文欣賞【篇4】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五歲進小學,九歲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條件好,工作不愁找。東家婆也夸,西家嬸也贊。姐弟笑盈盈,父母樂呵呵!”好事人相承,傳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開:“咱娃是塊寶,樣貌長得好。學習成績棒,獎狀沒處放。工作隨你挑,美女隨你找。”
此生脾氣牛,心志過云頭。堂上啟父母:“兒子體質嬌,猶需多煅造。家中條件好,滴滴父母汗;兒子要獨立,想吃自己飯。”
父母大張口,婆嬸都曰奇,姐弟不作聲,外人只相疑。父母無奈何,只得隨兒意:“孩兒已長成,應該靠自身。獨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門!”
此生不樂意,以背對雙親:“二老誤兒意。兒子想獨立,立志去西北。國家政策好,西部旺氣開。兒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才。”
“西部大開發?”二老心相疑,萬分不樂意。東邊招大娘,西邊請阿婆,南邊望二爺,北邊喊三叔,親戚聚一堂,都為此兒忙。
二爺開尊口:“西部有啥好?環境太惡劣,困難一重重。我去十五年,歸來兩袖風!”
大娘也幫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沒得說,城中很難找。又是研究生,還愁沒人要?”
此生意志堅,就是不松口。任憑誰來說,就是不回頭。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遠。他對大家說:“大爺大娘們,叔叔嬸嬸們,城中安樂窩,小子并不愛。國家搞建設,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應該。東西是一家,都屬大中華。東部要發達,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國家就要垮。套用魯迅話:我不建西部,誰來建設她!中華要騰飛,建設是關鍵。孩兒意志堅,長輩壯我行!”
眾人聽此言,倍感心靈撼。此子之選擇,令人心底嘆。心靈之選擇,實在不簡單。眾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飛,今朝更好看。
往年高考作文范文欣賞【篇5】
在普世價值觀中,所有的交換都是等價的,那些付出最多的人,也理應得到最好的回報,但現實卻往往與之相悖。因為個人私心恣意地在世間胡作非為,個人利益又不可一世地在世間橫行霸道,所以只有世人的良知踽踽獨行。
有這樣的一則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與小男孩所有的石頭交換,但小男孩卻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頭,而把剩下的給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卻徹夜難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孩童最是天真無邪的,“良知”一詞之于他們,恐怕是過重了吧。小女孩的真摯和善良讓她的小世界單純快樂,而小男孩的謊言卻使他難逃內心的煎熬和痛楚,那是良知在起作用。我想我更愿意相信這則故事并未結束,它真正的結尾應該是小男孩在第二天一早便找到了小女孩,將他私藏的石頭悉數送給她,并向她誠懇地道歉。加上這個結尾之后,人性便會歸于完整,倘若不加,我們看到的只是殘缺破碎的人性。畢竟邪惡也好,后悔也罷,只是世間一隅,難以囊括萬象。
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這小小一隅就有可能被人無限放大。世人惶惶,唯恐自己便是下一個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畢竟生活并非出自安徒生之手,也無人有此等情趣為每一個惡都加上一個完美的結局。很多的惡都是終于良知的,良知的叩問已是當今社會完成自我救贖的最佳手段。“摧花狂魔”王書金現已歸案,他潛逃了十多年,內心不安,無以成眠,而在之后的庭審過程中,更是堅持認罪。由此可見,在很多時候良知的作用甚至大于法律,沒有人能夠逃過良知的叩問。曾經“紅極一時”的“毒奶粉”“毒豆芽”等毒物必有一日會在“江湖”上銷聲匿跡,那些出賣良知的人必會受到無盡的譴責。社會弊端層見錯出,這里有罪惡和鮮血,這里有悲憫和血淚,這里有無盡的潘多拉魔盒等待開啟抑或永世封閉。我們用一己之力似乎難以驅退黑暗,但是我們的良知卻如同火炬,薪火相傳,便可鑄成太陽一般的光亮。這個世界更像是來自卡夫卡的臆想,而非《一千零一夜》,我們需要良知,良知的叩問有著巨大而不可比擬的力量。良知來自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造物主的天才在于每個人的人性都是完整的。
沒有一個人可以徹底擺脫良知,在邁上通向萬劫不復的獨木橋時,良知必將是能使他懸崖勒馬的最為有力的韁繩。“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狄更斯預言的這個時代里,我們應該慶幸,還有良知與我們同行于紛繁復雜的塵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