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1000字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10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1000字(篇1)
生命看似輕如鴻毛,然而,人們常常感嘆著生命的沉重,活著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到底是什么讓人們感覺到沉重呢?
“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托馬斯一直都認為,就算與特蕾莎一起時,他也不愿做家庭責任的附庸,寧愿享受“輕”,也不愿去承擔那份“重”。然而,當特蕾莎離開他時,他確實有那么一瞬間感覺到無比的自由,但是,很快這種輕飄飄的失落感又讓他難以忍受。
當負擔完全的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幾乎遠離大地上的生命,其飄忽不定生命中的運動變得太自由而沒有束縛,慢慢地,人生也將失去了意義。生命永遠是最為復雜的東西,輕與重的轉換,靈與肉的扭纏,生與死的輪回,各種各樣交叉重合時的的對立,也許這就是生命的面貌吧。生命在溫馨明媚的白晝和陰郁冷暗的黑夜之間,沒日沒夜地延續……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源頭,即使生命是個謎,它對我們來說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在書中的每一個角落幽靈般地閃現著,生存、理想、媚俗、背叛都在這張輕重交織的人生之網中互相聯系著,卻永遠地不能被逃離,生命之重,使人感到沉重的壓力。作文//wWw.ZuoWenwang.Net/正如文中托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夢給托馬斯帶來的譴責。生命之輕,使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特雷沙的離去使托馬斯的鐵球滑落腳踝,但他卻為奇異抑郁的自我迷醉而感到罪過。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那輕重交織的印痕。
“沉重是真的悲慘,輕松便真的輝煌嗎?”
每天我們行走在這紛繁的塵世間,早已習慣了匆匆的步伐,早已習慣了平平淡淡不帶喧囂的色彩。不管是輕也好,重也罷,生命中度過的日子就是有孰輕孰重的,實在難以掂量。當我們因害怕承擔生命之重,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輕時,留給我們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還要更重的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么我們就可以走得踏實,走得坦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1000字(篇2)
深夜,我反復翻閱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太過深奧,輕與重的意義,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氣一樣難覓其形。昆德拉在這本小說中不僅勾畫了西方社會的人生百態,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虛無與空幻,細品之下,猶如回響。
書中外科醫生托馬斯以六個巧合的機遇使他結識了后來成為妻子的特麗莎,并且成為走進他內心深處的第一個女人,也融入進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沒有童話中那么美好,相反,書中的他只感到了憂郁與迷茫.正如“永劫回歸”的人生太過沉重一樣,充滿巧合機遇的人生又顯太過輕飄和荒誕,難以把握的同時,也難以承受。而事實上,我們在一邊不滿于這偶然性的人生時,卻一邊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命正是由這一個個輕浮虛幻的巧合所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積組成的(或許,你的夢想本當一位藝術家,作家;可最后,卻因種種巧合成為了我的閱卷老師。)也許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嘆批《西廂記》:幾萬萬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風馳電摯,而疾去也。”筆鋒一轉,寫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則今雖猶尚暫在,實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誤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揮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過是宇宙運轉幾萬萬年月的偶然產物罷了,這生命實質之輕溢于言表。在面對生命的重大選擇時,蕓蕓眾生不過是被環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著向前罷了,有多少人有著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這種信念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賦予我們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書中這樣寫道:“這就是獨一無二的‘我’,”時刻隱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們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處,這各自的‘我’正是與這種一般估計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說,它不可猜測亦不可計算,它必須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們這個逐利又為利所逐的時代,又有多少人對自己的認識僅限于鏡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馬上有錢”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來,聽聽自己靈魂深處的吶喊呢?在這媚俗的社會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也意識到了這些,他知道這唯一性的人生,決不能隨波逐流,可他卻沒有像居里夫婦一樣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負擔的方式,拒絕媚俗的社會。可沒有負擔的他變的太過輕飄,反而難以詩意的棲息在這片大地上。因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輕松,而承受著‘輕’的痛苦。這種輕松的實質卻是人生的虛幻。但事實上,這樣的生活也絕非他想要的,他時常沉思于一句德國諺語:“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無法通過經驗對比得知對錯,畢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顯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這種平凡并非是托馬斯那樣的放縱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須創造自己獨立的人生價值,如果在此同時又不愿被世間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說的一樣:“個體必須始終在社會中掙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滅”。那么這種超脫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楊絳先生一樣“無名無位自在”的平凡,超脫于世俗之外,又有著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平凡的,淡然的心態,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們的平凡,他們的執著,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會讓他們在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響生命的凱歌。
這輕飄的生命,充滿了偶然與虛幻,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剛剛看破滾滾紅塵,卻也難逃歲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釋放自己靈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點亮自己的人生。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全部意義,但卻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學內涵。
窗外,疾行的車流從一個未知,駛向另一個未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1000字(篇3)
在哲學里面,輕與重是辯證統一的,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沒有重便沒有輕。同樣的,把輕與重的問題放到生命之中,也必然是輕重相連。
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他將人們輕松、美好的一面稱為“輕”,將困難、煎熬稱為“重”,所有的人都在追逐所謂的輕,逃避重。他作了一個假設,如果永恒輪回是最沉重的負擔,那么,生命的沉重卻可以在生命的全部燦爛輕盈之中得以展現;但是,難道沉重就是殘酷,輕松就是美麗嗎?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負擔,比大氣還輕,他將會變得似真非真、完全自由卻毫無意義。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是選擇沉重還是輕松呢?這是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出的思考。
《叩問存在》是一本解讀米蘭·昆德拉的書,而“叩問存在”便是其中解讀《生命中不能是承受之輕》的標題,但看過整本書,會感覺到一種對生命、對存在最深層次的敬意,這四個字也同樣是米蘭·昆德拉在小說中不斷追尋的真理所在。
他通過對人性的分析,對生命的思考,一直在與“神”對話。這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寫小說?他引用了猶太人的一句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笑容里包含的是對人類智慧的肯定。于是,這思考的內容便是小說中的深沉意義。
思考是人類最重要的技能,這思考的結果,用昆德拉的話說,“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一本叩問存在的書。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很多人根本來不及思考這個問題,就離開了人世。而有的人,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卻在為了那些不存在的“輕”,消耗了自己珍貴的光陰。于是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追逐的到底是什么,追逐這些到底有沒有意義。
可是,所謂的“意義”又是一個太過于抽象的詞語,什么樣的人生才能被稱之為有意義呢?在昆德拉的眼里,人類所有的行為,都不過是一個追逐“輕”,逃避“重”的過程,甚至有的人為了“輕”不擇手段,但到頭來發現,其實“輕”不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重”卻一直在身邊;而另一邊,有些人不去逃避現實的苦難,而是笑著迎接它,反而苦難變得不再那么沉重。
正如昆德拉在他的另一部小說《不朽》中寫的,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偶的存在。存在這個概念太大了,作為個人,我們沒辦法去感知這個世間的一切,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感知自我。
但就算是這樣,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生活,就是在這個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或許很多人都不會同意這句話,我也不能完全認可,這觀點太悲觀了。
如果直接就肯定了這世間沒有所謂的幸福,那我們所有追求幸福的行為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夸大一點說,我們活著就沒有意義了。
但可悲的是,我們不能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上,而且不能選擇的還有,我們一出生就必然帶著希望。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應該得到祝福的,生活或許是痛苦的,但存在就是幸福。
我們也經常會去思考,既然我認可幸福僅僅是內心的一種感覺的話,難道這種感覺跟外界毫無關系嗎?這與阿Q精神是不是類似呢?
我們窮盡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一生都在試著擺脫沉重。如果沒有了幸福,毫無疑問,這對我們人類來說,一定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1000字(篇4)
這部作品無疑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語言簡潔又不失絢麗,形式單純又富有條理,主題卻含混、多義又極為尖銳。正如文藝批評家弗朗索瓦·里卡爾在《撒坦的視角》中所寫:“讀他的作品,對于我們的精神來說是一種萬劫不復的挑戰。它的顛覆是簡單、柔和隱伏、卻又徹底、毫無余地。”對于這一作品,只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輕與重一向是一組神秘而模糊的對立,巴門尼德認為輕者為正,重者為負。拋開這一認識的正誤不說,輕與重的確值得我們探討。沙子附著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塵埃。人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沒。我們離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如果完全沒有負擔,我們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飄著,毫無意義?主人公托馬斯周旋于情人與愛人之間,他既想要愛情,又不想要責任。他試圖完全自由地飄蕩,又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墜落地面與愛人特蕾莎了此余生。人不可能沒有任何負擔,想要達到莊子那般無所恃的境界,豈非癡人說夢?為功名,為善念,為情義,為信仰。入世忍得了負擔,出世方了無遺憾。
然而這部作品的核心并不止于此,作者通過論證輕與重,進一步反思人性。二戰的背景下,蘇聯入侵捷克,托馬斯、薩比娜等人竭力抵抗著其影響。他們反對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帶來的“媚俗”。這也體現了作者的態度,他無意反對哪種政治,他反作文//wWw.ZuoWenwang.Net/對的是政治中對人性的捆綁,反對有政治帶來的在大眾中的高度符號化、模式化的情感反應。疾苦不是覺得痛苦,而是覺得應該哭;笑不是因為覺得幸福,而是覺得應該笑。這種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實情感,壓抑了人性。而托馬斯最終返回鄉下,他的情人薩比娜迷茫離開,都與反對媚俗有一定關聯,都對大眾忽視人性產生深深的懷疑與失望。
在全書的最后一節《卡列寧的微笑》中,托馬斯與愛人特蕾莎來到鄉下生活,從表面看這是一種牧歌生活,即田園生活,建立在和諧基礎上的生活。但我覺得這種生活背后卻隱含著毀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就如媚俗,盡管作者蔑視它,但作者同樣承認媚俗總是人類社會境況中的組成部分。特蕾莎雖然追求著牧歌式的生活,但作為愛情中弱勢的一方,她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一步步地對托馬斯誘導,使他變弱,方式便是自我墮落,通過自我毀滅來控制托馬斯。在鄉下的幸福生活中,憂慮卻揮之不去,而他們的狗卡列寧的死亡使最后一張節籠罩上一層愁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退隱與卡列寧的死去,便是毀滅降臨的開始。
這部作品的晦澀與深奧,令人難以捉摸清楚。絢麗與死寂并存,徹底的諷刺貫穿全文。弗蘭索瓦·里卡爾曾評價昆德拉“是毀滅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而我想說,這位偉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詩人也是儈子手。他以槍炮與玫瑰,這部不朽的作品,巡邏于文學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1000字(篇5)
“永恒的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
有時,我們僅僅因為害怕孤獨而安于庸俗,有時也會因為不夠強大而放棄與他人的不同。回顧思想者們走過的道路,才發現成長中逐一經歷的問題,當初一樣困擾著那些偉大的靈魂。我們仿佛忽然尋回了人世最初的記憶,有底氣做回自我,然后,平靜地去面對生活。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我的大學老師極力推薦給我們的,讀大學的時候只是寥寥翻過幾頁,直到讀書節的活動讓我重新翻開了它。一個捷克發生的故事中蘊藏著許多深奧的哲學思考,覺得這小說似乎算不得小說,只能冥冥地感知作品中的哲學分量之重——批判,以及最終的完美。小說更能感受的該是理性的一面,而非中國小說中情感的直觀表訴。昆德拉的小說字里行間總是充滿這種極具震懾力的語言的。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昆德拉書中對生命,對人性的闡述。“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筆者認為,生命的價值是通過一生去體現的,生命之輕在于虛度,生命之重在于充實。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意義就在于“輕與重的選擇” ,主人公托馬斯的選擇是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因而,作者的思考由個人到社會,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義。托馬斯的人生選擇也是當時人們對社會政治選擇的一種反省。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因為二戰的緣故,在前蘇聯的影響下,由執政的捷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捷克人民都以為這是一條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人民曾經為之激動奮斗,但當時的社會制度并沒有給捷克人民帶來幸福,而是痛苦和災難。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制度帶來的諸多弊端,就把矛頭指向了捷克的執政黨,要他們為多災多難的祖國負責。被指責的人卻說,我們不知道呀,我們也都被欺騙了啊。
作者對“輕與重”的思考實際是直接抨擊當時的社會制度。捷克人民對社會制度也面臨著輕與重的選擇。當時捷克的社會制度究竟是怎樣一種選擇,人民該何去何從?對于社會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的選擇,什么是輕,什么是重?不慎選擇的社會制度可能會給祖國和人民帶來不堪承受的苦痛,祖國和人民還能承受多久的苦難?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深入思考的哲學命題。
生命應該是用來感受和體驗的,我們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掙扎,在無數的困難中學會了堅強,同時我們學會了包容在這樣的心態中我們得到了最大的快樂,或許逆境中也是一種美麗,在這當中我們得到了洗禮。不管是怎樣的問題還是怎樣的困境我們將勇敢的面對,直視這些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總有那么一塊凈土,它是那么的純真與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在這里沒有欺騙沒有痛苦沒有一切一切的傷害,只有那美麗的海灘蔚藍的天空,我們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讓風輕揉得掠過臉龐,在這里無論是什么都是這樣的美好他是人們的一個夢,為什么說是夢呢我想往往夢總能讓人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或者可以這么說夢就是我們內心的感應,
回到米蘭昆德拉在全篇開篇時的命題:“永恒的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讓不少哲學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而這種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這一譫妄之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關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精選5篇心得體會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