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二月二的作文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有關二月二的作文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有關二月二的作文(通用10篇)】,供你選擇借鑒。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1
今天就是農歷二月初二,也是龍抬頭的日子,你們知道它的由來嗎?比如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還有許多關于龍抬頭的俗語,比如:一抬頭,豐收在望好兆頭,二抬頭,福祿壽喜全都有,三抬頭,煩惱霉運全溜走,四抬頭,成功事業攥你手,五抬頭,步步順達爭上游,六抬頭,幸福健康到永久。
農歷二月二的習俗也有很多,比如炒黃豆,炒花生,爆米花,包水餃,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玉帝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之后,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而我們家,做了家家戶戶都會給家里的孩子做的“棋子粒”做法是這樣的,兩個雞蛋打在碗里,放入一點白糖,一些牛奶,一大勺面粉,再放一點黑芝麻,揉成面團,搟成薄餅,切成菱形小塊,在鍋中熱油,不能太熱,不然炸的時候會變黑,炸糊,微微燙就可以下鍋了炸到顏色變金黃,浮起,就可以撈出來啦!第一鍋的時候姥姥把油弄得太燙了,一下鍋就變黑了,后來關火涼一下再炸的,就變金黃了。脆脆的,香香甜甜的十分好吃!
你們還知道農歷二月初二的其他習俗和故事嗎?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2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是二月二的一大傳統。今天,我就去剪頭發了。
我非常討厭剪頭發,因為剪完了我很難看,但媽媽說:“兒子,你今天必須剪頭發!”我說:“我就不剪!”
媽媽見對我施硬的不行,就施軟的,說:“兒子,你一年級時頭發更短,也不難看呀!”
媽媽對我軟硬兼施,我實在招架不住,只好去剪頭。
到了理發店,我先洗了頭。水從頭上落下來,我感覺頭發都在流淚。
過了一會兒,開始剪頭了,理發師拿了一把梳子和一把剪刀,先用梳子把頭發捋起來,然后用剪刀剪掉,我仿佛聽見頭發在喊:“救命呀!救命呀!”理發師不停地重復著這個動作,過了一會,理發師放下了手中的兩個“惡棍”,我剛想慶幸:終于剪完了!理發師又拿了個電動剃頭刀,我暗暗叫苦:怎么還來呀!
理發師把電動剃頭刀打開,剃頭刀嗡嗡地叫著,似乎隨時準備來“吃”我的頭發。這“破東西”的速度是剛才的好幾倍,我的頭發就像一群綿羊,而那“破東西”的速度是剛才的好幾倍,我的頭發任它吃。我想:你這“剃頭刀”,無名鼠輩,有啥資格剃我頭發?
過了一會兒,剪完頭發了,我一看地上,滿是頭發,那些頭發就像一群殘兵敗將,讓我不忍心看。再一照鏡子,啊!這簡直太難看了!從今天起,我發了個誓:以后不到萬不得已,我再也不剪頭發了!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3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是二月二的一大傳統。今天,我就去剪頭發了。
我非常討厭剪頭發,因為剪完了我很難看,但媽媽說:“兒子,你今天必須剪頭發!”我說:“我就不剪!”
媽媽見對我施硬的不行,就施軟的,說:“兒子,你一年級時頭發更短,也不難看呀!”
媽媽對我軟硬兼施,我實在招架不住,只好去剪頭。
到了理發店,我先洗了頭。水從頭上落下來,我感覺頭發都在流淚。
過了一會兒,開始剪頭了,理發師拿了一把梳子和一把剪刀,先用梳子把頭發捋起來,然后用剪刀剪掉,我仿佛聽見頭發在喊:“救命呀!救命呀!”理發師不停地重復著這個動作,過了一會,理發師放下了手中的兩個“惡棍”,我剛想慶幸:終于剪完了!理發師又拿了個電動剃頭刀,我暗暗叫苦:怎么還來呀!
理發師把電動剃頭刀打開,剃頭刀嗡嗡地叫著,似乎隨時準備來“吃”我的頭發。這“破東西”的速度是剛才的好幾倍,我的頭發就像一群綿羊,而那“破東西”的速度是剛才的好幾倍,我的頭發任它吃。我想:你這“剃頭刀”,無名鼠輩,有啥資格剃我頭發?
過了一會兒,剪完頭發了,我一看地上,滿是頭發,那些頭發就像一群殘兵敗將,讓我不忍心看。再一照鏡子,啊!這簡直太難看了!從今天起,我發了個誓:以后不到萬不得已,我再也不剪頭發了!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4
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節日二月二。它又稱為龍抬頭、春耕節、農事節。如《史記。律書》中所說:“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講的二月二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節令的反映,標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溫度逐漸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在唐宋時期,二月二卻被稱為“挑菜節”。那時的文人是非常關心,這么一個重大的節日,詩人們紛紛擼起袖子上陣,留下了寶貴的節慶資料。蘇軾寫下了:“拄杖閑挑菜,秋千不見人。殷勤木芍藥,獨自殿余春”的優美詩句讓世人傳頌。
二月二也有許多風俗,最重要的是剃龍頭。剃龍頭主要是來自一個錯誤的說法,特別是北方人,說是“正月剃頭死舅舅”,其實是:正月剃頭思舊,那么理發的時間就只能推到二月了,因為初一、十五在人們意識中是大事不宜,俗話說“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那最早的日子只能是二月二了,正好還是“龍抬頭”,理完發也讓人感覺煥然一新。
關于二月二的民間諺語非常多,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滿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龍王心里愁。”這其中有一個神話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與龍母非常想要一個女兒,終于心想事成。長大后的龍女不想呆在龍宮,想去人間體驗生活,于是龍女來到人間,決心幫助人類,終生在此,壽終正寢。人們為了紀念龍女,便修了龍女廟,并且每年二月二去祭拜她。龍母每年也會在這天浮出水面,抬起頭望向龍女廟的方向痛哭,她得哭聲變成了雷,淚變成了雨,在二月二滋潤萬物。
在二月二這天,媽媽教我炒黃豆,因為炒黃豆跟爆米花一樣都是龍抬頭的傳統習俗,它象征金豆開花,萬事如意,看看我炒炸了黃豆,是不是很像呢?
此刻,我希望用我做的炒黃豆,祝愿我的祖國:面對疫情,早日治服病毒,二月二,龍抬頭,紫氣東來好兆頭。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5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抬頭”。一是說,此時百蟲復蘇,適宜耕作;二是說龍施雨水,祈求年豐。傳統習俗在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圍倉”。這天,還是某某傳統的某某古廟會。
料豆,即黃豆,又稱“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黃豆用鹽汁漬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發出爆響,豆皮炸出裂紋便可;甜料豆把黃豆漬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將要熟時,直接往上加糖。鄒東山區個別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當地有在太陽不出來之前炒完料豆的風俗。傳說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圍倉要在天亮之前舉行,農婦在院內、大門口、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圍倉時,用青灰(草灰)圍成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意為希望糧食滿倉,五谷豐登。
二月二這天不從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陽出來即可),怕“怒龍王”;不動針,怕刺傷“龍眼”;婦女不在屋內梳頭,更不準用長繩,免得屋上掉蛇(俗稱“長蟲”)、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內多數居民還有吃魚的風俗,稱為“熏蟲”。民國年間,這天為年節盡頭,“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業多少是此日開工,恢復正常的生產和工作。
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日。古人認為龍是鱗蟲之長,有興云布雨的本領,春耕播種季節,舊時南京郊縣的農民,為求豐收只得祈禱龍神的保護,寄希望神龍呼風喚雨,故二月初二形成許多崇龍習俗。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龍神,規定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傷害“龍身”。婦女在該日要停止針線活,以防刺傷“龍眼”,此日飯食皆以龍名,面條謂之“龍須面”,餃子謂之“龍耳朵”,飯叫“龍子”,餅叫“龍鱗”,團子叫“龍蛋”等等。
明《宛署雜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亦名引錢龍。”郊縣農家還有“撒灰囤兒”的習俗,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成大小不等的“灰囤子”,在每個灰圈圈內,放一小把稻谷、麥粒或玉米、豆子,這是將灰囤子比作糧囤,討“五谷滿倉”之意。
在城里還流傳著“二月二,家家戶戶接女訴冤仇”的習俗,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省親,女兒回來后傾訴在夫家的遭遇,父母勸慰自己的孩子,怎么勤儉持家,孝順公婆,妯娌和睦。女兒在公婆家辛苦了一個正月,也好就此在自己的父母家休息休息,和閨中好友一起出去踏青游春,話話家常,過幾天輕松日子。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6
“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在中國民間是非常重要的節日。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節,又被稱為“龍頭節”、“春龍節”、“青龍節”,由此可看出跟“龍”有著深刻淵源。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是萬獸之首。而龍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統一的標志,因此,中華民族也以“龍的傳人”自居,由此可知龍在中國人心間有著極為顯赫的地位。而龍抬頭則預兆著一個春意萌動的春天的全新開始。
關于“龍抬頭”的來歷,在中國北方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武則天當上皇帝時惹怒了玉帝,玉帝就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可掌管天河的龍王看著人間因干旱而遭受的慘不忍睹的景象,于心不忍,就違背諭旨為人間降了一次甘雨。后被玉帝打落凡間,壓在大山下受罪,并稱“除非金豆開花,才能重返天庭”。后來,人們發現炒的玉米粒爆開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玉帝無奈,便將龍王召回天庭,繼續行云布雨,造福人間。人們為了紀念龍王的恩德,便在每年二月二吃爆玉米花,久而久之形成習俗,俗稱“抬頭節”、“春龍節”、“青龍節”。
至于龍抬頭作為春天的一個重要節日,跟四瑞獸的傳說也有著深刻的淵源。四瑞獸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本為中國古代星宿崇拜之四靈,經道教演變為四方護衛神。四瑞獸不僅代表四個方位,又分別代表四時,即青龍象征春天,萬物萌發之象;朱雀象征夏天,生長熱烈之象;白虎象征秋天,萬物蕭殺之象;玄武象征冬天,萬物歸藏之象。由此大可推知,我國古代神話五帝中的東方司春之神“青帝”,與青龍有著深刻淵源。因此,青龍節既為祈求龍王在新的'一年庇佑人間風調雨順,也有紀念春神的意味。
圍繞著龍抬頭,中國民間形成了許多習俗和禁忌。前文中提到的二月二吃爆米花即是廣為流傳的習俗。除了吃玉米做的爆米花,人們還吃炒爆的花生米、黃豆、瓜子等。有歌謠唱道:“二月二食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人們用吃農作物種子的方式祈禱新的一年“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大豐收。
說到吃的習俗,河北一帶的人們除了吃爆玉米花外,還要吃面條、炸油糕,并且還有豬頭,稱作“吃龍頭”,豐盛程度可見一斑。除了在二月二吃豐盛的食物外,據說人們還在這天的早晨早早地把自家的水缸挑得滿滿的,稱作“挑龍頭”。人們通過這樣的方式恭送龍王升天,以求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農歷二月初二一般在“二十四節氣”的“驚蟄節”左右。驚蟄后,春雷漸多,蟄居一冬的動物則開始陸續出動。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所以,二月二這天,民間婦女則會拿著熏香在自家門窗、床炕邊仔細得熏一番,口中念叨:“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還用紙剪一只雞形懸掛在房間里,以避百蟲,使全家安康。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7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驚蟄這一天就會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冬眠的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多起來。全國很多地方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諺語。
“二月二”在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就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大家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二月二”這一天還要吃豬頭。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一般農戶人家到臘月才殺豬宰羊,等到正月一過都吃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一個豬頭,只能留在二月初二“龍抬頭”這一天才能吃。為祈求這一年能風調雨順,人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給龍王吃,所以“二月二”吃豬頭肉是吉祥的象征。
“二月二”這天吃煎餅和炒豆的人也很多。民間認為“二月二”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覺得,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開花,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就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8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于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9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漢族也擁有著眾多的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就是其中的一個,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每逢農歷二月初二,不僅叫“龍抬頭”,還有另一個名稱叫“春龍節”。關于這個傳統節日還有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不論男女,都留著長發。有一個理發師,技藝過人,經過他打理的頭發很柔、很亮,烏黑濃密。由于正月是新年的開始,大家為了能討個好兆頭,紛紛去他那里理發。
而他的舅舅也是個理發師,但是技術不如他。舅舅看著自己日漸慘淡的生意,心中不由得對外甥升起怨恨。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舅舅將外甥殺害。理發師因為執念太深,靈魂得不到超度,把自己的舅舅殺死以后,還把所有來理發人的舅舅也殺了。因此大家都不敢去理發了,并且村子里開始流傳“正月理發死舅舅”的魔咒。
一個月后的一天,巡游路過的龍神發現了這里的情況,破除了“正月理發死舅”的魔咒,這天正是二月初二。
從此,人們都在二初二這天理發,以表對龍神的尊敬。在這天,人們會把吃餃子叫做吃“龍耳”,吃米飯叫做吃“龍子”,吃餛飩叫做吃“龍眼”,吃面條叫做吃“龍須”,吃春餅叫做吃“龍鱗”。
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因此,農村家家戶戶會在房前屋后,用青灰圍成大大小小的圓形,俗稱“圍倉”。
在我的家鄉,二月初二之前不許剪頭,凡是有舅舅的人,都要一直把頭發留著,等到二月初二這天或者以后再剪。二月二這天,渦陽所有理發店都熱鬧極了,每家理發店門口都排著長龍似的隊伍,而且這天剪頭的價格也會漲哦!
我們這里有的小男孩會留辮子,會選擇二月初二這天給男孩子剃辮子,大擺宴席,來參加宴席的大人們都會給禮金。如果孩子有舅舅,就會把剪掉的辮子分給舅舅,然后舅舅要給孩子包個大大的紅包。這時的孩子、長輩以及親戚朋友都高興極了,人人處處都沉醉在歡樂之中。
家鄉的二月二真是有趣、熱鬧!
有關二月二的作文篇10
在我們富饒的清徐縣城里,有一個在萬物復蘇之際,東方蒼龍初露頭角的日子,那就是——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在清徐普遍流傳,被大家成為“不成節日的節日”。這是為什么呢?
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而在清徐,只和驚蟄有關。驚蟄過后,大地復蘇,陽氣上升。“二月二,龍抬頭。”在山西民諺中便出現了這種說法。于是,在這一天,老百姓都習慣于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氣,迎接來年的希望!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驚蟄過去,二月二便也過去了。于是,在二月二這一天,民間流傳著許多驅毒活動: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清徐有的地方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墻縫、墻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有的地區,畫一個藥葫蘆,內裝蛇、蝎、蜈蚣、
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于墻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有的地方,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總之,各種各樣的習俗,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
人們經常說:“過了二月二,整個過年才算結束。”的確是,二月二,是寄托著人們美好愿望的節日!是辭舊迎新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