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家長讀后感1000字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就要有感悟,那大家讀了不少書,寫了哪些感悟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三年級家長讀后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家長讀后感1000字【篇1】
讀了《西游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吳承恩,他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除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精美的文筆深得人們喜愛,流傳至今,名揚中外。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寫的是妖怪,玩的是空靈,側重在趣,比如:情趣、野趣、神趣,看《西游》讓人輕松、自由。比如在真假美猴王、豬八戒高老莊招親……都讓人樂不可支。
《西游記》中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一心向佛,是個善良的苦行僧,西天取經路上他不辭勞苦,不畏艱險,但又昏庸頑固,是非不分。孫悟空好動、頑皮、武藝高強、勇敢機智,嫉惡如仇,雖然取經路上他多次被唐僧誤會,但還是堅持護送唐僧往西天取經。在他身上不僅體現了一種執著、一種反抗,還體現了一種叛逆。豬八戒憨厚老實,作戰勇敢,不畏妖魔,但貪財好色,貪吃好睡,滑稽荒唐。沙僧則心地善良,安于天命。這四個人物性格特點各有千秋,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他從出生就帶著一種自由的氣息,無拘無束中具有反抗斗爭的精神。他敢自稱齊天大圣;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他大鬧天宮,把玉皇大帝嚇得膽戰心驚;他降妖伏魔,三打白骨精;他會七十二變和翻斗云的高超本領;他有火眼金睛,還會鉆到妖怪的肚子里與之斗爭;他在西天取經的路上盡心盡力地保護唐僧,雖然有時被唐僧誤會但是他沒有選擇放棄,始終如一……總之,他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此外,《西游記》中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后才取得真經,這沒有一種執著,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完不成的。比如女兒國留婚的這一節,如果不是唐僧有堅定的意志,他早就當上西梁國的國王了,哪里還有西天取真經的結局。再比如齋凌云渡脫胎這一節,師徒四人因不肯行賄竟取來無字經,后來他們只好把紫金缽盂送給尊者,才取得有字真經。但在返途中重遇那通天河的老龜,因唐僧忘了向佛祖打聽老龜的歸宿,老龜生氣沉下河去,卻因此打濕了經文……劫難重重,故事的結局卻是成功,這難道還不歸功于師徒四人的執著嗎?想想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卻不是這樣的,我們總是那么脆弱,每遇到一個困難都會讓我們后退,看《西游記》時我不禁感到慚愧,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上歷經艱辛,在重重困難面前都沒有放棄,而自己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只想到打退堂鼓。我問自己為何自己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我想,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讀《西游記》讓我明白了:做一件事只要能從頭做到尾,不管是否成功,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堅持到最后了,這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西游記》讓我覺得不同于其他名著,在輕松快樂之余讓我們感悟人生。我們不僅要學習孫悟空的精明勇敢,還要學習他們——師徒四人為自己的目標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希望,也相信《西游記》會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三年級家長讀后感1000字【篇2】
上個假期,兒子給我推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讀完之后很后悔現在才讀這本書,但是一想到沒有錯過這本書,也就淡然了。
也許每個人都和蓋茨比一樣對于生活,愛情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幻想。即使現實把自己折磨得殘破不堪,也不會輕易放棄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輕時的蓋茨比和黛茜深深相愛,但是自己貧寒的家境和養尊處優的黛茜門不當戶不對,這樣的現實讓蓋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滅。然而他并沒有被現實打敗,懷揣著對黛茜的愛和對理想憧憬,他發誓要成為百萬富翁,滿足物質女黛茜,以便和她長相廝守。但是一個人即使非常的優秀,萬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時間成功。蓋茨比的地位和財富,在黛茜結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和湯姆結了婚,她沒有等他。
五年后的蓋茨比無疑是成功的,不過人都是不幸的,總是會有煩惱,成功者也不例外。他們鶴立雞群,站在眾人之上。有的由于沒有對手會感到孤獨,有的希望有人分享這份成功。蓋茨比無疑是后者,他深愛著黛茜,沒有她,這一切所謂的成功也就沒有意義,因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襯。來來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歡聲與光彩奪目的燈光直到深夜才會慢慢褪去。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讓黛茜看見,看見現在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見現在的他有足夠的金錢和地位滿足她;看見現在的他是如何的愛她!最終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幫助下,讓黛茜看到了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動與熱淚也使蓋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愛他。
黛茜的丈夫湯姆生性暴虐,做了種種對不起黛茜的事,和情婦威爾遜夫人越軌之事不僅不諱莫如深,還搞得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絕望,但是她又能怎樣,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這是她自己選擇的丈夫。
然而蓋茨比的再次出現重新點亮了這個絕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飾的流露著對蓋茨比的愛。這一切也讓蓋茨比無比堅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熱淚中流露的除了愛戀之外還有金錢。然而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見了黛茜已經不是蓋茨比深愛的那個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湯姆的嫉妒成為了蓋茨比悲劇的導火索,在蓋茨比和黛茜的關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爭論使得黛茜情緒激動異常。情急之下撞死了湯姆的情婦威爾遜夫人,駕車離去。然而蓋茨比承擔了這一切,在湯姆的詭計之下,威爾遜為報夫人的仇,在蓋茨比的豪堡中響起了槍聲。
然而當蓋茨比的尸體躺在豪堡中時,卻沒有人來祭拜。整個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熱鬧景象似乎本來就與這座豪堡沒什么關系。更加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這時的黛茜正和湯姆在歐洲度假,享受著他們的“美好人生”。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見了蓋茨比幻想的破滅;看見了理想世界和現實的差距;看見了人性的冷漠無情;看見了為物質所動的一切虛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就是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一個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卻深愛了一個物質女,并為其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對于書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蓋茨比、尼克、黛茜、湯姆、以及威爾遜。蓋茨比,本書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愛不敢恨,總是將一切想象的過于美好,最終悲劇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過我想他是成功的,因為直到死他似乎也沒有意識到黛茜的背叛,帶著對黛茜的愛離去,也算是美滿。蓋茨比了不起不在堅守一份愛情,而在于在那樣一個時代仍能堅守對未來,對一個”我們"的憧憬。誰說菲茨杰拉德這本小說的主題是美國夢的覆滅?我看恰恰相反。蓋茨比見到黛西那一瞬,慌亂中強自鎮定,雨水順臉頰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卻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這個故事的真實。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黛茜,精致美麗得像是個瓷娃娃。在我看來,黛茜是一個符號,是美麗和軟弱的符號,也是金錢和情欲的符號。她是蓋茨比的一個虛無的未來的主人,也是蓋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夢,男人們取悅她,愛她,討好她,蓋茨比用最奢華的舞會吸引她,而她只是個被蓋茨比多年來高估的一個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說法,她是一個人形的“美國夢”。黛茜,一個典型的物質女,因為物質,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在物質的驅動下又將其重拾了起來。然后在犯罪的恐懼下又再次的放棄,完結了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不知道當來生再見到蓋茨比,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她又會因為什么而再次愛上蓋茨比,當然,如果有來生。湯姆,一個典型強勢暴虐,用情不專之人。因為“愛”,應該是嫉妒而成為蓋茨比悲劇導演者。威爾遜,或許是書中最悲劇的人物,無錢,無地位,工作不努力。渾渾噩噩之下連老婆出軌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結束了別人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觀其一生做過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騙到了手。尼克,整個過程的見證者,也是最后的承擔者,承擔著這個冷漠的世界。
人必須要有夢想,它激勵著我們步步向前,但是卻不能活在“美夢”之中。
三年級家長讀后感1000字【篇3】
將《艾青詩選》捧在手中,感受近代歷史的痕跡。
一本橘色的書皮的背后,滿載著中國男兒的堅強,勇敢,他們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心中。兇狠殘忍的帝國列強對我銘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惡,將無法抹去。艾青以他蒼勁有力的詩句述說著歷史的悲涼。
艾青的《春》:春天了,龍華的桃花開了,在那些夜間開了,在那些血斑點點的夜間,那些夜是沒有銹的,那些夜飾著風的,那些夜聽著寡婦的咽泣,而這古老的土地呀,隨時都像一只饑渴的野獸,甜吮著年輕人的血液,頑強之子的血液,于是經過了悠長的冬日,經過了冰雪的季節,經過了無限困乏的期待,這些血跡,斑斑的血跡,在神話般的夜里,在東方深黑的夜里,爆開了無數的蓓蕾,點綴得江南處處是春了。
人問:春從何處來?我說:來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將戰爭的勝利比作春天,用了多個那些以及將將土地比作野獸,吸著血,可以從側面寫出敵人的殘忍,激烈,死傷慘重,表現出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是用無數戰士的血液換來的,表達了艾青對勇敢無畏,堅持不懈,愛國的戰士的贊美和敬佩。
艾青筆下的每一段詩歌都訴說了一段故事,表達對戰士品質的贊美,對戰爭的痛恨。最后呼吁人們和平,反對戰爭。讀著艾青的`詩,朗誦著艾青的句子,有種濃濃的愛國情誼涌上心頭,眼前拂過戰爭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頭。
艾青是善良的,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戰爭的無情,冷漠的改變了他們。人們長時間生活在利益的爭斗中,死傷不計其數,戰爭,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利益爭斗。我們應該保持初心,反對戰爭,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樣,讓勇敢無畏的人成為我們的榜樣,讓我們站起來,反正戰爭,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穢沾染,我們要保持一顆單純善良的心。
三年級家長讀后感1000字【篇4】
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于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終于得償所愿,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難產。
小說次要講了一個洋車夫的苦難史,描畫了舊社會怎樣把一個耿直,好強,好面子,白手起家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魂魄加以消滅的進程。駱駝祥子仁慈憨厚,對生存具有駱駝普通的積極和堅固肉體,他的獨一愿望便是買一輛本人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休息著。厥后,顛末3年的高興,他用本人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簇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著革命當局的┞縫探又騙去了他一切的積存,虎妞對他那種推脫不開的“戀愛”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練。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失以摒擋虎妞的喪事。他的┞封一愿望在顛末屢次波折后,終于完全幻滅。他所喜歡的小福子的他殺,熄滅了二心中最初一朵盼望的火花,他喪失了關于生存的任何哀求和決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茍且偷安。這個喜劇無力地揭破舊社會把人釀成鬼的惡行。深入地提醒了消費這個喜劇的緣由。這個故事,反應了北平事先休息人民的生存,運氣與遭遇。祥子本是一個對生存充溢盼望的人,他酷愛生存,酷愛北平,但系列的波折使他恨透了整個天下!
我似乎看到了天橋、鼓樓、白塔,是牌坊、街道、小巷,是車廠、大雜院和冷冷清清的人群,這便是幾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這兒沒有絲毫故鄉詩普通的高興, 而是祥子的那雙大腳再接再勵地跑過大街,穿過小巷,驕陽下,雨雪中到處有他困難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楊老師的剝削,劉四爺的臭罵,孫偵探的明搶,洋醫生的淡漠,這是一座確切不移的天堂!最初虎妞慘去世了,小福子吊頸了,老馬頭倒斃在陌頭,祥子也終于命運坎坷,逐步消逝在一座城門洞里……這便是一二十年月北京底層廣闊休息群眾的生存,這傳神的形貌讓我領會到了黃包車夫們不行跨越的凄慘運氣,讓我深入地看法了“天堂終究是什么樣子”。
祥子的喜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存情況的產品。小說經過祥子四周人物及人際干系的形貌,真實地展示了誰人暗中社會的生存面貌,展示了軍閥、間諜、車廠主們的丑陋面貌,以及由他們織成的統治之網對祥子們的壓榨與被壓榨干系的一種變形反應。
整部小說言語生動,文筆剛毅無力,描寫出了一個個特性光顯的人物。可謂老舍老師的代表作。小說里充滿著的悲慘振聾發聵,故事新奇動人。以是眾所周知,已譯成種種言語傳播多國,活著界文壇都有綦重要的影響。這部小說里所說的事變,確實離我們如今有幾十年了,而且也一定有藝術加工,但文學總是泉源于生存的,是千萬萬萬黎民生存中的一曲。經過它,我們至多可以曉得:社會曾是那么的暗中,盼望曾是那么的迷茫,由于它終究就發作在不久前的中國,發作在這雄雞病危的年月。
如今的社會波動,經濟也在不時開展。作為青少年,有書讀,并且四處都有人維護著,鼓舞著。以是我們不克不及孤負新中國對我們的希冀。至多,我們要學習駱駝祥子奮發圖強的肉體。
三年級家長讀后感1000字【篇5】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向往,之后又無奈于城中的無聊。
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于這只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后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鐘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墻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于你在這圍墻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沖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鐘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于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里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墻,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于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