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主題
好的作文注重細節描寫和刻畫。在寫作中要注意細節的把握和處理,通過細節描寫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端午節作文主題嗎?這里為大家分享端午節作文主題,快來學習吧!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1
今天是農歷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也是每一年傳統的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的習俗,今天,我和媽媽就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因為端午節有一個吃粽子的習俗,所以,在端午節那天,我們就包了多樣的粽子,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我們早起起來,先洗漱,洗漱完后,我和媽媽吃了早飯,啊!早飯真香啊,有油煎雞蛋,有油炸火腿腸,好多好吃的展現在我眼前,讓我吃個夠,我大口大口的吃,過了二十分鐘后,我終于吃好飯了,我們就上街了,街上的東西也很多,有買鞋子的,有買衣服的,琳瑯滿目,街上的聲音很大,很熱鬧,我和媽媽進了百姓量販,百姓量販真是涼快呀,我們進去了,看見了賣蘆葦葉的,那里有賣餡的,媽媽給我了錢,讓我自己去買,她在百姓量販外面等我,過了十分鐘后,我把媽媽叫給我的任務完成了。
我們到了家后,媽媽吩咐我,先把洗蘆葦葉洗好,放在一個大盆里,再準備一些繩,我包好了你纏,我迅速把媽媽包好的粽子給纏好,媽媽包的粽子各異,有圓形的,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餡也不同,有山楂餡的,有蜜棗的,有菠蘿的,味道也不同,有苦的,有甜的,我和媽媽樂的笑哈哈。
下出來后,我和媽媽邊吃著甜美的粽子,邊笑,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啊!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2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這一天,奶奶在做粽子,我聞了那些香噴噴的粽子,迫不及待地要親自動手。我拿出了兩片粽葉,折了一個角筒,在折好的角筒里放下一捧糯米,塞上一大塊鮮肉、蛋黃。我想,做一個粽子不怎么難。
結果當我準備用粽葉把糯米蓋好時,糯米卻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已經蹦了出來,不聽我的指使。嚇得我手忙腳亂。奶奶看見了,急忙幫我去掉一些糯米,粽子才能包起來。接著,要給粽子扎粽繩。我認為要把粽子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便把粽子五花大綁起來。粽子終于做好了。那種喜悅的心情是無法形容的。
我們邊吃粽子邊看電視里的龍舟賽。龍舟樣式多種。分紅龍、黃龍、青龍、白龍數種。龍身龍腹按鱗甲模樣涂彩,色澤艷麗鮮明,圖案漂亮眩眼。不同龍舟掛著長長的不同色澤的龍須,標志突出。每只船上鼓鑼喧天,喊聲陣陣,你追我趕,力爭上游。河岸兩側人頭攢動,萬眾歡騰。前來吶喊助威的觀眾,群情激昂,歡聲震天。扣人心弦的龍舟競渡,把端午節的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
端午節不僅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還能看到激烈的龍舟賽。真是美好的一天啊!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3
記得上個星期的星期日,我媽竟然不知道從那兒弄來一大堆糯米和粽葉,后來居然“狠心”的要我“幫”她包粽子。天啊!!!這可怎么辦,我突然間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媽媽看了我“驚慌失措”的樣子,打趣的說:“別急,別急,待會兒我教你。”Oh!我看今天我完了,想到媽要我去包粽子,我不禁“大汗淋淋”“驚恐萬分”。
開始包粽子了,我“嚴陣以待”,“專心致志”的觀看,媽媽隨耐心的教我,可我卻“一竅不通”,算了,胡包,一會兒,一大堆出現在我“靈巧”的'手下。可是,與媽媽的有天壤之別,但我還有些小小得意,我的“造型獨特”,而媽媽的“呆板無比”。終于“獲救”了,我剛想溜,媽媽卻叫開了:“看你包的什么東西!重包。”
今天,我才知道包粽子難!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4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關于端午節的傳說也很多,其中最廣為流傳的要數屈原投江了: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人士屈原被奸臣所害,被楚王流放至汨羅江一帶。不久后楚國就滅亡了。悲痛欲絕的屈原于農歷五月初五抱著一塊石頭投汨羅江自盡。江邊的居民悲痛到了極點,他們駕著小船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尸骨,卻始終沒有撈到,他們還把米飯包裹在葉子里扔進大江,只求魚兒吃了粽子就不要再吃屈原的尸體了。這些習俗慢慢演變成了端午節的吃粽子和賽龍舟。
受疫情影響,我們不能親自去看賽龍舟,只好在網上觀看。我們打開電腦,在網上選擇了一個賽龍舟的視頻,津津有味地觀看起來:
只見一條龍船遙遙領先,迅速趕超所有龍船,速度越來越快,與其他龍船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過了一會兒,又有了后來者。另一條龍船突然發力,它很快追上最前面那條龍傳并趕超了它。而被趕超的那條龍船不甘示弱,更加拼命劃,卻始終趕不上。最后它只能屈居第二,將第一名拱手讓給了那條追上它的龍船。我們看得如癡如醉,似乎身臨其境。
看完賽龍舟,我們便開始包粽子,只剩下弟弟一人在看電視。包著包著,我的腦海里閃出一個邪惡的念頭:弟弟總喜歡整我,今天我也來整整他!說干就干,我在米飯和餡料上面加了整整一管芥末,然后用粽葉包裹,還在葉子上面加了個小小的記號,簡直天衣無縫。我偷笑著離開了。
粽子出爐了,我拿出芥末粽給弟弟吃。他剝開粽葉咬了一大口,狠狠地咀嚼著。幾秒鐘后,他的臉色變得鐵青,眼淚和鼻涕像噴泉似的噴了出來。看著他那狼狽的樣子,我忍不住笑出了聲音。
今年的端午節是有趣的,快樂的(然而對我那可憐的弟弟來說,可能并不是這樣的),而這個端午節你又過得怎么樣呢?快來和我一起分享吧!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5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6
我們河套地區過端午節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疥蛤蟆躲端午”這是我們這里過端午節的一種習俗,就是出嫁的女兒端午節這天必須回娘家,這樣可以消災避難,一年平安。而未出嫁的女兒要佩戴五彩絲線編成的手鏈,還有用五彩線扎成的小刷子,這也是為了平安。
我是家里最小的女兒,媽媽早早地就從縣城買回來五彩線。從地里忙完,一有空就給我編手鏈,絲線很細,可媽媽總是很耐心認真地編。端午節這天,媽媽把編好的手鏈戴在我的手腕上,高興地說:“我的女兒平安了!”看到媽媽高興的樣子,我也高興地到鄰居家,給回娘家的大姐姐炫耀,大姐姐也拿出她的五彩刷子送給我,我們互祝平安。
我們這里過端午節還要吃涼糕,雖然沒有棕葉包裹,但也很講究。提前三天把糯米和黃米用酸湯漿上,然后再用慢火煮粥,再放上許多果脯,做出來的味道很鮮美爽口,上面加上冰糖,酸甜酸甜,吃上一口回味無窮。中午,每家都吃燉雞肉,有句俗語叫“端午雞雞,黃老虎,叫你姐姐過端午”所以吃雞肉也是有說法的,雞可以啄猛獸老虎。人們不但吃雞,還用巧手剪一對大紅公雞帖在門窗上,雞成了消災解難的庇護神。
我們這里過端午雖然沒有江南賽龍舟的熱鬧場面,可這里的習俗輩輩相傳,而且過端午節,也越過越隆重,越過越讓人們感到安定團結,和諧有趣。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7
20_年的端午節,是一個難忘的節日,不僅因為它是我國法定節假日的第一個端午節,更是因為我過了一個別開生面而又非常開心的“網絡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一定有它迷人的傳說和多彩的慶祝活動。于是,我帶著滿心的'好奇,早早的就打開電腦,游樂于端午的喜慶和神話境地。在這里,我了解了,二千多年來中華各族人民歡慶節日的“龍舟競渡”、“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草菖蒲”、“掛鐘馗像”等傳統習俗。我還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和意義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紀念春秋時期的忠良伍子胥的忌辰,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和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的。
其實,讓我最掛心的,不知不覺當中推著我的思緒走的,還是想知道汶川災區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小同學小朋友們,他們的端午節有粽子吃嗎?過得快樂、幸福嗎?帶著這個牽掛,我再次走進網絡。在網絡上,我看到了琳瑯滿目的活動場景:有“情系汶川——端午節愛心交友活動”,有的人通過電話交談獻上一份關懷,有的人悄悄為災區小朋友送上端午節文具、勵志書籍、粽子等禮物,獻上心中的一份愛;有“牽手災區同齡人——端午創意活動”,萬名學生向災區同齡人發出了“撫慰信”,在千紙鶴上寫上自己對災區同齡人的美好祝愿;廢墟邊上、帳篷里,有做取名叫“傳遞愛”的游戲的,大家齊動手,開展包愛心粽子的比賽活動……風雨后彩虹依舊燦爛,這些來自遠方充滿愛和希望的祝福,通過節日把全國人民與四川災區人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同歡樂、同悲傷、同堅強。“同樣的節日同樣的愛”,看到這些,我那顆懸著的心終于安了下來,開心終于戰勝了憂心。
是啊,端午節寄托的是一種哀思,是對家國的眷念和對生命的關愛。“地震無情,人間有愛”,人性之美、同胞之情,我們中華民族崇高的傳統美德,在這次傳統節日中再次得到集中的體現和升華。我欣喜,我自豪,仁愛之心得到無限傳遞,寶貴精神永駐人們心間!
20_年的端午節,雖然沒有一家人一起去爬山、采野花、燒烤、吃農家宴的詩情畫意和閑情逸致,但它卻讓我最難忘!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8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游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爸爸也放假回來過端午節了。
說到端午節,還有一段悲涼凄美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生于兩千多年前的楚國,他為了國家能夠富強,想出了一個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于是獻給了楚王。可是當時的昏君國王聽信小人讒言,沒有采納,反而將他驅逐流放。在流放中,他得知家鄉被敵人占領,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氣憤難平,在五月初五那天,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淚羅江。當地百姓得知后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屈原,為的是不讓江里的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糯米和大棗做成。媽媽提前把糯米和包粽子的槲葉在盆里泡了七、八個小時。中午我們吃過飯,奶奶和媽媽就準備開始包粽子了。我看見媽媽拿兩個葉子疊放在一起,然后再放上米和大棗,把葉子卷起來,直到把糯米和大棗完全包起來,再用繩子捆住,就完成了。包好的粽子放在盆里,浸在水中。我看了一會兒,覺得挺簡單的,準備嘗試一下。在得到媽媽的允許后,我也開始包粽子了,誰知道那米就是不聽話,怎么卷都卷不住,不是從左邊出來,就是從右邊出來。嘗試了幾下后,我就氣餒了,不想再繼續包下去了。媽媽說:“沒事的,我相信你一定能包好!”在媽媽的鼓勵和幫助下,我終于包好一個粽子,累得我滿頭大汗。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學習和包粽子一個道理,都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沒有什么困難能夠難倒你!今天你包的這個粽子煮好了,留給你自己吃。”我滿心歡喜答應了,一邊在心里面細細體會媽媽剛才給我講的道理,另一邊期待著能盡快品嘗到自己包的粽子。
端午節的早上起來,媽媽給我和弟弟戴上了香囊和五色線,說可以驅邪保平安,希望我們姐弟倆健康成長。吃早飯時,媽媽把我包的粽子放在我面前,我嘗了一口,哇,好好吃啊!我一口氣把自己包的粽子吃完。心里面暗想,看來只有自己動手,付出了勞動換來的果實才更美味。我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像包粽子一樣有耐心和恒心,刻苦認真,取得好成績,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
這個端午節好開心呀!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9
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外婆家。外婆家在一個小山村里,那里特別好玩,我可喜歡回外婆家了。
路上,媽媽給我講端午的來歷,告訴我端午是為了紀念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端午的時候,大家通常會賽龍舟、吃粽子,在門前掛上艾蒿等。
到外婆家后,我們卻沒有包粽子吃。早上一起床,外婆就喊我快去看一個有趣的東西,原來是外婆在割羊草的時候,不小心把一個鳥窩給弄下來了,鳥窩里還躺著三個小小的鳥蛋,鳥蛋只有大拇指大小,青綠色的,可愛極了,我小心翼翼的把鳥蛋放到門前的一顆小樹上,還有手機給它拍了一個照。
吃完飯,媽媽喊我到山上去摘野果子,她說她們小的時候常常吃,到了山上,爸爸發現了一些野果子,摘下來給我吃,他說這個叫“端陽果”,黑色的才成熟了,端陽果吃起來酸甜酸甜的,有點像藍莓,我挺喜歡這個味道。繼續往上,我們終于發現了要摘的果子,媽媽說這個叫“五月果”,爸爸說他們老家叫“羊母奶”,那個果子像一顆花生那么大小,粉紅色的,上面還蓋一層白白的東西,像一層霜,吃起來酸酸的,我摘了好多好多。媽媽又從地上挖了一種野果子,不過,那個我忘記吃了。
雖然這個端午我沒有像別人一樣包粽子,但我覺得自己過了一個很有趣的端午!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10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杰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么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11
這個星期一,老師教我們包粽子,并講了許多關于端午節的傳說。
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汩羅江。當地居民聽說后,便把煮熟的米飯團、鴨蛋、雞蛋都投進汩羅江中,避免魚、蝦、龍、蟹咬壞屈原的尸體。后來,每到五月初五,人們用包粽子的習俗紀念屈原,代代流傳就形成了我國歷史上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五月節。
老師還說傳說五月初五生的孩子都不能養大,因為這一天是“惡日”。如果養大了,女孩害死母親,男孩害死父親。五月初五不能蓋房子,如果蓋了房子,一家都禿頭;還不能升官發財……
在古代,由于科技不發達,古人認為五月初五這天蝎子、毒蛇、蜈蚣等五毒就會出來害人。還有一些妖魔鬼怪也人間來糾纏傷害人類,而這些東西怕雄黃酒、艾草、菖蒲等。所以,那一天家家都喝雄黃酒并在門口掛艾葉、菖蒲等,用來趕走妖魔鬼怪。
另外,端午節還有二十多個名稱: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女兒節等。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知道了這些傳統習俗后,我們開始包粽子,材料有:糯米、粽葉、系粽子的線繩。
陳老師先拿了一片粽葉,然后把粽葉的圓頭往里一卷,就變成了一個沙漏的形狀,把糯米往里裝。裝滿后,再把米弄平,再用余下的粽葉蓋住有米的漏斗面。最后用繩子繞緊系一個結,一個漂亮的粽子誕生了。
老師做完示范后,我就躍躍欲試。拿起一片粽葉像老師一樣,把圓頭往里一卷,也成了一個沙漏的形狀,只是與老師的比起來大了許多。然后,我也像老師一樣把米裝滿,弄平。再用余下的粽葉蓋上,可就是蓋不上。于是,我仔細回想老師怎么做的發現我的“沙漏”比老師的大了許多,我又把米倒進盆里重新做。就這樣,我做了很多次都沒有包出來,不是系不好,就是系的時候散了。最后,快放學的時候我找陳老師幫我弄好一個粽子。我非常開心,拿著粽子在教室里到處炫耀……
這節課,真是非同凡響!既讓我們學會了包粽子,又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關于端午節的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12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各地人民過節的風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風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一樣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13
天氣不知不覺就熱起來了,看看日歷,端午節快到了。說起端午節,就不能不說粽子。端午節人們過了幾千年,過到如今,好像就剩下粽子了,這也難怪現在不少人把端午節叫“粽子節”,也確實夠貼切。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幾千年下來,大概有六七種說法,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了紀念名人,比如屈原、伍子胥、曹娥;第二類是為了迎神,比如濤神、神龍;第三類是為了明確生活禁忌,古人認為五月初五是惡日,不吉利,所以在這一天禁忌頗多,還要驅邪避兇。說法這么多,誰說的對?不知道,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咱們不去討論這些婆婆媽媽的事,只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繼承好就是了。
端午節其實有很多民俗,在配飾上有豆娘、畫額、艾虎、長命縷等,在醫療衛生上有采藥、沐蘭湯、飲雄黃酒、朱砂酒、制涼茶、掛藥草等,在民俗活動方面有賽龍舟、跳鐘馗、射箭等,在飲食方面有吃粽子、吃五黃等,林林總總,十幾種,但是現在流傳最廣的就剩下吃粽子一項了,而其他的活動由于地域條件的限制、歷史的變遷只在少數地區流行,甚至已經消失了。
端午節在古代有一個別名,叫做“解粽節”。這源于一個小游戲。古人娛樂生活比不了現在,所以想出這么個游戲來,就是在端午這一天大家一起吃粽子,在剝粽葉的時候比誰剝下來的長,最長的獲勝,最短的罰喝雄黃酒一杯。
端午節究竟怎么來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是粽子到是有比較清晰的歷史傳承的。要是真的追起來可以追到50萬年前,發展了幾十萬年后,到了春秋時代,人們用菰葉裹米,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到了唐代,包粽子的米就已“瑩白如玉”,餡料豐富,形狀多樣。
唐代粽子中最富盛名的要屬九子粽。所謂九子粽,即為九只粽一組,采用不同的餡料包制,九種口味,九種不同顏色的絲線捆扎,吃起來咸甜軟糯口味各異,看起來五彩繽紛。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節宴請群臣時吃到九子粽,遂賦《端午三殿宴群臣》詩,贊曰:“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能夠贏得皇帝的贊賞,可見九子粽絕非俗物。從此九子粽名揚天下,物傳千秋。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月節折楊柳歌五》中有:“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的記載。明代學者彭大翼在《山堂肆考》卷十一中談到端午飲食,援引宋王曾《皇后閣帖子》詩:“爭傳九子粽,皇祚續千春”來稱頌九子粽。
多少年來九子粽已經成為文字,見不到東西了。去年端午節,朋友送我一盒粽子,包裝清新典雅,上書三個大字“九子粽”!一看,不覺心中一震,莫非這歷史名吃又重現江湖了?莫不是什么小作坊生產的騙人的玩意兒?送走朋友,拿著盒子仔細端詳,是“西安飲食公司”生產的,心中一塊大石頭落了地,這么大的企業的產品,應該錯不了。打開盒子,九只粽子,九色絲線,再仔細看,九種口味,剝了一個,香甜軟糯,著實給人一個驚喜!雖然沒吃過唐玄宗的九子粽,但是我相信,我眼前的這盒九子粽肯定不亞于皇上的粽子。最起碼,這盒九子粽又重新讓我們體會到盛唐遺風,體會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14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憶。
大概是四歲時吧,那時候家鄉的河還能劃船的。當我遠遠地聽見鑼鼓震天、呼喊撼地時,好奇的我便硬是拉著家里的婆婆出門看熱鬧去。作為保姆的婆婆總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親人,她便拖著我的小手,顫顫巍巍地往長堤那邊走去。剛好,河上五彩繽紛的龍舟正威嚴地列成一排,氣勢洶洶地準備捕捉那一聲令下。
發令槍響后,箭在弦上的龍舟真如一條條迅猛如雷的水龍,在水上飛竄。而船上的那些“馭龍者”更是精神抖擻、斗志昂揚,特別是船兩頭正奮力擊鼓的鼓手,劃舟人的斗志似乎隨著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聲而不斷激漲。
這一幕真讓少見世俗的我看得如癡如醉,家鄉竟有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緊緊地攥著我的手,和藹地笑著。繼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頭籌的選手們。每條船上的人都濕了,而在我這稚嫩的眼中,冠軍不過是更加濕透了的人們。
興高采烈的我又挽著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飯時間到了,婆婆端出兩只冒著熱氣的翠綠的三角體,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葉子。婆婆微笑著說,這些用荷葉包著香米的三角體就叫粽子,我還驚喜地發現米飯里面還有內涵豐富的肉餡。它們都是婆婆從鄉下帶來的,大家都會在劃龍舟時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著這噴著荷香的飯團,用力地咬下了一塊。望著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無比的親切與溫馨。
婆婆在我上小學以后便回鄉下頤養天年了,但我們家還是經常在端午節去探望她時帶回幾只粽子,來重溫舊日的快樂與節日的喜悅。只是這幾年來給我帶來的是遺憾,端午節被韓國人注冊了,家鄉的的河臟得不能再劃龍舟了,婆婆壽終正寢了。然而,端午節被外國人注冊了,我們還能吃粽子;這條臟河總有變清的那一天,我們還能在水上劃龍舟;但最讓我傷感的是,我永遠不能再牽著婆婆的手在長堤看比賽了。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但我更懷念的是那永遠不再回來的童年和婆婆。端午雜思,思憶至此,足矣。
端午節作文主題篇15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也是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的。
我們家要包粽子,我包了一個又一個,速度倒是挺快的,但是樣子怪異,結果媽媽說:“這樣不合格,讓媽媽來教你吧。”說著媽媽就做起了示范,先把竹葉拿在手上,卷成圓錐形,再往里面放糯米、大棗,然后折疊竹葉,包成四角形的,再用線捆綁起來。我終于學會了包粽子的方法,我就做了一個又一個。我看到自己包的粽子有模有樣的就按耐不住心頭的喜悅,媽媽也贊不絕口。我和媽媽把粽子包完了,媽媽把粽子放到鍋里煮,半個鐘頭后,熱騰騰的粽子出來了。
散發著陣陣香氣的粽子太誘人了,我迫不及待的伸手就抓起一個,滾燙滾燙的,我的手可受不了了,一下把粽子甩出老遠,再看看我自己的手,已經被燙得紅紅的。沒辦法,我只好守在粽子旁邊等了一會,媽媽說:“饞貓,可以吃了。”
我拿起一個胖胖的粽子,一聞陣陣香氣沁人心脾,我禁不住誘惑,迅速打開竹葉,狠狠的咬了一口。啊!潤潤的、滑滑的、香香的、甜甜的,我不禁贊嘆道:“美味呀!”一邊吃我一邊想:從小到大,我沒有吃過這么香甜可口的食物,可能因為這是我自己動手勞動的緣故吧!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爸爸、媽媽也一邊吃,一邊贊嘆!
飄香的粽子,讓我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