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讀后感1000字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和成長命運的優秀長篇小說。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青春之歌》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春之歌讀后感1000字篇1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么的堅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_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來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_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后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斗爭,并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后,我感觸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進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斗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現代這社會中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
青春之歌讀后感1000字篇2
余永澤是小說《青春之歌》中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的開場給我們一個很善良正義的形象,可是隨著小說的進展,我們看到了他阻礙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持革命,進而想讓林道靜也順從他去過平靜的生活。我們總是說,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每個人都不應該沉默。可是余永澤卻不是這樣,他死讀書,讀死書,只為自己畢業后將去哪工作著急,于是便央求羅大方讓羅大方的父親引薦自己給胡適,好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再后來,我們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學都南下請愿,抗擊軍警的暴力,而他卻在圖書館研究著古文。對于余永澤我們的批評家從來都是毫不客氣,認為這樣的人雖于革命無大的危害,但中國人如果都像他那樣,那亡國只是遲早的事。
《青春之歌》是楊沫50年代的經典作品,小說的格調就是革命,抗擊侵略,抵制暴政。書中給我們塑造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還有許許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們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民族的生存,將自己個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懼怕把牢底坐穿,堅強地面對強悍的敵人。同時小說中也有許多反派的人物,像那個胡局長,還有那些特務,當然還有那個黨的叛徒戴渝。除去這兩種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對反動者低頭的人。這類人也許經過革命的宣傳會加入革命的陣營,也許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著。我們現在所說的余永澤就是這第三類人。
余永澤出生在地主家庭,這并不能夠說明什么,畢竟有那么多的地主家庭的青年最后成為了革命的先驅。余永澤生性懦弱這卻至關重要,他順從父母的安排,娶了一個有缺陷的女人做妻子,可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他看到林道靜在小村無依無靠,就主動去幫助她,進而兩人產生了感情,結為夫妻。可是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參加革命,認為這只是少數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關心。他也害怕自己的妻子因參加革命而遭遇什么不測,因此堅決反對。余永澤的懦弱使他不敢向反動的統治者說不,不敢加入革命的隊伍,而只能順著傳統的和平的路那樣走著。他是中文系的學生,從他待人接物,和林道靜討論文學,我們應該知道他也是有很強能力的人,可是他將他的未來定在了只為個人而生活的那一個狹小的信念中,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為自己而工作。我們是否需要激烈的批評呢,我想大可不必,因為有人說,性格決定人生,余永澤生活在一個沒有斗志的地主家庭,形成了他懦弱的性格,在戰火紛飛,時局動蕩的革命年代,他的性格決定他只能沉默。
但我們始終沒有看到余永澤背叛林道靜,這一點我們應該看到,他沒有告密,沒有出賣道靜的朋友,他只是冷眼旁觀著一切,但是一個原則卻是不倒向反動派。余永澤的錯誤在于沒有看到對付黑暗的統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茍活于世,只能碌碌無為。在那個時代,其實像他這樣沒有革命的人其實是許多的,看過《圍城》的人都知道那上面發生的事也差不多就是抗日的時候,可是我們卻并沒有批評方鴻漸他們不革命,因為那只是一本描寫普通生活的書。我們的社會什么樣的人都有,人的性格決定著他的行為,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都是革命者,畢竟人各有志,也許是他的思想有局限性,也許是他生活的環境不允許他如此。我們所要批評的人是那些反動派,那些背叛革命的人,他們阻礙社會的發展,殘害我們的革命志士,是非正義之流。
對于余永澤我們還能看到他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封建宗法觀念根深蒂固。從他聽從父母的安排娶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女人,到他對待農民的冷酷,再到他對待林道靜是否應該出去工作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出。國民黨是代表大地主在資產階級利益的集團,當然對中小地主也不會太差,作為地主家庭出生的余永澤不反抗這個不公平世界也就有了另外的理由,他并沒有受到生計上的威脅,他不需要通過革命的手段去獲得生存的權利。因此我們黨之所以團結農民階級來進行革命就是因為他們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具有革命性。有人批評《青春之歌》說它描寫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小姐林道靜,也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資產階級不具備革命性,林道靜從資產階級變成工農階級的黨的一員,有點不切實際。
一部《青春之歌》讓我們看到了堅強不屈的革命志士,一個余永澤卻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復雜,人性的復雜。任何一個人物都是值得我們去深究,去了解,我們不能因為片面的主觀性認識或別人的評論就去妄加批判。李魁是反叛的,可是卻殺人不眨眼,嚴嵩是有名的奸臣,可是他年輕的時候卻是一個博學好問,勤奮刻苦的青年。人性是復雜的,我們無法猜透一個人的所想,正如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有的人已經位高權重,什么都有了,可卻還要以權謀私,打壓下屬。《青春之歌》描述的余永澤永遠只能作為教科書的材料,在那里,我們可以將他作為反面材料加以證明革命年代不應沉默,而應該去面對不公平的世界。但在我們真正要去了解認識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我們要加一些理解,不要苛求。
青春之歌讀后感1000字篇3
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后,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愿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回歸到我們現在這群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著,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盡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盡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著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讀后感1000字篇4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范,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后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后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后,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愿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回歸到我們現在這群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著,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盡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盡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著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讀后感1000字篇5
今天,我做完作業,閑著無聊便從書柜里拿出《青春之歌》這本書。《青春之歌》的許多情節令我感動,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書中那火一樣的青春激情總是能點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始終勉勵我不斷前行。斗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么深刻,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譜寫了一曲青春的贊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期間,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并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楊沫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青春以熱度,并借助紅色記憶和鏗鏘文字喚起新時代下青年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共鳴。通過林道靜們的故事,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青年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對自由與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將個人命運融入到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壯麗和輝煌的。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一部《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節奏快步前行,我讀它的時候只能緊跟其節拍。書中火一樣的青春感染力讓人無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來,因為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它催著你不停地前進、前進!這就構成了它獨特的催人奮進的青春旋律,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點亮你,燃燒你!
朋友們,讓我們將自己的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譜寫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于我們自己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