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美》讀后感800字
《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于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度。唯美感的態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可。一起來看看朱光潛《談美》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里來,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系,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于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什么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但這種關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這種說法和我畫畫的理念不是不謀而合嘛!于是果斷買了。
書的最后一句話說:“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我讀完了確實是這樣的感受。冊子雖小,但是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種名家的畫作,我沒見多的畫幾乎占一大半。我買的是電子版的書,里面的高清大圖讓我驚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寫出好多心得,簡直收獲太多。
我自己從15年堅持每日畫畫到17年真的這樣一天不落地實行后,我慢慢發現自己想要表達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我畫的人也通過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我的畫的確是我的心借由畫面表達的形象來表現我內在的情趣的。這樣的說法簡潔而準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眾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藝術家這個頭銜,不過他的確知道藝術為何物,也知道做藝術的人都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常常說,我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認為我們也很應該感謝一直努力的自己。就因為自己的不斷努力才會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會收獲朋友們的時刻掛念。去年也找了同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的那部分畫畫技巧,收獲了繪畫技巧的同時,也收獲了一個朋友。我明白了美在于創造,更在于辛勤和規劃。就拿我學畫的那個美女舉例,在別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樂。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靜地畫畫,為了擁有自己的獨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當然別人看到的只是她發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圖。
這就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帶壽司當午餐時想的一樣,她好有錢可以買壽司吃。后來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壽司。我現在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她們都知道我做的飯很小資,一定要給我點顏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都是我自己親手創造的生活,很多人認為我每天都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本小冊子雖然內容不多,我卻慢慢地讀了挺長時間。借由書中的一段話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吧: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全書可以說非常薄,沒有太多的鋪陳啰嗦,全文閱讀下來,就好像跟一個親切的老朋友在聊天,聽他講述他對真善美的經歷和見解。真誠、坦率、質樸、親切,嚴謹。這里提到嚴謹,是因為全書語言透著朋友的真誠親切,卻沒有一丁點啰嗦和故弄玄虛,這是做文章極為難得的。現在流行的網文要么以篇幅弘大引人注目,要么以情節離奇引人眼球,這是寫于上個世紀的文章,經典之作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
文章從多個角度,以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向我們一層一層的揭開什么是美的面紗,不同場景下美的層次,以及真善美的'關系。把美放在關系里去看,又抽離出關系來觀察。以非常生活化的視角娓娓道來。如觀察古松的三種態度,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等,信手拈來的古詩拆解出美的特性,以及主觀上容易產生的理解誤區。
對美與游戲,美與創造、美與格律、美與自然、美與模仿等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利用詩詞、生活經驗、哲人故事以及歷史事件進行說理解讀。美是關于于個人體驗的存在,是主觀的。是自然的更是創造的意向。是來自于關系之中又脫離了關系的主觀創造,美也分個體美和群體美,群體美是一種更為純粹和高階的美。
認識和理解美是對靈魂的凈化之旅,美學是一種文化,是人類精神世界通向文明的道路之一。我印象最深的幾個觀點如下:
(1)美是基于現實基礎之上脫離了一切關系的共鳴。主觀態度不同,觀察到的意向世界就不同。同樣是一段音樂或者一幅畫作,不同經歷的人,品味出的體驗是完全不同。帶著實用思維的人會思考這個作品有什么用,帶著功利思維的人會思考這個作品能帶來多少利益,只有拋棄了所有的主觀的念頭,理智的思考,打開心靈用直覺去感悟作品,與作品建立意念上的連接,才能體會到美。所以作者告訴我們,美是直觀體驗,脫離理性思考的感受。
(2)美的創造是理性與直觀的統合。源于模仿、精于練習、成于創造。表達傳遞這種美需要借助工具,語言為載體戲劇、電影、詩歌、散文等等文體為包裝的體裁外殼,通過直觀創造把意向傳遞出來。這是匯聚了意識、技巧、潛意識于一體,手、腦、心于一體的創作行為。大家之作必然是知行合一的呈現,真善美渾然一體的表達。
(3)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藝術家,這是創造美的至高境界。我們于文學作品中呈現美創造美,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也是譜寫生命之美的一生。如果說藝術工作者是由于職業需要而專門進行語言或者工具技巧的訓練,以作品的方式來創造美,那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來審視具體個人的生命活動,這是一段由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及個人自我關系三者譜寫的成長史,是人類總體活動的組成部分。在生活歷練中不斷刷新對三者關系的認識及平衡,不斷進行著選擇和創造,每時每刻都是對人性善惡的考量,從時間角度回顧一生,那些總有閃光的片段,熠熠生輝的一瞬印刻在心上,那一定是人性之美閃耀的時刻。
認識美、創造美、提升美學修養就是在修煉人性,凈化心靈,自律言行,提升素質。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心有感觸。對于先生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為欣賞。期中最能領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帶帶流傳供人享用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以作者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進行闡述。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并非如此。于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么"美"是什么,并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說,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么,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于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范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筑···皆屬美的范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說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沒有脫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筑,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說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里所說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說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于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