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
《文化苦旅》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1)
午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題記
寒假里,我懷著敬畏之情讀完了這本余秋雨先生寫的《文化苦旅》。
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份: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分別寫了秋雨先生在考察為同地區所想到的,在大革命期間發生的事所想到的,在不同著名人物身上所見到的。
這里,我就有一個問題想要問了:書名叫《文化苦旅》,但本書中卻沒有一個與苦有關的字眼兒,這是為什么?能叫《文化之旅》嗎?
先把這個題目分析一下,文化,大概是指秋雨先生經過這些物、事、人所悟出來的道理。旅,顧名思義,就是旅行的意思吧!但我覺得在最后一部份中,并沒有涉及到旅行,而只是一件件讓人若有所思的事件,因此,旅就是指獲得這些道理的途徑、過程,那苦文是什么意思呢?是艱苦,辛苦的意思嗎?
從這本書的寫作背景來看,苦的意思是體現了的,就拿世界之旅舉例吧,世界之旅中的一篇文章,都是秋雨先生在各地考察得出的結論,而秋雨先生卻經歷了中東、中非等戰火紛飛的地區,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的這本巨著。光聽這背景,就不由得讓我對《文化苦旅》這本書肅然起敬。因此,苦的意思是艱苦,辛苦,那么,還有別的意思嗎?
再從一些我自認為好的文章來分析吧:《道士塔》主要講述了20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被發現并且被外國殖民者掠奪的悲慘境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借王圓箓所修的道士塔,引出斯坦因等外國考古學家們對莫高窟經卷的瓜分,表現了莫高窟的悲慘境遇,聽聽秋雨先生所描寫的吧。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嗥叫。也對,本來屬于中國的寶物,卻這樣輕易地被外國人取走,但中國人又能做什么,把車隊攔下來,把這些無價之寶運到京城?但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極大民族危機之中,誰也不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明天會被誰占有,更何況這一卷卷珍貴的經書?作者所哭的,不僅僅是經卷流失海外的悲痛,也是國家不強大的惋惜,因此,這個苦字又多了一重意思,苦澀。
現在就能解答這個難題了,苦,既指作者考察時行程的艱苦,又指作者對于中華民族飽受掠奪的澀回苦憶。秋雨先生寫這個苦字為全書做了一個完整的刻畫,同時也使我們這些讀者感到心頭一震,我們不能沉迷于我國四大發明與國悴等,在我們眼中,應該還有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全部感想。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2)
文化是一艘永不停靠的航船,不懼風刮雨打嗚咽著喊出一個時代的悲鳴;文化是一條奔騰東去的大河,無視暗潮洶涌呼嘯地沖刷掉年積日累的污濁;文化是一個倔強苦旅的青年,歷盡千帆,蓬頭垢面下掩藏的清澈雙眼仍然笑得動人。
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將這一切或宏偉,或悲哀,或歡欣,或渺小展示給了我們,讓從來抽象的“文化”有了具體的形象。特別是眾多富有中國特色的“驛站”,令我禁不住停下腳步,駐足觀賞。
那神秘尼姑庵里美麗的尼姑和后來的年輕女老師,沒有人知道她們來自哪里,也沒有人知道她們姓甚名誰,只知道她們總是前衛而智慧。這是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她們寧愿狠心遠離家人故鄉,也不甘于被“貞節牌坊”這種故舊封建的思想束縛一生。這就是中華文化中女性的苦難。
那正值壯年,風華正茂的大文豪蘇軾,懷著忠君愛國之心和報效國家之意,卻只因一篇寥寥數十字的文章,被小人借題發揮,牽扯出巨大的風波,最終含冤入獄。小人們說,蘇軾——這位以愛國和政績聞名的文豪,輕視國家,挑釁君王。這恐怕是我聽到過最荒唐的笑話了。這一切事情的發生,不過是人的嫉妒心作祟,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蘇軾當時的風頭太盛了,于是因嫉妒而架起的“輿論”這無數把槍,便齊刷刷地瞄準了年少輕狂的他,最后在一件小事的引爆下,炮聲轟然。這又說明了古代中國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化——“文字獄”。盡管這個名詞是清代才開始具象化的,但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因文字而入獄判刑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了。而這種文化又在書中的另一篇文章《寧古塔》中,表現得愈加深刻。古代的人民,從來沒有言論自由權。
好在這黑暗的一切最終沒有根植于中國大地:美麗的尼姑們,最終得以還俗,追求自己的幸福;年輕女老師們勇敢地打破了成見和束縛,加入了中國女性爭取權利的隊伍中,自信又美麗;蘇軾從小人讒言和驕傲破滅中昂起頭來,挺過千辛萬苦,用謙遜自強又樂觀的心態從頭再來,民間歷練不會使他大文豪的光芒有所削弱,反而令他的形象更加親民,文章更有感染力。
文化之美不在于歡樂和精彩,而在于它的真實與樸素,苦難及悲傷。每一粒文化結晶的形成,都需要走一條漫長又充滿苦難的路,而每一段“苦旅”之后,總會苦盡甘來。
我不禁期待,接下來的文化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3)
古樸的字體,灰綠色的封面,給人一種簡約卻又極富文化內涵之感,第一眼看到這本書便是這種感覺。可看完本書后給我的感覺卻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撼。
書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記為主,當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寫著名作家巴金,藝術家謝晉,作者的母親等。
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寫山西的一篇。作者給寫山西這一篇目的題目為《抱愧山西》,由此可見作者對山西這一文化底蘊頗深之地的贊美。余秋雨的文字總是能從細微之處可能出大學問,在寫山西的晉商文化時,追朔歷史,從商人的一舉一動看出晉商的不易,從輕快的詩歌中到處兄妹離別是的不舍,從古書記載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艱難。可如今山西卻成為了一個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這與余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樣子大相徑庭。
僅僅是這一點就將自己的民族意識喚醒,產生的沉重與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時,卻無不隱含這這樣一種情感。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書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卻處處包含溫情。每一點都可以引發國人的思考,對于我,一個高中生來說更是如此。
五千年來,中國所受的種種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而我們能做的則是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同時,看完此書,也又重新定義了我對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純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
將中華文化銘記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這是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獲。
以本書作者余秋雨的一句話結尾: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4)
閱讀《文化苦旅》你會發現我們祖國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印跡,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奔瀉而出。然而,一點點、一點點地品味這山、這水、這人,那深沉的滄桑也演化成長長幽幽的嘆息!文化是一種內涵、一種深度,有時也是悲劇的見證。
《酒公墓》記述了張先生一生的無奈嘆息:身為狀元的后代,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有一個不錯的教員職位。因故被青幫抓取做了師爺,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斷腿;后來又到一所學校教書,然而鄉野學生卻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愛”,只能無奈離開;從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稱為“酒公”,無兒無女、孤獨地走完了一生!
讀完文章不禁感嘆,可悲啊!在那個時代,一個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應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應在社會上大有作為。卻被一群對文化人沒有絲毫敬重的“青幫”頭目抓取做裝點門面的工具:他們大概覺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這種整日打架斗毆、吃喝玩樂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內心?最后張先生用自己身體的殘疾掙脫了野蠻。這時我想起了那句俗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這時張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后來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為讀過書的人,他們生活在落后的農村,他們沒有見過世面,他們不能理解“愛情”怎么可以在帶大家面前談論;他們嘲笑他的出格……張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蠻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選擇離開!
張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無奈!
聯想到本書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飛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里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里只有飼料,沒有鮮花!隨著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動:憤怒、悲哀、無奈、苦澀……有沒有苦澀的淚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那是一種怎樣的悲苦!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5)
這場說走就走的苦旅,異常艱辛,卻能讓人感觸那么深刻,這文化之旅,還是苦啊!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這一點,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點點加深。當然,由于我才識淺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談談這中國之旅。
中國,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出生地,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以及文化,同時這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無情毀滅后像野草一樣頑強。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富強民族。
而余秋雨先生這次中國之旅讓我感觸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國原來的封閉,自己埋頭耕種,自給自足,對于外面的世界,連看的興趣都沒有。用穩定、保守、統一、集政的方式來維持下去。雖然中國的缺點很多,但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紀的歐洲國家用非常資本的手段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作者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行走在山河之間,那么作者筆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讓我有了新的體會。
萬里長城,守護了千千萬萬子民,都江堰,工程雖小,只是一個水利工程,但也可以成為一個長城的后輩。它保住了一個天府之國——四川。
這都江堰是尤為震撼,文中有寫道“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于是有根據筑壩者指令來一番調整”。而這歸功于遙遠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實上,確實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誰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中國的又一大財寶,佛教從印度帶來和希臘的文明包羅在里面,這里所蘊含的,是兩個大文明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連歷史上,最殘忍的暴君,都愿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不過這又能發生什么故事呢?我們去看看。
時間說起1900年6月22日。王圓箓王道士在一處洞窟的墻壁是空的,也許還會有洞穴,和一個姓楊的人挖開一看,果然是驚喜,一個滿滿的藏經洞!可惜我們的王道士,不知道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的學問,無數位為此耗盡終生的才華橫溢的學者,只可惜,他不知道。
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樣重要,可惜,因為那次,就再也無法解讀了。
匈牙利的一位學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賣國賊蔣孝琬,和王圓篆談判,從一開始幾部經書到最后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個大箱子,三匹馬才能拉動。果然,最后王圓箓還是沒有抗拒那一點馬蹄銀的誘惑。唉,就如詩人李曉樺的詩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一個世紀!”對于斯坦因這樣的學者,我何嘗不硬一些呢?今天,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學者不再引人關注永遠闃寂無人,反倒是王圓箓的那個道士塔,卻天天游人如潮,不過誰也沒有投來尊重的目光。
轉眼間又來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群美國學者宣稱,因為白俄羅斯士兵的破壞,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學溶劑把墻上的壁畫粘到紗布上帶回美國,欲望的強烈促使他們又一次來,居然這次還要在莫高窟大動手腳。這里,我們不得不感謝一位叫做陳萬里的翻譯,雖然是美國雇來的翻譯,卻心中有國,在來的第二天,騙那些人身體不適,其實就是告訴那些村民美國人要破壞。至此,我們要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圣,就連最有權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個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歷史一樣,一批一批的工藝家,在這里雕刻出只屬于自己朝代的風彩,看著看著,一批批歷史就如仙女一般飛到面前。它記錄著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苦旅并未結束,我們的苦旅也即將開始,看著前人正確或者錯誤的一舉,我們沉思,或者說,不得不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