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年俗文化學生作文
關于“過年”,它是中國人經幾千年流傳演變、積累豐富的年俗文化;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新時代的年俗文化學生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時代的年俗文化學生作文【篇1】
年俗是指春節習俗,春節俗稱“過年”。那什么是“年”,又為什么要過年呢!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炮竹聲,年獸渾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也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俗語。臘月初八就是臘八節,又俗稱“臘八”,有著喝臘八粥的古老習俗。喝上一碗臘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臘八蒜的風俗,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號要在臘八這天攏賬,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北京城還有“臘八粥,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的民諺。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節過完之后,人們都開始置辦年貨了,還會買春聯,窗花,“福”字,年畫,爆竹等等。這都是過年的習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來人往的,年味已經十分足了。
接著就是臘月二十三了,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臘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臘月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后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過完臘月二十三就過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間還有“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語和習俗。
年是游子的盛會,辛苦勞作一年的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中國有說不完的年俗,道不盡的風情。
新時代的年俗文化學生作文【篇2】
“過了臘八就是年”。中國的春節,總以除舊布新、迎喜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年俗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這幾年,總會聽到大人們說,年味越來越淡了,就像是走個形式……其實,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每當過年時節,一張張福字,倒著貼,意味著福到了;一幅幅對聯貼在門上,無不散發著年的氣味;一個個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照亮了人們迫切迎接新年的內心。
過年期間,廚房也是人們忙碌的地方。一道道地方菜,都能讓人垂涎欲滴。每年過年,奶奶都會殺一只雞,讓我補腦,期待著我下一年學業進步,拿著更好的成績回家過年,也祝福父母的工作順利,能夠發大財……在年夜飯時,我們家會進行小“會議”,每人都會對過去的一年進行一個總結,為新年定下一個小目標并為此而奮斗。吃完年夜飯,爺爺奶奶都會發紅包給表姐、我和表弟,拿著紅包的我們,臉上都露出久違的喜悅。
春節的夜晚是五彩斑斕的。吃完晚飯,最最期待的就是放煙花了。很快,院子就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煙花照亮了各個角落,照亮了充滿喜悅的人心。小時候,我總渴望著長大,期待明天,會和伙伴們一起守歲,但最后,總會是我先睡著,現在想想,倒是覺得自己有點傻傻的。
拜年是春節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到了大年初一,我會起得早早的,穿上自己夢寐以求的新衣服,漂漂亮亮的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拜年。每到一個親戚的門口,親戚們都會很熱情地拿出自己家的糖,走到門口來迎接你。回到家,摸摸自己的.口袋,都會很有滿足感。小時候還會向爺爺奶奶炫耀,“爺爺奶奶你看,我拜年的戰利品!”
“好啊,小東西不是去拜年的,是去要糖的,哈哈哈……”
“哈哈哈……爺爺下次我也幫你要點!”
此時,家里充滿著歡聲笑語。
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溜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憂愁,在似水流年的蕩滌下隨波輕輕地逝去,而留下的歡樂和笑靨就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
年味,年俗的味道。
新時代的年俗文化學生作文【篇3】
“臘八之后是一年”。中國的春節總是以各種活動的形式出現,如推陳出新、拜年、敬神拜祖、祈求豐收等。它內容豐富,活潑喜慶,具有濃郁的年味,體現了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一年一度的習俗中,有無盡的故事和風情。在過去的幾年里,人們總是聽到成年人說新年的味道越來越淡,就像是一種形式……事實上,新年仍然是人們最喜歡的味道。
每當過年的時候,漢字都會被倒貼,這意味著幸福來了。門上貼著一幅幅對聯,都散發著一年的氣息。紅燈籠一個接一個高高懸掛,照亮了渴望迎接新年的人們的心。
春節期間,廚房也是人們忙碌的地方。當地的菜肴會讓人流口水。每年元旦,奶奶都會殺雞,這樣我就可以補充大腦,期待明年的學業進步。新年我會帶著更好的結果回家。我也祝愿我的父母工作順利,財富豐厚。在除夕晚餐期間,我們一家人將舉行一個小型“會議”。每個人都會總結過去的一年,為新的一年設定一個小目標,并為之奮斗。除夕夜飯后,我的祖父母會給我的表弟,我和我的表弟紅包。我們這些拿著紅包的人都表現出很長時間的快樂。
春節之夜五彩繽紛。晚飯后,最期待的事情是燃放煙花。很快,庭院變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煙花照亮了所有的角落,心中充滿了喜悅。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總是渴望長大。我期待著明天和朋友們一起熬夜。但最后,我總是先睡著。現在我想起來了,但我覺得有點傻。
新年祝福是春節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在新年的第一天,我會早起,穿上我夢想的新衣服,和我的父母一起以一種美麗的方式去過新年。每次我去親戚家門口,親戚們都會熱情地拿出糖來迎接你。當你回家摸摸你的口袋,你會感到非常滿意。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會向我的祖父母炫耀,“爺爺奶奶,看,我的新年獎杯!”
“嗯,小事情不是去拜年,而是去要糖,哈哈哈。
“哈哈哈.爺爺,下次我會幫你買的!“
這時,家里充滿了笑聲。
日子總是像細沙從指尖滑過,不經意間滑落。那些過去的煩惱,在轉瞬即逝的時間的沖刷下,隨著潮水的流逝而慢慢消逝,留下的快樂和微笑,在記憶的深處,永遠地更新著。
一年的味道,風俗的味道。
新時代的年俗文化學生作文【篇4】
轉過街角,看見鄰居那一幅紅紅的對聯,聽見鄰居家人的歡聲笑語,聞見那炒飯炒菜的香味,我的心情不覺平靜了下來。千里迢迢從杭州趕到這兒來,就是為了趕上即將來臨的春節。我也有任務在身——找年味。
走在馬路邊上,我邊走邊想:馬上就要到家了,不知今晚除夕,有什么好吃的呢?去年有肉丸、雞湯、雞腿……
不知不覺,就來到家門口。那依舊是原來的模樣,黑黝黝的門檻,兇神惡煞的兩位門神依舊瞪著大眼睛看著我,唯一不同的是又掛上了兩個大紅燈籠,更添了幾分年味。家門口那條小溪依舊潺潺,溪中的蝌蚪依舊歡快地游著,螃蟹一如既往打鬧著,與去年國慶回來時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溪旁的小橋上,有了幾道車的痕跡,又是小鳥歸巢了。
走上餐桌,那是熟悉的味道。耳邊響起新年的歌曲,家人已經端上了幾碗炒米,和一碗炸粉肉。這炒米,是家鄉特有的小吃,只需將事先制好的炒米放入水中稍稍泡一下,撈起來,便是一碗美味的食物。而炸粉肉,更無須介紹,家鄉無一人不愛。看著今日那豐盛的伙食,我們快樂地吃著喝著,享受著這過年的味道。
幾個玻璃杯碰在一起,那清脆的聲音,似一眼清泉流經,如一闋樂章,開啟了新年的畫卷。家人的歡聲笑語,是畫卷中翱翔的鳥兒;那飄香的飯菜小食,是畫頁中飄香的瓜果。我們,在新年的鈴聲中,開啟了新年的旅途。口中香脆的炒米,脆脆的聲音充實了新年。門外的小狗也汪汪地叫了起來,歡慶著、歡呼著,同大家一起歡度新年。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大家應該說點什么吧!”于是,場面便更加熱鬧起來,弟弟首先來了一句:“外公,祝您身體健康,長命百歲,讓我們一同干了這杯吧!”聽了這句,我打趣道:“不能說是干了這杯吧?”這幽默的話語使大家笑開了花,弟弟摸摸腦袋,輕輕地打了我一下,但嘴角仍禁不住地揚了起來。該我大顯身手了。我端起酒杯,伸直雙手:“外公,新的一年,祝您身體健康,開開心心,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我們一起喝一點酒吧!”說罷,我喝了一點兒,在看著外公喝完后,我又對著大家,還是剛才那個姿勢,來了一段演講:“同時,也希望各位長輩,朋友,親人,新的一年,新氣象!愿大家20__,財源滾滾來,疾病源源去!事業蒸蒸日上,學業有成,天天開心,天天快樂!”言罷,與大家一碰杯:“新年快樂!”
年,總是那樣的快樂,有趣,總給人們一段美好的回憶。
也許,年味就是那泥濘路上的車輪印,一年在外后回家團圓;年味就是那家鄉特有的美食,予人故鄉的味道;年味就是一頓團圓飯,年夜飯,給人幸福快樂……
耳畔又是一首“花好月圓”……
新時代的年俗文化學生作文【篇5】
晨起的'第一聲雞鳴把我從夢鄉中喚醒,拉開緊閉的窗戶,一股清涼的空氣迎面吹來,屋外的小樹林里有那尚未遷徙的鳥喳喳的鳴叫,這一切讓我沉醉在富有民俗傳統的鄉村氣息中。
今日的民俗文化似北方樹林的鳥兒一樣難覓,它被汽車的鳴笛聲堙沒,它被各家各戶緊閉的門鎖住,它在點的時代漸漸消失了蹤跡,我尋找著這冬日北方的候鳥,不經意間發現我鼻下縈繞著它純樸的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的夜晚,打破了冬夜的沉寂,爆竹聲不斷,煙花點綴著漆黑的夜空,屋內各家各戶都吃著豐盛的年夜飯,共同等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女人們索性不睡了,連夜包上好幾盤的餃子,年紀稍大的帶著像我這樣補水的孩子在一旁疊金元寶,然后夜深了,四周爆竹聲也似識趣,漸漸停止了,愛鬧的孩子也累了,鉆進了暖和的被繡著喜字的大紅綢緞被子里,女人們不再拉家常,加緊了手中的活兒,桌上的老式擺鐘靜靜的搖擺,桌前的老人用手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鏡依舊疊著金元寶。
時間凌晨4點,爆竹聲再次占領了整個鄉村,女人們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將包的餃子送到了大鐵鍋里,拉著風箱,老人端著滿缽的金元寶走到神像的貼紙前虔誠的跪下,手中用蠟燭引燃了缽中的金元寶,眼中閃爍著新年的喜悅,孩子們被爆竹聲吵醒開始哭鬧,大人們成群結伴各家各戶串門拜年。
我是親眼看過他們是怎么拜年的,走在前面的往往是家中的長子,手里捧著女人們連夜做好的餃子挨家挨戶給村里的長輩拜年,他們少的三五人一群,多的十幾人一伙,走進正屋,雙膝跪下,兩手作揖,然后寒暄幾句,把餃子留下又前往下一家,4點多到7點多才漸漸不再有人來,孩子到爸爸媽媽手里,有的孩子稍大了,自己可以保存壓歲錢,年紀小的孩子投向羨慕的目光,看著屋外的眼花默默地期待快快長大,自己保存壓歲錢。
今日座座高樓平地起,一人一家小蜂室,下班回家后個子飛回各家后,大門緊閉不相往來,這就是城市化帶給我們的。
鼻下民族文化的氣味似乎漸漸淡了一些,可愛的現代人,此刻你們的重擔既是傳承這份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