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穆斯林的葬禮》這部作品描寫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而又扭曲的愛情悲劇。一起來看看大學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大學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篇1)
《穆斯林的葬禮》這部作品描寫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而又扭曲的愛情悲劇。一個是玉,一個是月,作者運用了穿插的寫作手法,為我們展現一個穆斯林家族的風俗特色和戲劇人生。
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玉清,原是回族的底層琢玉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長于心計,次女冰玉聰慧善良。一天,有一位長者帶著一名少年去麥加朝圣路過梁家,少年被眼前精美的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買賣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
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工。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著的玉坨上,船毀人亡。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后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冰玉在孤獨的異國他鄉與韓子奇相愛,并生下女兒新月。
戰后一同回國,姐姐不容兩母子,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楚楚動人,才華橫溢。上學后與班主任楚雁潮產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韓子奇瞬間蒼老,母親也終于明白自己的過錯,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擔子。后來韓子奇、梁君壁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來了,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讀完這本書,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尤其是天星與新月深厚的兄妹情,韓子奇與新月血濃于水的父女情,楚雁潮和新月惺惺相惜的愛情,深深地感動了我。文中韓子奇因病住院,新月也隨之病倒,彼此牽掛惦念,這樣的親情怎能不使我潸然淚下?
一想到新月那無盡的呼喊,仿佛印在我的腦海,讓我不能忘懷。回想起我因發燒病倒,媽媽一直守在我身邊,一夜沒合眼,眼睛紅紅的。當我醒來的時候,看見媽媽那憔悴的臉龐,聽到噓寒問暖的話語,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淚,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無私。
這本書刻畫了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穆斯林生活的圣潔詩篇,一個平凡而閃光的心靈世界。
大學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篇2)
無疑,作為穆斯林后裔(戶口本上是回族),我有幸回歸了伊斯蘭信仰,我同所有具有真正伊斯蘭信仰的穆斯林后裔一樣,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們深信,伊斯蘭才是所有民族文明強大的保證,因此不僅穆斯林后裔(回族)的改變,需要伊斯蘭的引導。所有民族脫離墮落,走向真正的人類文明,都離不開伊斯蘭的引導。
因此《葬禮》的問世,給穆斯林后裔(回族)中兩種人的矛盾做了注腳。一種是不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后裔(回族卡菲爾),一種是繼續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后裔(回族穆斯林)。一種是視伊斯蘭為束縛的人,一種是視伊斯蘭為出路的人。他們兩者究竟誰能成為這個群體的未來,是被回族卡菲爾改變為與其他人一樣的“現代文明者”,還是被回族穆斯林改變為信仰伊斯蘭的烏麥,現在還沒有答案。
不過,隨著伊斯蘭的興起,穆斯林后裔的回歸意識將有助于后一種人的勝利,而現代文明的無孔不入,也讓前一種人獲取信心。作為有伊斯蘭信仰的穆斯林后裔(后一種人)的一員,我不僅希望整個被稱為回族的穆斯林后裔擁有伊斯蘭信仰,而且我希望所有民族的兒女都擁有伊斯蘭信仰,我也將為之奮斗不已。讓包括穆斯林后裔在內的所有民族信奉伊斯蘭,是我們的理想,作為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后裔來說,我覺得他的使命在于正確的向同胞傳達真正的伊斯蘭,而不是去傳播影響伊斯蘭聲譽的、造成愛情悲劇的、造成愚昧僵化的民族主義、神秘主義或宗派主義等非伊斯蘭思想。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地去為消除這些誤解多做工作。早日將傳教的方向針對教外,不要在族內迂回不前。沖出民族的圈子,向全體世人積極傳教,才能消除伊斯蘭是少數民族的信奉的誤解,才能使伊斯蘭在中國真正普及開來。
那個時候,原來不信伊斯蘭的民族都變成了穆斯林了,那么與伊斯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穆斯林后裔恐怕早就回歸先民的信仰了。
大學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篇3)
讀一本書,改變一個人。
今天終于把《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看完了,我懷著極其復雜難以捉摸的情緒,開始寫這篇讀后感。
從學校里接到濤哥閱讀任務的時候,我并未在意,單純這個題目也未深究,等到讀到一半的時候,哦!才感覺到了葬禮-死亡的氣息。主人公新月那甜美的笑容和脫俗的氣質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我就想如果我會畫畫該有多好,把她那種超凡的微笑畫出來,可是我又不忍,無奈,任何畫筆都難以描摹新月那種美,還有那淡淡地憂郁。
一代人,一家人,一個時代,兩個民族。
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天星,韓新月,這個穆斯林家庭;奇珍齋,“博雅”宅,燕大校園,這幾個地方是主人公魂牽夢繞割舍不斷的根基。哦,對了,還有楚雁潮,這個談吐儒雅,細心熱烈的年輕助教。
一個人的生命難道如此脆弱嗎?為什么災難要一次又一次降臨在這個純潔美麗的十八歲女孩身上?為什么要讓親人離散,白發人送黑發人?韓子奇悲傷,韓太太悲傷,楚老師悲傷,悲傷的不應該僅僅是他們,還有那個時代!
白手起家的小奇子,為了報恩,與師傅之女梁君璧結合,共同撐起了搖搖欲墜的家。但是,什么是愛情一直在韓子奇的心中打了一個問號。他只知道報恩報怨,從未體會過什么是真正的愛情,直到梁冰玉病重時的那一刻,當兩雙手相握,兩顆心緊貼時,已到中年的已經有了妻室子嗣的韓子奇和正在青春熱血的梁冰玉相愛了,這是一次不畏世俗的相愛,并且新月誕生,成為他們愛情的結晶,也是他們愛情的犧牲品!
可憐的新月兩歲便離開了生母,可愛的新月無憂無慮地成長,成長為老師眼中的得意門生,爸爸眼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好姐妹陳淑彥所認為的“幸福”。要強的她沒有填寫第二志愿,直接考入了燕大,當然,也是她的“小姨”曾經就讀的學校。她在二十七齋有了好姐妹,她在備齋有了親愛的老師,爸爸是國家干部,哥哥是工廠工人,雖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在別人眼中也是相當perfect了。
而最perfect的新月卻是一個最最最弱勢的人,把光輝集中在一個最柔弱最容易摧毀的人身上,可能也是一種手段吧!她清純可愛,我看來是那種不施粉黛便能使周圍的人神清氣爽的女孩兒,楚老師談吐文雅,而又積極上進,他表面的文靜襯托的是內心的剛強與熾熱,他熱愛詩人拜倫,尊敬導師重視執教,又不放棄自己額外的翻譯夢想。
魯迅的《鑄劍》開始翻譯的時候,新月剛跨入燕大,是何等的活潑可愛健康,而當故事新編中最后一篇《起死》結束的時候,新月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早早的告別了這個世界,這個令她留戀又使她心生畏懼的世界,走時帶著生母不曾見面的遺憾和對愛情的希望。
大學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篇4)
《穆斯林的葬禮》講述了一個家族六十年的盛衰興亡,三代人的命運沉浮。而最終,這個家族也演變成了悲劇。在書中,霍達將回族人對玉的那種癡迷,對宗教的信仰,對人生真諦的追求,描寫的淋漓盡致,令人蕩氣回腸。如:新月死后的凄慘,家里人的泣不成聲,楚雁潮的獨守墓地,以及新月的親生母親梁冰玉結局時的凄婉與無限悲哀,都無一不在扣動著我的心弦……
書中的女主人公韓新月讓人心馳神往,她的確是如一輪新月一般,清新脫俗,純真善良,而又敢于沖破家族觀念追逐自己的理想。她是美的,是新穎的,卻又是可憐的。在北大上學的歲月,一切莫不靜好。畫舫平臨蘋岸闊,飛樓俯仰柳陰多。央鏡光澄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她青春,她優秀,她出眾。她有一個美好的家庭:爸爸,媽媽,哥哥,姑媽,都是她親密的家人;她有一個可以訴說一切的知己,一段真摯的友情;她還有一個懂她的戀人,楚雁潮。一切的一切對于她這樣年齡的少女來說,美得如夢如幻。
可惜命運不會永遠眷顧她,美麗的花兒還未及綻放,便遭遇了傾盆滅頂之雨,年幼的新月被發現患有心臟病,整個家也跟著頹廢,而給她致命的一擊是,她愛了二十年的母親卻不是她的親生母親!且她的媽媽,一直不知去向……
在家族,宗教的巨大阻礙下,新月仍然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詩人艾青說:理想狡猾的像蝴蝶。但它卻會一直存在于你的生命中,直到你的呼吸停止。理想作文//Www.ZuoWEn8.Com/,是靈魂的伴侶,是人的一種至高境界。就像書中所描述的一般,它就是超越了生命,并居于生命之上的。而它,難就難在,你可以擁有它,卻不可以接觸它。無論是逆水行舟還是淋著暴雨奔跑,困難,永遠都不能成為你放棄它的理由,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緊拳頭,繼續向前沖!高中三年,漫長而短暫,我的理想就像前行路上的一道光,不懼風雨,始終為我指清方向。而我,亦如奔跑中的新月,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穆斯林的葬禮》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冷靜敘述故事的字里行間,給我們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是一個穆斯林家族的生活軌跡,是一本藝術,是回族人的驕傲。讀它,是徜徉在一條穆斯林的長河,是一個藝術享受的過程,是一個靈魂升華的過程。
霍達曾這樣描寫自己的寫作狀態: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曾費盡心力塑造的主人公,看似陌生新穎,其實誰身邊沒有一個“她”呢?有時甚至自己就是她吧!人生在世,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那也是幸運的。因為她畢竟經歷了對自己心靈冶煉的過程,經歷了并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凈的意境,更何況她還活出了自我的狀態,真我的追求。人就應該是這樣大寫的人啊!
人生匆匆,若能讀懂一本書,讀懂一個故事,讀懂一個人,那也是非常愜意的一件事吧!走進她吧,走進《穆斯林的葬禮》,你會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世界。然后你會堅定的告訴我,不負此行!
大學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篇5)
其實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禮》是那么厚一本書的時候,手停住了,那么厚一本書,我能看完嗎?但在我看了幾頁后,這個疑問就消除了,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筆,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讓我愛不釋手。
整本書穿插著講述了兩代人的故事,是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從第一代,梁亦清為玉獻生,韓子奇成家,成為玉王,出國護玉,帶新月和玉兒回國,壁兒促使家產盡毀,到第二代,韓子奇為讓新月上大學付出代價,新月與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臟病被發現,與楚雁潮相愛,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對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種信仰,有著許多習俗,不過要細說習俗,也就只知道忌口豬肉、煙酒罷了。作者作為回族,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在這本書中,讓讀者們深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為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們就會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禮拜都朝著穆斯林尊貴的天房——克爾白,在每個穆斯林的一生當中,如果有條件就應該前往克爾白朝覲一次,以此獲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后進入天園的門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禮拜:日出前的晨禮(榜答)、午后的晌禮(撇什尼)、太陽平西時的晡禮(底蓋爾)、日落黑定前的昏禮(沙目)、夜間的宵禮(虎伏灘)。然而在禮拜前,還必須進行“大凈”,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后,由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人為尸體洗浴,然后用三十六尺白布覆蓋全身,安臥在“埋體匣子”中,由不少于八人抬著,一路念誦著古蘭真經來到墳坑,墳坑是一個長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從一壁向西挖半圓形的洞,稱為“拉赫”。穆斯林只允許用竹子和沒有燒制的土磚或者一塊小小的薄石板封閉“拉赫”。在亡人下葬前應由他的親人下去“試坑”,以確保亡人能躺的安穩。他們對漢人有一定的偏見,就像漢人對他們有一定的偏見一樣,他們并不歡迎漢人,并不贊同漢人與穆斯林結婚生子……
兩代人的命運都十分悲劇,韓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讓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兩代人的悲劇就是壁兒,或者說,是璧兒和韓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韓子奇對他的玉的沉迷導致他最后逃到國外,還和玉兒生了新月,玉兒就不會走,壁兒也不會因為家中無主而亂了腳步,冤枉了家里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風景也不會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為壁兒和韓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會躺在病床上,要不是因為壁兒對漢人和穆斯林的結合的極力反對,新月的病情也不會加重,要不是因為新月是韓子奇和玉兒的孩子,新月也不會死,至少,不會抱憾而死……
可惜沒有如果,不過,就如作者所說:“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應為他畢竟完成了對自己心靈的治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并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凈的意境。人應該是這樣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