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
《文化苦旅》雖有一“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卻與常規的“游記”大相徑庭,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大全,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我想必每個人對旅程的感覺應該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去一個自己不曾生活過的地方。穿過這個陌生地方的每一條街道,領略不一樣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同樣,這些也是我對旅程的一個想法。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記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點疑問。
首先,散文集多是一些優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當然也有一些敘事性的,比如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就重點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瑣事。但是這些散文類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當看到一本以游記為主題的散文時,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類型的游記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應該是享受的、快樂的,余秋雨先生為何要在“旅”這個字前面放一個“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們的旅程又有別樣的不同。
最后,我們現在的旅游理念多為拍拍照,買買紀念品之類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華城市,名勝古跡。這種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們忘了一個地方它那從千古傳遞過來的文化底蘊。作者書中的足跡斷不了一些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點,但也不少濃墨著筆于一些不為我們熟知的地方。一種把旅程賦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帶著這些想法和疑問,我慢慢的閱讀了這本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散文集中在我閱讀過的文章,作者的修辭、語言都較現在流行的`散文有著很大的區別。現在散文多是優美、細膩之詞,讀后讓人聯想到的是嬌柔之美。但是在這本書中的散文,各個旅程的描寫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多是樸實的文詞。讀起來讓人感覺是那種肅穆的靜謐的美感。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作者靠著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處此地當時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峽》中寫到了漂泊江湖的李白;在《陽關雪》中寫到了送別故人的王維;在《柳侯祠》中寫到了遭到貶謫的柳宗元等等。這些類似的篇目中我不僅閱讀到了青山秀水的壯麗,更讀到了古人的心境與情懷。此時才懂得了文化的傳承對古跡的重要性。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在讀之前,我根本不會想到一處處名勝古跡的背后都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不會想到踏足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其實是踏足在千年歷史的沉淀之上。那一段苦澀,那一段艱難,那一段早已成為歷史的路跡是現今無法真切感受到的,隨著書的開啟,也像是背上行囊一同開始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走進書中的情境,作者以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古老民族的文化,仿佛又重現了當初的情與景。在書中,握著歷史文化的`繩一步步走向前去,那一片我們現今熟稔的土地,已變得不那般熟悉。莫高窟的石洞依舊壯麗,靜靜地順著歷史的洪荒,細數著敦煌千年的變化。它絢麗的外表之下極具深蘊,讓人不禁想到展現在眼前的是沉淀千年歷史的神話,一段靜靜述說著又展現歷史文化一角的神話。它是靜佇在敦煌的寂寞,卻又是歷史文化的展示者,即便它曾殘缺,被人無情的轉換,但它展示的真實的美讓人迷醉,它是美。
從西北的敦煌走回東南的江南,江南,與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覺,它也是美,不過它是若朦朧羽紗般的美,它是細雨綿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一想到它,就能想到山水,江南是山水系情之地,所以總有文人墨客留戀于此,更是留下了千古傳唱的絕美詩篇。歷年來,仕途不順、人生不得志的文人會隱居于此,過著結廬在人境的生活,江南確實是一個讓人自在舒心之地,像是掬起一捧清泉,汩汩流入苦悶的心田,洗滌苦悶給以希望。久而久之,與江南牽系的是一字隱,這是失意文人的隱歸,他們隱去知識修養,他們隱去滿腹才華,他們隱去對國家的滿腔熱情,孤傲、名聲以及一切都像是順著江南的水一并隱去了,順著時間悄悄地隱去了。想至此,隱并不是一種逃避,一種背離,應當是一種生活態度,時間的沖刷,使之稍稍變了質。然而身處在當時,文人的發展空間實在太狹隘了,使他們不得不縮著驕傲的身軀暫時隱退,但他們的雄心壯志不會隨之隱退。
中國當時的路跡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點點被時間沖刷,如同堅韌的巖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樣。閉上眼,靜下心去走那一段歷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時間所不能存留的情與景。閉著眼,仿佛能聽到當時的中華大地在一頓一息,然而歷史文化是它靈魂的一部分,有時會苦澀、掙扎、灰暗但永遠深具哲韻、亙古不朽。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于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
一切,對于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
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
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筑多么雄偉、多么壯麗,依舊有他日后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筑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筑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于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辟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
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于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筑,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后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吁。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剛剛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覺不錯,推薦。以前沒看過他的文章,對人也不大了解。但看完這書感覺這人文字功夫非常厲害,有思想,有深度,也睿智,在藝術和文學方面造詣都很深,最關鍵的是,當時已經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廳級干部,而且仕途上再上升的機會也比較大,但他毅然辭職放棄一切,走上孤獨之旅,去探尋古代文化、外國文化的歷史奇跡。在這個浮躁喧嘩的社會,能靜下心來做研究的學者已是寥寥無幾,我們應該向這樣的大師致敬!
這書主要分三個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中國之旅印象深的是記錄了古代官府非常重視杭州的水利,才有了今天杭州的嫵媚與風情,離開了水,杭州會失去靈氣,沒了自然生態之美,自然也就沒了文化。還講了19世紀之前很長時間內,山西是全國的首富,文章分析了晉商的沒落。世界之旅打動我的是一對潛水夫妻,只要世界上哪里有良好的潛水點,會立即趕過去,他們天天生死相依,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終身漂泊,沒有一定的信仰和情懷是堅持不下來的。人生之旅帶給我的確是震撼,也是收獲最大的地方。
中國之旅就提到過蘇東坡被小人陷害時的各種滄桑、世態炎涼及人性丑陋的.一面。這部分又提到了巴金、黃佐臨被排擠、打壓、報復時受過的磨難,還有作者本人被媒體誣陷時的法律失語、知者沉默、同行竊喜、群氓起哄,面對這些致命性的打擊,余秋雨先生選擇了沉默,消失在公眾視線中,潛下心來專心致志、與世隔絕地去考察做研究,他覺得反駁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最稀飯戲劇大師黃佐臨給余秋雨先生的遺書中送給他的三句話:他們罵啦,罵些什么?讓他們罵去。文中提到當時遺書中先寫的英文是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后寫的中文。這是一種面對小人的陷害,受到委屈甚至冤屈時的人生態度甚至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