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術讀后感800字
讀思考的技術,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那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思考的技術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思考的技術讀后感800字(篇1)
下午終于把《思考的技術》看完了。
大前研一,一個具有科學思維的日本人??戳诉@本書,才知道原來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
說實話,這本書沒有完全看懂。但是重新總結一下,還是作出以下感悟:
1.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需要實地考察,加上科學的分析,找出事情的本質。
2.別人想當然的事情,你要學會去找出為什么,對任何事情都抱著懷疑的態度,進而去論證。
3.要學會金字塔式的分析方法(準備借《金字塔原理》來看).
4.平時要多聯系思維,從不同方面看一個問題。
識別和確定問題、搜集資料(包括業界、客戶的數據、訪談等)然后做圖表、提出假設、分析驗證假設(這一步可以反復)、最后提出確切的“how to do”的方案。其實上半部分可以說是講了邏輯思考內在的過程,那么如何將邏輯思考的結果展現出來并打動觀眾呢?大前研一認為一個基本的構成法就是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結構的特點可以理解為兩個:①層次分明的結論和依據?!澳阆胝f什么?”“你有什么證據?”②對于一個重大問題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借此有效把握問題核心,并解決問題。
思考的技術讀后感800字(篇2)
用時兩周讀了大前研一寫的《思考的技術》,這本書前言中的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個思考力差距化的時代,懶于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想想身邊發生的事情,對于一個老字號的企業來說,如果不去適應時代的變化,不去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可能就要面臨破產,例如王麻子剪刀,但如果經營者努力思考順應時代的發展,可能使得企業不但能繼續存活甚至能更加輝煌,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鴨,如今也已經走向了世界;對于一個老百姓來說,如果不去思考不去求知,不去考慮適合自家土地的特征,選取適合的種子、適合的肥料、適合的農藥那么自家的莊稼不會高產,如果不去學習通訊設備、互聯網知識那么你永遠不會體會到網上購票的方便;對于一個數據分析師來說,如果不去適應時代的經濟的變化,那么就不會依據數據給出適合的行業研究、評估和預測。
這本書接下來就在前言思考力時代的基礎上給出了邏輯思考的重要性、非線性思考的必要性、產生新構想的思考邏輯,總結一點就是先說前提,再說對策,有前提就會有結論。 對于企業管理顧問的工作,就是為企業找出他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并提供解決對策,再對企業客戶進行提案。進一步的說,為了完成這項工作,經營管理顧問就必須搜集數據,進行分析,提出假設,然后再為印證假設進行現場訪問,反復做各種實驗。如果自己所提出的假設無法獲得實證,就必須再重新進行必要的現場訪談或其他的實驗,直到有信息認定自己的假設絕對錯不了。
然而大數人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一個很理解的邏輯,但是作者還要一一說明,反復舉例進行詳細分析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企業經營者或工商業者,就把這個假設當做結論了。一個新產品的發布沒有在發布之前就做好可行性分析,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這個新產品上市會得到熱賣的假設,而是在新產品上市后才去實施,這讓我不得不想起 “銥星計劃”的失敗,對于銥星計劃不得不承認的確算是一個高科技技術,然而卻因為缺少實際調研的原因最終導致破滅。
最后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在MIT接受博士學位考試時所發生的事。作者在答案全對的情況下,卻落榜了。我想中國的教育也是那個欠缺吧,受過20年教育的我來說,看到下邊的真實故事真是哭笑不得。
中國熊孩子在美帝大學數學考試中面對四步求導的解答方式,太簡單了不知道如何分 步作答。。。。
思考的技術讀后感800字(篇3)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就在想:美國的這種“季”性質的電視劇模式是不是正好培養了他們的思考技術:思考習慣和思考能力?而我不愿意接受此種模式是不是正好說明了我思考技術有待提高的印證?
什么是結論?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要修改一下調研報告,因為它不符合作者提出的結論一定要做到:“只要這么做,就能解決問題”這一點。并告訴自己:“不能作為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p>
結論技巧與向上銷售: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就明白了咨詢項目向上銷售不夠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提出的向上銷售案太泛,客戶粗想也能想到,不能讓客戶覺得這個項目有必要立案。而如何實現這點呢?那就是在提項目案的時候,能夠做到:“只要這么做,就能解決問題。”
不要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要建議客戶“壓縮投資”,就必須證明“衰退”的假設是正確的。而我們很多咨詢案中,在證明假設環節往往很虛,多半采取“直接借鑒”的“抄襲”和“假設”證明假設的方法。我們缺乏這種證明能力。如何證明呢?業界、業內、公司自己。
認清現象和原因的不同:真正的原因只有其中的一個,而其它都只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現象。我們對于找原因有著對于提建議一樣的熱衷程度:N多的原因+N多的建議。而且: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企業改善各種現象,只會使業績不升反降。
要讓方案被采納,就必須做到:一個建議就夠了(建議必須能細微到零碎的執行);有事實為證;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條件;一開始就提出整體結論;提案的構成應該有:業界的動向;其他競爭公司的動向(尤其是獲利空間較大的競爭對手掌握業界動向和顧客的方法,更是說明時的重點);客戶公司的狀況分析;改善條件;解決之道;建言;實行計劃。
如何讓你的方案打動人心?應該注意到:不是自己想說的順序,而是對方能理解的順序;避免“羅列的問題只不過是現象,而解決對策只不過是逆轉現象”;不可僅憑現象做判斷;語言說服力比視覺花招更好(試著沒有PPT做個匯報);達成一個結論的“金字塔結構法”。
溝通存在U型管及J型管與跨部門溝通的必要性,讓我思考:如何構建正確的溝通及信息流轉流程?如何推動跨部門溝通機制?
所有的事情都一定有他的原因,因此任何事、任何話就不能抱“就是這樣呀”的想法和態度??赐赀@本書之后,我也就能明白原來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大家想法或者說是目標不一致,而是下屬或者是同事沒有想法,最怕他們只會說:沒辦法,不知道。想法不一致可以互相激發,但他如果不愿意想,結果自然也就是不愿意改變了,那豈不是更糟糕。細致分析會發現,導致他們這種局面原因有二:不愿意思考;不具備思考的能力。
學校的功能就是培養孩子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對于無解的問題設法提出假設,并不厭其煩努力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思考的技術讀后感800字(篇4)
看完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說實在話,里面的語句都需要好好品味,要多閱讀,才能有所悟,只看一遍,可能有種看不懂得感覺。就個人而言,有兩個方面讓我感觸良多。
書中前言部分就讓我產生極其強烈的共鳴,那就是:懶于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生存在新經濟時代,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會和新經濟打交道,而且擺脫不了因新經濟而產生的各種戲劇性變化,所以我們一定要持續戰勝嚴酷挑戰,因此,我們平時就要鍛煉自己的思考力,只有這樣才能擁有邏輯思考的武器。思考的技術讀后感。不管我們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在新經濟時代下,懶于求知的人將沒有生存的空間。就拿大學生來說,很多大學生,認為大學畢業了,就可以很好的勝任工作,憑文憑吃飯。正是由于這樣的錯誤心態,很多名牌大學的學生,同樣工作幾年,工作能力甚至不如初中生,還有被同批次學歷低,看似平庸的人擠下去,被他們領導著。關于這一點,我也有切身體會,曾經在公司有這一定地位,可是因為由于公司的業務轉型,我的下屬具有這方面業務的優勢,在工作業績方面迅速占據上風,我感受到了壓力,認真謙虛學習相關業務知識,很快就追趕了上來。可以想象,如果我沉浸在已有的業務知識,懶于去學習鉆研其他業務知識,很明顯我將處于下風,或許結局是掃地出門。其實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都在處于不斷求知,不斷提升的過程,隨著我們能力的提升,為公司所創造利益的增加,隨之而來是自己報酬的增加,說得更長遠點的,隨著羽翼豐滿的自主創業,這一系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求知的過程,一個爭取更大生存空間的過程。概要來說,不管我們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懶于求知的人必將沒有生存的空間。
現在的經濟條件下,我們要準確無誤地作出判斷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要以科學的方法思考,則可獲得可能成功的結果。線性思維的方式,在當今這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下,是容易吃虧的,我們應當培養非線性思維。落在工作實處,就拿我從事的網絡營銷工作來說,我們思考公司的網絡營銷,評估我們網絡營銷工作的好壞,不能僅從網絡成交客戶這個指標來評估,因為公司的行業特性,決定了公司的網絡營銷工作不會像銷售商品型業務那樣直接。我們更應該關注公司品牌的曝光度,網站的流量,網上的輿情監控這些指標,而這些指標的變動,又仰仗多種網絡推廣方式去實現,某項指標的提升,絕對不是某項推廣工作單一的效果,而是整體網絡推廣方式的集體功效。如果只關注一點,那就很容易事倍功半。要把網絡營銷工作做好,一定是各個方面共同發力,各個指標兼顧,多用非線性思維方式去思考這些問題。近年來關注的釣魚島問題,我看很多網友的評論就是線性的,動不動就是簡單粗暴的直接武力收復釣魚島,不惜經濟國家經濟倒退30年。這個我們要相信國家領導人的智慧,一個國家的戰略決策,一定是綜合各個方面的因素而做出的決定,因此,咱不要老拿洪磊牌復讀機說事了,國家領導人站的高度跟我們不一樣,思考問題肯定不會像某些網民一樣那么線性,肯定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
<思考的技術>,這本書初看很費力,但仔細反復揣摩,會發現看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鍛煉。真真扎實看完這本書,并將相關思維方式運用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一定是受益良多的。
思考的技術讀后感800字(篇5)
在我工作之后,時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從長期來看,真正影響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因素,其實不是他的學歷,文憑,背景等因素,反而是他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人品這些往往不被大家特別看重的地方。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無疑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職場新人也是這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現在要租房子,你會怎么辦?
大多數人,可能的解決方案是,看看哪里便宜就去哪里唄。尤其是剛入職場的新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手頭上沒多少錢,所以特別喜歡選擇價錢便宜但距離遠的房屋。
不過,也有一部分人,他們可能會選離公司特別近的房子。為什么吶?因為好多職場號的文章告訴我們,你的房子離公司有多近,你升職的速度就有多快。所以就要住的離公司近一點。
但是,這兩個選項真的有本質上的差別嗎?在我看來,其實并沒有。
確實,從結果上看,第二種選擇方法要比第一種好一些。畢竟,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住的近一些,通勤時間就短一些,自然也能留出更多時間工作和學習。但是,這個并不絕對。
我有一個很尊敬的老師,他在北四環上班,但是他卻住在南五環。對北京稍微熟悉一些的朋友都知道,這意味著他每天的通勤時間兩個多小時。很多人就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干,他就說:“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在公司沒法看書,在辦公室也沒法看書,唯獨在地鐵上看書特別認真。所以我就故意住的遠一點,流出足夠的時間讀書?!?/p>
你看,是不是有時候住的遠一點也有好處~
其實,從租房這件事我們看到一個細節,絕大多數人判斷問題都是憑感覺或者經驗(哪怕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有人做決定,是會多考慮一點自己的實際情況。你可能會說,不就是租房租的遠近嘛,這怎么高興怎么來唄,這有多大差別。確實,一般來說的確如此。但事實上,就是這個細微差距能夠帶來人與人百倍以上的收入差距,甚至會導致階層的劃分。
這其實就是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中講的內容。
你可能聽說過大前研一的名字,他是日本的管理學大師,被《經濟學人》評為“全世界最重要的五位管理學家”之一,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日本人。大前研一一生著作等身,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戰略家的思想》、《沒有國界的世界》等書。在管理學上,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提出了3C戰略分析模型。不過,他更有名的是提出了M型社會社會的概念,預言了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消失。
而在《思考的技術》這本書說,大前研一核心講了一個內容,在新經濟時代,學會獨立的,科學的思考方法,是一個人能夠不斷成長,獲得驚人收益的最重要的方法。
而所謂的。獨立的,科學的思考方法,其實核心就是“麥肯錫方法”。
大家對麥肯錫應該不陌生。對麥肯錫方法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其實簡單講,麥肯錫方法的核心就是五步:“定義問題——提出假設——收集事實——分析問題——落實行動”。看起來很簡單哈,但是,這五個步驟,幾乎構成了你能見到的所有的商業世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而如果你用好這套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夠大幅提升。
我們再來看租房子這件事,對于絕大多數人,租房這件事,其實是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能夠租到一個便宜的房子?”而當他們了解了一些大多數人的做法之后,他們對問題的定義會變成:“如何能夠租到一個離公司近的房子?”但是,對于那位老師而言,問題的定義其實是“住在哪里,機會成本最低?”
對于問題的定義不同,直接導致了對問題解決方案的假設不同。
前者的假設是,找到一個價錢便宜或者離公司近的房子就可以了,而后者則會考慮,對于自己來說,不能讀書和上班少坐兩個小時地鐵哪個機會成本更高?
之后的選擇和行動都會有很大不同。
大前研一在書中講到的故事,幾乎都與此相關,找到關鍵問題,提出合理假設,尋找事實并落實解決方案,這一整套方法是幫助大前研一從一個科學家變成一個世界一流的咨詢顧問的重要方法。但是,相比起我剛剛講到的例子,其實大前研一講到的要更復雜一些,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拓展了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提供了訓練我們這種思維能力的方法。
這兩點,就是我們接下來的文章要討論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