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
好作文通常有一個清晰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層次分明,符合邏輯。怎么寫好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方便大家學習。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1
陽春_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迎來了一個節日,大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這,就是我們的“三月三”!
大家一定想問,三月三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三月三有多種不同的來歷,但最著名的非“劉三姐”莫屬。
相傳,劉三姐的歌聲婉轉動聽,被譽為“歌仙”,但她的山歌里,揭露了財主們犯下的滔天罪行,財主們對劉三姐恨之入骨,于是趁其上山砍柴的時候讓她跌入山谷身亡。于是人們在歌仙逝世的三月初三唱山歌來紀念歌仙。這,也就形成了三月三最有名的習俗,歌圩節。
三月三不僅僅是壯族的節日,也是漢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節日,在一些地方,三月三甚至比過春節更重要。
三月三這一天,壯族人民家家戶戶制作五色飯,染彩色蛋,穿上節日盛裝,趕去參加“歌圩節”。“歌圩節”的地點一般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歌圩節”一般持續兩三天,附近的群眾無論相識與否,都以飽滿的熱情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歌圩節”上,各村的花季少年,紛紛三五成群地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覽歌”,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邀請歌”。得到女生回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了解后便唱“愛慕歌”和“交情歌”。分別時,唱“送別歌”。歌曲隨心所欲地編,隨心所欲地唱。親切感人。
這,就是三月三,我們的三月三!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2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 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后的三天舉行。
“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3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保留了很多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 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但是現在,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里,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仍然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恒的經典。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4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帶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聽著這首旋律熟悉的童謠。我知道春天又來了,看著天上自由飛翔的風箏,我童心泛起陣陣漣漪。
早上起來,站在櫻桃樹下梳頭發,抬頭一看,被眼前這一切驚呆了,什么時候櫻桃樹上已經開滿粉紅色的花,我喜歡在開滿花樹下做事,察“顏”觀色的觀看這一朵朵小花的姿態不經意間我在兩小朵櫻花之間發現了一上小點,在跳動,我很好奇,我用手去撫,什么也沒撈著,我帶上另一雙“眼睛”我才知道。是小弟弟,小妹妹們在放風箏,隨之我的心也跟著搖擺,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我奔向了系著風箏的另一頭。
我越走越近,開始緊張起來,想想我足足已有好幾年沒有放風箏了,兒時的我與一群大男孩放風箏比賽,每次都是我的最低,我便把他們的風箏線給弄斷了,只有我的最高了。每當放風箏的時候只有我一人,他們不再與我一起放風箏,我漸漸失去了樂趣,不再放風箏。而今天再次看見天上的風箏,思緒萬千,我決定一定要一展當年的雄風。
我手握著風箏線,現在風箏在我的手中,輕盈飛舞,越來越高。我手中的線已放完了,看著天空自由飛翔的風箏,想著兒時天真幼稚的我,不僅發出了笑聲。為了放風箏出風頭,自己錯過許多美好的時光。
我手中的線束縛著風箏,風箏線斷了,會怎么樣,它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遠吧,永遠不落下來嗎!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總是在我的大腦中閃出,而現在我明白了。風箏不僅因為它高,因為線是它的生命。它離不開風箏線,它們是融為一體的,不可分離的,讓我們一同唱起了“又是一年三月三……”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5
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極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會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老人小孩只是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云集啊!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拋繡球可也有講究啊!繡球為圓形,繡球有花鳥,里面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個人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踢出一人,然后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禮物于繡球上投報之。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6
三月三是我們景寧畬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今年三月三的主題是:“浪漫畬鄉,詩畫景寧”。節目可多可熱鬧了,有“詩畫畬山”攝影展;有廣場文藝表演和畬族服裝表演;有畬族婚嫁表演;還有木偶戲等民間藝術表演。
雖然這幾天天氣時不時地下起傾盆大雨和陰冷,但還是阻擋不了人們去參與和觀看的熱情。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去看“詩畫畬山”攝影展。靠在右手邊的是畬鄉的山水風景照片和畬族婚嫁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是那么地美麗,那么地神奇,我們景寧真不愧為華東的香格里拉。左手邊的是移民搬遷照片和灘坑庫區風景照。移民滿臉笑容,庫區風景秀麗,我想他們移到新的地方肯定會幸福,庫區的風景將來會更美麗。
今天中午,在景寧賓館旁邊看到了一些穿著畬族服飾的大媽用杉木枝條擋住前進的道路。一打聽才知道今天要在這條街上舉行畬族婚嫁表演。婚嫁表演的內容是這樣的:新娘的婆家人讓新郎對山歌,對不出來就罰酒。一會兒,就聽到吹吹打打的鑼鼓聲,從建行那個方向傳來。啊!迎親的隊伍真的來了,那場面真壯觀啊!隊伍前面是一頭披著紅綢布的大公牛,接下來是鑼鼓樂隊,最后是大紅花轎,我數了數,總共有12對新郎新娘。爸爸向旅行社經理打聽,原來這些新郎新娘都是“貨真價實”的,不是假扮表演的。除了一對是本地的新郎新娘,其他都是從杭州等外地趕來參加這種有紀念意義的婚禮的,他們真幸福啊!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7
在路上疾駛,我望著窗外閃過的風景,心已經飛向那傳說中美麗而神奇的桃花源。逐漸地,路上的車輛越來越多,游人也越來越密。
“快看,桃花!桃花!火紅的桃花!”一大片美麗的桃花映入眼中,我抑制不住心中的興奮,大聲地叫了起來。
車停了,我馬上跳下車,投身滿山遍野的桃花林,滿山遍野的粉紅。我隨著山邊的小道拾級而上,陣陣春風吹來,花瓣伴隨著春的旋律,在空中輕舞,使整座山丘都洋溢著淡淡的清香和濃濃的春意。
路邊的桃花樹枝形態各異、蒼勁有力,猶如一條條蟠龍盤旋在路邊。而朵朵桃花卻是那樣的精致、小巧,或濃或淡,但無論是濃妝還是淡抹,都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相宜。
我終于登上了山頂,俯視山下,美景盡收眼底,桃花如星星點點綴滿山坡,路上游人如織,摩肩接踵。許多年輕的姑娘在桃花叢中擺著各種姿勢與桃花比美,桃花似火,美人如花,讓我看到一幅幅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美景。
眺望遠處,山和天的邊際一片泛紅,不知是被桃花映紅,還是被夕陽的余暉染紅,桃紅和天邊的紅霞幾乎融為一體。此時,山村屋頂已經炊煙裊裊,傳來農家菜誘人的清香,路上游人漸漸稀疏。
我沐浴著夕照的余暉,戀戀不舍地步入山腳,整個桃林慢慢地沉寂下來。別了,美麗的七彩胡陳,別了,我愛的夢里果鄉!等到金紅的桃子掛滿枝頭的時候,我會再來看你,再來體驗采摘的樂趣,細細品嘗脆甜的鮮桃。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8
充滿奇風異彩的壯族節慶,多數是以村寨或家庭為中心的。說到交際最廣泛、規模跨州過縣、可以把所有人都牽動起來的節慶,莫過于三月三的歌墟了。
壯族人的能歌善舞是舉世聞名的,他們以歌來講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緒,自古以來就有以歌會友、賽歌選賢能、以歌傳情擇偶、賽歌擇婿等風俗,逐漸形成了“歌墟”這種以歌為主的節日盛會。
每到農歷三月初三,壯鄉處處成了歌的海洋。盛裝打扮的人們向“歌墟”涌去,他們帶著節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飯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賜予歌才。劉三姐是壯族人心目中美與愛、智慧與才能的化身,據說“歌墟”便是為紀念劉三姐而起的。
人們敬過劉三姐后,即爭相亮七歌喉相對唱,歌聲此起彼落。打擂臺式的對歌是最有趣的,應對雙方或單對單、或組對組,歌詞往往都是脫口而出,即興“爆肚”,以難倒對方為勝,當然大不乏戲謔詼諧之詞,逗得聽眾哄堂大笑。
節日期間,不但有歡歌笑語,還有搶花炮,耍雜技、舞龍舞鳳、演壯戲等各種文娛活動;而最終碩果累累的,卻是造就了雙雙對對的美好姻緣。
實際上,壯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視為他(她)們的“情人節”,誰不想抓住這每年一度的交際機會,覓得意中人呢?這時,傳情擇偶的對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開。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覽歌”觀察特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就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聲回應,彼此有了傾慕之心,就唱愛慕歌。若姑娘覺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會悄悄將自己精心繡制的繡球贈給意中人。
繡球是用12塊花瓣結成的一個圓球,每瓣代表一個月份,它是壯族人的傳情信物。有的專訪,歌墟場上還會搭起彩棚讓男女青年互拋繡球,那場面既歡樂又讓人感到情意綿綿,煞是動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連狂歡幾天。而近年來,壯族歌節更發展成為“廣西國際民歌藝術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來,自然,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了。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9
每天早上,我都會吃早點,每每來到早點攤前,看著什么餃子、粑這些,我總是了了解決,吃著吃著就想起了每年三月三奶奶做的臘肉韭菜粑。我趴在座位上陷入了沉思。那是去年的三月初三,在我們這管這天叫鬼節,又叫粑節。
快到粑節了,那個星期天我早早的起床,拉著妹妹,到野外采了好多的韭菜,奶奶也提前把米淘洗干凈晾曬干磨成了粉,就等著粑節的到來了,去年的粑節正好也是清明節,我們祭祖回來后,奶奶就在忙活了,正在那和粉,里面放了韭菜和臘肉丁,我蹲在奶奶旁,問奶奶為什么三月初三叫粑節,為什么要吃粑。奶奶告訴我,在我們這有這么個說法,這要從女媧造人說起,女媧在第七天造好了人,但是她已經很累了,仙氣不足,給人靈魂時,沒附在肉體,風一吹就飄到野外了,每到三月三那天,野外的一種野韭菜氣味最濃,人的靈魂都被吸引了,附在了上面,女媧就叫人去吃這種野韭菜,還要吃米糊,這樣就歸位了,后來人們就將這種韭菜加米粉摻和在一起做成粑,吃下,靈魂就不再飄走了,粑魂粑魂,再說韭菜粑諧音久財發。我聽了,覺得有點迷信,但總算也是一種期盼,期盼平平安安,財運大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奶奶揉了好多粑,我在灶下添柴,奶奶在鍋里放了些油,把揉好的粑放入鍋中,煎幾分鐘后又翻轉過來再煎兩三分鐘,奶奶說“好了,別再添柴了。”還沒等奶奶裝起來,我就從鍋里搶出一個,那個燙的我左手換右手,香氣撲鼻使我忘記了痛,妹妹大老遠就喊著“好香好香”,沖進廚房把我手中的粑,搶了去,我還沒來得及看清呢,奶奶邊說別急別急,多著呢,又從鍋里取出一個用紙包著放到了我們的手里。我望著這焦黃的粑,直流口說,我輕輕咬了一口,外脆里嫩,既有臘肉的香味,又有韭菜的清香,好吃極了,我越吃越帶勁,一個粑不知不覺就下肚了。我看看妹妹,只見她雙手捧著,從四周吃起,一個圓形最后成了圓點被她塞進了嘴里,最后還用舌頭向嘴唇四周撈了了一下,就像牛吃草一樣。
奶奶拿了兩個用碗裝著放在鍋臺里邊,供灶神,然后用筷子夾起慢慢地吃著,嘴角還一厥一厥的,每吃一口都用舌頭舔一下嘴唇。我一口氣吃了六個,妹妹說她也吃了六個。實在肚子裝不下,那個好吃真是沒的說。恨不得扒在鍋沿吃。可惜爸媽常年在外打工,沒能吃到奶奶的美味,我想,他們在外也作了家鄉的這種粑吧,因為今天可是三月三啊!吃完后,妹妹挺著個大肚子大搖大擺的一手拿著一個出去了,我也不甘落后,也拿著兩個藏了起來,等能吃時在來享受。還叮囑奶奶說,晚上還要吃這粑。想著想著,口水都流進了裝早點的袋子里。快到三月三了,我又可以嘗到奶奶的,臘肉韭菜粑了。三月三,真好。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10
三月三是廣西壯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為了讓我們真正感受到這個傳統節日的濃烈氛圍,我們學校舉行了“傳承傳統文化,走進三月三”的活動。
當天早上8點鐘左右,我們班分成八大組,在課桌拼成的大桌上,擺上各自帶來的美食。嘩,真美!每組的食物都是那樣豐富多彩,有五色糯米飯、茶葉蛋、三角粽、鵪鶉蛋……但每組都少不了一種食品,那就是五色糯米飯,有的平鋪在小簸萁上,看似一朵五色花,有的躲在透明的碗里,宛若一朵五色花苞,有的則被捏成一團團,像一個個彩球……看著那么精美的食物,我們真舍不得吃掉它們,只靜靜地看著,輕輕地贊嘆。最后在老師的命令下,我們才動起了手。
品嘗完了美食,已是8點半左右了,我們便拿好小凳子排好隊到操場參加活動。
沒幾分鐘,臺上激動人心的音樂響了起來,第一個節目以非洲鼓開場,接著就是老師們跳舞,走秀……節目都完了,接下來就是讓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
“開開合合,開開合合……”這是竹竿擺動的節奏,我們跳竹竿舞時就要跟著這個節奏來跳。“開開”的時候,我們要把一只腳放在里面,點兩下,“合合”的時候,我們要把腳放在外面,點兩下,需要重復這些動作兩次,到了第三次“開開合合”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把一只腳跳在里面,另一只腳進去的時候,我們還要把剛剛跳在里面的腳給伸出來,伸到地面后,我們把還在里面的腳,像剛才一樣跳出來,就這樣竹竿舞就跳得又順暢又好了。
時間就這樣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覺已到了活動結束時間,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收起了竹竿。雖然是這樣,可大家的情緒還停留在那開心的時刻,臉上寫滿了興奮。
那天我們都很開心,既真正感受到了我們壯族的傳統文化,還可以吃到壯族的特色食物和跳上了令人身心愉悅的竹竿舞,真是一次有趣的活動。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11
每年農歷三月,正是風和日麗,春花燦爛的時節,我們廣西壯族同胞也迎來一個傳統盛大的節日——三月三。每年三月三,家家戶戶都要蒸上花糯飯。今年我家也不例外。提前幾天,奶奶就把做花糯飯的原料:楓樹葉、染飯草、黃花、糯米都準備好了。
三月初二,吃完晚飯后,我就讓奶奶教我如何做花糯飯。奶奶說:“做花糯飯,首先要準備各種顏色的水,這是很關鍵的,否則就蒸不出漂亮的花糯飯了。”我看見奶奶把搗碎的楓樹葉先用水煮,再用手搓,如此反復幾次,最后過濾,墨一樣黑的水就準備好了。接下來是染紫色的染飯草,做法和楓樹葉一樣。最容易做的是黃顏料的水,先把黃花放到水里煮幾分鐘,再倒出過濾就可以了。最后奶奶把煮好的水分別放在不同的盆里,倒進糯米進行浸泡。就這樣,蒸花糯飯的準備工作就做好了,只要等到第二天把用不同顏色的水浸泡的糯米蒸熟,大工就算告成了。
奶奶邊教我,還邊給我講了一個傳奇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廣西有一位名叫“劉三姐”的歌仙,歌聲優美,但她常用山歌揭露財主們的罪行,財主們卻拿她沒辦法,心中很是記恨。終于在一年的三月初三,在劉三姐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其跌入山谷身亡。后來人們就在三月初三這天蒸花糯飯祭奠她,唱山歌來紀念她??三月三的早晨,我在一股濃濃的香味中醒來,原來奶奶已經把花糯飯蒸好了。我連忙起來,奶奶就把蒸好的花糯飯倒進大圓盆里,熱騰騰的,香噴噴的,又活像一個美艷的花盆。黑的如墨,白的似玉,黃的像金,紫的若水晶,很是漂亮。讓人看的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的捏上一團,放進嘴里,真香!我吃了一小碗后,就捏上一團竄門去了。各家小朋友都拿出自家做的花糯飯,看誰家的做得漂亮。
今年的三月三我學會怎樣做花糯飯,真佩服古代廣西壯族人民的聰明才智,能從大自然中發掘如此漂亮的食用的顏色。我還了解了民族的英雄:敢于與惡勢力做斗爭的劉三姐。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12
陽春_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迎來了一個節日,大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這,就是我們的“三月三”!
大家一定想問,三月三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三月三有多種不同的來歷,但最著名的非“劉三姐”莫屬。
相傳,劉三姐的歌聲婉轉動聽,被譽為“歌仙”,但她的山歌里,揭露了財主們犯下的滔天罪行,財主們對劉三姐恨之入骨,于是趁其上山砍柴的時候讓她跌入山谷身亡。于是人們在歌仙逝世的三月初三唱山歌來紀念歌仙。這,也就形成了三月三最有名的習俗,歌圩節。
三月三不僅僅是壯族的節日,也是漢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節日,在一些地方,三月三甚至比過春節更重要。
三月三這一天,壯族人民家家戶戶制作五色飯,染彩色蛋,穿上節日盛裝,趕去參加“歌圩節”。“歌圩節”的地點一般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歌圩節”一般持續兩三天,附近的群眾無論相識與否,都以飽滿的熱情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歌圩節”上,各村的花季少年,紛紛三五成群地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覽歌”,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邀請歌”。得到女生回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了解后便唱“愛慕歌”和“交情歌”。分別時,唱“送別歌”。歌曲隨心所欲地編,隨心所欲地唱。親切感人。
這,就是三月三,我們的三月三!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13
今年,我第一次到鄉下外婆家去過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節日。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一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應了。開始,外婆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還說,這楓葉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
第二天,外婆把葉渣撈出來濾凈,(滑雪作文)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體。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著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
緊接著,外婆又用同一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外婆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經外婆這么有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一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里蒸十幾分鐘,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說著說著,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可是當外婆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伙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去趕歌圩呀。
我和小伙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個土坡上,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肩并著肩在土坡上對歌,周圍都圍滿了觀眾,真是熱鬧非凡啊!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14
三月三,壯族村寨到處可聞到五色糯米飯的芳香。屋前房后,孩子們手拿五色糯米飯,邊吃邊玩;村頭樹下,婦女們互相品嘗“杰作”,交流蒸飯經驗。有的年輕男女,則揣著用荷葉包著五色糯米飯去趕歌圩,他們要把自家的“杰作”送給心上人品嘗。下午2時左右,人們就要帶上五色糯米飯和其他供品,到祖宗墳前祭掃了。
晚上,許多壯族村寨還有夜歌圩,歌手們正通宵達旦地對歌,吸引了眾多村民,場面非常熱烈。五色糯米這種民族風味食品,與祭祖娛神活動融在一起后,更充滿情趣。
斗轉星移,時間過了數千年。壯族的五色糯米飯,雖從古而來,但并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拋棄”,散發的`芳香卻越來越誘人。自從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始舉辦后,壯族的五色糯米飯更成了“寵兒”。一些東南亞友人還專程帶五色糯米飯回國給家人品嘗。
壯族五色糯米飯,是壯族祖先留給后人的無形財富。我們相信,壯族五色糯米飯永遠不會“褪色”,流傳萬代。
廣西三月三游記作文篇15
今年,我第一次到鄉下外婆家去過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節日。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一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應了。開始,外婆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還說,這楓葉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第二天,外婆把葉渣撈出來濾凈,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體。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著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緊接著,外婆又用同一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外婆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經外婆這么有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一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里蒸十幾分鐘,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說著說著,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
可是當外婆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伙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去趕歌圩呀。我和小伙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個土坡上,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肩并著肩在土坡上對歌,周圍都圍滿了觀眾,真是熱鬧非凡啊!他們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聽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從那些叔叔阿姨臉上的表情來看,我猜想他們唱的應該是喜慶的山歌。聽到他們的歌聲,我突然想起現在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選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語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態唱法”,我想:這些叔叔阿姨們唱的調子大概也應該是原生態唱法吧。
看著看著,我忽然想外婆還在家給我做五色糯米飯呢,于是我趕緊往家跑去。剛回到家門口,就聞到一股清香味從門縫里鉆出來。我趕緊跑進家去,只見飯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它們的顏色分別是:紅、黃、黑、紫、白五種。我連忙盛了一碗糯米飯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那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五彩繽紛、晶瑩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潤柔軟、味道鮮美、純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如今,已經過了一個多月,可是每當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飯,那濃濃的親情和純純的友情便縈繞在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