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0字
《海邊的卡夫卡》小說由奇數章和偶數章兩個故事交替展開,平行推進。奇數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故事以卡夫卡15歲生日前夜獨自離家出走開始,他獨自坐上了開往四國的巴士。出走的原因是為了尋找自己四歲時就拋棄自己的母親和姐姐,更是為了逃避“他將弒父娶母”的預言。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長小說的最新版本。小說講了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經歷,15歲的田村卡夫卡,幼年時被母親拋棄,他決心“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懷著憎惡父親的念頭出走,因為他要逃遁父親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
小說經過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和怪人中田兩條線索來展開描述,如果說少年的故事以現實描繪為主,那么中田老人這一部分則充滿魔幻色彩,團體失憶,人與貓交談,天降魚雨和螞蝗雨。在小說中田中應對的是外部世界的兇殘和邪惡,而少年田村卡夫卡應對的則是內心的誘惑和罪孽,最終這兩條線索在高松會合了。問題是外部的罪能夠用一把鋒利的刀來終結,但內部的罪有那么容易一筆勾銷嗎?
小說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這一切又是經過類似古希臘杯具中的“卡桑德拉預言”、“俄狄浦斯情節”,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謬和荒誕,日本《源氏物語》中“活靈”的怪異,科幻小說中的“時光隧道”這一切怪誕至極的情節來塑造完成田村卡夫卡這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田村卡夫卡他被沖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的力量回到,回到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
《海邊的卡夫卡》力圖經過事十五歲的少年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他的靈魂仍處于綿軟狀態而未固定于一個方向,在他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在他身體走向成熟的同時,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猶豫。
職責始于夢中。值得注意的是田村卡夫卡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這一切均在似夢非夢中,殺父由田中完成的,但血卻染在遠在高松的田村身上;奸母是在似真似幻的錯覺中(時光倒流,母親錯把他當作是初戀的情人);與姐姐作愛完全是在夢中。這樣寫法的主要原因,作者也許試圖從側面說明,在當今社會,人類最應當做的不是忙著拯救他人,而是及時拯救自我。小說這樣寫,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很好的入世寫照。當年,我們每個人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會,內心也不是經歷過相似的波瀾嗎?田村卡夫卡的經歷可是更加夸張化寫意化而已。
雖然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可是只要人沒有在命運的旋渦里失去自我本來的面目,仍然堅守自我的位置,一切抗爭就都不是毫無意義,盡管在命運面前,它是徒勞的。
歲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我們都要活著承受,我們大家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但在我們的腦袋里,有一個將這些記憶保存下來的小房間。
小說告訴我們,罪孽的克服也就是罪孽的完成。這一永恒命運杯具的內核在兩千年后的今日,能夠說沒有多大改變,沒有一種拯救是純潔完善的。
《海邊的卡夫卡》是后現代文學潮流之作。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宿命論的影子,關于原罪,關于男女的感情欲望,性的無法控制,暴力的無意識表現,戰爭的無可奈何。個體的生命是及其脆弱的,正如作品中左伯的青梅竹馬的戀人,由于一個偶然,他被當作另一個人被打死,并且不了了之......我們大多的時候,可是是鐘表的擺,按著規定的軌跡運行,無力左右什么。
命運就是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僅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經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在小說中,村上以其獨特的邏輯語言,摧毀了夢與真實、現實與超現實、此世與彼世之間難以攀越的高墻,填平了橫亙人世與異界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田村卡夫卡作為未成年人,他的心在期望與絕望之間碰撞,在世界的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游移,在波濤洶涌的世界上,有企圖傷害他的力量,也有溫存和完美。好在年輕,他終能經得住折騰,世界對于他來說,還有許多經歷需要他去看,去聽,去感知,去體驗。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海邊的卡夫卡》情節說起來很簡單,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為了追求一種自我并不清楚的想要的生活,離家出走。從東京到四國,在高松一個私人圖書館寄居。期間發生了一系列離奇的事件,慢慢揭開了一個神秘的世界,找回一段無人知曉的故事。與此同時,小說還有另外兩條線索并列展開,一條是尋貓老人中田的故事,一條是發生在二戰時期一群孩子在森林里的離奇昏迷又蘇醒的事件。隨著故事的發展,最終三條線索匯聚在一齊,相互印證。僅僅這樣總結,也許我們對這本書還是不知所云。
村上運用了一種諾貝爾文學獎很青睞的寫作手法:魔幻現實主義,讓整本書的風格顯得神秘又獨特。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受到其父親的詛咒——遲早要弒殺親生父親,與自我的母親和姐姐交合。無論他如何主動地逃離現實,無論他怎樣極力的擺脫命運的詛咒,可最終也逃可是宿命。雖然這一切都是在夢中發生,卻又真實地發生了。所以,作者所營造的世界,并不是一個平面的二維世界,也不是我們感知的三維立體世界,而是有另外一個世界與現實世界平行存在。那也許是我們的內心,因為“世界是我們內心的隱喻,內心是世界的隱喻”。那也許是我們的夢境,夢也許源于現實生活,在潛意識里的呈現,也許那不受我們主觀意識的控制,只能信馬由韁。也許那一
個世界存在某一個角落,比如森林的深處,有一個入口,并且有兩個三十年前失蹤的士兵把守,里面還有田園河流,仿佛世外桃源,極樂世界。雖然部分情節有些牽強,雖然有些資料顯得剩余,但既然如此受尊崇,我還有什么說的呢。
本書最想要表達的思想也許有很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對于人生命運的思考。每個人都有一個宿命,都背負著惡意的詛咒,都承受著不公平的痛苦。比如田村卡夫卡所面臨的命運安排,比如從小被母親拋棄的現實。他特立獨行,他讓自我變得強壯,他十五歲時離家出走早有預謀,他覺得,十五歲生日這天,是時候了,是時候去選擇自我的生活了,是時候去擺脫命運的詛咒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我一切的思想和行動,怎樣離家出走,在車上遇到誰(櫻花:隱喻中是他的姐姐),怎樣來到了高松,怎樣走進了甲村圖書館,這一切其實本身都是被命運所安排妥當了,他無法掙脫,甚至并不明白自我是否還在命運的掌控之中,一步一步的踏進旋渦,一步一步的逼近真相。之后,他只好認命:就讓那詛咒一個一個地實現吧,當這些程序完成之后,自我也許就能成為真正的自我了,成為不受任何人控制的自我了。
他的生命誕生,源于他的母親;他的命運轉折受到詛咒,源于他母親特殊的命運,源于被母親拋棄;最終,他從那完全“自由”的世界逃離重返現實世界,也最終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已經到了“那個世界”里的佐伯對他說:你要回到原先的世界,去過原先的生活。即使在那個世界里,“沒有被人愛過,沒有被人需要過,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此刻她賦予了他一項意義,委托給他一件事情,那就是“期望你記住我,僅有你記住我,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無所謂。”而關于生活的意義,就是看畫,看那一幅受過詛咒的《海邊的卡夫卡》。
小說討論了很多主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人生命運的把握,對親情的理解,以及對虛幻世界的想象,包括對戰爭的思考,對殘酷的現實社會的控訴。但對生命意義的尋找,恐怕是最重要的主旨。田村卡夫卡在尋找,佐伯在尋找,中田老人在尋找。其中協助中田的卡車司機星野,這個小小的人物在幫忙中田的過程中,竟然神奇地發現,原先自我的生命越來越有價值,原先自我也能聽懂音樂,從來不看書的他也要去追尋貝多芬的人生,在中田去世之后仍然要堅持完成中田未完成的使命。他感受到來自發現生命價值所帶來的幸福感。走在街上,蕓蕓眾生,或抬頭仰望,或低頭沉思,或滿含笑意,或急切匆忙,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價值追求,無論他活著的動力是什么,至少都有。只是有的意義在有的時候顯得微不足道,或者自我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捍衛這意義。
但小說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神秘世界的大門被關掉,各個主角各歸其位,田村卡夫卡君最終找到了自我生命的價值、存在的意義,他要回去向警察說明情景,繼續完成初中的義務教育。當第二天“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這一個結尾情節的安排,是負職責的安排,不繼續故弄玄虛,不留下伏筆,讓人胡亂深思。他告訴我,告訴我們,告訴迷茫的人們,不要逃離。不要以為逃離需要勇氣,參與世界,繼續生活,才更有勇氣?!叭俗畲蟮挠職?,莫過于看透的世界的本質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這何嘗又不是所謂的“大隱隱于市”呢?這一點和《麥田的守望者》里呈現的人生意義稍有不一樣,在那個年代歐美作家心目中,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更具有夢想主義氣質,更貼合浪漫的自由思想。
最終,我還感覺,莫言的《蛙》中呈現的魔幻現實主義,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呈現的呈現的魔幻現實主義,比村上這本《海邊的卡夫卡》要自然,要合理。魔幻與現實,也許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反思現實,追尋意義。我有點納悶,偉大的文學作品,為什么都是反思傷痛,都是讓人悲戚,都是令人神傷?什么時候,出現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字里行間感受簡便與幽默,在歡樂的閱讀之后能靜下來認真思考,這樣不是更好嗎?但全世界的人們,似乎都已經被數千年來文人哲人帶入了一個思考痛苦的凝重氛圍。人們早已經習慣地說:“世界本來如此,人生來皆苦。”
是的,這樣說的理由很充分,但總要有人來思考,是世界本來如此,還是人心如此?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碌碌無為的工作總是讓我們有很少的閑暇時間來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喜歡的讀物及其他,總以為工作和生活是人生的第一使命,稍有偏離便會覺得是離經叛道。腿傷恢復之際,無疑成了我肉體和內心放縱的時刻。
與《海邊卡夫卡》相識是在13年評選“諾貝爾文學獎”之時,由于入圍作家莫言與我是同地老鄉,所以對其也異常關注。村上春樹作為同期入圍選手也在關注之內,只是自我一向對日本的作品不甚喜愛,不止書作包括影視作品也是極少看,我猜是自我不成熟的內心還沉浸在某一渲染著憎惡仇恨的時期,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釋然博大。讀完卡夫卡雖然偏激仍存,但至少內心稍有平和。
整部書的結構我想象成一段“三角”形體,三點之間開始看似豪無銜接性,之后卻意識到三點之間都是虛線相連,有著妙不可言的關系。其中一個點就是整部書的框架,好比一塊強有力的磁鐵,而其他兩點呢無疑是兩段涉及兩位看似無關聯的主人公的故事,好比鐵塊,它們受磁場的影響逐漸地朝磁鐵方向靠移,最終三角的形態成了一個渾實厚重的圓點。緊緊相串。
一點講述的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因想要逃離“他將親手殺父,并玷污自我的母親和姐姐”的詛咒離家出走,但在這個過程中仍舊身不由己的驗證了預言,而所發生的一系列巧妙的事。
另外一點則講述的是一位五十幾歲的老伯中田聰,其小時在山梨區借讀,在一次上山摘蘑菇發生意外昏迷,醒來后記憶全無,無法識字,影子也僅有別人的一半,腦袋也落得不好使,但稀奇的是他能夠和貓君對話。雖腦袋不好使,但品性不壞也算安分守已,做了二十幾的木匠活,失業后靠知事大人的補貼和偶爾幫忙找貓得來的報酬生活。他在找貓的過程中,遇到收集貓靈魂的變態殺貓狂瓊尼·沃克(少年的父親)將其殺害。其實殺他并非中田之意,實質是他的兒子進入了中田的身體,借他殺了自我的父親。而后,他憑著某種使命感的意識一路向西,借助外人的力量一路從東京來到高松,也是少年所在棲身的城市,尋找“入口石”。
少年在高松一所甲村私立紀念圖書館棲身,結識了二十幾歲的管理員大島及五十歲的館長佐伯。富有音樂天賦和才華的佐伯小時與甲村家庭的長子青梅竹馬,一向相戀,直到15歲時她的愛人死去,從此她便消失。直到二十幾年后,她又回到了這個生長的地方,便開始管理甲村的這個圖書館。與她相愛的甲村長子以往在圖書館的某一房間住過一段時候,而卡夫卡因無處要去,便在這個房間里居住。每晚,他便會看一位15歲的少女都會出此刻房間里,坐在椅子看墻壁上那副以海為背景一個少年背影的畫,是如今五十幾歲佐伯的活靈。他深深地迷戀上這個少女,也迷戀上了如今上這個和自我母親年紀相仿的佐伯。他也一度猜測,佐伯是小時拋棄自我,帶著姐姐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某一晚上他與佐伯真真切切地交合。
由于警方懷疑他是以共同作案嫌疑人到處搜查他,大島不得不送他回森林里的小屋藏身。他懷著頑強的意志和精神進入迷宮一般的森林,在其深處的“入口處”偶遇到了六十年前(當時處在戰爭時期)走失,怎樣找也沒找到的兩位士兵,帶領他進入一個奇異的部落。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昨晚把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完了,本來預計要花一個月時刻,結果速度超出我預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從來沒有寫過看書的讀后感,這是第一次,期望獻給和我有一樣困惑的年輕人。
這篇讀后感主要思想并不是針對書本身的,主要還是借書的資料來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前并不明白《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么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借書中的隱喻來說明他的文章中關于自由與約束的關聯,當看到自由這個字眼時我就觸電了,正因最近心中正好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惑的,所以就堅決的必須要看這本書,立刻立刻!然后就上網在網上買了這本書。
29歲是個分岔路口,只是每個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臨選取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業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業無成,一向自由慣了,如果在上海之后打拼,就沒辦法照顧家里父母,無論是健康上還是經濟還是精神上,也很難成家,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正因有房子住,找個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紀,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穩,這是約束的正面。
卡夫卡開始選取了離家出走的自由,15歲的年齡做個決定是多么的舒服,遠離自我不想應對的東西,獨立上路,遇見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盡致??ǚ蚩ㄎ赐瓿傻牧x務教育和與自我無關卻脫不了干系的父親被殺案。如果是隱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顧父母的職責,人總是要結婚的,誰也不想浪費時刻去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一如義務教育總是要完成的。而父親身體一向很差,父親和母親兩個人能夠一齊自理自我的生活,本來是和自我回不回去沒有關聯的,隨著時刻的推移,父親讓其回家愿望的強烈,變成越來越緊密的關聯,這點又和警察到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里本來是能夠不出來的,永遠過著安逸的生活。只是這種生活比較簡單或者說枯燥,一如我現狀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絕了兄弟姐妹的好意。
結尾卡夫卡決定回去對警察說清楚離家出走或者父親被殺案的始末,正因父親不是卡夫卡殺的,所以交代清楚后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了。然后完成義務教育,如果把整本書縮句,就是:卡夫卡從約束中走向自我決定的自由,然后從自由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了。只是誰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約束中與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義務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島說過隨時歡迎他回圖書館,還有那通電話,櫻花說:你隨時能夠打電話給我,并且幾個月后她也會回到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想象一個15歲的離家出走的少年會有怎樣的故事。一個不識字的老伯影子僅有一半,卻能夠和貓們閑談。人能不能同時愛著15歲的少女和50歲的中年婦女,并且這少女和中年婦女只是不一樣時刻域里的同一個人?如此這般,《海邊的卡夫卡》給人想要一口氣讀下去的沖動。
故事固然奇特,但風格卻和《挪威的森林》沒什么不一樣。舒緩淡雅,細節豐富。隨便兩個人都能夠很隨意地就人生好處和性愛談論一番,就像你我談論天氣和流行歌曲。我想日本的日常生活也未必如此,村上可是省略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和表象,讓小說里面的人物直接了當地觸及人生這一本體。靈魂是害羞的,在人多的時候,在光天白日之下藏匿在皮囊里面。
需要咱們營造了氛圍,布置了場景,做好所有的準備工作,然后畢恭畢敬地去請它出來。靈魂開始活動的時候,咱們直接應對最脆弱的自我、最裸露的自我、最真實的自我。就是說開始思考生之好處,時光又是什么東西,咱們理解什么,摒棄什么,諸如之類的問題。我很是羨慕村上小說里面的人物,田村卡夫卡(《海邊的卡夫卡》主人翁)、渡邊(《挪威的森林》主人翁、杰(《且聽風吟》里的酒吧老板),統統繞過那些瑣碎的準備工作,同其他人交流切實的思想。
當然我不奢望我的生活真能如此,只是期望有小部分的時刻跟一小部分人能淡然地說著話,就像置身在村上的小說里。
15歲的少年背負著父親對他人生的詛咒,決定成為世界上最堅強的15歲少年。而這詛咒就是他將殺死父親,和母親和姐姐做愛。陡然看到這些誰都會覺得難以明白,而作者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把這樣一個違背常理的事情講得合情合理。整部作品籠罩在一種世界邊緣的氛圍中,有些地方像極了《罪與罰》里面入骨三分的心理描述。最終作者并沒有讓法律介入其中,這倒給我一種釋然??傆X得法律并不人性,公平大概公平,卻不盡合理。人有些時候做出違背心智的行動也是有的,是能夠得到原諒的。
里面有一段描述瓊尼·沃克殺貓的細節,充斥著暴力美學、死亡美學。幾欲讓人覺得殺貓也能夠成為一種藝術。咱們的價值觀是如此脆弱,過不長時刻就來一個上下顛倒。我繼而又想,有太強的價值觀定位的人是讀不懂這部小說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現世世界無可無不可吧。15歲的少年只是在成長,艱難地尋找生活下去的好處。
這樣一部關于成長的小說,讓人思考生與死的好處,性與愛的關聯,時光與記憶的本質,處處有著隱喻。如果我早幾年讀到就好了——在我16歲的時候,我否認一切童年時代被動灌輸的價值觀,深深覺得自我孤獨——那個時候讀到這樣一本書,就會釋然很多。此刻讀也不算晚,促使我對我人生的那一階段的形狀加以深入的認識。
一本書,不壞的故事,同時讓人思考很多,繼而催使對人生某一階段的深思。這樣一本書,不失為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