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
寫好作文需要經常練習寫作,多寫、多改、多練習,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改進的空間。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1
我最喜歡的傳統佳節是——端午節。因為端午節這天,為了幾年詩人屈原,家家戶戶都要包我最愛吃的粽子。今年的端午節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呢。
那天,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奶奶家過端午節。奶奶準備了許許多多包粽子的材料;有紅豆、糯米、粽葉、鮮肉……奶奶見我來了十分的高興,笑瞇瞇地對我說:“鵬鵬,奶奶教你包粽子吧。”聽了奶奶的話我可興奮了,迫不及待地催奶奶快點包給我看。只見奶奶拿起兩片洗干凈的粽葉,把它們疊起來,再捏住粽葉的一邊,把粽葉輕輕一轉成為了一個小斗。再往斗里灌進去糯米和紅豆,然后再用粽葉把斗蓋起來,用繩子扎緊,不一會兒就包好了一個粽子。看著奶奶嫻熟的手藝,我真是欽佩又羨慕,我也躍躍欲試地拿起了兩片粽葉。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可包起來卻是那么的困難。我手忙腳亂,只包成了兩個個四不像的粽子。可奶奶已經包好了許多完美的粽子。
奶奶把我包的粽子和她包的“完美”粽子一起放到大鍋里煮。在煮粽子的時候,奶奶給我講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從前有個很愛國的詩人,他的名字叫屈原,許多奸臣都嫉妒他的才能,在懷王面前說盡了他的壞話。不久后,懷王死了,屈原被趕出了城外。屈原看著自己心愛的國家日益衰弱,覺得自己活在世上也沒能改變什么,一氣之下投河自盡。老百姓們為了讓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兒吃掉,就發明了粽子來喂魚。
聽完了故事,我心里想:我也要向屈原學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可以為自己的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慨間,粽子煮好了,奶奶把一大鍋粽子端到了桌子上。吃著我自己包的四不像粽子,感覺特別的香甜。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傳統佳節——端午節。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2
天氣不知不覺就熱起來了,看看日歷,端午節快到了。說起端午節,就不能不說粽子。端午節人們過了幾千年,過到如今,好像就剩下粽子了,這也難怪現在不少人把端午節叫“粽子節”,也確實夠貼切。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幾千年下來,大概有六七種說法,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了紀念名人,比如屈原、伍子胥、曹娥;第二類是為了迎神,比如濤神、神龍;第三類是為了明確生活禁忌,古人認為五月初五是惡日,不吉利,所以在這一天禁忌頗多,還要驅邪避兇。說法這么多,誰說的對?不知道,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咱們不去討論這些婆婆媽媽的事,只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繼承好就是了。
端午節其實有很多民俗,在配飾上有豆娘、畫額、艾虎、長命縷等,在醫療衛生上有采藥、沐蘭湯、飲雄黃酒、朱砂酒、制涼茶、掛藥草等,在民俗活動方面有賽龍舟、跳鐘馗、射箭等,在飲食方面有吃粽子、吃五黃等,林林總總,十幾種,但是現在流傳最廣的就剩下吃粽子一項了,而其他的活動由于地域條件的限制、歷史的變遷只在少數地區流行,甚至已經消失了。
端午節在古代有一個別名,叫做“解粽節”。這源于一個小游戲。古人娛樂生活比不了現在,所以想出這么個游戲來,就是在端午這一天大家一起吃粽子,在剝粽葉的時候比誰剝下來的長,最長的獲勝,最短的罰喝雄黃酒一杯。
端午節究竟怎么來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是粽子到是有比較清晰的歷史傳承的。要是真的追起來可以追到50萬年前,發展了幾十萬年后,到了春秋時代,人們用菰葉裹米,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到了唐代,包粽子的米就已“瑩白如玉”,餡料豐富,形狀多樣。
唐代粽子中最富盛名的要屬九子粽。所謂九子粽,即為九只粽一組,采用不同的餡料包制,九種口味,九種不同顏色的絲線捆扎,吃起來咸甜軟糯口味各異,看起來五彩繽紛。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節宴請群臣時吃到九子粽,遂賦《端午三殿宴群臣》詩,贊曰:“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能夠贏得皇帝的贊賞,可見九子粽絕非俗物。從此九子粽名揚天下,物傳千秋。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月節折楊柳歌五》中有:“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的記載。明代學者彭大翼在《山堂肆考》卷十一中談到端午飲食,援引宋王曾《皇后閣帖子》詩:“爭傳九子粽,皇祚續千春”來稱頌九子粽。
多少年來九子粽已經成為文字,見不到東西了。去年端午節,朋友送我一盒粽子,包裝清新典雅,上書三個大字“九子粽”!一看,不覺心中一震,莫非這歷史名吃又重現江湖了?莫不是什么小作坊生產的騙人的玩意兒?送走朋友,拿著盒子仔細端詳,是“西安飲食公司”生產的,心中一塊大石頭落了地,這么大的企業的產品,應該錯不了。打開盒子,九只粽子,九色絲線,再仔細看,九種口味,剝了一個,香甜軟糯,著實給人一個驚喜!雖然沒吃過唐玄宗的九子粽,但是我相信,我眼前的這盒九子粽肯定不亞于皇上的粽子。最起碼,這盒九子粽又重新讓我們體會到盛唐遺風,體會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3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啊!端午節真是一個特別的節日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4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于來臨了,那是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
早上,我一起床,就和家人說“端午節快樂”。吃早飯了,吃的是我最喜歡的粽子和綠豆湯。吃完早飯后,媽媽買了艾草掛在大門兩旁。我聞了聞艾草,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我看見家家都買來艾草掛在大門上兩旁,便問媽媽:“為什么要把艾草掛在大門旁呢?”媽媽說:“這是我們中國風俗,認為艾草是靈草,掛在大門兩旁可以驅邪避穢、保佑一家健健康康不生病。”
中午吃飯時,有許多可口的菜肴:蝦球、竹筍炒肉……,看起來讓人胃口大開,吃得真香呀。
晚上,媽媽和我商量好了要去廣場玩。我碰到了幾個好朋友:王金蕊、葉秋林……。我們玩丟手絹、主人和寵物的游戲。我們玩的開心極了。
最后,我們紛紛丟石頭許愿,希望明年也有這樣一個愉快、美好的端午節。
6月16日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騎摩托車到離城很遠的山上踏青。一路順風順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剛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車后輪胎突然癟了。我們只好推著泄了氣的摩托車打道回府。
因為這里離市區很遠,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地方修理。摩托車本來就比較重,再加上沒有氣,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著非常吃力。我在后面推,爸爸在前面推,過了不大一會兒,我們兩個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媽媽不但一直給我們鼓勁,而且還積極的尋找修理點。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因為我自己也盡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
經過一番拼搏和努力,我們足足走了5公里,但還是沒有到達目的地。向當地村民一打聽,說再往前走半小時會有一個修車的地方,到那里就會有希望了。雖然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但一聽到這話,我還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來。在這半小時里,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最漫長的30分鐘,路上我竭盡全力的向前走,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就是勝利。終于,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這段艱難的旅程。
這次特殊的旅行,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相信這次旅行會讓我終身難忘,我想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5
廣西左江是龍船的搖籃,農歷五月初五發大水,叫龍船水。
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包涼粽,在門前插艾葉,把樟腦丸裝在小絲網袋里,掛在小朋友的胸前避邪。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要喝一口雄黃酒,根據古老的傳說,蛇精變成的人,喝了雄黃酒,就會現形。而包涼粽的習俗,是因為古時候一位叫做屈原的愛國志士報國無門,投江自盡,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民眾劃著龍船向江中投放涼粽喂飽魚蝦,一年又一年,形成了龍船競渡的習俗。
我家住在左江邊上,從小時起,每年的端午節都觀看龍船比賽,看慣了劃龍船的隊員矯健的身影,聽慣了他們奮勇拚搏的呼喊和有節奏的鑼鼓聲。而最為大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數年前,我縣龍頭鄉的女子龍船隊曾經參加澳門國際比賽,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端午節到了,我們一邊吃著涼粽,一邊欣賞著精彩的龍船比賽,緬懷著古代的仁人志士愛國傳統,立志做一個熱愛祖國的好學生。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6
窗外淋漓的小雨不停,恍惚,又到了那個粽香飄蕩的時節,又到端午節了嗎?往事似乎還很清晰,思緒飄了好遠,飄到了故鄉,故鄉的端午節……
農歷五月,青草漫遍了家鄉的山野,淺淺的清香撲鼻而來,石板橋,苔痕斑駁的青石下,墨綠的水色,緩緩流動,宛若溫潤的雙眸,在那淅瀝的小雨中,端午節悄悄走來…
指甲紅
端午節淅瀝的小雨一下,鳳仙花那些桃紅的,細碎的小花朵就開得一片爛漫。每當這時,鳳仙花顫著花瓣上的露珠笑意盈盈時,穿著花布衫女孩們把花瓣細心地采下來,放進一個細白的碎碗片里,再放上粗鹽和白礬,又操起一根圓木搗得碎碎的,碗里的花瓣就成了粉色的糊狀。女孩們眨著明亮的眼,不時有幾綹黑發飄到額前,她們一邊搗著,一邊輕輕念叨著:“端午到,指甲紅,染了指甲過端午,紅紅火火過一年。”她們摘下幾片鮮嫩的梅豆葉,先把花瓣泥涂在指甲上,再用梅豆葉靈巧地把手指尖裹成一只只綠粽子,最后纏上紅絲線,把葉子扎緊。女孩們終于甜蜜地笑起來,明天那鳳仙花的桃紅就跑到她們指甲上去了!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桃紅鮮艷了女孩的指甲時,行走……
艾篙青
“哦,摘艾蒿嘍!”頑皮的孩童們坐在遙遙晃晃的自行車后座上仍不安分地大喊大叫,嘹亮的聲音響遍了清晨的山野。是的,是該摘艾篙去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密密的艾蒿顫動著晶瑩的露水爬遍了山坡,穿著短衫的小孩子們跌跌撞撞地爬上小山坡,白嫩的手輕輕撫摸著艾篙,閉上眼深深地吸一口艾篙的香氣,咯咯地笑起來,他們使勁拔下一小束艾篙,白嫩的指尖濺上點點青綠,歡笑充滿了山野。婦女們輕聲說笑著,信手摘下幾片艾葉,戴在耳邊濃密的黑發上。成束成束青翠的艾篙被放在自行車后座上在鄉間土路上顛簸著帶回家,歡聲笑語灑落一路。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艾篙遍綠了山野時,行走……
粽香飄
青翠的蘆葉在家鄉老人們的手中輕輕旋轉,光滑的蘆葉被捏成錐形,撒入一小把嫩白的糯米,填上幾個干巴巴的大紅棗。幾轉,幾捏,粗糙的大手靈巧地轉動,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粽子便跳蕩而出,再倒入冒著熱氣的大鍋里煮,粽子沉沉浮浮,原有的青翠變成深綠,順著白熱的水汽,飄出甜甜的香。小巧的粽子被撈出來,冒著熱氣放在白瓷碟上,水汽順著深綠的粽皮滑下來,裊裊的熱氣讓人心里驟然一暖,咬一口,白嫩的糯米里點綴著幾顆蜜棗,鮮香潤滑,還帶著蘆葉特有的清新,一并化在舌尖上,化成了滿嘴的清甜,滿心的溫暖。彌漫了雙眼的,不止那白熱的水汽,還有家鄉人分享著粽子,滿臉滿足的笑。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粽香飄蕩時,漸行漸遠……
思緒在濕漉漉的水汽中漸漸模糊了,那粽子的清香似乎縈繞齒間。端午節,悠久的傳統,美好的風俗,人們在這年年的端午節中,虔誠,莊嚴,心中懷有的不僅是對節日的期待,更是對美好生活得祈愿。
家鄉的端午節啊,我愿在夢中,將你深深思念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7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8
據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弟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去職,被遷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驛》、《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城門,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身亡。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汩羅江邊去吊念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和龍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后來因為怕飯團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樹葉包飯,發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吃棕子、喝雄黃酒等習俗。
這就是端午節的傳說。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9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粽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么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俗都和“五”這個數字有關聯。而且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稱為長命縷。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都很多,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個來歷是這樣的,古代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后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為了撈救他,投粽子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柳州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都了解端午節了吧。
關于傳統端午節的作文篇10
在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而我現在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了。
端午那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我家也不例外,那天奶奶就會早早地去超市,買一大把回來插在門上。說實話,小時候我因為不知道這一習俗,還鬧了個笑話。
那是在端午節的下午,我剛放學回來。來到門前,我竟看到有幾枝草插在門上,這時我突然腦洞大開,想到:這不會是風把它吹過來的吧?于是我趕緊進門告訴爸爸:爸爸,你看,竟然一株小草被風吹到我們家門上。這時,爸爸笑瞇瞇地對我說:這不是小草,而是艾草。這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你聞聞看,這艾草還有香味呢。于是我湊近聞了聞,發現這是一股刺鼻的味道,我就立馬捂上了鼻子。爸爸見狀又給我解釋道:艾草之所以是這個味道,是因為五月蚊蠅多,艾草的味道不僅能驅蟲,還能避邪呢!以后全家可以平安吉祥了。說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后,又聞了聞艾草,覺的它并不刺鼻了,而是變成了沁人心脾的香味了。可能是為人們的心愿祝福吧。
在我的腦海里,除了沁人心脾的艾草香味,就數那色味俱佳的粽子了。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早早地買來粽葉、糯米和蜜棗,然后從大清早就開始忙活包粽子。不一會兒,糯米和粽葉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出來,以至于溢滿了整個廚房。
粽子出爐了,我急忙拿出一個粽子,顧不上燙,立馬就掀開墨綠色的粽葉,一股粽香味撲鼻而來。潔白的糯米團里仿佛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是好看。這時,爸爸又在旁邊科普了一下粽子的來源:屈原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王疏遠。流放期間,屈原眼看楚國被秦軍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亡。因此,人們為了紀念他,怕他的真身被魚蝦吃掉,做了粽子投入江中。說完我懷著敬佩之情咬了一口粽子,心里有一種既美好又滿足的感覺。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博大精深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藏,等你去繼續發掘那些傳統節日的豐富內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