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培根隨筆有感800字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培根隨筆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培根隨筆有感800字篇1
在收錄培根集中體現哲學思想的58篇隨筆中,我感受到了培根的文筆簡練優美,更重要的是極富哲理性、透徹深刻的道理沖擊我心靈的局限。
論讀書
讀書學習主要是為了增長才識。“學習關于修養的知識,會使你在談吐上溫文雅致。學習關于發展事業的知識,會對你在處理事物做出判斷時大有益處。”讀書不能斷章取義,也不能太過書面化。學問最終都是要經過檢驗與鍛煉的。學問如果得不到實踐的檢驗,極為面向顯得過于呆板。
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書適合不同的人。有些書只要去讀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書應當盡力通讀,有些書要精細去讀,反復細讀,而有些書只需了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博物使人深廣,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由此看來,人的各種缺陷,都是可以通過學問來補救的。
論美
“對于人的美,雖然容貌可能并不嬌麗,但是舉止嫻雅氣質端莊,身份嚴謹,擁有高尚心靈,那么這個人才是最美的。”人的行為之美是勝于榮脈之魅的。而“暮秋之色更美”是說,一個人雖然用煙頭眉毛,但是缺少老年人所具有的修養和德行,所以年輕人往往得不到美好的贊譽。所以美最重要的是德行之美,修養之美。
論速度
“真正的快捷其實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若果有了速度,可以用相等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但過于最求速度,做事就充滿了危險。“以緊密的手段縮短做事時間是一回事;而以省略手段縮短時間,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做事時,不能一昧的最求速度,也要保證質量。
人生是一個蘇醒的過程。這一刻不能夠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道理,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在培根58篇隨筆中,雋永的名言警句使我深刻。使燥亂的的心得以沉淀,客觀地認識世界。在其中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中,我得到反省與思考。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華。深刻的學問必定是人生路程中難忘的景色。
讀培根隨筆有感800字篇2
財富,被培根稱之為“德行的包袱”。在當今社會,財富對于人們來說并不陌生,但人們對于財富的看法卻不同。有的財富是人們人生價值的體現,有的財富是人們內心丑陋的根源。
“德行的包袱”,大概就是好品德的累贅,好行為的驗證品吧。所謂包袱,我認為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體現在財富之源的充分涌流可以推動個人及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壞的一面,是人們心中對財富的過分向往而起的歪念。或許很久以前,人們的社會是平等和睦的。
生財之道,方法甚廣,可為了“萬鐘”,多少人為了得到而“不辯禮義”。所以邪門歪道和不良的風氣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人們不擇手段,使道德底線崩塌,又合乎什么“禮義”呢,這恐怕就是包袱了吧。“財富如果從魔鬼手中得來(如蒙騙欺壓等不正當手段)就來的很快”,正所謂此,但得到財富的同時,心也被魔鬼控制了。
那么,人們心中就有了一種情緒——貪欲。個人認為貪欲是這個世界上非常可怕的東西。人們有時因為它而喪失了理智,可它又是人之常情。誰都無法做到像莊子那樣清高自守,真正的淡漠名利,把其看作身外之物,但人們一旦無法控制自己渴望財富的心,后果也不堪設想。
財富可以是帶著光環的怪物,它可以讓你光芒四射,也可以讓你頃刻滅亡。故對于財富,總是要客觀看待,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對于財富更是如此,不要盲目,學會滿足,學會分享,試著淡泊,一個人享受的財富是有限的,但當反哺社會時,它會變得無限大。去嘗試在物質世界找到財富的正確的存在意義。
但愿人們可以覺悟,把財富擺在正確的位置上,找到對待財富的正確方式。
但愿人們在不安的財富世界里安靜的淡泊。
讀培根隨筆有感800字篇3
培根的思路清晰,條理分明,邏輯嚴謹。處處引經據典,足見其博學多識,涵養豐厚。每一篇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思維新奇,見解獨到,將事物的本質點得清清楚楚。運用充分的證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論證了自己的每個觀點。
它的內容飽滿富足,沒有廢話,更新著讀者的三觀。而其語言更是精妙奇巧,一針見血。當然也離不開譯者的聰明才智,轉換成優美詩意不乏犀利的語言。
透著這本書,仿佛可以看到培根本人站在我們面前,論述著各種思想觀念的樣子。
眾所周知,培根晚年被宮廷陰謀逐出了朝政,與天朝的孔子可以說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遠離了政治漩渦的他,埋首靜心于創作中,專心于學術研究中,曾為首席檢察官和女王法律顧問的他,滿腹經綸,結合自己對世界的領悟,創作出了許多對近代文學史有著巨大影響的鴻篇巨制。
由此,他不但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并給后世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財富。
《培根隨筆》無疑就是他偉大作品中最經典的一部,廣泛地為世人所閱讀,影響了一代代人。
這本書如此出色的原因還在于,培根弗朗西斯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為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許多關于人生的問題,從而促使這本書更加的意義深遠。
人的三觀成長歷程大致如下:幼時,腦子里都是父母灌輸的健康單純的思想,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開始懷疑一切,對現有的制度提出質疑,原來的三觀迅速崩塌,而嶄新的,屬于自己的三觀飛速地建立起來。
由此,閱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建設起我們的三觀,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堅定。做到三觀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封建迷信,相信科學真理。
其次,可以知道一些關于西方國家古老的知識。如里約創世紀的一些經典語句等等。增長知識,豐富見識,開拓眼界。讀之則受益匪淺。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于死亡的見解,不同于慶山的瘋狂。他認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與死有關的事物,這些會讓死亡顯得可怕。送葬的人,黑色的衣服,蒼白的紙花,疾病的折磨,親朋好友的淚,巨大的盤踞在胸口的惶恐,這一切都如玻璃窗上的雨水,模糊了事物的原本模樣。
太多人在葬禮上對著骨灰痛哭流涕,抱怨著上天的不公,命運的殘忍,時間的自私。鬼哭狼嚎慘叫著,如果能再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該多好。但或許,這些人在昨夜才剛給逝者一耳光,既然不珍惜,又何必惺惺作態。
命運的公正,時間的仁慈,是平心而論便可得出的簡單結論。它給予了我們幾十年的光陰去使用,使用權全在自己,珍惜了沒有遺憾便是最好,世界需要唯一一位執法者來維持秩序,那就是時間,所以沒有什么能與時間同壽。
所以它最終會回收,輕輕攜走所恩賜過的東西。《八月未央》里曾經寫過:時間會帶走這個人所有的情感和能量,當他走了的時候,他在其他人心中留過的痕跡會成為永遠的空缺,誰也沒法填滿。
生命自當激烈,死亡應當沉靜。生是對死亡的練習,鋪墊,插曲,讓我們去從容地迎接死亡,而不是如魚溺死于汪洋大海般的掙扎。
關于生死,我聽到的最好的一句話是蕭紅的,“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殘忍,客觀,但是有一種勵志的力量,鼓勵著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投身于學習創造中去,如弗朗西斯培根一般。
再然后,是關于宗教的論點。弗朗西斯認為,宗教是原始社會巫術祭祀禮儀的延續,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對于現代社會來講,真正使人受益如甘泉之水的宗教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是打著宗教旗號的邪教會,反社會反人類反和平,使得人心惶惶,家破人亡,荼毒百姓。
中國古代有驅魔辟邪的作法大師,然而其中又有多少不是被高居官位之人用金錢收購來栽贓加害他人的,光明正大逍遙法外之徒呢?他們利用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無所不用其極,媚上欺下,鉆研出了惡毒的心頭血救人等法子。
同樣的,西方中世紀,被誣陷于女巫而被用烈火活活燒死的普通人更不在少數。中世紀是西方歷史上黑暗的一段時間,奢侈的資本主義貴族作風,紙醉金迷的生活,教會信仰的盛行,無一不在我們面前展示了披著宗教外皮作惡多端利欲熏心的人類的丑惡面目。
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所認同的,有信仰總是好的,它使人們有所敬畏,有所顧忌。宗教是一種信仰,而信仰并非全是宗教。
諸如以上此類,都是培根弗朗西斯偉大的思想結晶。在浮華喧噪的現代社會,撇開有多少人能得其精髓這一點不說,從培根所生活的那個古老時代所想,在那么封建,思想文明解放程度遠不如現今的以前,竟然也能孕育出那么偉大的思想。
這同時也充分地論證了一個道理。英雄不僅不問出處,更不問是什么時代的,即使所處的平行空間不同,也能意識到相同的偉大的精神。說明時間絕不是我們與這世間真理的唯一阻礙,更不會是最大阻礙。
希望現在忙于節奏飛快的21世紀生活的人們,能夠在一盞茶之余,認真思考一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在這個世間苦苦奔波數十年還不一定有對等的回報。思考越多,距離夢醒時分愈近。
讀培根隨筆有感800字篇4
一本《培根隨筆》,穿越了數十年的58篇短文,語言真實樸素,卻完美的概括了“生活”二字,一切生命中的旅程,都會在書中得到答案,每一個字都在閃耀著智慧與理性的光芒,閃耀在人們心中。
文章短小,卻是將冗長的文章精煉,提出精粹,在政治角度上,對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切進行解剖,分析。而他談論的,不僅僅是正面的,還有一些負面的,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控制的東西。不過對于它們,我們應該去正視,而不是壓抑在內心。培根是位偉大的學者,他用如此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將一切完美詮釋,所有文章幾乎句句是金,都可以獨立出來成為新的格言警句,無不體現出培根的風采。
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談友誼》。文章開頭便將沒有友誼的人視作孤獨的野獸,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我們將朋友當成是可以交換心聲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朋友,當你收獲了友誼時,你才真正遠離了孤獨。培根認為友誼的一個主要成效就是宣泄各種激情引起的心中的憋悶。非常直率的說法,沒有一點花哨,但對于我們這些熱血青年來說,我們都會和真正的朋友們一起同甘共苦。我們不一定有一樣的地位,一樣的生活;但我們可能會有相同的目標,相同的興趣使我們走到一起。可我們為何如此呵護這一份友誼呢?周國平曾經寫到“人人都是孤兒”“我們偶然的來到這世上,有必然的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同樣的,對于友誼,更是兩個偶然的碰撞,就更值得我們去珍惜。所以找到一個知音朋友,才需小心謹慎。我們要將朋友當做明鏡映照自己,如果能找到你自己有“衣冠不整”的地方,你就應該整理好。
沒有朋友就是一種食人的生番。所以,把握好機會,找到自己!
讀培根隨筆有感800字篇5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隨筆》,篇幅雖不長,但短小精煉的文字卻擁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談死亡
大多數人都懼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實一位言者說得對:“死亡的聲勢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無血色、親朋哭泣等卻讓死亡變的恐怖。
但像凱撒大帝等英雄豪杰,他們對死亡卻看得很淡,死亡臨近還能面不改色。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偉大的人生。還有一些人,他們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死在追求偉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們死而無憾。所以我們也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熱愛的東西,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死而無憾。
談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滅的,只能用習慣來將其改變和抑制。培根在這篇隨筆中交給了我們一些改變天性、養成習慣的好方法:我們給自己定的任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有時我們可以循序漸進,有時也可以立即而徹底地改變壞習慣,或者走到與壞的天性相反的極端。同時養成習慣不能一鼓作氣,要有所間斷。可想要徹底鏟除一個惡習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時在不經意間人的天性就會暴露出來。所以為了徹底鏟除惡習,我們可以消除惡習的引誘,或經常和它親近,從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對人的影響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難以鏟除的。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來抑制和改變我們天性中的卑劣之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