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年俗文化的作文800字
中國的春節,總以除舊布新、迎喜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這都是演變與傳承而來;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年俗文化的作文800字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年俗文化的作文800字(精選篇1)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悅,開心地忙碌著。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里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是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么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于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仿佛話總也說不完似的。總算熬到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彩衣。隨著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舅媽跑到了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是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說了!
這天,是初一,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在忙著做早餐,外公則正忙著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這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了早餐和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著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里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戶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著個袋子去拜糖。聲明一下啊,我可沒有哦!
關于年俗文化的作文800字(精選篇2)
農歷新年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歷史上關于歲首農歷新年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農歷新年的記載,有慶祝風首農歷新年的風俗,但當時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日就改為農歷新年。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于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農閑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么農歷新年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云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臺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于事,萬年知道后,忍不住帶著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后,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道,就叫農歷新年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歷,后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現在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關于年俗文化的作文800字(精選篇3)
彈指間,春來了。
一轉念,春節了。
春節一過。夏,回味年的喜悅;秋,翹首冬的降臨;冬,等待春的步入;春,興奮年的到來。
又是一年春節時。
春節又到了,紅春聯驅走了冬的乏味,紅鞭炮炸響了春的歡樂,壓歲錢送來了年的祝福。
在這一年又一年,總是不像嘴上說的那樣,小時候總是覺得年很乏味,年的味兒總被大人們的忙碌和城市的快節奏吞噬,漸漸地,年似乎不像年了,好像只是成了一年的第一個任務,一個節假日的理由。老人們依稀還回味著年輕時年的熱鬧,大人們映象里還保留著小時候對年的期待,而我們,對年似乎已經淡了,只是得到那一個個紅包的快樂。
十多年過去了,隨著我對知識的積累和老人們的訴說,我才漸漸的發現,年似乎并不是那么無聊,變得豐富多彩,我也有此喜歡上了年。
新年的到來總是那么迅速又那么漫長。
蘇州的過年習俗以前我從來都不知道,除了貼福字、春聯,全家人團聚吃年 夜 飯,放鞭炮,包餃子、春卷,守歲,拜年外,其他的年俗我略知一二,但不感興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通過上網搜索和詢問長輩,發現其實各個地方的年俗各異,比如“打神鼓”、“烤頭風”等,蘇州自然也有獨特的過年習俗。
那么先來見識一下蘇州過年特別的日子。
正月初一,男子要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征“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于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然后,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再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卷、湯團、圓子,寓意高興團圓。
正月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女兒上岳父岳母家拜年。
正月初五, 家家都要迎財神,為了來年生意興隆,財源滾滾。這也是我們家每年都不錯過的。
除了這些特別的日子,蘇州也有很多獨特的年俗。
蘇州人除夕吃飯時會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的時候挖出來,叫做“掘元寶”。親友來往時,會在泡茶時放兩只青橄欖,叫做喝“元寶茶”,寓意恭喜發財。
當然,江南地區還有許多忌諱。
新年的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也不動菜刀,以免殺生之禍;不吃稀飯,小孩吃飯不能澆湯,害怕出門遇雨;不可以掃地,就怕把財氣和如意掃了出去,如果真的要掃,也只能從外往里掃。
現如今,年味在城市年輕人的心中已經越來越淡了,甚至把它當做是一個負擔,但是,我心中的年味卻越來越濃。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節日,必須要得到保存、傳承和發揚,讓這個傳統節日流傳千秋萬代,讓這個年味越來越濃。
又一年,春節。
關于年俗文化的作文800字(精選篇4)
轉眼間,新的一年又來到了。
因為我們就是客家人,所以我們家過年就是一直按客家的習俗來過。除夕一大早,奶奶就已經在忙碌了,只見桌子上擺滿了供品,有雞、鴨、魚、肉,還有一些糖果、年糕、香燭紙錢等。奶奶將自己釀的美味的客家黃酒,倒進擺放在桌子上的酒杯里。奶奶告訴我:“因為今天過年了,我們要祭拜我們的祖先,希望祖先保佑我們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所有的客家人過年時都要祭拜祖先,如果是在農村老家過年,我們每家都還要帶著供品去到黃氏宗祠進行集體祭拜。
祭拜完祖先之后,我們拿出新的對聯,在老爸的帶領下,把舊的對聯撕下,貼上新的對聯。長長的對聯寫滿了祝福語,表達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爸邊貼對聯邊告訴我們:“貼春聯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特有的習俗。古代的文人雅客聚在一起的時候,也總喜歡出上聯對下聯,來考驗對方的學識。而我們客家人通常會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書寫春聯。”
由于我們今年在中山過年,就沒有放鞭炮。記得去年回老家過年時,爆竹聲聲,煙花陣陣。特別是放爆竹的時候,村里每一戶人家都會拿出一長串自己家準備好的爆竹,來到村里的馬路邊,和別人家的爆竹首尾相接,長長的爆竹從村頭綿延到村尾。村里德高望重的叔公說著一串串去年的總結和對來年的展望,年輕的晚輩們則不時的點點頭,虛心聽著叔公的指點,后來再點燃爆竹。在老人與小孩的歡笑聲中,“噼哩拍啦”的爆竹聲響徹全村。仿佛在告訴我們:“新年正式到來了!”
下午,我們早早地換上了新衣服。媽媽和奶奶在廚房準備年飯,弟弟妹妹在家里嬉戲打鬧著,爸爸拿出新換的錢準備給我們包紅包。我來到廚房告訴媽媽和奶奶:“過了年我就大一歲了,你們辛苦了,今天的菜就由我來做吧!”媽媽和奶奶欣慰地笑了,直夸我很懂事。
“三百六十五個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風里飄著香,雪里裹著蜜,春聯寫滿吉祥,酒杯盛滿富裕......”在優美動聽的歌聲中,我們一家人圍著桌子吃著美味的年 夜 飯。
這就是我們客家人的年俗。明天,我們就要正式去走親訪友,給他們拜年了。
關于年俗文化的作文800字(精選篇5)
虎去雄風在,兔來喜氣濃,過年了!大年三十一早,鞭炮聲就充滿了整個街道,歡笑在每個人的臉上洋溢,大街小巷充滿了過年的氣氛,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貼上了春聯、福字,再掛上火紅的大燈籠,甚是熱鬧。
剛進奶奶家,就看到正對著門的桌子上放上了水果、肉、干果等一些供品,墻上還掛著一個用布做的一米長、半米寬的家譜,兩邊的對聯寫著“祖德宗功留百世,父慈子孝傳萬年”。并且桌上還擺著香。我問奶奶這是什么,奶奶說:“這是請爺爺娘娘,所謂爺爺娘娘是逝去的祖上和親人,請爺爺娘娘就是把他們請回家一起團團圓圓過年。以此表達對故去親人的虔敬和懷念,同時也祈求他們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請“爺爺娘娘”這種年俗,年代久遠,源遠流長,究竟起源于何時,無從考證。但卻表達了村里人濃濃的家族觀念和渴求美滿生活的強烈愿望,凸現了人們尊祖敬宗的情懷。
下午,奶奶又在庭院里擺上小桌子和供品,據說是給天爺爺擺的,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人財兩旺,來年風調雨順,并且還要磕頭燒紙放鞭炮,奶奶說是為了讓天爺爺高興。但我還是在想:“人生天地間,這些美好祝愿還需我們自己去努力啊,單靠這些祝愿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所以,要靠自己努力上進!”
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年夜飯,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其樂融融。全家人一改平時早睡早起的習慣,快到12點還不睡覺,媽媽說:“三十晚上得守歲!”爺爺告訴我:“守歲,起初是為驅趕‘百鬼’,好讓人們過個太平年。后來,人們漸漸剔除了它的迷信成分,便成了千家萬戶溫馨祥和的家庭年會。”我恍然大悟,直佩服爺爺知識淵博。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家人們就起床燒火,煮餃子,這時即使再賴床的我也不好意思再睡了,等我洗漱好,餃子已經端上了桌。奶奶說:“吃了餃子就長了一歲,等一會兒就給你們包紅包。”一聽到“紅包”,我和幾個弟弟妹妹就樂得合不攏嘴了。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虎歲已平安,兔年盼吉祥。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敲響的是鐘聲,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