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讀后感800字
《行者無疆》吸引我的并非是文化、人性,而是書中時隱時現的人生哲理深深感動了我。希望能有跟多的人加入書海中,品味人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行者無疆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行者無疆讀后感800字篇1
一個人,天地間,于茫茫無垠中摸索前行;一個人,山水間,于海枯石爛中拋卻悲喜。天地靜寂,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
歷史是一條渾水河,蜿蜒久了才似乎透亮。也許羅馬盛衰無常,可美第奇家族的符號依舊光亮;也許威尼斯的水道學會了自嘲,可佛羅倫薩的雕像猶然完好;也許龐貝古城的靈魂已經散去,可阿勒河河水仍然滾滾不息。我們從中看到了歷史的歡笑與昂揚、冷清與孤寂,聽到了歷史的尖叫與悲啼、細語與歡歌。歷史瘋瘋顛顛,充滿嘲諷,既變也不變,只有它的離去,才能帶給我們清晰的“模糊”和“模糊”的清晰。除了辛酸悲喜,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在“模糊”的歷史中追尋清晰,在清晰的歷史中求索真理。漫漫征途上,我們不僅要學會求索過去,也要懂得求索現在、靜待未來。
監獄和一戰前局勢緊張的德國,兩者本應拼接出陰森與恐怖。但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學生監獄卻十分不同。當初因頑皮被關押的學生,完全不像懲罰的施加者想象的那樣悲傷、痛苦。相反,他們在這里揮灑熱血與青春,任張狂的涂鴉緊緊黏在墻上。倘若開頭太過嚴肅,也不妨喜劇收尾。曾經的瑞士人因貧窮而受雇打仗。兩方交戰,與自己廝殺的,可能就是鄰家靦腆的男孩。他們是忠誠的,受雇于人就要堅持到最后一刻。歐洲大地被無數瑞士人的鮮血染紅。歷史心軟了,終于讓瑞士永遠保持了中立、告別了戰爭。曾經受過的傷,也許就是不久后的寶藏。歷史總是半邊苦澀,半邊蜜糖。神秘的手撥弄著世界,冷酷之中仍有溫情。
我們應寬容地、詼諧地,用柔軟的心去看待歷史。經歷過風雨跌宕的老人,往往是很平和的。歷史也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哀嘆。它是廣袤無垠疆土上的一條大河,我們把握不了它的方向,卻能觸摸到它流淌的痕跡。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強者,也沒有弱者,無論是劊子手,還是白天使,都是我們所造就的。好與壞只是我們擬定的評判標準,但它們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同情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謹記每一個人,平靜對待、平等對待。該走的已走,就別揪住不放。我們的怨恨與謝意,的確需要有一人一物去當容器,如--、華盛頓,但真正該指責或贊揚的是我們自己。
歷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我們也應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過去的愛恨情仇知道就好,何必沉溺其中;面前的盛衰變化,模糊就好,何必憂患重重。“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觀者,不在乎評論,一切只給自己看。”既然看不透過去與未來,就不如把握好現在。
歷史是無垠,無疆卻有路,但卻只有一條路。我們應以不喜不悲的心態,來面對這部悲喜劇,也應以不喜不悲的心情,來演好這部悲喜劇。漫漫無垠中,我們只有把握現在、靜待未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求索。
行者無疆讀后感800字篇2
暑假當初我在選購書籍的時候,看到它的封面是那樣的神秘——在兩幢古風墨色的歐式建筑間,晨曦的光靄鋪滿輝映在并不寬敞的石頭路的夾縫中。用一片輝煌亮開了這條青石板小道。黑墻的陰影無法吞噬那熠熠生輝的金色光芒延伸的力量。
而路上的行者,正是介于昨天與明天的行者。他穿越時間的約束,游歷在各個城市間。用自己獨特的思緒,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的旅程。并抒寫出了這部別具匠心的游記:《行者無疆》。
作者漫漫行程的游記,仿佛像我們打開了一扇引領人類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為之前從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為如何到達那遠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發愁。只需坦然的面對充裕的文字,我們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覺中舒展,不倦的飛往文字里的國度。
原來,貪婪的人性對于友誼的忠貞也不過是權勢的囚徒。每每到了險惡的情勢,那些自愿放棄道義的人,便一齊打擊那個比較卓越出色卻又被麻煩所困惑的人。這是他們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與超越自己地位的隱患。那些見利忘義的人的生活,應該是岌岌可危了罷。難保哪天,自己所謂的摯友也重蹈覆轍——將自己出賣,至自己于萬丈深淵。那樣的生活,著實讓他們虛妄的人生疑云密布,險象迭生。
原來,宗教對人類的蒙惑,早已使得沒有抵制力的民眾們喪心病狂。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為了維護自己的生活,為了獲得責斥的快感……他們成了很多無恥暴行的參閱者和歡呼者。背信棄義的伙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運的偽證人。他的良知何在?難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于真正的事實。名譽的確是身外之物。可誰又會愿意被那些子虛烏有的讕言污蔑呢。
原來,無端陷于重圍的人們是那樣的粗魯與野蠻。色彩注定帶來無可避免的災難。卻不料,它會摧毀一個藝術創作者的下半生,并且積壓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舊沒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繪下的情景,將《夜巡》的藝術價值恢弘地淋漓盡致。可沒有人懂得用心欣賞。他們攜帶著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并起用對他人遭殃的興奮來微笑。那邪惡的微笑使他們成功的劃清了自己與這副無價珍品的界限。因為,他們認為它給全城帶來了莫大的恥辱。
原來,不聽旁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卻也能使人們看到了預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種掩飾性的表演,但奧斯陸不是。那里的歷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卻因智者執著地透露,讓歷史“虜獲”了誠實與尊重,讓歷史確切的痕跡不顯得蒼涼、寂寞,讓歷史不必無奈地凝凍于時光的流逝之中……正因為這樣,歷史才沒有把奧斯陸給刪除,并引來了極多的參觀者。這或許便是誠實、恬然面對歷史的“代價”——那里由此收獲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內涵。
雖然旅程中的奇景異象總是最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但不難看出作者并不追求于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圖濃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筆觸,記錄下隱現于每一處景點背后的文化底蘊。
作者通過欣賞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做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每一篇游記篇幅不長,卻總能給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間。
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思。孑然一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顧悄然,天地相合,難辯邊界與方位,陡然心下生出無限蕭瑟。
余秋雨在自序中說:“花那么長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的確,行者是狂烈熱愛旅程的人。無論旅行多久,都會有意外的趣味。常人雖然無法體驗,卻也不妨去設想。
因為,我們可以成為思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
行者無疆讀后感800字篇3
雖然《行者無疆》從表面上看是一本關于歐洲的游記,中間穿插著對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多方面比較,突破了比較文字研究的兩級方位,而是一直更為龐大的第三方位,既一切文明的對立面。書中還暗示了各文明之間應該互相探究、互相學習、互相提醒,并肩面對困難。
然而在蘊含文化課題的同時,書中仍會不時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第一篇《南方的毀滅》首先講述的是龐貝古城廢墟的景象與它給人的體驗與思索,讓人身心勞累。接下來不少篇幅是對人性的贊頌。如《北極印痕》中詳細訴說了作者與同行者與當地土著的深切友情;作為結尾的《大雪小村》則記錄了在偏僻的奧盧火車站邊,作者和朋友們在木屋中與村民的斷續卻真誠的交流。
除了人性之光,書中的哲理也不少。像《北極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鋒芒、泄其殺氣才能駕馭事物的道理。它能讓我們明白,不可總從正面面對艱難險阻的沖擊,盡量暫時放下。直到心平氣和之后,再回頭與它較量。這樣的效果可能比匆匆忙忙、草草了之更能有良好的 效果。若首當其沖,說不定會落下兩敗俱傷的情況,甚至適得其反。
這種方法亦能待人。要是與人不和,到了一觸即發的危險處境,絕不可意氣用事,否則無異于火上澆油。假如別人語氣粗暴、情緒激動,而你卻心中不起一絲波瀾。那人氣消了,必定會對你刮目相看,危險也隨之化解。何樂而不為呢?
說到待人處事,我不禁想起了《大雪小村》幾句富含哲理的句子:“互相比劃,不斷告別,言語未暢而興致勃勃,留下彼此的想頭,留下永恒的猜測,這便是旅行。”“他以超常的冷清總結我們一路的熱鬧,它在大雪深處告許我們人類最饑渴,也最容易失去的是同類之間的互溫互遇,哪怕是語言不通,來路不明。”乍看似乎毫無關聯,細細評味,其中仍有不少神似之處。這些話更為全書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妙。
當然,除此之外,書中還有不少發人深思的句子和段落。《仁者樂山》中“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此段蘊涵哲理,發人深思,寫的尤為精彩
《行者無疆》吸引我的并非是文化、人性,而是書中時隱時現的人生哲理深深感動了我。希望能有跟多的人加入書海中,品味人生。
行者無疆讀后感800字篇4
最近媽媽看我對旅游方面的書籍很感興趣,就向我推薦了余秋雨先生的游記《行者無疆》。
起初,我心里有些為難,覺得像他這樣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奧的,充滿哲理的,讀起來不會那么有趣,有意思吧。媽媽仿佛看出了我的心理,對我說,不要把這當任務,也不一定要一口氣讀完,可以先從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開始讀,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獲的。不知為什么,媽媽的話打消了我的顧慮,自己心也靜了下來,認真地翻開書頁,仔細瀏覽著標題。這本書作者是分四卷(南歐、中歐、西歐、北歐)來記錄他考察歐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歷史及他的思考。我讀起來并不困難,而且書中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歐篇中《南方的毀滅_龐貝古城》。
我小時候看記錄片時,對那場大災難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閱讀前我很好奇作者會怎樣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仿佛也跟隨著作者一起到了龐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他們死亡前掙扎形體,在凝固后形成的“人形硬殼”;看到了瓦罐工場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還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門口監守崗位;還有那些"人形模殼"表現出保護兒童和老人的姿態。看到了在龐貝古城災難降臨之時,處處閃爍著人性之光?。
我的內心由開始的恐懼,悲哀轉變為了溫暖。透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認識了"龐貝古城",它不僅是歷史的回憶,還照映著災難降臨時人們優良的品質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謝作者帶給我的溫暖,同時也向我的伙伴們推薦這本書。
行者無疆讀后感800字篇5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窺互探、猜忌言損之中;有人則把生命釋放于長天大地、滄海遠疆之間;更有人孑然行于夜路,四顧悄然、天地相合,這便是行者。
匆匆讀完余秋雨先生的著作《行者無疆》,酣暢之余我不由對文化的魅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細品、細思、細行的歐洲文化史,更是令人打開當下局限,著眼遠疆的一冊鴻篇巨著;其中囊括了人文、哲學與建筑豐富的歷史情結,以及對生活、藝術、生態文明的反思、敬畏、感嘆之意。書中多處戛然而止的結尾,意味深長、引人發醒。
《行者無疆》一書于更版修訂。作者在自序介紹:這次修訂,比第一版刪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較大的改動,使之更加干凈。單從字面上看: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思。全文主要分為四個板塊(中歐、南歐、西歐、北歐),詳盡描述到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遺址、杰出人物、藝術、飲食等方面的文化風韻。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為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斗牛場等等。
當然,文化不是空洞的華麗的辭藻,不是富麗堂皇的建筑,而是那種真正能抨擊人心的事物。《行者無疆》一書,雖每記篇幅不長,卻耐人尋味,給人頗多咀嚼的空間。每一方異土似乎在余秋雨筆下都包含著深邃的文化氣息,授人以探索、啟迪;使人在行走中夾帶思索,在思索中讓人明智,脫俗于一般輕描淡寫的游記散文,抑或是走馬觀花式的長篇累牘。
遺憾的是,至今我無緣前行歐洲,對歐洲文化有的僅僅是片斷、膚淺、妄自的判斷,很難有深層次的造詣。直至看完余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歐洲才在我的腦海里有了聲色,用一種尤為奇特的角度將我置身于歐洲魅力之中。在贊嘆惋惜、羨慕哀傷過后,我便會就中歐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為什么與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書文首篇以《南方的毀滅》為背景,講述了龐貝古城廢墟的景象所帶給讀者的思索;而結尾《大雪小村》則記錄了在偏僻的奧盧火車站邊,余秋雨和友人在木屋中與村民的簡短真誠的交流;巧妙地托人性光輝之美規避了歷史更迭之殘酷,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談起羅馬,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羅馬假日》這部經典浪漫的電影。作者在第一卷訪南歐《羅馬假日》一文用清奇的眼界告訴讀者:羅馬人對于休假這件事情特別重視,五千八百萬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時有三千萬到了國外,商店大門緊閉,街上空蕩蕩的,儼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羅馬人,自然樂于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休假便是他們使雜務中斷,焦灼凝凍,肢體回歸的最好辦法。正如文中的最后一句——"那么羅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會帶來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補".
羅馬是一座永恒之城,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歲月蹉跎注定了它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無上的地位和超凡脫俗的價值。從書中走進羅馬,那種偉岸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羅馬蘊含著歷史的深厚,寧謐與和諧,其本身就成為了歷史的映照。這樣的城市,常令其他城市與之相比黯然失色,自嘆弗如。
文藝復興大概拯救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在這一時期,歐洲出現了大量被人們所稱頌、所記憶的拯救者們,這些拯救者也被稱作大師。《大師與小人》一節中說的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師——米開朗琪羅,他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雕塑家。大師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期待著自己的獨一無二,卻又更期待擁有對手,他們需要一個肩并肩競爭的人。但在他們的路上總有一些被稱為"小人"的人群,那些人被世俗所羈絆,同樣身體力行地去羈絆著大師。大師們一邊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邊又要抵抗著外界的干擾,他們從不懼怕藝術家之間的斗氣,因為一旦提到作品,他們都能夠盡釋前嫌;可一旦遇到小人,無論怎么辯解,語言都似乎顯的蒼白無力。作者余秋雨認為,文藝復興運動退潮的標志,應該是米開朗琪羅之死吧!這恐怕也是時代的警鐘。
米開朗琪羅的故事讓我深有感觸,《流浪的本義》一文又賦予了我新的思考——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的主題是流浪。乍一看,"流浪"是觸目驚心的一個詞,一個會讓我想起貧苦大眾的詞,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錯了,在巴塞羅那流浪者幾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藝術家的意思。他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為物欲困擾,選擇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快樂。
他們向往遠方、向往詩意的棲居。流浪者大街是他們藝術的展現,也許他們迫于生活在這里賣藝賣物,但他們所表現出的藝術的氣息,所籠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體,一個讓"文化行者"——余秋雨深深喜愛的流浪之地。在真人雕塑這一小部分中,當人扮演的塑像追上小氣的"偷拍客"時,依然那么有禮有節:"能不能再與你拍一張",一句多么委婉的話,既不會讓"偷拍客"尷尬,又可以達到收取費用的目的,側面體現出了人文關懷與真人塑像的高素質。
領略了南歐的人文氣息后,接下來是令人驚嘆絕倫的建筑——阿汗拉布拉宮。在《死前細裝》一章中,余秋雨對阿汗拉布拉宮這樣描繪:"今天我們一行來到這里,首先驚詫它的巨大,層層進去,對于能否在一天之內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宮,就是在絕望的平靜中完成的精細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宮的建成,都是源于西班牙人和摩爾人的土地之爭。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們在贏得土地、又在百年后即將失去領地時,留下一批沒有地域安身的子孫。在格拉納達這座孤城,對峙了兩百年的戰爭顯得空寂、平靜,摩爾人在絕望中趨于平靜,在平靜中細細修飾著阿汗拉布拉宮。
"最準確的比喻應該是死前細裝,知道死期已臨,卻還有一點時間,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聰目明,于是就細細裝扮起來。"余秋雨在文中寫道。也許他們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為了更好的生活。與其說這是一種無奈,不如說這是一種豁達,毫無意義地殊死搏斗換來的只會是哀鴻遍野的慘象,而趨于平靜、趨于祥和的生活,最后得到的還可能會是流傳千古的創舉。
除此之外,書中蘊含許多哲理,如《古江本先生》一節中,最好的文化建設是機制,是氣氛,是吐納關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仁者樂山》中"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北極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鋒芒、泄其殺氣才能駕馭事物的道理……
《行者無疆》這本書,是旅行日志,是文化追溯,是歷史重任。余秋雨在自序中說:"花那么長的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是啊,無論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著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它絕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每一處古跡,都有它獨有的特點,都有它自己的靈性。
"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人生之于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于此,我們都可以成為"行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