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六便士是現實,是衣食住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書中斯特里克蘭原來的生活是眾人贊許甚至向往的:有恩愛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女兒,一份雖無聊卻收入不菲的工作。小編特地準備了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歡迎借鑒學習!
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1)
終于把書讀完了,我好像很久很久沒有安安靜靜認認真真的讀完一本書了。以前不覺得的自己浮躁,每天瞎忙還覺得挺充實,當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安靜的思考安靜的看書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如此浮躁。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我很佩服斯特里克蘭德,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最艱苦的環境下也不曾放棄。親情、友情、愛情、金錢等等都無法束縛住他,他對于藝術的熱愛凌駕于所有東西之上。
我最佩服他有勇氣舍棄原本富余安逸的生活,義無反顧的投身自己的熱愛當中。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放下所擁有的。
我在這本書里學到了什么呢?我想有以下3點:
1、追求理想的道路都是孤獨的,學會享受孤獨,學會理解別人的不理解。
斯特里克蘭德的藝術生涯相對來說是孤獨的,不被世俗理解。我想到我剛開始做萌煮的時候,身邊的人都無法理解。我解釋過,講過道理,但是沒有什么結果,他們依然持懷疑態度。那怎么辦?去做就是了。因為我堅定這件事是我認可、喜歡并且愿意去做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自己愿意自己一個人面對,如果有人支持,就是錦上添花,沒有人支持,我也無所謂,畢竟生活是我的,在乎別人那么多意見干嘛呢。
2、有利他的目標,目標堅定不移。
這里的目標是指的大方向,我的目標就是推廣萌煮,讓更多的人了解萌煮,認識到科學育兒的重要性。以前我的目標是自私的,我總是想升級升級升級,反而把最開始樂于分享的路走偏了。
3、學會放下。
放下以前可能有的一點點光環,一切重新開始。即使現在是一個小小的社長,也需要有空杯心態,不斷的去向上學,向下幫。
放下欲望,放下自己的掌控欲,放下自己的金錢欲望,很難啊~
放下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一切從零開始,踏踏實實修煉自己的內功。
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2)
塔西提是個巍峨的綠色島嶼,島上有許多蔥郁的線條,大概是安靜的峽谷吧,那些幽深的溝壑散發出神秘的氣息,谷底有這潺湲的冰冷溪流,你會覺得在那些林蔭茂密的地方,人民依然按照古老的方式過著古老的生活。
一不小心,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早就聽說,而且也放在我的圖片架上,但一直沒看。原因是近來的時間的碎片化,和越來越懶惰的生活作息,不想去觸及長篇。另外從多個角度看來,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不能象看武俠一樣草率,隨手翻翻,看完所有文字,就認為自己看過了,所以一直沒翻頁,甚至連嘗鮮就沒有,怕不小心看了幾頁,如同沒準備好約會樣,沒有準備得妥帖,就與思慕已久的戀人相會,失去了天時地利人樂的情調與滋味。
看完最后一章的前夕,我停頓了好久(一二天),對比之前看書的節奏而言,我慢了許多。因為有之前的經驗,我沒有象之前,用盡一切閑余,如饑似渴地看完它,反而是信手在一周之內的緩緩地看完這個中篇小說。看完后,沒想到它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長,也沒想到它的內容會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再一次手不釋卷地看書了,如同我之前看《紅樓夢》或者《二月河的三部曲,雍正,康熙,乾隆》一樣,而且在心中贊不絕口,并時常沉思掩卷,自以為感觸良多。
文字的優美的確是出人意外的,沒想到譯本也有這么好的文辭。很多時候,我竟然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的優美的風景中,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細致感受里,去體味文字中我的非凡體驗。毛姆的確有著非凡的表達水平,就如同《文心雕龍》所言述的一樣,作者可以言人心中所感,但口不能言之語。表達完成時有一種暢盡的歡快。對就是這個意思,我只想這樣說,然后他就表達清晰了。這樣的文辭表達,讓人倍感貼切。同樣因為文字的優美,所描述的風景純凈芬芳,人物鮮活光亮,我徜徉其中,如同真實旅行了一番,感受到新鮮和沉浸,回頭看來,意味深長。當你看到某篇某章時,你一定會同感這一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當然,最最重要的閱讀體驗,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意。先講幾個我熟悉的其它人物的聯想。首先,BBC記錄片《人生七年》中的布魯斯,在七歲的時候,就充滿了夢想,將來去南亞某個島國去教學傳道。沒有為什么,在他35歲的時候,大學畢業,真到了孟加拉去支教,生活顯現出貧窮,雜亂,但安詳平和。如面容一樣樸實的他就實現他兒時的夢想。看到那一集的時候,我心思雜亂的,他們在追求什么,而我呢?接下來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后一章節,徐宏祖,也就是我們深知的徐霞客。在那本詼諧歡快的小說里面,在跌宕恢弘地撰寫一部帝王將相的大傳后,只是平鋪直敘地講了徐霞客的一生,從小就不愛好功名,但愛讀書,而且突然就愛起了驢行,反正哪里沒去過,好看,就去哪。就這樣,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著儉樸的衣服,沒有隨從,沒有護衛,帶著干糧,獨自前往名山大川,風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餓,一年只回一次家,只為攀登。一直到終老,無家無子而亡。圖什么,沒說,作者只是悠悠地說了一句臺歷的文字: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而另一個名篇,阿甘呢,你們自己去看看。
終于我還是不落俗套地說一句:滿大街都是便士,為何只盯著月亮。致敬這本偉大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每一個人都被囚禁于鐵塔,個人的思想永遠獨立而不受侵犯。于是我們以語言,以符號,以藝術吶喊理智的美妙,而我們的靈魂是不同的,因此也只能踽踽獨行。與他人指尖相觸,卻永不心靈相通——世俗成了純潔的罪人,仿佛就如這個獨立而又別致的靈魂,永遠保持著對這物欲橫流的世界與人之凡俗的不屑與蔑視。可他是痛苦的,他掙扎于精神至高的自我與軀體的歡愉間無法解脫。
安逸有序的幸福并不被他的血液所接納,查爾斯對于嶙峋怪石與急流險灘的渴望發自于精神,來源于藝術。旁人避之不及的旅程他甘之如飴,憚怕并未如黑暗般籠罩他的靈魂,他的向往是桀驁不馴,是不平凡——他在不惜一切地追尋壯美偉大之物。
所謂清高自傲,所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所謂遺世獨立。這些在語文習題中寫得厭了的詞句,卻是正因確有其事而確有其詞的。
他屬于火山口,他屬于天空。
查爾斯保持著對自己絕對的驕傲,而又對最終的那個“存在”保持著他“愚誠”的渴望,就如水滴融入大海,一粒火星欣喜如狂地沒入烈火隨后化為灰燼,跟熔巖噴薄,觸摸天空,最終與世界的根源,與他的精神本我融為一體。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讓我們感受到生的緊迫。一旦死亡的陰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們立刻恢復自己的敗家子本性。驕縱,懶惰,懦弱,縮在自我的臨時棚戶里得過且過,偶爾避想窗外遠處的地平線上,有一個自我在勇敢奔跑,腳下的道路充滿危險并因危險而瑰麗。而那個自我或許便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野性靈魂。
藏在靜謐冰河六千里貧瘠土地下的心臟滿腔熾熱,要將積雪融化。
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4)
不久前便拜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記憶深刻的是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追尋藝術夢想的道路上,表現出對人情與人性的摒棄和過分自私的態度。也總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話“只有詩人同圣徒才能堅信,在瀝青路面上辛勤澆水會培植出百合花來。”
斯特里克蘭德生活過三個地點: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塔希提島,也在這三個地方分別經歷了三個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蘭妮、土著少女艾塔。
倫敦,土生土長生活了四十幾年。有一份在證券公司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一雙聰慧乖巧的兒女,妻子艾米賢惠且知書達理。留下一張紙只字片語,就輕而易舉抹掉了前面走過的人生軌跡。
巴黎,憑著對繪畫的一腔執念,沉迷于夢想一發不可收拾。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變得不近人情,一切與己無關。病重時得到了朋友妻子布蘭妮的悉心照顧,惱恨的是憑著自己無所謂心理下毀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蘭妮的生命。他還能攤攤手說,這與我有什么關系呢?不堪一擊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壓迫下人性的丑陋。夢想又是什么呢?
之后經過馬賽到達塔希提島,這是他靈魂出竅之后得到升華的地方,在這里他與心中的夢想毫無阻隔。有著一個默默守護他,忠誠于他夢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終點,也無損他繪畫才能的發揮。夢想可以實現,但原來如此艱辛!
看完這本書后,我的心緒一直久久不能平。這樣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嗎?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親的責任去了哪里?搶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線在哪里?這些讓我感到憤怒,任何對夢想的追求都不應該是自私甚至脫離道德的借口。
文末描述了斯特里克蘭德病死后盛名,把視角又重新拉回到了他結發妻子與一對兒女身上。她們心里壓根沒有想過要關心斯特里克蘭德這些年的遭遇,倒是因為他的盛名,極力標榜曾經的關系,假裝付出和理解。如果沒有盛名,他們是否還愿意提起這個曾經丟棄她們的人?如果沒有原諒,何必假裝美好?人性的碰撞果然脆弱,道貌岸然的面具在現實對比下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思至為什么思特里克蘭德非要去畫畫呢?文中他說:“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對潦倒的處境、刻薄的蜚語、拮據的生活都能泰然處之,這也許是信念的魅力了吧,引領著純粹的靈魂一路前行。
夢想人人有,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呢?生活中漸行漸遠,很容易就忘記了初心,很容易就有理由說服自己放下,很容易就把別人的看法筑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壁壘里……也許這輩子都沒有這么大的魄力與自己決裂,但生活給予的饋贈本就是獨一無二。做自己想做的,內心真實快樂就好。
月亮很美很孤獨,看上去很近卻那么遠,要做的就是清醒的活著!
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5)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貨幣,代表顯示與卑微,月亮是這世上遙不可及的事物,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代表了無數人心中崇高的理想。
這是一本講述關于理想和現實的書,正如書中的毛姆所說,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看抬頭看天。
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放棄了穩定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瘋魔一般地踏上了學畫之路,從衣冠楚楚地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就離自己的理想越近,靈感也不斷涌現。
當然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時,他精神中最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于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顯出來。
斯特里克蘭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奈。
斯特里克蘭的行為讓一般人難以捉摸,仿佛一直有一股冥冥中的力量讓他著了魔般走上作畫之路。
正如作家劉瑜所說“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斯特里克蘭的眼中,他的人生價值仿佛就是不顧一切代價,舍棄一切欲望,追求自己的夢想,這無疑是在他自己的人生中綻放了一場盛大的煙火。
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感到駭然并且敬畏的。
作者毛姆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稱敘述斯特里克蘭的故事,看到了他因為看清人性的寬容,讓我在羞愧之余似乎又能找到一絲安慰。也許我無法拋棄手中的便士,單純地仰望著空中的月亮。
但這是一個人的選擇,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是一成不變的活著,也不是不顧一切地追逐心中的理想,也許我們能在兩者中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方向,只要專注于此,付出努力我想便是好的。
當然生活中不能沒有便士,但也不能沒有月亮,沒有月亮的人生終將沉淪于便士的銅臭,我尊敬那些追求便士心懷月亮的人,也同樣對那些追求月亮的人報以祝福。
也許看完這部作品有許多人對于人生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看法,也許在一些人眼中,斯特里克蘭的所作所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不負責任的,也許在另一些人眼里,斯特里克蘭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崇拜的;我想這些都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