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說百年孤獨讀后感
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在孤獨的面前,永遠是渺小的,正如此書所言:“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小編特地準備了經典小說百年孤獨讀后感,歡迎借鑒學習!
經典小說百年孤獨讀后感篇1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復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復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也重復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后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刮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么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只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于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后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刮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么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云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經典小說百年孤獨讀后感篇2
上學期本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異常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禮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
全書的資料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向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異常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禮貌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里,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之后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這個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經典小說百年孤獨讀后感篇3
我不知道孤獨象征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后靈魂也無法幸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背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獨立于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煉、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于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并不需反復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里,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恒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經典小說百年孤獨讀后感篇4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里,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虛的靈魂。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書中的人物身上讀到了我們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屢敗屢戰的、不屈不撓的科學家,他有無窮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學先驅的反映,狂熱而冷漠,魯莽而冷靜,探索的欲望和放棄的念頭,各種矛盾的性格一個接一個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試著用磁鐵挖金子,他試著用望遠鏡當武器,他試著把水銀熔煉成金子。他的努力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烏爾蘇也反對他的努力。
但當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秘密,他被當作瘋子,綁在一棵栗樹的樹干上,很快就被遺忘了。
昔日的煉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用這句話來表達對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烏爾蘇是個勤奮的工人。在這個偶爾混亂的家里,她是家里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柱。她從來沒有享受過唱歌的樂趣,也沒有享受過玩耍的樂趣,她的勞動把她緊湊而孤獨的生活像拼圖游戲一樣拼在了一起。
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家具迷幻的反光里,出現在樸素的世界里,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鬧聲里。她是空靈的,就像一個亡靈來到地球上,通過勞動來贖罪。最后,隨著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進了記憶的深淵。
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著的贊歌。
至于最孤獨的先驅者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一生發動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義,結果卻毀了他為恢復往日生活而創造的戰爭果實。
他逃脫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處決,被任命為革命軍隊的總司令,卻只換來在馬孔多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颶風一樣強大,像靜水一樣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一樣,無論他們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數人死后都會忘記。
經典小說百年孤獨讀后感篇5
生命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仿佛預示著他們將有相同的命運。一是死于非命,二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他們也曾試圖用他們的方式突破獨孤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的沮喪。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是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將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越文明,越孤獨。
在當今社會大染缸中,有多少人被染黑了心,染紅了眼。我們逐漸開始懂得隨大流,開始應社會的需求的需要,逐漸開始盲目的去迎合他人,慢慢的失去自我。我們在這個社交圈中我們害怕孤立,畏懼孤獨,也漸漸喪失自我。社會中,更多在喧鬧之后離散不再聚首,煙花散盡后獨仰冷寂星空。人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學會享受孤獨,有自己的獨立的認知和思考。
在蕓蕓眾生中,敢于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任周圍他人的鬧騰,你卻不關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涼沙漠中,不愿向著微風吐馨。只有學會忍受孤獨,思想才能更加獨立,才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不隨波逐流。記得宮崎駿說過“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
與世隔絕的背后是更獨立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孤獨與無聊,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拔于流俗的清醒思考,是難得的自我反省與觀察他人的契機。人生自有路,不懼險與獨。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只能把理想寄托與自己精神世界,默默的承受著一切,百年孤獨就像是宣泄的世界的模特。就像書本中的烏蘇拉爾,她孤獨了一生,卻堅強了一生,她看遍了子孫三代榮辱興衰,明白世事變化,卻從未忘記自己的本心,堅持著自己的尊嚴與規矩,她從未庸俗過,從未像家里強壯的男人妥協過,沒有像新事物的變化低頭過,她的生命,滿是花海。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的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