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信念、期望、意志、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只要想要都能夠得到。
還有春風、細雨、皎潔的月華、還有燦爛的星輝……世間多少滋潤心靈的完美風物,都是免費的。包括我在《安妮日記》中讀到的——從頭至尾,充斥著“愛”、緩緩沁入我的心脾。
文章開頭就流露出作者對這本日記的愛?!拔乙@日記當我的朋友,還要為這位朋友取一個名字,叫吉蒂。”安妮對自我的一本小小的日記如此珍惜,把自我感動的、感觸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訴這位朋友,可見這本日記對于安妮是一位知己、一位無話不談的知己。
同樣地,安妮對他最要好的同學也充斥著愛,她的名字是漢妮莉。文章中有一段的描述異常生動不得不迫使我把它摘抄下來?!拔铱匆娝路茽€,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視著我、大大的眼睛里帶著那樣的哀傷和責備、我看出里面的意思,哦安妮,你為什么拋棄我?救救我,救我離開這個地獄!我卻救不了她?!蹦欠N極度的悲痛的心境凝結在安妮的心里。愛和拋棄使安妮產生了強烈的內疚之情。這種痛苦比熱鍋上的螞蟻還要燙,比火山爆發還要劇烈。它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疼痛,可是我們都能理解。僅有心中存愛,才會所以產生無比的痛。
安妮還愛寫。寫作使她擺脫所有的俗慮、使他的精神鮮活振奮!同大部分人一樣安妮以往也抱怨過。哀嘆自我不會畫畫,但她最終意識到自我至少還能寫。珍惜自我所擁有的,不要去抱怨別人有而自我沒有的東西,因為自我也擁有很多而恰巧是別人所沒有的。安妮認識到了這點,她珍惜自我的這一優點,寫了好幾篇童話。她期望自我有一天能成為作家,對夢想的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可是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像安妮那樣付諸于行動的,不是嗎?
安妮還愛自然。她向往藍天、鳥鳴、月光、正在綻放的花朵。我們可能也愛自然但必須沒有她那么深刻。因為僅有失去了、我們才會珍惜。那時安妮住在密室里,要看到藍天、聽到鳥鳴已經成為夢想了,不可能做到,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作為幸福的我們應當珍惜這一權利,溶于大自然的權利。
安妮還愛很多很多,寫也寫不完??墒菑纳衔囊呀浤軌蚩闯霭材莸男撵`被愛滋潤了。她充滿了愛。整篇安妮日記無時無刻都散發的濃郁的愛。
安妮日記使我們懂得很多很多,體會到了人間無處不在的愛。讓我們打開發現愛的眼睛。去看見、去感受、去珍惜那免費而又珍貴的愛。
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安妮的日記》這本書是猶太人安妮十三歲到十六歲的日記,它記載了安妮一家等八在秘密小屋里提心吊膽的生活:
安妮十三歲生日的那天得到了一本日記本,于是從那時候她就開始寫日記。安妮原本有一個歡樂、幸福的童年,可是因為遭到法西斯的迫害,就與家人制造出逃離的假象,躲在了秘密小屋里。在秘密小屋里,安妮不能上學,不能與朋友在一齊玩,不能讀書、學習,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生活條件也很差。她沒有知心的朋友,僅有向“綺帝”(安妮的日記本)傾吐心事。她是個善于鍛煉自我的坦率的女孩,她還是一個早熟的女孩,她把當天發生的事情,對身邊每一個人的評價,對每一件事情的看法,發自心里的渴望、憤恨和想法都寫在日記本上頭??稍谒鶜q的那一年,躲在秘密小屋里的八個人最終還是被發現了。躲在秘密小屋的八個人除了法蘭克(安妮的父親)幸存以外,其他人都沒能活下。
安妮以往在日記上寫到,她所在的秘密小屋對于其他遭到迫害的猶太人來說這已經是人間天堂,而對與法西斯卻是地獄。我能夠體會到她對法西斯的憤恨。讀完這本書以后,我覺得安妮實在是太可憐了。為什么這么殘忍呢?為什么她不能放過小小的安妮呢?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禱,祈禱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種族歧視,各民族永遠和平友好相處。
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這本《安妮日記》是我在班級圖書館里借的一本書。說實話,這本書無論是從封面到資料,都像是一個普通的女孩的一本普通手寫日記,里面寫的是她的一些煩惱和秘密。而不是一本轟動世界的文學作品。然而誰又明白,那里面卻藏著這么多的深意。
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是我所見過的最樂觀,最堅強,最勇敢可愛的女孩了。她和他的父母,她親愛的姐姐,以及達恩一家三口,還有牙醫杜塞爾,一共八個人,擠在一間“秘密小屋”里。她曾無數次在夜里哭泣,但她并沒有退縮,而是常常會向她的日記本傾訴——那是她13歲生日時收到的一份禮物——一個漂亮的硬皮筆記本。她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它基蒂。
雖然安妮的日記寫得東倒西歪,但我并不責怪,因為我自我也寫過這樣的秘密日記,因為要說的太多,所以寫的前言不搭后語。如果單純從性格上來看,安妮就是一個普通的少女,她早熟、話多、膚淺,在學校有自我的小團體,喜歡美麗的東西,喜歡閱讀、寫作,最厭惡家長對她管手管腳,渴求自由和感情,并且叛逆。可是她又有自我溫和的一面,那溫和的一面,她是安靜的,單純的,細膩的。她不要跟班,她要知心的朋友,她不要盲目的追求者,她只要懂她的知音。她懂得父母對她的愛,懂得一切。其實每個少年少女,都是這樣,他們對外有一套,但其實自我卻又不是這樣。
你們大概會問,為何是這樣的?因為,這就是青春啊!完美的青春,完美的就像初春綻放的第一朵風信子;瘋狂的青春,瘋狂的就像一頭橫沖直撞的斑馬;敏感的青春,敏感的就像微弱的音符……
安妮是脆弱的,但她又是最堅強的。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她用筆桿給我們創造了信心,她樂觀陽光的應對著生活。
如果,你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聽見了一個堅定的聲音,那么,它將是屬于安妮·弗蘭克,這個勇敢的少女。
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安妮的一切鼓勵了我。
安妮在1942年6月12日開始寫日記,寫的是關于他們藏在后屋的生活,我認為她很開朗,可是在1944年8月1日最終一篇日記里她卻說:我的靈魂是一分為二的,這一方面具有我那放縱的樂觀性情,我的這一面通常埋伏著,等著把我那更美,更純潔,更深沉的另一面排擠掉。不錯,沒有人了解安妮的好的一面!
我很喜歡安妮說的這幾句話:“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只要還有這些,只要還有這陽光,這無云的藍天,只要我能看到這些,我就不會憂傷!”安妮的這幾句話鼓舞了我,她是那么堅強,我很佩服她,在那樣的險境里,居然還能那么開朗!我覺得安妮日記比我以前看過的書更具有真實性,因為這本書不是編出來的。
我在看安妮日記的時候,總會把安妮所處的環境和自我比較,猶太人沒有自我的國家和土地,到處遷徙,只能靠經商維持生計。他們遷到西歐后,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安妮是在德國人的歧視下長大的,而我卻是和平平等的社會下成長的。平時體育課上跑50×8總是堅持不下來,老跑1分58,別人的最高成績是1分35,我很羨慕,自從開始看安妮日記,跟安妮的生活狀況相比,我的生活活多好啊,安妮喜歡上學,可因為她是猶太人,之后上不了學,我卻還能上學就有了自信心,上星期四體育課測試50×8我跑了1分47,我很興奮,雖然這成績對于別人來說,很小菜一碟,但對于我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我明白我出了這種成績,是因為安妮有著的堅強精神,她那種精神打動了我。我很喜歡這本書!
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身為猶太人的女主人公——安妮·弗蘭克一家為躲避德國納粹的抓捕,躲進了安妮父親公司中的一所”秘密小屋”里,與達恩先生一家和牙醫杜賽特一齊生活了兩年。這八個猶太人聚集在一齊,盡管處在暗無天日的屋內環境、惡劣的人際關系、極度稀缺的生活資源的籠罩下,安妮還是度過了對她來說最樂觀向上的兩年,也是生命中的最終兩年。
書中安妮的許多精神讓我為之佩服:她堅強執著,始終相信德國會敗,而許許多多猶太人終將作為人加入到人類的大家庭中,與其他人一齊享用平等的權利;她樂觀向上,在黑暗的日子里,她一向在給自我加油打氣,相信猶太人能夠走出不平等歧視,擁有自我的尊嚴;她善良感性,看到毫不知情的猶太姑娘們成群結隊脫光了衣服走進毒氣室,會在一旁默默地流淚;她毫不畏懼,在被蓋世太保捉去集中營的時候,她將胸脯挺得直直的,似乎在為自我是個猶太人而感到驕傲……而她死去的時候,是十六歲呀!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甚至還未成年,就已經懂得了這么多的道理與經驗,這是戰爭給予每一個受害者的饋贈啊!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黎明的曙光最終像安妮所期望的那樣到來,德國納粹繳械投降了!人們在大地上歡呼雀躍,吹響和平的號角,而在他們興奮至極的時候,殊不知,有一雙稚嫩、純潔的眼睛正默默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的夢想最終實現了!而她,只可是是一個平凡的少女,一個被戰爭定格在豆蔻華年的女孩。她對生活的毫不畏懼,讓她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正如恩斯特·施納貝爾說的一樣:”她的聲音被保存下來,這是幾百萬沉默者中的一聲吶喊,雖然這吶喊聲是那么脆弱,但它比殺人者的嚎叫聲更持久,比這個時代中所有的聲音更響亮!”
看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在我對安妮的欽佩之余,我也在思考我自我:毫不畏懼這個詞,對我來說好遙遠。我的忍耐力不夠,碰到一點點小困難,經常就會打退堂鼓;在生活中,我好像每時每刻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自我;在學習中也是,做奧數題的時候,碰到不會解的,經常就會放棄,沒有進一步去思考……比起戰爭中的安妮,我是不是差了太多太多?我要向安妮學習,取長補短,碰到困難迎面向上,毫不畏懼,做一個更好的自我!
安妮日記初三讀后感800字精選篇6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一個猶太女孩兒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記作品。
與其他日記或史書不一樣的是:雖然都是寫戰時的世界,但《安妮日記》讀上去并不讓人覺得沉悶、壓抑。盡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時常常用“可怕”、“難過”、“死寂”、“壓迫”這樣的詞眼。
為什么安妮筆下的文字不令人時刻感到戰火紛飛時的窒息呢?為什么安妮的內心并不絕望呢?這是我讀完選文后一向在思考的問題。
可惜,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我無法詢問當事人。于是,我只能靠自我的心去理解那個遙遠而又親切的靈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安妮對未來充滿期望。因為她的年輕、因為她特有的對自我、對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圍是望不盡的漆黑,她也會用自我的方式找到——哪怕那么一丁點兒的——光明。那光明是對艱難生活的樂觀應對,是對遙遠勝利的殷切期望,也是細心翼翼撥開窗簾、透過積有厚厚灰塵的窗戶觀望大自然時油然而生的歡樂。
其次,安妮善于思考。所以在最動蕩不安的環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蛟S是磨難、艱苦帶給她的特殊成長吧。那些關于信念、關于夢想、關于歡樂的人生最基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記中常被提及或討論。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學的思想,就像她對宗教的看法。
最終,我認為《安妮日記》之所以可愛、動人、不沉悶壓抑、讓讀者一陣陣替早逝的安妮惋惜,還因為安妮在日記中細膩地展示了一段不斷成長的心靈歷程。對我們來說,是讀同齡人的文字,盡管我們經歷的遠遠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可是屬于這個年紀的迷茫、堅定,或許使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她的處境吧。對已經走過十六歲的成人來說,安妮的清純、信仰、夢想,都是不經意間就輕易打動了他們的因素。成長過程雖然不一樣,可是生活在我們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歡樂,悲傷甜蜜,點點滴滴,都使正在成長和已經長大的人有一種對生命共通的默契,所以我們也會更加惺惺相惜吧。
年輕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溫暖的靈魂。經過文字,經過心靈,直達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