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由來作文
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雨水節氣由來作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水節氣由來作文(精選篇1)
“雨水節,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帶漢族節日習俗
到了雨水節氣,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以盡快懷孕穗子。該習俗現在仍在農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區的民間習俗
舊社會,人們迷信命運,為兒女求神問卦,看自己的兒女好不好帶,尤獨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個干爹,按小兒的生辰年月日時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關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時就要帶木字,才能保險兒子長命百歲。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盛開一方之俗,傳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節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還有不擇時日地址所謂"拜拉路干爹"、"上門拜干爹"者。
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錢香蠟、小食攤點、流動商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閨秀、公子哥兒、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擠來擁去,歡聲笑語,熱鬧非常。
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篼篼、背著、抱著、牽著娃娃在人群中穿來穿去找準干爹對象,如果顧娃娃長大有常識就拉一個知書識禮有字墨的文人為干爹;如果娃娃身體瘦弱就拉一個身材高大強壯的人作干爹。
一旦有人被拉著當"干爹",有的扯脫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脫身,大都爽快的應允,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運也會好起來。而今,雨水節這天舉辦“拉保保”,已成為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
雨水節氣由來作文(精選篇2)
過完年,__便迎來了一年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
__幾乎在所有人的記憶中都是濕漉漉的,尤其是年后的這段時間。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又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聲音好似筆尖在紙上劃動,春蠶在桑葉上啃食。春雨為__蓋上了一層面紗,讓__更加神秘。
我最喜歡春天的雨,因為她比冬天的雨溫暖,比夏天的雨柔情,比秋天的雨熱鬧。
我走到窗邊,望著這春雨:她不是一大滴一大滴,似一顆水球般的形狀,而是細細的、直直的,像一枚枚繡花針一樣,密密的、斜斜的撒下來,蓋住一切,使人感到一種朦朧之美。
走到屋外,我撐起雨傘,在雨中感受著。伸出一只手,只覺無數的細絲落到手心,濕濕的,涼涼的,十分舒服。
天上的白云改頭換面,裹了一層灰色的大衣,似乎認為這樣別人就認不出他了。
房子的屋檐上落滿了雨。雨水越積越多,終于,一滴水珠從屋檐上滴了下來,接著又是第二滴、第三滴……在它們落下的瞬間,我仿佛聽見了“滴答”的一聲”。
大樹的葉子都落完了,他舉著空空的枝條輕輕搖晃著,好像在歡呼:“下雨啦!下雨啦!”。
花兒正在偷偷笑呢。她微微低頭,不知為什么事,正笑得渾身顫抖。可是,為什么她同時又在流淚?
此時,花兒最要好的好朋友小草正悄悄地從土壤里探出了頭,對這個全新的世界好奇地探頭探腦。
地面上,雨水鉆到低洼的地方,慢慢變成了淺淺的水坑。雨水一落進去,就消失了,只留下一圈一圈的波紋。
我深深地陶醉了。心想:“其實,烏云、房子、大樹、花兒、小草……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景物合起來,再畫龍點睛地加上這春雨,不也是一幅別有情趣的圖畫、美景嗎?”。
“沙沙沙,沙沙沙”。
雨水節氣由來作文(精選篇3)
雨水節氣,萬物開始復蘇,春天真的到了。
萬物生長離不開雨水。《易·系辭》說,萬物“潤之以風雨”。所以,雨水是充滿生命內涵的節氣。人類自古就逐水而居,而水系的最佳給養便是雨水,雨水之于古人尤其重要,古稱“天水”,充滿神秘色彩。《釋名·釋天》謂:“雨,羽也,如鳥羽動則散地,雨水從天下也,雨者輔也,言輔時生養也。”雨被古人看成天界紛紛下落的羽毛,一方面說明雨具有滋養生命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先民對雨懷有一種神圣的情感。
有些地方雨水節氣流行著“送雨水”的風俗。民間認為雨水節是生命復蘇的關鍵日子,人像樹木一樣,需要“借水上水”才能生存,而且以為人在60歲以后自然“上水”比較困難,需借外力相助才能“上水”,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每逢雨水節氣,女兒要用“寄生”(寄生在老樹上的幼樹)燉豬蹄或燉雞,用沙罐裝好,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這天,女兒由丈夫陪同回娘家,進門后由女婿恭敬地獻給岳父岳母。如果是新婚女婿,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希望女婿出門奔波可以遮風擋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
有些地區,在雨水節氣這一天為子女“借雨水”。在民間,有種“撞拜寄”的習俗,在雨水這天清晨,年輕的婦女牽著自己幼小的孩子,在路邊等待第一個過路的行人,不論對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上前攔住對方,讓孩子磕頭,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意在保佑兒女順利成長。
民諺有“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民間有祭龍節爆玉米花的習俗,傳說,龍王被玉帝打下凡間壓在山下,玉帝傳諭:“金豆開花龍王方可重返天庭。”人們為報答龍王布雨之恩,到處尋找開花金豆。后來有人翻曬玉米時突然想到,把玉米豆炒開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都爆起玉米花,并在院中設案焚香,救出龍王為人間興云布雨,漸成習俗。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人們帶著敬畏與感恩,走在雨水里,走在冰消雪解、萬物蘇醒的春天里。
雨水節氣由來作文(精選篇4)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朦朦朧朧地籠罩著大地,雨滴落在樹葉上,發出沙沙的聲音,美妙極了……
我睜開惺忪的眼眸,往窗外望去,我種的花兒早已被洗得油亮油亮,“叮咚叮咚”清脆如銀鈴般的聲音傳來,我俯身一瞧,原來是一只小銅碗,里面只裝了少些水,一滴滴雨水從屋檐滑落,似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水晶落到碗里,隨即碗里濺落出一串水花,發出了一串好聽的水聲。
我簡直不敢相信,常見的雨水竟能創造出如此清脆的聲音,我久久不想離去,伏在陽臺上,感受水的生命。
“沙啦沙啦”,既而,我又聽見了這種聲音,輕飄飄的,雖沒有先前的清晰有力,卻給我帶來的是朦朦朧朧的美妙,我在猜想,這一定是落在吊蘭上的聲音,我睜開雙眸,果然,那隱約的聲音正是從這傳來的,急而短促,是那樣的歡快!我想吊蘭此刻,也舒展著長葉,盡情任雨水為她澆淋,她愈發得亮、綠,在沙沙聲中,我仿佛聽到了她在向水致謝。
我拿出一個方便袋,放在雨水飄落之下,“通通”,我不禁撲哧笑出聲來,這水落在袋子上的聲音,是如此的深沉,好似大提琴的聲音,綿綿的,仿佛這聲音是斬不斷的,我完全自失起來,沉浸在水的交響樂中!
不知是誰把天空濃濃地涂上了墨,在橘紅色的燈光下,我清楚地看到雨愈下愈小,那水的聲音也隨之愈來愈小,我有些舍不得,于是拿出好幾個碗接雨水,“滴答滴答”真美妙……
雨停了,我把碗拿回家里,拿出一支筆,敲了起來,“叮咚叮咚”這聲音將歡笑送得很遠很遠……
雨水節氣由來作文(精選篇5)
不知不覺,二月已經走過多半,那天翻去一頁日歷,兩個濕漉漉的漢字顯露出來雨水,這兩個字真夠形象,渾身上下掛滿了水珠。
雨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立春雖然過了,好像還沒有與冬天劃清界線,常常讓人感到揮之不去的寒意。而雨水一到,就覺得那風軟了許多,不再硬生生地刺臉,也不再直通通地往懷里鉆了。若抬頭看看柳枝,好像已由干澀的褐色變出了一層似有似無的綠。
五九、六九,抬河看柳,七九河開,___雁來,節氣是老祖宗對一個時段的概括,到了雨水就是那河開雁來的時候,天漸漸趨暖,雨水也會相應增多,這時如有一場透雨,對冬小麥返青是至關重要的。
過去,年年有大雪,人說雪是小麥的被子,在那厚厚的雪被之下,麥苗暖暖地睡著。開春,雪慢慢化去,滿眼是蔥綠的麥子。今年大旱,百日無雨,據說這是幾十年乃至一百年所不遇。遍地裂著大口子,麥苗都成了枯褐色,哪還有以前常見的蔥綠。
雨水人們那個盼啊,可想而知。不久前來了一層薄云,為了促一場雪,天上飛機,地下大炮,人為地撒布干冰,千呼萬喚,算落了一層淺雪。天明我瞅瞅,墻沿、屋頂,三指來厚,半天沒過,蹤跡全無,等于濕了濕地皮兒。
想我少年時,雨水節氣的麥苗好像有一高了,綠瑩瑩直愣愣的,由南方歸來的大雁成群地落在麥地里休憩覓食,我曾順著河溝悄悄地接近它們,趴在土沿上偷看,那花麗的羽毛,笨拙的身子,一只只肥碩飽滿,或臥或立,散淡休閑,放哨的大雁在外圍,不停地扭來扭去,伸長脖子警惕地看著四周。距離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抓到它,但真正一露頭,雁群便嘎嘎地叫著仰天而去,濕潤的土地上只留下我匍匐的痕跡……
眼下,田里干干的,麥苗趴在地上不起,好像病了的嬰兒,氣力全無。也許還有些早,亦或是天旱無水,更不見落雁。村莊里,能出動的人都出來了,為了保墑,人們開著小拖拉機,后面拉著石磙,要把那裂開的地縫壓住,更多的人拿著抓勾,一趟一趟地拉過,將麥苗周圍的縫隙抹去,目的只有一個,保住土壤原有的水分不再流失。
地里,滿眼都是澆麥的鄉親,報紙上,電視里,可以看到國務院總理雙手抱著軟管龍頭幫助農民澆水的畫面,涼水打濕了他的衣袖,總理全然不顧,可見這場大旱已是驚天動地。忘了是誰說過,糧豐,中原穩,天下安!
于此同時,還看到另一則報道,農民用水庫的水澆麥,越澆越死,麥苗干了,像枯草,原來,水源被化工廠污染……
盼著,盼著來一場透雨吧!
終于有了一些端倪:風啥時候來了,悄悄地掀起了大紅春聯的一角,而后,便吹得它一上一下,好像不愿意再停下了。天色漸沉,四圍都變得濕漉漉的,樹枝也在風里舞動,但沒有先前那種嘎嘎的碰撞,枝頭似乎柔韌了許多,即使挨著了,也只有悉悉索索的聲響,想來,是不是葉芽也該萌動了。門前的大道開始泛潮,多少車輪碾過,它也沒有變干,我知道,這是雨的前兆……
街上人們沒有匆忙,沒有驚慌,沒有焦急,也沒有拿出雨具;田里呢,小拖拉機先停了,它的安靜忽然提醒了正在勞作的鄉親們,大家扶著抓勾把兒,久久地仰望著遠天,他們沒有急忙離去,好像在等著,迎接一位久盼的親人,即便雨來了,淋濕了,也倒甘心情愿。
來吧,來吧!我們等待雨水的到來!接著便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