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
寫作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要害怕失敗和出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斷嘗試、總結、提高。怎么寫出優秀的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這里給大家分享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方便大家學習。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奶奶教我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三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三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四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杰作”發笑:“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么地方啊?”原來粽子包出三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么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溫火煮30分鐘就可以。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啊,我終于學會了。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2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為國捐軀的日子,人們為了魚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里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為了中國的節日端午節。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團里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么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干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折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桿,載入锃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于是又拿起灶臺上的鍋蓋,輕輕扣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才發現,葦桿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欲。撈入盤中,松開棕葉之上的_,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粽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托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幾面,面前擺上載著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粽子蘸少許糖,就著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仿佛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向往的生活。滿嘴溢著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愿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3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們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投放到汨羅江里。并且人們也要吃粽子、咸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這不,我們一家人帶著外婆、舅舅、舅媽、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1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為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劃手。有26個劃手,1個舵手,2個鼓手,還有1個喊號子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巖石上。為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光,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著藍布。我們走過了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哇!看到龍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艷的紅、明亮的黃、黯淡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跟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
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喝,一個個都非常強壯。并且不同的龍舟上的人都穿著不同顏色的背心。“請參賽選手入座!”裁判員用擴音器叫道。劃手們按照序號坐好位置。“1——2——3!出發!”
頓時,鼓聲大作,觀眾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遍,響徹云霄。參賽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后劃。緊接著,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地,漸漸地,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漸漸地,漸漸地紅色的龍舟慢慢地超過了其它龍舟。黑色的龍舟顯然是體力不足了,落后于其它龍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紅色龍舟遙遙領先,藍色龍舟又追趕上來,兩條龍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藍色龍舟領先了。最后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藍色龍舟贏了。藍色龍舟的劃手們下船后,都擁抱在一起,表示他們心中的喜悅。看完比賽,我念念不舍地離開了風景如畫的中山古鎮。
我覺得今年的端午節最好玩、最有趣。因為這一次的端午節讓我領閱到了民俗風情。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4
一看到奶奶泡米,以及滿桌的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相傳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艾葉、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比賽……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一家人來到澄海樟林觀看龍舟比賽。“加油,加油!”觀眾們在大河邊為自己心目中的隊伍吶喊助威。槍聲一響,各隊的擊鼓手開始敲鼓了,劃船手很有節奏的跟著喊起來:“嘿,嘿,嘿嘿嘿!”每條龍舟像一支支離弦的箭,一個勁兒地往前沖。真是鼓聲、呦喝聲、助威聲,聲聲震耳!快到終點了,隊員們奮力的向前劃去。“噢,我們贏了!”——紅隊的隊員們發出一陣陣歡呼聲,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最終紅隊獲勝了,我也很開心。
我們一家人看完龍舟賽后,回到家里又能吃上奶奶包的粽子,你說我心里能不美滋滋的嗎?
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5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民間都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包粽子。
包粽子需要許多材料:棕葉、糯米、肥肉或瘦肉、醬油、棉線。糯米和醬油混合一下,再加上肉就是粽子的食材。當然,這都是可以按自己口味來進行選擇,如果喜歡吃甜的話,可以不需要醬油和肉,可以加一些赤豆和糖。
粽葉盡量要綠一些,光滑面和粗糙面分得明顯一些的,要有韌性的,不能太碎的粽葉,這樣包的時候容易裂開來,包的時候,米粒會漏出來,粽子的香味會大大減少。線得用棉線,棉線更粗,裹得更緊,肉要有肥有瘦,吃得時候才不會干巴巴的。糯米用平常的就可以了。
材料準備好后,就可以做了。先把粽葉的二分之一卷成一個無底的圓錐,然后兜兩到三勺子拌好的糯米和醬油加到圓錐里,加一塊肥肉和瘦肉,用勺子擠一擠,再兜三到四勺的糯米,兜滿為止。可是我兜了一勺又一勺,一勺又一勺,就是兜不滿,像個無底洞一般,怎么裝都裝不滿。可是我始終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我把粽子翻了個身一檢查,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卷的時候,沒卷好,“圓錐”的頭上有個洞,只要我捏一捏上面或者用勺子使勁按一按,下面這個洞就會像沒捏緊的水龍頭一樣,時不時漏一些糯米下來。拆掉,重包!
這一回,我可小心多了,為了防止它再漏出來,我甚至提前用了棉線,在尖角上面先捆了幾圈。粽子到是兜滿了,總該蓋蓋子了吧。我把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粽葉包上去,蓋住再折下去,它的兩邊就有兩個大口子開開來,會使糯米漏出來的。我重復了好幾遍,還是會有兩上大口子裂開來。我索性倒出了一些糯米,把粽葉往口子上一蓋,就拿棉線捆住得了。我怕它在蒸得時候漏出來,所以橫著豎著斜著捆了有二十來圈,奶奶、曾祖母都笑我說我捆粽子像捆賊一樣,來了個五花大綁。而她們包的只有橫的口子上的三四圈,而且捆得還比我的結實呢!初學者嘛,沒事兒的,能吃就行!
直到把粽葉包完,我們一家人包了有二十多個。我包的那幾個雖然一個比一個好,但是還是奇形怪狀的。在一大堆粽子里,我包的粽子顯得特別與從不同。沒關系,我這叫有創意嘛!進鍋蒸粽子嘍!等一會兒吧,粽子很快就出鍋了。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主要最不可少的習俗。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6
今天上午,我和弟弟一塊在家里學包粽子,之前的籌備是;一碗調好料的糯米,一些粽葉,蘭草和調好料的肉。
母親拿起兩張粽葉把葉子圈起來變成一個漏斗形,但一個小洞也不可以有,接著把糯米裝進來,把肉埋進米里,再把口封住,最后用蘭草把它緊緊地綁好就好了。
我看的都等不及了,立刻抽出兩片葉子要圈起來,可我左圈右圈都圈不起來,只好讓母親幫我圈,我把一大勺的糯米倒進來,挑了一塊大大的板栗放進來,在我要封口時“沙——”“啊喲!我的粽子”我大叫一聲米全撒了,母親見了直搖頭,連聲說不可以,母親把著我的手輕輕的包粽子母親說“好了”,目前我該看一看弟弟包的粽子了,哈!他包的可不是粽子而是肉包子——只有肉沒糯米(他超愛吃肉)。母親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高壓鍋了煮,不一會兒熟了,吃著自身做的粽子,感覺味道太好了。
我將來要多訓練包粽子,你會包粽子嗎?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7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都和農事、親情連在一起,也有一些節日和紀念祖先有關。農歷五月初五既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等。這個節日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最多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賽龍舟、吃粽子,傳說屈原的祖國滅亡后,他不愿投降敵人,投汨羅江而死。老百姓劃船到汨羅江打撈他的尸體,為了不讓魚兒吃他的身體,把包好的粽子扔到江里喂魚。今天的賽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他。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包好多粽子帶給我們吃,我和爸爸也一起,我們用煮熟的竹葉將泡好的糯米、紅棗包好,用五彩繩系牢。煮熟的粽子可香了。
中國不同的傳統節日都有不同的意義,都包含著濃濃的親情和淡淡的懷舊,爸爸用屈原《離騷》中的話鼓勵我:“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會記住的。
我會象屈原那樣愛我的祖國。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8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關于端午節,還有兩種說法。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興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后來,楚國(今湖北)有一位叫屈原的大夫,公元前278年,秦軍地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為了不讓魚龍蝦蟹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粽子,投入江中。
這兩天,每天早晨,我們按照習俗、要吃粽子,所以早飯是一人一個粽子。
昨天早上,我們吃的是嘉興的肉粽,它不是很大,還沒一本新華字典大,粽子被黃綠色的楝樹葉包著,中間系著一條細細的,魄的繩子。打開后,就露出了里面淺棕色的粽子,這種粽子有四個尖尖的角,不特別黏,吃起來不粘牙。因為包的是肉餡,所以味道有點咸,有股粽子特有的香味。有時一口咬下去,還可以咬到棕色的、有點硬的肉,可好吃了!
今天吃的粽子和昨天吃的就不一樣了,今天我們吃的是舟山本地產的堿水粽。這種粽子我不怎么喜歡吃,它是用黃中帶黑的毛竹葉包著的,很大,是嘉興粽子的兩倍。打開后,粽子里土黃色的,很黏,弄得我手上、嘴邊全部都黏乎乎的,很不舒服,而且它里面沒有包任何東西,淡而無味,一點都不好吃。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主要習俗,但有些人在端午節已經不吃粽子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將這種中國節日習俗保留下去,不能讓它失傳!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9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賽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
今年的端午節,媽媽教我包粽子。只見她拿出剛買的優質糯米,再找來粽子葉,媽媽讓我把粽子葉放在鍋里煮。我奇怪地問:“為什么呀!”媽媽說:“葉子煮煮就能發出香味。”煮好后,我照媽媽的指示,把葉子兩頭剪掉。開始包了,媽媽拿兩三個粽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后把糯米放進去,在拿一根粽葉包住頭部,不讓糯米漏出來,最后用線把粽子系緊。這樣就包好了。可我總是包不牢,糯米總是往外掉,后來,我把粽子系了好幾圈。雖然不好看,但總算包好了。一個、兩個、三個……我們一共包了二十多個。
最后,媽媽把粽子放到鍋里煮,幾個小時后,香甜可口的粽子終于出鍋了。
有關端午節的簡單的作文篇10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