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了不起的蓋茨比》心得體會1000字
《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的是主人公詹姆斯·卡茲本是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自幼夢想做個出人頭地的大人物。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步步高升,并更名為杰伊·蓋茨比。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心得體會10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中學生《了不起的蓋茨比》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篇1)
合上這本書,我們心中不盡感慨萬千。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蓋茨比原來是西部的一個貧寒的農家子弟,但他并不認為,此生就要像父親那輩一樣碌碌無為下去,所以他很早就離開家鄉(xiāng)出去闖蕩,在復雜的社會中努力學習和生活著,然而,黛西的出現改變了蓋茨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黛西,他希望他的一夜暴富就引起黛西的注意,希望獲得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讓戴西感到安全感。但是此時蓋茨比的軍官身份讓他暫時無法兌現這些愿望。一別就是幾年后了,黛西嫁為人婦,但蓋茨比卻并不認為是他們之間出了問題,所以他讓自己成為富人病葉葉,笙哥引起戴西的注意。甚至她為黛西而去死的那一刻都在一遍遍,她向黛西的確認她一生只愛自己一個人,但并沒有得到肯定的回答,而黛西,早已淪為了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的奴隸,他即使用再華麗的表面也無法遮掩住她精神上的空虛,為了優(yōu)越的生活,放棄了自己昔日的戀人蓋茨比,去和一個沒有感情基礎的人生活,而蓋茨比卻仍然一廂情愿的相信著黛西,這正是蓋茨比的可悲之處。
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尼克·卡羅威,因為是黛西的表弟,所以有緣認識了蓋茨比,他親眼看到蓋茨比為了愛情孤注一擲,最終被利用,凄慘死去的情景,身為旁觀者,尼克對蓋茨比的結局有著深深的體會,對現實中人們的虛情寡意深感厭惡,懷著悲痛的心情,遠離冷漠,虛偽的大都市,黯然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
而蓋茨比的“了不起”是說:在紙醉金迷的東部,人們已經丟失了心中的純潔,精神也隨之墜入空虛,但蓋茨比盡管生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并有所成就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他都沒有失去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仍然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人物,就像他到死都不相信黛西已經變心,也就是說,他至死都沒有放棄對內心理想的追求,他并沒有被虛偽的社會影響所蒙蔽,這正是蓋茨比的可貴之處,這也是我敬佩的地方。
尼克之所以離去也正是因為從蓋茨比身上看到了這種優(yōu)越生活背后的骯臟不堪,也使他對夢想的追求產生了懷疑,蓋茨比的死則是讓他看清了這個炎涼世態(tài),給了尼克一個沉重的打擊,如果“美國夢”的追求是要用人內心的純潔與真誠換取,那還有意義嗎?即使真的擁有了財富,又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但能像蓋茨比那樣由始至終都堅持著內心的夢想的人又有多少呢?夢想的堅持是可貴的,物質生活有其的重要性,但如果連堅持精神都是空虛了的話還有什么意義呢?
雖然蓋茨比最終失敗了,但他的內心夢想與純潔讓他很了不起。
通過蓋茨比的悲劇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對理想的構建不能建立在虛幻的影像中,對理想的追求不能只滿足于物質的富足,對理想的不懈努力不能失去自我,蓋茨比的那顆純碎而堅強的心,執(zhí)著的追求是讓人敬佩的,但是他把這種渴望依附在了一個愛慕虛榮的上層社會的女子身上,也許注定了會以悲劇收尾,所以,每個人的夢想都應該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基礎上,它要值得我們?yōu)橹ヅ^斗,即使夢想不能完全實現,我們也要清醒勇敢的堅持下去。
中學生《了不起的蓋茨比》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篇2)
以前很少讀外國小說,或許是因為篇幅太長,情節(jié)發(fā)展又很慢。但有一本書讓我打破了對外國著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給我的已超越它的結構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細致的思考,思考著人世的虛浮和人性的偽善與本真會有怎么樣的碰撞,為什么會有這種碰撞。一部真正好的小說就是在故事背后揭示美與丑,黑與白的同時,讓讀者挖掘什么是人性的光點。
這部小說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20世紀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將他視為“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個看清自己位置的一個標志。”相信《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無外乎如此。
小說的主人公是蓋茨比,作者通過蓋茨比的鄰居尼克的視角演繹他的經歷與最后的沉淪。蓋茨比在很久之前愛上自己的遠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會上他與黛西重逢,此時的他已家財萬貫,從前因為窮酸而未與黛西在一起的傷疤終于愈合,他們又一次墜入愛河。然而此時的黛西已結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擾下,兩人的關系再次僵局。蓋茨比一直是一個忠于愛情的人,他對黛西的愛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頭。
蓋茨比的生命就此終結,但人們對他的思考從未停止。作者筆下的蓋茨比是個深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繼承萬貫家產,游歷四方,甚至還有人說他曾殺過人,但他見到黛西的時候也會緊張得像個孩子,有著天真、單純的一面。在別人熱鬧的時候,他總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觀,超然于一切俗世的喧囂之上。為什么這樣的人最終卻被人遺忘?只能說人在社會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會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或許作者生活的就是這么一個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時代,用老舍的話就是“不給好人留出路”。蓋茨比是可悲的,他將愛獻給了一個拜金,被時代腐化的女人,他并沒有發(fā)現有時愛恨離愁并沒人想像的那么簡單,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人無情的背離。
縱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寫的,但我相信他并沒有抹去光明。蓋茨比雖然悲劇,但他的純真與熱情一如往日,在我們這個時代正需要這種正能量,或許這部小說折射現實的背后渴望人們像在仲夏夜看細水長流那樣的樸實,若人世皆為此人,相信黑暗永遠不會降臨。
中學生《了不起的蓋茨比》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篇3)
“迷惘的一代”,這對我們而言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似乎當代的我們就在經歷這樣的時期,所以一切都會更加感同身受。盡管世殊事異,但是當你翻開《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是會在菲茨杰拉德的描述中感受到一種水草纏繞般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息和氣球飄落無依的慌亂失措,即便是在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炫目時刻也依然籠罩著一種揮散不去的壓抑。燈火闌珊處,在蓋茨比孤獨的身影下,那遠處的綠光顯得更加令人無法抑制地神往,他也已經完全沉醉進去了,而那向著大海方向伸出的雙臂的姿態(tài)古怪、熱切,令人心頭發(fā)酸。
從故事敘述者尼克久別重逢的表妹黛西和她的女伴,說她們身穿著白色衣裙像是“乘氣球繞著房子飛了一圈剛被風吹回來似的”,你就能體味出一種虛浮的、不切實際的空洞。盡管迷人的黛西有著無法抵制的誘惑力,但她卻只是一具美麗的軀殼,當初才會放棄愛情而投身于富裕的湯姆。癡心的蓋茨比為了贏回她的芳心販賣私酒牟取暴利,在她的別墅對面大肆舉辦宴會,為的就是重新吸引她的主意力。可是,曾經那個一派天真愛著他的黛西早已經被金錢腐蝕的不成樣子了,而蓋茨比心中夢想的黛西卻在這五年中變得無比堅定,那束希望的綠光一直都在讓他的夢想變得更加絢麗多姿。
五年后再次重逢,蓋茨比為重獲愛情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卻在臨陣時緊張的像個孩子,當一束遙遠的綠光逐漸迫近,他的心也變得更加不安定。當他在和黛西說話因為緊張把掛鐘碰倒的時候,你能想像得到一個孩子樣的他為夢想的姍姍來遲而不可抑制的激動與狂喜,甚至還有微微的不確信的震顫,這束綠光美麗得讓他移不開眼,尤其是在黛西難以抑制的熱淚中,甚至于讓他忘記了去仔細辨別它的核心到底是溫暖熾熱的愛還是粗俗不堪的銅臭味。他就這么一古腦兒栽了進去,把心中的曾經一點點編織起來夢想的羽毛覆在了心上。可是這夢想的羽毛早就已經變質,它們已經被紛亂喧囂的浮華人世弄的四散、骯臟,可憐的蓋茨比就在自己編織的夢中替佳人伏罪,甚至在黛西和湯姆的密謀下被殺害,他用自己的生命為黛西開罪
遙遙的綠光,雖然表面上只是黛西的化身,可實際上承載了蓋茨比于人世間種種美好的幻想。在一輪又一輪的等待與希望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善良、真誠、熱情和執(zhí)著,同時又無可避免地見證著夢想之綠光的凋零、衰亡。夢想在追求和等待的過程中雖然令人心潮澎湃,可是當它經不起腐化歲月的檢驗后,仍舊癡癡的等待并不能讓我們收獲采摘夢想之果的歡樂,
掩卷沉思,我們不僅細問自己,當一份夢想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到底應該是怎樣的態(tài)度,不計后果的去追求肯定不是理智的選擇。蓋茨比或許是不愿承認夢想已經變質的事實,他的癡情令人感動,但這份以真心和生命的代價卻讓我們痛心疾首。或許對待夢想,我們應該負責到底,若是夢想的初衷已經變了,那就勇敢地承認它并理智的放棄吧,已經嘗過夢想之路的味道,就不必要對結果如此耿耿于懷了,畢竟你的堅持是為曾經那個單純又可愛的夢想,如果她已經物是人非,那就說一聲感謝就抽身出夢幻吧,當夢想昔日的光芒不在了,可是你還在,你的努力和理智都在,你的未來更是仰仗你的明辨。一昧地迷惘和沉醉于昔日的夢幻只會讓我們未來的方向越來越遠。生活不容易,未來很困難,那對過去的夢想毫無把握就悄悄地讓她隨風而逝吧,希望的綠光要追隨,但一定要是對正確的夢想的理智追隨。
“我們繼續(xù)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以此句話作為結尾,唯有正確理智的夢想才能讓我們在逆水行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中學生《了不起的蓋茨比》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篇4)
這城市太空洞,這都市太冷漠,這人世太虛假,這人心太復雜,這感情太脆弱,這愛情太虛無,這人性太險惡,這人類太可憎,這現實太殘忍,這結局太可悲。
作為《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個故事的敘述者,尼克對蓋茨比有著很特殊的情感,有著非同尋常的深刻印象。尼克曾經這樣描述蓋茨比的微笑,他說:“一瞬間這種微笑面對著—或者似乎面對著整個永恒的世界,然而一瞬間,它凝聚到你身上,對你表現出一種不可抗拒的偏愛。”以此來看,蓋茨比是一個喜歡微笑的人是一個樂觀的人,是一個溫柔的人。不過事實也的確如此,蓋茨比的為人確實很和善,很親和,很容易讓人親近,很容易叫人產生好感。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覺得蓋茨比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是一個讓人想不通、看不透的人,是一個叫人又愛又恨的人,是一個叫人恨鐵不成鋼的人,是一個讓人既同情又憐惜的人。對于愛情,蓋茨比太過執(zhí)著,太過沉迷;對于感情,蓋茨比非常用心,極其費心;對于黛西,蓋茨比付出真心,給予浪漫;對于愛人,蓋茨比太過真情,太多執(zhí)念;對于生活,蓋茨比太多設想,太過幻想;與人相交,蓋茨比的確真心真意,確實純潔和善;對于朋友,蓋茨比非常真誠,極其認真;對于財富,蓋茨比拼命追求卻不屑享樂。
對于黛西這個女人,我心中有很多不滿,很多責備,很多怨言,很多不理解。與此同時,我又覺得她很可憐,很可悲,畢竟在那個亂世來看,她也不過是一個為情所困,為生活所困的可憐人罷了。
黛西既風情又美麗,既嬌憨又可愛,既狹隘又善妒,既可憐又可恨,既有一點真誠又極其善于做作,既喜歡尋找刺激又屈服于命運。黛西是一個追求物質,喜歡權貴的人,她為了榮華貪戀上了富貴,為了財富攀附上了富豪,為了豪門放棄了真愛,為了自我傷害了他人,為了脫罪,犧牲了蓋茨比。她的這種陰險狠毒,這種蛇蝎心腸,這種懦弱膽小,這種無情無義,這種寡情薄意,著實叫人生氣,讓人憤怒。
黛西的故意靠近,故意撩撥,故意賣弄,故意隱瞞,故意傷害,讓蓋茨比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更是讓蓋茨比失去了真心,葬送了生命。蓋茨比死了,為了所謂的真愛,他就那樣無辜的死了,可是悲哀的是,他到死都不知道黛西的真面目,他不知道黛西一直以來都在欺騙他的感情,玩弄他的真心,嘲笑他的癡情,譏諷他的善心,他更不知道,就算他死了,黛西也不在乎他的犧牲,不屑于他的死亡,不在意他的付出,不感謝他的真情,不承認他的感情。
蓋茨比的人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愛情更是一個笑話,可是造成他這種結局的,除了可惡的黛西,除了可悲的蓋茨比本身,還在于那個動亂的年代,那個殘酷的年代,那個浮躁的年代,那個腐敗的年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從這部書中受到一些啟發(fā),得到一些教訓,我更期望,這個世界可以多一些善心,多一些真心,多一些真實,多一些真情。
中學生《了不起的蓋茨比》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篇5)
或許只有戴上金帽才會成為舞會公主眼里的“完美情人”,誰又在乎你肯否為她起舞。
蓋茨比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夢碎的故事,更是個無盡哀歌包圍起的古老悲劇,憂傷但不哀怨,里面所有的情節(jié)、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過是等待著碼頭盡頭那盞綠燈的熄滅……我們都曾堅持過什么,也許已經忘卻,也許仍舊銘記,卻最終無力實現。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充斥著金錢與物欲,人們沉浸在戰(zhàn)后消費主義盛行的“柯立芝繁榮”之中,滿目浮華,夜夜笙歌。在這個美國經濟以“平方倍數”向上飆升的“爵士時代”,無數人成為“美國夢”的追隨者。他們堅信:任何人在美國,只要不懈奮斗,便可擁有美好的生活。但與此同時,作家菲茲杰拉德卻未能茍同。相反,他以敏銳的目光洞察到時代的黑洞,并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用道德的自省來審視所謂的“美國夢”。在當他發(fā)現人們對“更好的生活”的定義僅僅是“純金的物質的享受”時,失落的筆者只能用微薄的力量去批判,去抗爭,去改變。
小說中的杰伊·蓋茨比仿佛是純粹的“美國夢”的化身:少年貧寒,但從小勤奮得訓練自己,過著如“富蘭克林”般自律的生活。而經過多年的奮斗與不擇手段的參與各種有悖法律的勾當,他終于有資本躋身所謂的“上流社會”。在西卵,他的海岸豪宅中各色名流尋歡作樂,紙醉金迷;奢靡的的宴會上富商巨賈鐘鳴鼎食,揮金如土。
表面上看蓋茨比是“美國夢”成真的又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然而,他的理想卻又并非是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那滿溢的香檳與熱鬧的舞池,也只會襯托出他的落寞與空虛。他買下整座華廈,把星光施舍給那些飛蛾似的男女,冷眼于他們的呢喃與舞步。他的所有心血,不過是為了找回曾經因貧窮而失去的愛情——戴熙。在這個妙齡少女的勢力世界里,輕歌曼舞盡日不息,聲色犬馬終年無休。“薩克斯管泣訴著畢爾街的藍調,各色舞鞋踢踏起閃亮的灰塵”。她拋棄了曾經一文不名的杰伊,卻依偎在明知自己不愛并且對方尋花問柳成性的湯姆·布坎南的懷中,因為她那婉轉的嗓音與藍色的眼眸中充斥著金錢的銅臭。然而可悲的是,本想重新挽回戴熙的蓋茨比萬萬沒有想到一次意外結束了他一切的夢想。戴熙開車恰巧撞死了布坎南的情婦梅朵,但湯姆與戴熙卻推卸了責任,龜縮到金錢與巨大冷漠的殼中,讓別人來清理他們毀掉的一切。梅朵的丈夫失去了理智,瘋狂又錯誤的用手槍結束了蓋茨比先生的生命。葬禮上,那些每周準時來白吃白喝杰伊家宴會的家伙們,那些在杰伊的舞池中也要嘲笑他的出身、來歷與著衣風格的名流們,那些用物欲與金錢換來的朋友們,一個也沒來。就像“從不評判別人品行”的尼克·卡拉威對蓋茨比說的:那幫光鮮的混蛋加在一起也沒有你高貴。豪門望族的操守,如是而已。
最終,蓋茨比的“美國夢”結束了,代表著道德在與金錢對抗中的徹底慘敗。顯然,他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更好的生活”,他只是希冀追回自己心中依舊純潔的愛情,這是他悲劇下場的根源,更是他值得尊重的原因。
小說囊括了一個時代的全部元素,抓住了其中的一切韻味,一切芬芳與一切情調。而其中執(zhí)著落寞的蓋茨比、虛榮自私的戴熙、傲慢吝嗇的布坎南、高傲冷淡的喬丹·貝克等更是這個時代美國上流社會人物的映像與剪影。那些或悲劇、或可鄙的命運又不禁令人唏噓,令人慨嘆。小說不僅憤怒地擊碎了實為物質包裹的所謂“美國夢”,更理性地倡導了一種對道德的自省,一種對誠實與良知的倫理的崇尚。這普世皆同的意義,在今天的中國,同樣意義重大,價值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