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精選10篇)】,供你選擇借鑒。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1
說《安娜.卡列寧娜》是長篇巨制,可是時間跨度并不長,場景設置算不上恢宏;寫愛情,并不攝人心魂;寫故事,并不曲折離奇;寫盡世俗,人間百態,也是點到即止;可就是這樣的長篇小說,也足以吸引我很快進入到十九世紀后半段的沙皇俄國,從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鄉村,一幅廣闊多彩的社會圖景在眼前鋪開,150多個人物個性鮮明地躍然紙上。所以,我讀到后面一直在思考,托爾斯泰的這支筆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寫。
一方面,書中的主要人物都經歷了曲折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對于主角們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經歷的嬗變都寫得肌理分明,細致入微。這其中,最豐滿的形象要屬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鮮艷,嫵媚,開朗,落落大方到后來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從敏感自尊又熱愛勞動充滿活力到后來婚后出現的精神危機,以及從宗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托爾斯泰安排他們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見面也是最后一次見面,就讓列文對之產生了愛憐的情感。)要把這樣豐滿的人物形象總結下來,可能需要另開一篇了。而這里我最想說的是吉娣和陶麗兩名普通女性角色的心理蛻變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雖然一開始他們并沒有成功相愛。安娜曾經這么對吉娣說“您現在的年華真太寶貴了,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好比彌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藍色霧靄。這種蔚藍色霧靄籠罩著童年即將結束時那個年代幸福的一切,過了這快樂幸福的階段,路就越來越窄了,踏上這段道路真叫人又驚又喜,盡管它看來還是光明美好的?!彼砸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吉娣所處的美好年華里一切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而失戀后的吉娣害了一場大病,意志消沉,出國療養遇到了改變她的華倫加,她的身上有著“超脫吉娣所十分厭惡的世俗男女關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價值?!边@一點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啟發了她,帶領她到了一個嶄新的,崇高而美麗的新世界,從這個高處可以冷靜地觀察往事。最后,吉娣明白了一個人只要能忘我,熱愛別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祵?。而這一點我們在后來吉娣愛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鄉間,料理家務,特別是跟隨列文去看望他臨終的哥哥那一幕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心里蛻變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而說到內心矛盾,陶麗去訪問安娜一行則被作者刻畫得真實而深刻。從開始在富裕農民家喝茶時同農婦談論孩子的問題開始的四個小時的去程中,她從各個方面回顧了自己的一生,認為自己受困于懷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寧,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歡樂?!倍褪菦]有她的份,對自己的生活是嫌惡的否定的。到達安娜家里,參觀了富麗堂皇,貴重嶄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處境,參加了上流社會那些風度翩翩的貴人的聚會之后,卻覺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員同臺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臺好戲都糟蹋了?!薄皩彝ズ秃⒆拥乃寄?,特別迷人,特別鮮明地在她心頭翻騰。這會兒,她覺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寶貴那么可愛,她在外面簡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弊x出了一個普通已婚婦女的內心渴望和掙扎,矛盾與釋然。
托爾斯泰的這支妙筆寫出來的人物心理,可以說是細膩的工筆畫一般,連喜怒哀樂都可以分成多個類型和程度的那種細膩。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2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來,被搬上銀幕演繹已經超過十次了。在此,我想說的是1935年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好萊塢版,1948年費雯麗主演的英國版,1968年塔吉婭娜·薩莫伊洛娃主演的蘇聯版和1997年蘇菲·瑪索主演的美國版。
我關注的`是服飾。托爾斯泰原著中的安娜是一個深具審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絕不會惹人注目”。安娜很會打扮,擅長讓自己蓋過服裝,而不是讓服裝的美勝過人本身。書中描寫安娜的衣服看起來總是很樸素,然而這卻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樸素。這種風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風靡全球,俗稱“低調”。1935年的好萊塢顯然還不具備低調這種貴族氣質。因此,它的古裝片只會一味追求華美——而這種華美,也只是好萊塢自己所以為的華美。在電影里,嘉寶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領口、袖口、裙擺,到處都是層層疊疊的荷葉邊。裙子和帽子點綴著一堆一堆紗做的花朵。當時的好萊塢對古裝片的歷史逼真性,還沒有什么認識,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葉。在這個版本里,設計師設計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歷史服裝,甚至沒有想到應該翻一翻俄羅斯19世紀的肖像油畫。
費雯麗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裝都與首飾配套。影片中的項鏈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安娜的項鏈令人過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項鏈也設計得很別致。設計師特別注重紗的運用,令費雯麗的造型非常華美——好萊塢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終于在此得到了實現。不管怎樣,制片商肯在服裝上花錢,并且是花大價錢——這對電影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蘇聯塔吉婭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著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裝樣式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卻非常優美動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會上那件著名的黑色晚禮服裙擺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長長的裙擺。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淺色系,看起來很輕盈。安娜與渥倫斯基在歐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幾件連衣裙線條簡潔優美,衣領和袖子的設計都很特別。
蘇菲·瑪索版的服裝,裙擺后有一個翹起的裙撐。這個裙撐在設計上跟整體服裝結合得很好,顯得相當優雅,尤其是在舞會中跳舞,需要把裙擺提起的時候——女人在這個時候顯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擺設計明顯模仿了費雯麗版。但費雯麗版在跳舞時沒有體現出那種婀娜的感覺。當然,這也跟舞蹈動作的設計有關。我一向不反對電影造型在尊重歷史真實的情況下,稍微脫離現實。我只要求這種脫離現實能帶來一個美的結果。在視覺盛宴里,美麗是永遠的王道。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3
今天,去影院看了喬懷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經看過喬懷特的《傲慢與偏見》與《贖罪》,一直覺得他是位極有才華的導演,也很喜歡凱拉奈特麗和詹姆斯麥卡沃伊兩位頗有實力的演員,雖然此次詹姆斯麥卡沃伊沒有出演。
在看電影前,看了一些影評說這部電影簡直就是部舞臺劇,很多觀眾也覺得這部作品有失喬懷特以往的水準,然而,我卻不這么認為。
我覺得,喬懷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種大膽的拍攝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攝。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大家都知道這是列夫托爾斯泰講述沙皇俄國時期的一部電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實際都在講述上流社會的故事,而在講述上流社會故事的過程中,喬懷特大量使用了類似舞臺劇的手法,可是當講述農奴的故事時,又大量采用實景拍攝。當時的沙皇俄國,上流社會的每一個人無不重視別人的看法,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規則,誰踰越了,誰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個上流社會的排斥,所以每一個人出現在別人面前時,只是在做別人希望自己成為的人,上流社會希望自己成為的人,是的,他們生活的每一時每一刻,無不在表演,而我們便成了觀眾,而農民是不同的,在托爾斯泰看來,他們質樸、辛勞,他們理應出現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給人看的戲劇中,因為他們無需表演。另外,讓我們再來看看上流社會踰越規則之后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與家庭教師偷情,安娜勸自己的嫂子原諒自己的哥哥,因為如果他們離婚,盡管女方沒有做錯,可是卻要承擔事件的結果。安娜作為一名女性,卻受到了來自整個上流社會的職責,最終經受不了重壓,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將近結尾時,我們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紛飛、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燈光溫暖的屋內,從這個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們沒有離婚,但感情已名存實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認為導演處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劇結構緊湊,極具戲劇張力。
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第一次跳舞時,隨著舞蹈的進行,音樂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斷的看著他們,內心焦急,安娜與沃倫斯基則越來越深深的陷入愛情而不可自拔,這段音樂和鏡頭之間處理的非常巧妙,極具節奏感,同時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內心的各自感受。
還 有一些轉場,我認為處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倫斯基賽馬,沃倫斯基還 未出場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聲音越來越大,接著,馬蹄聲融入扇子聲,馬蹄聲越來越大,下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沃倫斯基騎馬出場。sound bridge聲音橋的鏡頭連接手法十分巧妙。
還 有一個例子,第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宏偉建筑的圓形屋頂,第二個鏡頭,我們看到同樣為圓形的火車輪子,類似的轉場很多,亦十分巧妙。
對于一些時間的過渡,或者地點的過渡,喬懷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這部作品讓我覺得他在顏色上的運用也特別好,體現了沙皇時期上流社會的奢華,也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躺在草地上,我們看到他們身著白衣,白色暗示著他們二人真心相愛,他們的愛是純潔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著一身紅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選擇付出了“血一般的代價“,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結局。
最后,我認為橋懷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現實手法,使影片更具一絲神秘意味,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確實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電影創作手法,開創了一個深刻表達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4
她是一朵開到極致的玫瑰,鮮艷欲滴;她是一朵幽怨的花,因為她的美,無人能懂。她有著美麗的容顏,卻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很多的工作機器卡列寧。一個只醉心于勛章和名爵的男人,怎么能給她想要的愛情呢?
即使她已經身為人妻,身為人母,可是內心還是有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所以當她遇上福倫斯基這樣英俊、有財的上流人士時,無可救藥的與他墜入愛河也是一種必然。也許,以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看,安娜是一個不守婦道的人??墒?,沒有人有權力去指責她的什么,因為《福音》中說:“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安娜與福倫斯基兩個人的愛,其實真的很不容易。身處貴族,身上便多了一道無形的枷鎖。這兩個人,可以不顧所有的去相愛,這種勇氣就已經顯得彌足珍貴了??梢圆还茏约旱纳矸荨⒌匚?,愛了便是愛了。只是這種愛,在那個虛偽的“高尚”的上流社會中,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遠都只有恥笑與唾罵。即使卡列寧愛的不是安娜,但身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安娜與福倫斯基的悲慘結局。
安娜放下所有:與丈夫卡列寧決裂;忍痛把兒子拋在家里;放棄安逸的生活,與福倫斯基私奔到國外。福倫斯基也甘愿放下過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著安娜細水長流。私奔,多么美好的字眼。兩個相愛的人,拋開所有的束縛,狠狠的愛一場。我覺得很佩服,也很羨慕。因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樣的勇氣去愛一個人。故事發展到這兒,在童話故事中的結局就應該是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這畢竟不是童話,殘酷的現實赤裸裸的擺在安娜和福倫斯基面前。兩個人都是嬌生慣養的,終究還是過不慣清貧的日子,所以他們又不得不重返那個所謂的上流社會,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會虛偽的污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會的福倫斯基要去奮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許多。可是安娜這個孩子氣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倫斯基能偶在身邊多陪陪她。他們倆本來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會的風吹雨打中更顯單薄。在激清之后,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愛的兒子;福倫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安娜不能徹底放棄她的孩子,也不能徹底無視輿論的惡評;福倫斯基不能徹底告別過去風花雪月的生活,也無力去承擔安娜帶來的責任與義務。他們這份轟轟烈烈的愛,終究抵不過世俗的紛擾和自身性格的弱點,他們竟漸漸發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對福倫斯基的愛越強烈,就越感到對方對自己的冷淡和厭倦。安娜畢竟還是一個小女人。她覺得自己為福倫斯基付出了所有,卻得不到相同的回報,福倫斯基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拔艺娌辉撃敲此佬乃氐淖鏊那閶D,可我又沒有辦法,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對他的熱情使他反感,他卻弄得我生氣,但是又毫無辦法。”安娜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倔強地向福倫斯基要更多的愛??墒歉愃够运降脹]法給她更多了。安娜漸漸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麗傾訴,卻又遭到陶麗與吉蒂的羞辱。吉蒂曾與福倫斯基有過一段情,曾經是福倫斯基深愛過的人啊!安娜這個要強的小女人怎么能忍受這種羞辱呢!
親情、愛情、友情,這三樣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如今都遠離安娜而去了。走投無路的她決定用死來懲罰福倫斯基。她來到了那個最初與福倫斯基邂逅的火車站。靜靜地躺在了冰冷的鐵軌上?!耙环N仿佛她準備入浴時所體會到的心情襲上了她的心頭,于是她畫了個十字。這種熟悉的畫十字的姿勢在她心中喚起了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籠罩著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轉瞬間生命以它過去的全部輝煌的歡樂呈現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開過來的第二節車廂的車輪,車輪與車輪之間的中心點剛和她對正了,她就拋掉紅皮包,縮著脖子,兩手扶著地投到車廂下面,她微微地動了一動,好像準備馬上又站起來一樣,撲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間,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嚇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來,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無情的東西撞在她的頭上,從她的背上碾過去了?!系?,饒恕我的一切!’她說,感覺得無法掙扎……”她,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這個讓她又愛又恨的世界。她這朵令人艷羨的紅玫瑰,開到了荼靡……
其實我覺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個離自己越來越遠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她這朵開到極致的花,永遠停滯在列車駛過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對愛的理解太理想化了。她認為愛情就是24小時黏在一起,不離不棄;她認為愛情就是私自占有,不允許對方與其他女人有任何來往,尤其是與他有過情史的女人,比如吉蒂和索金娜小姐;她以為愛情就是轟轟烈烈,每分鐘想跳120次,然后暈倒在對方懷里……她不懂得給對方留一點空間,更何況是福倫斯基這樣不甘寂寞的男人;她也不懂得細水長流,更不知道所有美好的愛情最終都會在柴米油鹽中湮沒。她也以為福倫斯基不再愛她了,其實不是不愛了,只是這份愛褪去了往日的激清,變得更加沉穩了。
安娜,你死了,的確是解脫了,但你卻留下福倫斯基一個人獨自咀嚼愛情的痛苦。讓愛的人痛不欲生,這難道是你想要的嗎?
可是,愛情本來就毫無邏輯,更沒有所謂的規律。愛了便是愛了,痛也無所謂了;放了便放了,曾經的那些,都會淡的。
安娜這朵開到荼靡的花,依舊在那條鐵軌上搖曳……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5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后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蛻變,與自己心愛之人喜結良緣,并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己罪惡的結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著,那真實,又是什么?因為自己成為了導火索,所以引發了后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后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終結.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并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于承認,雖然最后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于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為不然,她并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說,最后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選擇一個人背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后果,帶著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這里?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6
終于看完了號稱世界名著的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沒有特別的感觸,與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我的感觸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樣。或者再進一步說: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為愛燃盡熱情甚至毀掉生命,憚精竭慮,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卻忘記了人是社會人,需要交往需要親情,親情是融入血液中,難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純粹的脫離現實的純潔情感,不管當時怎樣火熱,怎樣一見鐘情,現實的寒冷溫暖不了愛情的溫度,特別是不符合道德規范的愛情,也只有這種愛情才配稱作愛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愛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這也就是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劇讓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也許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種大的環境下俄國的政治、人文等諸如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我只看到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為情所困為情癡狂最后為情毀滅的心路歷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終徹底解脫,即使她離婚成功與沃隆斯基結婚又如何?
只不過是人間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著愛情的幌子,背負著婚姻的沉重責任與義務,為別人活著,只為對得起母親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稱呼的怨婦。這樣的怨婦已太多,少一個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臥軌自殺的勇氣,只為這種勇氣,也該向她敬禮!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7
多莉很生氣,跟奧布隆斯基鬧矛盾,奧妹妹安娜來莫斯科為他們勸解,在火車站偶遇前去接母親的弗隆斯基,兩人一見鐘情,弗隆斯基追隨安娜回彼得堡并展開強烈攻勢,安娜淪陷了,生了一個女兒,以為將死請求丈夫寬恕,誰知又康復了。安娜拋棄了大她二十歲,不會表達感情,只是醉心公務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托了所有情感的八歲兒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國外,后經歷彼得堡,鄉下,莫斯科,因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關系,安娜進不了之前的貴族社交圈,因而特別孤獨,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還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于是兩人矛盾激化來。最后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讓他悔恨,臥軌自殺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來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還因此拒絕了另一個求婚者列文。吉蒂因此還大病一場,在國外療養期間結識了那誰(名字想不起來了)小姐,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于善,不是刻意給誰看,思想的結解開了,身體也就康復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識到互相還愛著對方,終于放下過去的疙瘩,成功結合。
雖然本書第一主人公是安娜,雖然很美麗,富貴又精致,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歡,可是我不喜歡她。說是全身心追求愛情,為了愛情放棄了一切,可是愛情是什么?就是整天膩在一起,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結果來,受不了情郎經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臉子,雖然愛,但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起,又不舍得放棄兒子撫養權,不離婚,就沒有正當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沒那么高,單純,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又那樣的美麗動人,注定要紅顏薄命。
轉回來,不管是吉蒂,還是列文我都非常喜歡,這才是愛情好嗎,臉紅,心跳,擔心自己配不上對方,一點小事就嫉妒,卻又時時為對方著想。
喜歡列文忙里忙外,想東想西,緊張時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為我自己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8
耐著性子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書,簡直可以說是磨練人耐性的一本書。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看完這本書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吃飯時候還在思索,卻感到頭腦混亂,只是清晰記得安娜死了,而且是臥軌自殺的,很殘忍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方法。無異于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以蛇自殺,這些可憐的人啊<說紅顏薄命,一些不假的,這些紅顏幾乎都是蘭心惠質,沉魚落雁。哎,可嘆,可惜,可憐……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筆十分之細膩,以至于讓我覺得有些情節和話語很繁瑣,描寫上流社會晚宴和沙龍情景,濃彩重墨,鋪展開來,一點不遜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應。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龍斯基是在火車站,并且看到了一個臥軌自殺的女人,安娜表現出莫名的憂傷,因此弗龍斯基給那個自殺的女人家屬給了些安葬費,從此兩人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則是安娜自己臥軌自殺,弗龍斯基奔去火車站見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訣別都在火車站,此種筆觸相當獨到,不過未免使故事更具悲傷性。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著極為復雜的關系,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并且生下一子,后來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相見恨晚,彼此一見傾心,墜入愛河。后來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真摯而熱烈的愛戀。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于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征,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弗龍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后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后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龍斯基一再勸導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弗龍斯基對她的愛,于是她毀掉了自己……基季最后與萊溫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龍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他自費帶著一個連隊去前線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后多莉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高利貸,于是和好如初……看完這本書,真的很想見見列夫托爾斯泰,很想問問他,為什么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萊溫的生活、思想。而這兩個主人公在整個故事中都沒有什么關系糾葛,只在最后,見了一面。以后有機會去莫斯科尋找一下答案吧。或許我該看看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了解一下他那個時代的整體狀況。安娜和弗龍斯基的愛情,讓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毀滅……愛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9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在讀書課上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著很糾結的關系!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并且生下一子,后來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一見面就喜歡上了對方后來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的事。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很不對,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
安娜和弗龍斯基的事情,讓人看得很很難受,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最后各自走向毀滅……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50字篇10
一向很喜歡這本書,原先看過多次,今日禁不住又開始翻閱,并在網上看了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安娜的形象一向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給安娜列舉的四個罪狀??删瓦@樣一個墮落的女人卻十分豐滿,我依然很喜愛她,假如是現實中的人,我必須會和她成為朋友,她舉止優雅,她性情溫和,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向沒有違了自我的心去做事,顯然她也明白自我的舉動是為社會所不容的。她其實是個十分聰,悟性很高的女人??伤男袨閰s無法為主流社會所理解,最終臥軌自殺。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現實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難相處,并不太受大家歡迎,可在文學上的價值卻十分高。當然年代不一樣了,此刻的女權主義,為女人的獨立豎起了一面旗幟,此刻的女人能夠有自我的工作,自我的事業,可那個時候的她們就不一樣,她們的生活空間還是很狹隘的。就拿安娜來說,她開始是依附于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之后,為了感情,又依附于另一個男人,把感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為社會中的人,感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雖然感情一向存在,但她總是無端的猜疑,恐懼。
這讓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標,需要一種東西支撐著你走下去,讓她的生活Moveon。為了感情,她離開了自我的兒子,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可她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回自我的兒子。一個沒有任何期望,只能被社會唾棄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