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800字
讀《朱自清散文集》,不僅能陶冶著優美的詞語,還能感悟著人生道理。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800字(精選篇1)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對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許多瑰麗的色彩,建立了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實,他初期創作的散文是寫景抒情的,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等,讓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如對《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寫,將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些文章體現著朱自清先生對于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對于美好的追求。看了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這本散文集呢?那么,請翻開《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頁吧!
《朱自清散文集》對于朱自清本人來說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對我們青少年來說可是我們的必讀之書籍。
那時,朱自清寫的“匆匆”、“我是揚州人”、“揚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歡;當朱自清消耗時間時,他決定從頭開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隨同家人搬到了揚州,朱自清很喜歡揚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最吸引我眼球的當然是朱自清的成長歷程了。朱自清畢業于北京大學,學歷很高,后來他在中學教書,教了五年中學后,他又到中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戰爭爆發,他又擔任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體現了他的生活觀。如《背影》表達的是對于父子珍惜親情,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種感情,往往因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視。《背影》其實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這種感情。再如《春暉的一月》就體現了朱自清對于閑適生活的向往,這就是對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范文800字
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800字(精選篇2)
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好比是一塊時間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異。因此,生命的.意義并不體現在生命的物象和長度,而更多體現在生命的氣象——創新,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觀點在別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不就是對此觀點的最好表述嗎?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于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一定有異于常人之處。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并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志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響,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卻富有哲理,有一層耐人尋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關于朱自清的介紹,發現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問心無愧,生活也十分簡樸。我想,也許正是這種質樸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風如此樸素吧!
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800字(精選篇3)
這幾天一直在看《朱自清散文集》,覺得有著很大收獲,對于讀書技巧方面,也有了新的感悟。
《春》與《荷塘月色》,文中沒有太多的華麗之詞,而大多用的是擬人、比喻等普通常見的修辭手法,卻能將眼前一排景色描寫得如詩如畫,栩栩如生,由此,朱自清的寫作手法,也便可見一斑了。我本人的寫景作文寫得并不是特別好,但讀了他的文后,便有很大收獲。他的文章平淡質樸,有很濃烈的生活氣息。而在他的所有文章相比,文筆風格也有很強的轉變。
朱自清早年的文章與后期的相比,其中早年文章的筆鋒就頗有些文言文的味道,讀來并不順暢,大都讓我半知半解,而后期的作品則有了許多白話文,更加貼近現代了。前言中說“語言風格是一個年代的特定產物”,此語不假,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追求,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改變。相聲大家馬季先生,的早、晚期作品相比較,其變化,不難看出來。人皆是隨時代而變化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任何人都是如此。
文章是一個人思想方面的表達,有著獨特思想、處事性格的人定能寫出好文章來,因此,讀一本書,從而讀出一個人來,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式,從表面現象,折射出更深一層的內涵,這才是真正用意。
從朱自清的文字來看,他一定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他的文章,每一篇每一字,都喊著自己的真正思想,他平生視人平等,為人正直,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人”,想必,他做人處事之品質,一定高尚。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介紹朱自清的生平事跡,文末說到,“朱自清乃窮困潦倒而死”,此語我大不認同。可以說他是“貧困而死”,可以說他是“生活所迫而死”,而絕不可說是“貧困潦倒”而死。“窮困”雖與“潦倒”組成了“窮困潦倒”,但它們絕非一個意思。我以為,“窮困”僅是經濟方面的落魄,金錢方面,生活水平方面的不足,然而“潦倒”就是精神上的缺憾,為人上的缺憾。唯有無所事事,蠻不講理之人,才可稱是“潦倒”。試問,一介愛國文人,怎會潦倒而死?朱自清,在《背影》中,是一個孝順父親的兒子;《白種人——上帝的驕子》中,是一個愛國的文人墨客;《給亡婦》中,是一個愛妻、國家的好丈夫;《一封信》中,是一個飄游在外,思鄉的赤子。試問一個愛國,孝順,顧家,思想之人怎會“潦倒”而死?
以上就是我讀完《朱自清散文集》后的感想,作為一名中國人,他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是我們的榜樣;作為一名文人,他的文風格調依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有時,讀一本書,可以讀出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可以讀出一個人的性格思想。
讀書,讀人,讀你。
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800字(精選篇4)
有一天,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特殊作業,要摘抄5段寫景文章。當我抄完后,驚奇地發現: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這讓我對朱自清產生了好奇,朱自清有這么強的寫景能力!我趕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讀了起來。
朱自清的許多散文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之綠》等等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每讀到朱自清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清新典雅,柔順細膩之情,讓人從久違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氣里擺脫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鄉村感,又好像有一種原始的,清新的感覺,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春天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季節,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在描寫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里,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仿佛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柳風。”從中,我能感覺到,風是多么地溫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著一樣,而且在空氣中還夾著清新的土味、醞釀著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境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么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啊!
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著輕風流水應和著。”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接著春天,迎接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直為現在的美好生活而奮斗……
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征。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著、奮斗著,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現在做起,憧憬著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學大家!可以說,沒有他,中國的現代散文就不可能這么燦爛。我讀了他的文章,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我受益匪淺,真是飽餐了一頓美味的文學大餐。
初中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的800字(精選篇5)
一次讀書活動,讓我有機會接觸朱自清的散文。我對朱自清的初次了解是通過《背影》這篇文章開始的,之后又在高一學習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霎時間被他特有的優美文字所吸引,便在這個假期決定深入的了解一下這位“詩人”的世界。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中都不時地通過對一些細致景物的描寫來體現他優雅的行文風格。不同于俞平伯的縝密,也別與冰心的飄逸,異于周作人的雋永,也不似魯迅先生的深刻犀利。他在每篇文章中都在體現著,浪漫的氣息。他將不明不暗的梅雨潭寫出了醉人的綠,他將萬物復蘇的春描摹成一個初醒卻睡眼惺忪的孩子,沒有過于華麗的辭藻,卻又不失細膩,這就是朱自清的文字。
“薄薄的青霧泛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下的荷塘在朱自清的筆下是朦朧的,作者的內心也是如此。大革命失敗后,作者既反感國民黨的,又對共產黨的“革命”產生懷疑,處于白色恐怖時期的作者經歷了好友聞一多、李公樸的身死,又對自己的命途與國家的未來感到迷茫。“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飄過處,送來縷縷幽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對荷塘的描寫都是云里霧里的,看不真切的所以這是作者的內心縮影,是如此的迷茫與無奈。
五四運動落潮后,朱自清又意識到當時的青年們崇尚過去、憂慮將來,將本來應該做的都荒廢了。為了使這些象征著“新生命”的青年覺醒,作者寫下了《匆匆》這篇文章。他像是反復責問自己,又像是在責問別人“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了呢?是有人偷了嗎?”他不甘心八千多個日子在自己的手中溜去,便又問道:“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是怎么匆匆的呢?”他感嘆時間的流逝,也是對心靈不平的一種訴說。這也是五四運動低潮后青年們的普遍情緒。因此,他要讓青年們知道,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的時間里,都有它相當的位置。
朱自清的浪漫中是夾雜著對現實的宣泄,這對我們的寫作也有一定的啟示。作品是抒發真情實感的媒介,并不是無病呻吟。帶有真情的文字,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也可以意味深長。
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在美帝的挑釁下,他忍不住了,用行動向那些壓迫中華民族的侵略著說“不”,挺起了中華的脊梁。
我喜歡他的散文,更敬仰他的為人。一個浸潤著春雨的詩人,一個留給我深思的背影……他既是多愁善感的詩人,也是滿腔熱血的民族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