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
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以他專注的菌草技術,闡釋了匠心應有的模樣;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7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精選篇1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占熺,跟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長汀縣是福建省較早開始香菇栽培的地方,人們希望依靠香菇種植脫貧致富。
但是,栽培香菇通常需要先砍樹,用樹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種。種了香菇,就少了樹木,當地“菌林矛盾”突出,生態惡化。
來到長汀縣河田鎮羅地村,林占熺被眼前的情景深深觸動了。這里的“懸河”高出兩邊耕地一兩米,“懸河”四周山丘荒禿、植被稀疏、耕地沙化,一派凄涼。
“能不能‘以草代木’,減少對森林的消耗?”早在1971年,林占熺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時,就萌生了這個念頭。長汀縣之行,讓這個念頭再次涌上他的心頭。回到學校后,他一心撲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上。
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后,1986年10月的一天,實驗室的培養基里長出了一朵香菇。林占熺用芒萁、五節芒等野草作原料,“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藥用菌的研究終于取得了突破。
回想起當年的場景,年過古稀的林占熺依然激動不已:“我感覺發現了新大陸。以后發展菌業,可以不用砍樹了!”從此,“菌草學”這門新興學科誕生了。
扶貧致富的“閩寧草”
在___的親自領導和推動下,閩寧兩省區同頻共振,確定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1997年閩寧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將菌草技術列為閩寧扶貧協作項目。時任福建農業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的林占熺和工作隊員們跋涉千里,帶著6箱菌草草種,來到固原市彭陽縣推廣菌草技術。
彭陽縣冬天滴水成冰,晝夜溫差大,林占熺擔心影響食用菌生長,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廢棄的窯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隊員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間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半年后,用作物秸稈栽培香菇、平菇、雙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當地農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選了27個示范戶,手把手教他們種蘑菇,這些農戶當年的收入翻了一番還多。
1997年4月,林占熺(左一)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在寧夏彭陽縣試種菌草(資料照片)。
1998年10月,福建農業大學向福建省政府建議,利用包括菌草技術在內的多項技術,在寧夏實施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___對此作出批示,“菌草是我省之優勢”,要求“揚長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這為利用菌草技術開展對口幫扶寧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思路。
此后,林占熺團隊長期堅持在寧夏貧困山區駐村駐點,菌草技術在9個貧困縣大面積推廣。到2007年,寧夏1.75萬戶農戶參與菌草生產,興建菇棚1.75萬個,年產值近億元,菇農每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成為閩寧扶貧協作的一個重要產業,一大批農戶通過發展菌草生產告別貧困。當地一位老人為此興奮地編了一段順口溜:“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還是共產黨好,還是社會主義好。”
為表彰林占熺在菌草科學研究上取得的成績,2000年6月,福建省政府為林占熺記一等功。7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___出席了頒獎會,他指出,福建菌草技術的優勢在全國相當突出,要繼續讓它在扶貧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林占熺牢記___的囑咐,帶領團隊繼續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開展菌草技術扶貧,探索如何把西北地區的生態治理和菌草產業扶貧有機結合起來。
防風固沙的“安全屏障”
長期以來,林占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的一線,他的身影出現在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至今,林占熺的團隊已篩選、選育49種菌草,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眾多領域。
2010年,林占熺團隊在閩寧鎮荒漠上種植的巨菌草,經專家驗收畝產鮮草20噸,為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經過反復實驗,林占熺發現,菌草不但能致富,還能治沙。“菌草生命力強、根系發達,有很好的固沙功能。菌草還有很強的固氮能力,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林占熺說,巨菌草、“綠洲1號”等高產優質的菌草新品種已成為生態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從2013年開始,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第一年,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林占熺還發現,“綠洲1號”菌草能耐零下20多攝氏度的低溫,可以在黃河灘上安全過冬。
烏蘭布和菌草防風治沙基地的試驗結果顯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動、半流動的沙地,2013年種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并且,鮮草畝產量平均達12噸,一畝沙地種植菌草產值可達近3000元。在種植菌草后的沙地上栽培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長勢良好。
今年6月8日,中宣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脫貧攻堅領域黨員代表與記者見面交流,林占熺就是其中一位。林占熺展示了烏蘭布和菌草防風治沙基地的照片,并表示,要在黃河兩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
菌草的種子,越播越遠
2018年11月14日,在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___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信使郵報》、《國民報》發表題為《讓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系揚帆再啟航》的署名文章。
____在文章中指出:“18年前,我擔任中國福建省省長期間,曾推動實施福建省援助巴新東高地省菌草、旱稻種植技術示范項目。我高興地得知,這一項目持續運作至今,發揮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成為中國同巴新關系發展的一段佳話。”
菌草最初與巴新結緣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彼時,福建農林大學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國際菌草技術培訓班,其中兩位學員就來自巴新。
1996年,得知消息的巴新東高地省省長拉法納瑪親自到福建,___接待了他,并派了林占熺去巴新推廣菌草技術。
林占熺記得,當時他們到的示范基地還屬于刀耕火種的部落經濟,不少人仍過著“吃飯一棵樹,穿衣一塊布”的日子。客觀條件也不樂觀,氣候炎熱,疫病流行,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燈、電話、電視機和網絡,地處遙遠的南太平洋島嶼上,同去的同志對于項目的可行性并沒有把握。但林占熺說,“這個項目可以接下來。”
1998年,我國外經貿部援外司把菌草技術列為援助巴布亞新幾內亞項目,并派出中國菌草技術專家組負責項目實施。
1999年,林占熺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做菌草技術重演示范,村民喜獲豐收。圖片來源: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在中國菌草技術援外的第一站,挑戰和困難都是未知而全新的。“睡時穿衣,起床脫衣”,基地晝夜溫差高達30多攝氏度,菌草育菇的氣溫條件達不到,國內的方法不適用。專家組只能就地取材,尋找本地化的技術解決方案。
2019年,林占熺在盧旺達指導當地農戶菌草種菇。圖片來源: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在當地艱苦的條件下,專家組堅持了整整8年,在東高地省建立南太地區第一個菌草、旱稻生產示范培訓基地,既成功發展了菌草栽培食用菌項目,也結束了該省沒有稻谷生產的歷史。因為菌草種菇管理簡便,脫貧見效快,菌草生產隨后擴展到巴新的三省十區,種出的菌草產品暢銷巴新的莫爾斯比港、萊城、哈根等地。
2021年9月2日,___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致賀信。____在賀信中指出,菌草技術是“以草代木”發展起來的中國特有技術,實現了光、熱、水三大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結合,有利于生態、糧食、能源安全。
自2001年中國首個援外菌草技術示范基地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建成落地,這一技術至今已推廣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合作緊扣消除貧困、促進就業、可再生資源利用和應對氣候變化等發展目標,為促進當地發展和人民福祉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發展中國家普遍歡迎。
菌草的種子由此越播越遠。
菌草全球旅程,沿途播撒友誼
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___頗為感慨:“我當國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繼續推廣菌草。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
一株中國菌草的全球旅程,沿途播撒著友誼的種子。對于許多國家的老百姓來說,雖然未必去過中國,但一株改變命運的菌草,以及一群干到“月亮出來、黑燈瞎火”的技術人員,卻讓他們真切感受到這個遙遠國度的善意和溫暖。
巴新原國防部長專門為自己的女兒命名為“菌草”,并在報紙上公布。他說,我要讓巴新人民記住,菌草是中國人民幫助我們的一個好項目。在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少發展中國家政要慕名而來。在“發展菌草業,造福全人類”的碑旁,他們種下一叢叢菌草,表達對中國的感激和敬意。
從福建省為起點,走出福建到寧夏、內蒙古、新疆、西藏,走出中國到巴新、盧旺達、斐濟、南非,30多年,菌草頑強地生長著。
從最初幾個人到如今近百人,這個孕育了中國菌草技術的菌草研究所也慢慢壯大起來。今天,所里的專家組深入中國鄉村,奔赴世界各地,而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暢想,關乎菌草產業更廣的未來。
來自中國的菌草正展開一場世界旅行。扶貧減貧、生態保護、綠色能源……這些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則拓展著這場旅行的界限。“只要在需要的地方就有我們的價值,這是一棵中國草,心系人類共同命運。”林占熺說。
未來,跨過南太平洋、沿著尼羅河畔、順著黃河奔騰的方向、越過中國北境齊齊哈爾的冬天……他們還要和菌草一路前行。
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精選篇2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發布儀式介紹,林占熺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于1986年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30多年來,林占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一線,不僅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脫貧,還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發布儀式通過現場訪談、視頻連線和視頻短片等形式展現了林占熺的先進事跡,并現場宣讀了致敬辭和《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關于授予林占熺同志“八閩楷模”稱號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林占熺是此前熱播的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澎湃新聞此前采訪時了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農一樣,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一員的林占熺奉獻出他的科研技術,帶領團隊教村民種植雙孢菇。為了給村民的生產保底,他甚至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議,團隊成員分組為村民的產品跑銷路。
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林占熺表示,在他和當年的團隊成員看來,《山海情》中呈現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屬實,但實際情況比劇中更艱苦、更曲折。
林占熺說,電視劇中的凌一農是眾多援寧科技工作者的縮影,很感謝《山海情》的播出,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閩寧協作中不同群體的貢獻,同時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菌草行業,推動了菌草行業的發展。
如今,79歲的林占熺仍堅持在菌草研究一線工作,對于自己的狀態,他覺得就像是《西游記》主題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
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精選篇3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黃河水沖擊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當年駝隊走到此處,常常陷入黃沙,掉進河里,這里因此得名“閻王鼻子”。
這幾年,林占熺一直試圖扭住“閻王鼻子”,用的還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菌草。
正在那兒搞科研的學生們,常常給他打來電話匯報情況——今天河水沖刷的情況怎么樣,草有沒有被沖到河里面去……“如果今年汛期巨菌草經得起沖刷,就算成功了。”林占熺充滿期待。
菌草技術誕生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
從1989年開始,林占熺自覺將生態治理和科技扶貧結合起來,率領團隊先后在不同類型的生態脆弱區,開展菌草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海邊風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我國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
近年來,林占熺和他的團隊先后在青海、四川、甘肅等黃河流域沿岸各省份開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沙固沙、改良鹽堿地、治理砒砂巖等多類型試驗示范,17項成果處國際首創和領先水平。2015年,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批準設立“菌草工程技術保護黃河流域專項基金”,菌草生態治理已被黃河水利委員會列為黃河全流域推廣項目,為我國和世界大江大河的菌草生態治理奠定了科學基礎。他們的腳步還踏上了海島,在福建平潭和湄洲島開展菌草防風固沙、鹽堿地改良研究與示范……
戰風沙、斗嚴寒,30多年間,菌草頑強地生長著;舍小家、為大家,30多年間,林占熺忘我工作著。即將步入耄耋之年,他依然始終記著菌草怎樣造福人類,時常廢寢忘食,堅持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
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精選篇4
林占熺在內蒙古菌草荒漠化治理現場。
“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連日來,我省黨的代表林占熺在“黨代表通道”講述菌草走向世界的故事,引起在榕高校科研人員、師生,科技特派員以及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17日,記者來到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見到市科技特派員、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所長陳秀娟時,她正與同事在棚里查看蔬菜的長勢。
“林占熺教授是我母校福建農林大學的教授。他懷著一顆‘菌草濟天涯,造福全人類’的赤子之心,努力為黨工作、為民奉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斗,他的事跡令我感動。”陳秀娟激動地告訴記者,她要學習林占熺教授“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精神,學習他“創新路上敢為先”的科學精神,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敢教大漠換披綠裝的擔當精神,學習他不辱使命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助力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秀娟表示,她將從個人科特派、團隊科特派到法人科特派,從服務一個企業到服務全市蔬菜主產區,將原來科技特派員單兵作戰、改變為組團作戰,全方位服務,推動完善產業良性機制。
深有感觸的人還有很多。17日,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里,實驗員羅虹建正在研究靈芝活性成分,她正忙于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報靈芝多糖肽標準樣品。
“黨的_勝利召開,我們倍感振奮,青年強則國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羅虹建表示,她將在菌草科研事業中不斷創新、刻苦鉆研,做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創造新奇跡。
“林占熺入黨56年來,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投身科技扶貧、生態治理和援外事業,把初心鐫刻在大地上。作為發展菌草事業一員,我感到無比自豪、備受鼓舞。”羅虹建感慨道。
“林占熺是我的導師,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堅持他的菌草事業。他持續推進菌草技術創新,服務于鄉村振興,投身于菌草生態治理,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生態學博士研究生張麗麗告訴記者,“作為‘菌草鐵軍’的一員,我將緊跟老師步伐,發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的精神,投身到菌草生態治理一線,用實際行動保護母親河,為菌草技術在黃河兩岸筑起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進農民的錢袋里,用菌草繪就綠色經濟新畫卷。”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表示,林占熺永遠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圍繞服務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一帶一路’的目標,加快菌草交叉學科建設和菌草科技創新,加強培養優秀菌草科技人才,加速推動菌草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菌草國際推廣應用力度。”林冬梅表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為落實“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幸福草’”而不懈奮斗。
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精選篇5
17日,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向記者分享了林占熺另一個故事——運用菌草技術防風固沙筑牢“安全屏障”。
林冬梅回憶,長期以來,林占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的一線,他的身影出現在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至今,林占熺的團隊已篩選、選育49種菌草,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眾多領域。
2010年,林占熺團隊在閩寧鎮荒漠上種植的巨菌草,經專家驗收畝產鮮草20噸,為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經過反復實驗,林占熺發現,菌草不但能致富,還能治沙。“當時林占熺就說,菌草生命力強、根系發達,有很好的固沙功能。菌草還有很強的固氮能力,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林冬梅介紹,林占熺認為巨菌草、“綠洲1號”等高產優質的菌草新品種已成為生態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從2013年開始,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第一年,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林占熺還發現,“綠洲1號”菌草能耐零下20多攝氏度的低溫,可以在黃河灘上安全過冬。
烏蘭布和菌草防風治沙基地的試驗結果顯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動、半流動的沙地,2013年種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并且鮮草畝產量平均達12噸,一畝沙地種植菌草產值近3000元。在種植菌草后的沙地上栽培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長勢良好。
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精選篇6
林占熺,男,漢族,1943年12月出生,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農林大學)首席科學家。先后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教師”“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近日,平潭長江澳的菌草基地里一片蔥蘢。經過4年的試驗,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帶領團隊篩選出的菌草品種,已能夠在重度鹽堿地上穩定生長。
作為一位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依然不斷用新的成績向黨組織匯報——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授牌;6月30日,接待國家林草局客人;7月1日,調研永定山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7月4日,返回故鄉連城,與當地負責人探討借菌草技術走出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新路子……
1970年,林占熺調入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不久,就發現當地菇農大量采伐闊葉林栽培香菇。腰包鼓了,青山卻禿了。
“能不能以草代木,緩解菌林矛盾?”林占熺提出這一課題。但往后十余年間,始終無人將其付諸實踐。
林占熺決定實踐自己最初的設想。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一間破舊的實驗室里,他開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實驗,也開啟了自己半生的菌草生涯。
“從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夢說到底就是生態夢。”林占熺坦言,“我希望有生之年,在母親河黃河兩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讓黃河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態菌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
這樣的夢想,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2013年開始,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
如今,菌草已經在黃河沿岸9個省區種植。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眾多領域。
小小一株菌草,引發了國際關注。菌草技術走出國門的第一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
1997年7月,應巴新東高地省政府邀請,林占熺帶領菌草技術專家組赴東高地省魯法區實施菌草技術重演示范。
異國他鄉,專家組成員克服缺水沒電,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困境,對當地人進行手把手培訓,將技術簡化再簡化,讓村民一看就懂,一做就能成功。
8米高的巨菌草,一年能收割3至6次,鮮草最高產量達每公頃853噸;種植1公頃巨菌草,作飼料可喂養400至500只羊,作菌料可生產100噸鮮菇……菌草技術成功落地!
2017年,菌草技術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林占熺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個地球儀,上面標著許多紅五星。“有紅五星的地方,就是我們菌草技術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現在總數已超過100個。”林占熺說。
點草成金林占熺事跡心得作文精選篇7
“菌草技術走向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 林占熺說,20多年前,那里還處在刀耕火種的部落經濟狀態,如何讓他們掌握菌草這一現代生物技術,是一大難題。“我們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讓村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獲得成功。他們為了慶祝菌草技術示范成功,舉行了非常隆重的現場會。”林占熺還介紹說:“為了記住來自中國的幫助,一位部長把自己女兒的名字改叫‘菌草’,而且特地登報公布。此后,從南太到非洲、拉美,許多人通過種菌草、種菇,擺脫了貧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林占熺透露,到目前為止,已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菌草技術骨干一萬兩千多人,培養菌草留學生24人。他們把菌草技術翻譯成18種文字在各地傳播。2017年,菌草技術被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列為重點項目,正在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