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深處作文隨筆
無論是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還是在幽美清靜的小巷里,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你總能看見那些擁有心靈深處美麗的人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心靈深處作文隨筆,希望大家喜歡!
心靈深處作文隨筆(精選篇1)
曾看到過一份調查報告說:孩子第一個會用的動詞“不要”。這是孩子從小就掌握并懂得正確使用的概念。
可是,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沒有“我”這個詞的,他只是用他的名字來稱呼自己。
孩子從學會用“我”這個人稱代詞開始,從此就有了“我”的意識,這是一個人的成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革命!
孩子要經過幾年的努力,才能找到自我意識。而人到中年,卻總是在不經意間,丟掉了自我,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在為什么而忙碌。
何為自我?
在心理學中,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此外,相關的概念還有本我和超我。
記得一位小說家寫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人到中年,突發奇想,很想知道自己死后出殯時什么樣子。于是,他跑到外地給自己家寫信,說自己已經死了,尸體已經就地火化,把骨灰盒寄回老家,希望家里發喪出殯入土。
出殯那天,他躲在暗處,偷看著自己的葬禮,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死后的實況,也看到了自己死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有些慶幸,他似乎比別人多活了一次,也終于找回了自我。
我們往往要通過別人的眼神、語言、文字,通過別人的欣賞、議論和尊重,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有的人在迷失自我時,利用發短信的方式,希望能夠從別人的回信的及時與否、回信的內容等信息中,找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動的自我,他不在別人的態度里,而是生活在自己的心靈深處。
心靈深處作文隨筆(精選篇2)
愛,是一個令人陶醉的字眼,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愛,就像一塊調色板,創造了五彩斑斕的生活,造就了人類的幸福與和諧。但愛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說,愛就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覺就是一個人的感情在另一個人身上最真實傾訴。有人說,愛是一種自發的,有目標的行動,一個人不可能對一個十分陌生的人產生愛的感覺。
還有人說,愛是人們使能夠感受到溫暖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是幫助人類向前發展的力量。
這些人就這樣爭論著,誰也不能說服誰。正在大家爭論不休時,突然看到一位母親領著雙目失明的兒子從旁邊走過。母親正在給兒子講童話故事,兒子入神地聽著,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看得出,他們非常幸福。這些人目送著對母子走了好遠、好遠……
其中一個人說,看到了嗎,這就是愛啊!再沒人提出不同的觀點了。愛其實就是一種發自人類內心的本能和天性,是無法偽裝和矯飾的,所以大愛無言啊!
生活中,那些看起來對你很擔心的人,也許并不是真的在乎你,而那些默默關注你、無私為你奉獻的人才是最值得你去珍惜的。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愛,同時我們也要付出愛,給自己,給家人,給朋友,給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當愛之花在心靈深處的時候,世間的一切煩惱與紛爭,困惑與誤解,都會化為一縷清風飄然而去,留下的,只有那份默默的溫情。
心靈深處作文隨筆(精選篇3)
第一次了解貝多芬,確切的說是在語文書上見到他。這時,他的音樂進入了我的心。
貝多芬,1770年生于德國的一個小鎮,從他誕生的那一刻起,父親就決定了他的最終歸宿——音樂,也就是說,他的童年是灰暗無比的。
他的父親是一名宮廷樂師,為了讓貝多芬成為一名音樂人,他不惜一切代價,當貝多芬在練習鋼琴曲時,彈錯一個音符,也就意味著一次毒打,一次落淚。但貝多芬或許是因為天賦;或許是出于對音樂的熱愛,貝多芬沒有悲傷,他成長為一名出色的音樂家,而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一直支撐著他的軀體,更支撐著他的靈魂。
長大之后的他,聲名遠揚,他成為了一名指揮家,更重要的是,他指揮著自己的音樂,他深深的醉心在他為之奉獻的音樂中,他笑了。
1820年,他仍然笑著,可是笑得卻那么牽強,他聾了,他徹頭徹尾的成了一個聾子。但絕望并不是他的口頭禪,他依舊堅持不懈。
“我要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讓我屈服。”這是他的話,發自內心的話。在他離開的那一瞬間,我看到他笑了,他擺出了一副勝利者的姿態,這個笑容給了音樂,毫無保留,而我也仰慕他,仰著頭看著他“高傲”的身影,我也終于知道,崇敬他的原因不是音樂,而是他的那顆心。
心靈深處,他還存在……
心靈深處作文隨筆(精選篇4)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論詩》
詩之美,不在華麗的辭藻,而是一種韻味,一種真情,一種發自內心的愛。
長吉之美,在于瑰麗。愛他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浪漫;愛他那“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波瀾壯闊;愛他那“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的偉大抱負;長吉的身上,散發著一種無與倫比的瑰麗。
重光之美,在于傷感。愛他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愛他那“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悲嘆;愛他那“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感傷。重光,一種哀怨,兩處嘆息。
易安之美,在于婉約。愛她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涼婉;愛她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理智;愛她那“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憂患;易安之美,多愁,而善感。
同叔之美,在于悲戚。愛他那“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玄思;愛他那“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哀嘆;愛他那“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的落寞。同叔,景中有情,意味深長。
詩,是一種情操的陶冶,一種心靈的洗滌,一種自我的升華。詩韻之美源遠流長,芬芳永駐。
詩韻之美留在我心靈深處。
心靈深處作文隨筆(精選篇5)
閉上眼,腦海中飛閃過無數影像。終于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依稀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中。睜開眼,發現自己正坐在長椅上,回到了那個小院,回到了那一天。
風輕輕逗弄著綠葉,發出細細的“沙沙”聲。聲音中卻夾雜著另一種極不和諧的響聲,“嚓”、“嚓”。我皺著眉頭,尋找著聲援。終于我發現了另一個長椅上的她:極為清瘦的一位老人,花白的頭發整齊地垂落下來,天藍的襯衫十分平整。這衣著整潔的老人正在靜靜地剝蠶豆,而腳邊卻散落一地的蠶豆皮。她的手靈活地運動著,忽然,一個蠶豆皮極不自然地落在了她平整的褲腿上。她的眼神中飛快地閃過一絲厭惡,嘴角抽動了一下。手沒停止工作,腳卻使勁地甩動著,驅趕那污了她褲子的“臟東西”。我驚呆了,這看上去如此有修養的老人竟會做出這種事。轉念一想,她又說不定是等剝完后再收拾。
抱著這么一絲僥幸的思想,我獨自坐在長椅上等待。塑料袋中的豆子漸漸裝滿了。人也終于準備起身離開了。她輕捷地起身,上上下下仔細地拍了拍身上的細屑。我瞪大了眼睛,期待她弓腰的那一刻,她彎下了腰,踢掉了腳邊的蠶豆皮,準備邁步離開。我忍不住皺了皺眉,她捕捉了到了我臉上的表情,挑了挑眉,揚長而去。
滿地蠶豆皮。我起身,張了張嘴,想喊住她,卻最終沒發出聲音——我發現,在蠶豆中,她丟了一樣東西。
這件事,我從沒同任何人說起,只是深深藏在心底。可每當我經過那個小院,腦海中又浮現出了那滿地的蠶豆皮,以及她丟在那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