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讀后感800字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岳陽樓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其實環境的真諦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科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托付出來,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況且,這種頹廢的一直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行一種不滿現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的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 ‘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有孕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世’。‘窮則獨善起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么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有幾滴露水,當露水蒸融是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威,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讀后感范文800字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飲洞庭天下水,望岳陽天下樓,賞《岳陽樓記》文。
——題記
一個大好的晴天,我與同學歡暢游玩在千古名樓之中,妙哉!
一段時間的舟車勞累后,終于望見了岳陽樓的冰山一角,這讓在車上的我們越發按捺不住想去揭開神秘岳陽樓之面紗。于是,下了車,在導游一番囑咐下,我們踏上了游覽岳陽樓的路途。一進景區,一道頗為刺眼的陽光迎面襲來,不經意的一望去,哇!夕陽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萬頃,遠處山島隱約,看了不大一會兒,才發覺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徑直走去。一路上,岳陽樓各朝代的建筑結構之縮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寶紛紛看過,觸摸著名家墨寶,一股岳陽樓古色古香的書韻詩韻氣息便卷入鼻中,才覺前方路似乎太遠,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陽樓!
就這樣,我們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頗負盛名的岳陽樓下。已走到岳陽樓下豈有不上樓之道理?登上二層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朝書法大師張照所書寫的《岳陽樓記》,其字融入了歐陽修筆法的勁峭嚴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還有褚遂良字體的疏瘦勁練,集大家之所長,堪稱書法一絕。許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稱奇一番后,禁不住誦讀起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岳陽樓之所以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看來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記《岳陽樓記》不無關系。誠如《岳陽樓記》開篇所述洞庭勝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此等壯景,才是名副其實的巴陵之絕啊!站在岳陽樓之上,憑欄極目,向西從南望,洞庭湖大橋煙波浩渺,遠嵌天際;向西從北望,洞庭湖大橋如長虹飲澗,坐落天邊;令人產生那長江氣吞山河萬里之勢;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島在萬頃碧波中蕩漾,勝似蓬萊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江漢間多瓊臺杰閣,而岳陽為最。”欲比滕王閣一眺西山,黃鶴樓擬一漢陽之樹,而岳陽樓呢?湖天一色,一碧萬頃;山岳潛形,商旅駐足;萬千氣象,大觀天成。令人“心曠神怡,榮辱偕忘”,幾乎如臨世外。難怪唐人李白詩云:“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我則看來,還不如“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說起岳陽樓,李白是脫不了干系的。話說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轉途岳陽登此樓,興奮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因故得名“岳陽樓”。
岳陽樓名始李白,讓岳陽樓久負盛名的卻是北宋兩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貧如糟粕的范仲淹從小立下“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在參加政治時事時,抨擊時弊,抵御西夏,數次向朝廷舉薦德才兼備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從統帥千軍萬馬的節度使貶知岳陽,又通過重修岳陽樓震驚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樓名,樓以文傳的道理。盡管李唐以來,以岳陽樓為題的詩賦極多,卻大都“平淡無奇”因此他以時任岳陽郡守之職,親作“求記”長書,懇請摯友范仲淹撰寫岳陽樓記。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陽盛宴引出王勃《騰王閣序》之千古名篇,就這樣,歷史上又一駭世宏文《岳陽樓記》問世,由此岳陽樓名聲大噪,千古不衰,屢毀屢修,心想著,倘若沒有文人出自內心熱愛贊頌江山,景再怎么秀麗,也缺乏藝術底蘊,更別再談有什么旅游價值了。再說來,這樓中囊括詩圣遺篇,偉人筆墨,天下名樓,三者互給補足,融為一體,真可謂是相得益彰。從整體上看,有如錦上添花,妙哉妙哉!
前面說道這岳陽樓引得古今文人不惜筆墨地贊,著其之作,簡直浩如煙海,民間小傳忽略不計,自南朝至清光緒怎么說都有將近五百來篇。大氣之作除范仲淹《岳陽樓記》外,還有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等氣吞乾坤之曠世詩吟。正處沉思之中,忽聽到“湖南廣益實驗中學的小游客們,請跟我來。”原來是導游在催我們下樓,我便依依不舍地下了樓。上車腿腳稍感酸痛,坐下神魂顛倒欲睡。閉眼想來,必要寫此一記,投入岳陽樓文海之中,也算不虛此行了吧!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執政、掌權者的政治觀講得言簡意賅,成為千古傳頌,當今學者與執政者的座右銘。
再細讀,文中的另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我極為感動。他把怎樣做事,如何做人的人生觀講得通俗透徹。更是我們人格精神的追求。
古往今來,能做到執政公道,正義廉明,其行為的背后必有民本思想的人生觀在固守,更有其自檢的人格力量在支撐。我想這就是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范仲淹眼中:物,是外部物化環境,人不能只為利而沖動;己,是內心欲望世界,人更不能為私欲而困惑。做人要有堅定信仰、要有奮斗目標,要有精神追求,要有道德操守。這是范仲淹為官做人的基本準則。
讀懂《岳陽樓記》,便會讀出飽含范仲淹人生實踐的思想火花。即:
傲骨正氣,是范仲淹“不以物喜”的人性堅守。范仲淹的傲骨在于他的獨立精神,正氣在于他的無奴性。他家父去世,隨母親寄人籬下而不自矮三分。入朝做官也不盲目崇拜皇帝,敢于諫言,故有“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輿論。再說人性獨立的道德觀的確立,經歷著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奴隸社會把人制度成奴性;封建社會雖有“士可殺不可辱”的說詞,但制度仍然強調等級和屈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才提出平等、自由的口號,把人性的獨立作為一種普遍的道德意識,但是以“資本”為階級的劃分,仍保留著等級與服從。做人“寵而不驚,棄而不傷,丈夫立世,獨對八荒”,一千年前范仲淹就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鞠躬盡瘁,是范仲淹“不以己悲”的犧牲精神。為國家他為官不滑:敢于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抑僥幸,即限制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等。為百姓他為人老是:情欲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等。為正義他可犧牲自己:他做副宰相負責懲辦貪官污吏,當時就有一句話說,“只要范仲淹拿大筆一勾,一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為他對瀆職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么這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說:“我寧可大筆一揮,讓一個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讓一路(若干個縣為一路的建制)的百姓痛哭流涕。”正因為他的盡瘁之舉,遭到了亂臣庸吏貪官的竭力攻擊,因此被貶職做了知州。這就是“不以己悲”的犧牲精神。
客觀公正,是范仲淹“不喜不悲”的理性忠實。范仲淹的傲骨與盡瘁并不是桀驁不馴,或剛愎自用。而是執著于體察民情,堅持實事求是,嚴格規律辦事,用自己的信仰決事,是學者客觀處事待物的理性堅定。范仲淹是晏殊推薦入朝為官的,可他一入朝就上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晏殊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但為民奏疏而沉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于您。”一席話,說得晏殊無言答對。范仲淹一生為官,無論在朝、在野、打仗、理政,從不人云亦云,敢于堅持實事求是。這種對獨立、犧牲、理性的人格追求,仍然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岳陽樓記》一個悲、一個喜,進而到一個憂、一個樂,悲喜的人生觀、憂樂的世界觀,兩句名言才使這篇文章達到了不朽。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早就聽聞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還有湖北武漢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不“江南三大名樓”,而今,我終于有了一覽岳陽樓美景的機會。
站在岳陽樓腳下,有種感覺難以言盡,它沒有黃鶴樓的檐崖高聳,雄偉壯麗,也沒有滕王閣的碧瓦丹柱,斗拱重檐。只有三層,但其內涵卻很豐富。岳陽樓為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樓高21。35米,占地面積251平方米,樓頂懸掛著“岳陽樓”三字橫匾,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樓中的一根楠木支撐著全樓,再用12根“金柱”作為內圍,支撐著二樓,外圍又繞著20根檐柱,彼此牽制成為整體。全樓沒有用一塊磚石,全都用木料構成門縫對榫,結構十分嚴整,工藝精巧,造型莊重。飛檐和樓頂都是用黃色的琉璃簡瓦蓋成。每一層檐面都有四條脊,第一層脊上裝飾著荷花,蓮蓬,翹首是鳳凰,有天時之意;第二層為昂首的龍頭;第二層飾以卷草,翹首為回紋形如意祥云,暗含人和之意。整個樓閣重檐突出,藻井鎖窗,雕梁畫棟,丹柱彩楹,金碧輝煌,莊嚴秀麗。三樓樓頂像古代將軍的頭盔,很是罕見。
進入岳陽樓內,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神馳已久的《岳陽樓記》雕屏,它是由幾塊紫檀木組成的。在一樓廳內的四根楠木大柱自樓底直貫樓頂,支撐著整座樓。整座樓都是木頭做的,找不到一棵鐵釘。在樓的四壁,懸掛著許多木刻匾,都是古今名家在游玩時寫下的佳作。
來到二樓,二樓也掛著一幅《岳陽樓記》,這一幅才是真跡,一樓的一幅是距今多年的贗品,雖是假的,但也算是歷史文物。
再登上三樓,面積最小,樓堂掛著毛澤東主席手書的杜甫的《登陽樓》,當我站在三樓憑窗眺望時,看到了那水天相接,渾然一色的洞庭湖,正是詩人劉禹錫筆下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樓頂十分富有民族特色---如意斗拱層疊相襯。
觀賞到這里,岳陽樓算是比我想象中的要奇麗,要俊秀,希望下次來時,能夠一覽岳陽市,一覽這里的人文風情!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圣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
我若是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于“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范仲淹先生所說的“古仁人”站在我身邊,則何如?當我因濁浪排空而情緒低落時,他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時,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民。”我特佩服。趕緊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氣污染了圣人。
此種人似乎只能敬而遠之。
由此看來,大家不愿當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拿著勁兒活著,太累了。
以愚之見,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觀點落在實處,會嚴重影響旅游產業發展的。把美景道德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觸景生情本屬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應該避免此種人之常情,要滅“情”入“理”。然而這種“理”并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這不是將正常情感升華,而是壓抑它。所以《岳陽樓記》有一股“存天理滅人欲”的味道。
我如何判斷范仲淹先生的“理”屬于“天理”呢?
因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論證,就需要說明這樣做的充分理由。可是你看,范先生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不打算做任何論證的。為什么這樣做就合理?為什么只有這樣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據我看孔夫子也沒做到)假如一個社會真的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會出現何等怪異的局面?這些,范先生都置之不論。無須論證之理,如果不是假設,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陽樓記》是一篇比較典型的“傳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說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講”,在“代圣人立言”。據我所知,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之前并未親身到過岳陽樓。那就是說,文中的景色描寫和游客心態描寫,都是虛擬的。這和孟子虛擬“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種辦法,表現了占領道德制高點者異乎尋常的自信——我已經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務只是用盡可能吸引人的辦法加以傳播,不必拘泥什么真實性和邏輯性的。
《岳陽樓記》我初中就背下來了,至今未忘。真是寫得漂亮,堪稱絕唱!重讀此文,愚以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權利選擇自己跟什么人走,做什么樣的人。樹立一種道德高標,不是不可以。然而作為現代的語文教師,對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強求。我一向認為基礎教育沒有培養圣人的任務,它是培養合格公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