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心得讀后感
孟子心得讀后感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孟子心得讀后感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孟子心得讀后感(優秀10篇)】,供你選擇借鑒。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1
孟子曾在一篇文章中說,虞舜、傅說、管夷吾、膠鬲、孫叔敖和百里奚這六位古代賢人,原本地位卑微,歷盡磨難,才成為君主或重臣。他認為,經歷困境和磨難可以激勵人們奮發向上。他還說,一個人犯錯誤后才能振作起來,國家遇到敵國威脅后才能保持警惕,失去敵國的威脅,常常會居安而不思危,和平麻痹,走向滅亡。
他就是這樣,以個人和國家的事例證明“生于憂患”這個分論點。那么,這個分論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且看下面兩個事例:
我教過一個學生,他隨離異后的母親生活。母親自殺未遂,瘋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撫養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親,而父親已另立新家,便嫌棄、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頭。后來,他得到姨媽、舅舅的接濟,白天上學,晚上幫姨媽看守五金檔。誰料他以怨報德,竟帶幾個豬朋狗友偷走檔口里的錢財,最終鋃鐺入獄。他先身處離異家庭,后又寄人籬下,卻沒能“生于憂患”。
春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都受到秦國的威脅,卻相繼滅亡。它們也沒能“生于憂患”。
拿這兩個事例跟孟子的觀點相對比,前提條件一樣,但結局剛好相反。
那個學生的結局為什么會跟孟子的觀點相反?因為他覺得世界上沒一個好人,因為他不懂報恩,因為他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薄弱,自暴自棄。可見,決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狀況等所組成的綜合素質,這個綜合素質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適應社會環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條件的安危好壞只是一個次要因素。面對吳國的進犯,勾踐能臥薪嘗膽,東山再起;面對日寇的入侵,溥儀卻俯首稱臣,甘當傀儡。
六國的結局為什么跟孟子的觀點相反?蘇洵曾經論證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可見,決定國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國家的決策水平、經濟實力、科技條件、社會秩序、國防狀況等所構成的綜合國力,這個綜合國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這個國家對抗內憂外患的勝敗,外界條件的安危好壞也只是一個次要因素。面對美英聯軍的立體進攻,薩達姆敗下陣來,成為戰俘;面對塔利班的恐怖襲擊,美國能猛烈反擊,穩定局面。
這證明,孟子的觀點不能普而遍之,絕而對之。孟子“生于憂患”的觀點乃是用不完全歸納法之中的簡單枚舉法推理出來的,他并沒有全面考察個人和國家的各種“生”、“死”現象,也沒有全面考察造成這些“生”、“死”現象的種.種因素,光憑六位名人“生于憂患”這幾個事例,沒有考慮到“死于憂患”的眾多事例,就貿貿然下結論,其觀點沒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他片面地夸大了外界不利因素對個人和國家的影響力。
烈火顯真金,疾風知朽木。個人和國家能在憂患中發展起來,也會在憂患中頹喪下去,關鍵在于這個人和這個國家是真金還是朽木。外界環境的憂患不是決定個人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決定個人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是個人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國家自身的綜合國力。
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和綜合國力,以達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境界。一個人品學兼優,身心健康,會自理,能自立,競爭能力強,抗挫折力強,能隨機應變,才能更有力地抵御厄困和磨難;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社會穩定,國防堅固,才能更有力地經受動亂和戰爭,并取得穩定和發展。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2
今天早上煉完功,我重溫了孟子的經典。
孟子曰:
一個人使人覺得他可愛便叫做好;
他自己的確有那些值得人愛的優點便叫做實實在在;
那些優點確實充于他本身便叫做美;
不止是充實,而且表現出光輝燦爛便叫做大;
不但是大,而且融化為一體,找不出他大的痕跡便叫做圣 ;
圣人德廣,以至到了神妙不可測度的境界,便叫做神!
我最喜歡看孟子的書,他的辯解是我要學習的。一層層地往上剖析,講的實在是太妙了,太有哲理了!一個人首先要‘真’,只有率真的人才可愛、才實在。真實率真是一個人做人最基本的基礎。所以,當一個人被孩子都人為是可愛的人,那么他的行為就做到了真。被常人稱為是傻的人,就做到了實實在在。這才是正常的普通人啊!
今天,重溫學習了孟子的這段話,讓我的內心更加敞亮和光明。知道了率真是只有在可愛和實在的人身上才會具備的優秀品質,是需要經過磨難和修行才能達到的豁達的境界。9月份開始,我要加大煉功的時間和力度。每天要煉精、煉氣、要到公園去唱頌《楞嚴咒》和練習古典舞身韻基本舞姿。當我在唱《楞嚴咒》時的神韻,能夠達到天尊之相時,我就能把《楞嚴咒》的音質和旋律唱出天籟之音。當我把《楞嚴咒》能過跳出敦煌飛天的景象,那么我內丹功的境界也就達到了還虛得道的境界。
我的金丹也就煉成了;我的修行也就功德圓滿了;我的弘法利生的愿望就一定可以實現了!結果:我的果報就可以做到內心和外形和諧之美;就可以做到在實現這一愿望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大;就可以將自己在原創的《楞嚴咒》音樂舞蹈中和神咒溶為一體做到圣;
當我在活在這種由自己創建的極樂世界中,就可以達到神圣的境界。因此,我每天會樂此不彼地煉內丹功、唱《楞嚴咒》、寫文章,這其實是三種最高境界功夫。這功夫的名字叫做《定、靜、慧》。
定功:我可以在《楞嚴咒》中獲得楞嚴大定,得到佛力的加持。那么一切的妖魔鬼怪都不能誘惑我,五蘊十魔將從我的心里徹底地驅除。從大定中讓我產生出靜。
靜功:在煉內丹功中我可以做到三靜:1、身靜 2、心靜 3、念靜。很快使我進入煉精化神的境界。不僅可以延緩我生命的長度和質量,而且從靜中可以讓我的右腦得以開發、左右交感神經系統得到平衡、打通中脈與宇宙接軌、吸收到宇宙的能量、將真陽重新回到體內返老還童開出智慧。
慧功:在每天寫博文的過程中,可以開發我的文字般若。我將通過修煉后開發的大腦,再有計劃地用于訓練腦細胞。把在日常的繁瑣小事中悟出的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告訴眾生大道就在自己的身上的真理;告訴眾生大道至簡的真理;告訴眾生應該如何去面對生老病死的真理?并將這些文章的版權全部貢獻給全人類留給人間。即延緩了自己腦細胞的衰退,又為人類做了貢獻積了無量的功德,給自己添了無量的壽數。
我的這種行為在常人的眼光中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理喻的。但且不知這正是實實在在的,讓我的生命發出了與眾不同絢麗光芒的奧秘。我不僅要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并且還要發揚光大這一文化、要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廣大的眾生所知、所用。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3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后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現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戰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業,然后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仁政,重要的是統治者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剛”“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圣先賢的智慧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獲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4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5
一翻開《孟子》這本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因為在看書時,歷史知識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涌入我的大腦。看著看著,我好像進入了古老的春秋時代,仿佛看見孟子兒時逃學孟母臉上生氣的表情;又猶如聽見兩軍交戰時人喊馬嘶的聲音,看見一個個青年將領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甚至為不能幫上忙而感到遺憾……那個時代的諸侯國的成敗興衰仍然在我的腦海里不斷地重現,令我感嘆不已。我還對春秋時代的禮儀制度加深了一層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為人。《孔子》和《孫子》我也看過,但對我來說,卻沒有《孟子》給我的震撼力那么大。我要好好保存這本書,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當中去,予以紀念。
篇四:孟子讀書心得300字以上
只讀《論語》是不夠的,還要多讀古人、圣人留給我們的精髓思想。
讀臺灣學者傅佩榮的《孟子的智慧》,是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找尋自信的快樂。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話,“現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樂嗎?現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嗎?那么,為何不向孟子請教呢?真正的快樂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來自內心的真誠。”學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自我成就的修煉之旅。在這一過程中,自信的快樂就會泉涌而出。
孟子認為,一個人,只要足夠真誠,就能發現內心的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并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總稱為“善”,其內容是需要教育來界定的。所以,人們在接受教育后,始終會以真誠的態度面度自己的責任,勇于實踐,擇善固執,最后止于至善。
教育這件事。誰有資格當老師?四點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煉。
第二:要開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無類。
自我修煉:當然很重要,好老師要用自己覺悟的道理去讓別人覺悟。兩點:1、要廣博得學習攝取知識,把學問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2、要詳細的闡述。把自己領悟的道理,學到的知識,清楚完整的表達出來。
開拓心胸: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東山上,魯國變小了,登到泰山上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孟子說:“故觀滄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而難為言,”看見了大海,就不會被別的水所吸引,在圣人的門下學習過,就不會被別的言論學說所吸引了。老師和學生一樣要開闊心胸,老師要比學生更用功!否則,幾年后,就沒有材料可發揮了。
知行配合:知識要與行動配合。講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論與實際一致。
有教無類:先生開設課程,只要是誠心來學的,都接納,學生中途離開也不追問。
其實,孟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飽受委屈的,他的偉大的才能未能被當時的國君所引用,甚至,兩千多年來,孟子被當時的人們,乃至被后世一再誤解、誤讀!
因為,對“仁、義”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所以,孟子現在被我們所理解,所推崇,所喜愛!亞圣孟子的一生是偉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與精髓完整清晰的著書立作,流傳后世!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6
《孟子》是我國思想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我體會頗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義,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孟子對“仁”的重視。在第一章第一節,孟子初會梁惠王時,對王“曰利”的行為進行了批判,強調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節,我們便認識了周文王這個人物。他就是以“仁”來行王政的典范。《孟子》書中多次提到這位偉大的君主。他建臺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樂意幫忙,在文王說不著急時,竟還愈加賣力,還將臺稱為“靈臺”,將池稱為“靈沼”。麋鹿魚鱉都可以在其中快樂地生活。各國老百姓都愿意成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過上幸福的生活;面對蠻橫無理的昆夷,文王還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禮有節,不跟他們一般見識……所以,他深得民心,成為百姓“引領而望之”的君主。這才會有后來孟子的一句“仁者無敵,王請勿疑”,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則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不論何時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為民謀利的君主和官員,永遠受到老百姓的擁護。漢文帝在位時,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采取了“薄稅斂”、“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祿為蘭考群眾的利益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去世后成為官員們學習的優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眾……
“仁者愛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為政者,我們每個人都要將孟子主張的仁義藏于心間,處處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以仁處事,這個社會才會和諧美好。孟子的仁義主張在當時雖不得賞識,但是卻能夠經受漫長歲月的考驗,我們現代人應深刻領悟,將其發揚光大。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7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 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在已經會畫手絹了。”“你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勵后,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里的一些簡單勞動、游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游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松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臟、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后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_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揮出來,希望_成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這么一說,大家肯定都干得熱火朝天,結果是既美化了環境,又培養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于是孩子在盤算著,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讓我們用真誠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們成功、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同時,不要忘記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才會在我們的掌聲中走向成功。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8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9
今天早上煉完功,我重溫了孟子的經典。
孟子曰:
一個人使人覺得他可愛便叫做好;
他自己的確有那些值得人愛的優點便叫做實實在在;
那些優點確實充于他本身便叫做美;
不止是充實,而且表現出光輝燦爛便叫做大;
不但是大,而且融化為一體,找不出他大的痕跡便叫做圣 ;
圣人德廣,以至到了神妙不可測度的境界,便叫做神!
張毅平總結:
我最喜歡看孟子的書,他的辯解是我要學習的。
好----實實在在----美----大----圣----神,一層層地往上剖析,講的實在是太妙了,太有哲理了!
一個人首先要‘真’,只有率真的人才可愛、才實在。真實率真是一個人做人最基本的基礎。所以,當一個人被孩子都人為是可愛的人,那么他的行為就做到了真。
被常人稱為是傻的人,就做到了實實在在。這才是正常的普通人啊!
今天,重溫學習了孟子的這段話,讓我的內心更加敞亮和光明。知道了率真是只有在可愛和實在的人身上才會具備的優秀品質,是需要經過磨難和修行才能達到的豁達的境界。
9月份開始,我要加大煉功的時間和力度。每天要煉精、煉氣、要到公園去唱頌《楞嚴咒》和練習古典舞身韻基本舞姿。當我在唱《楞嚴咒》時的神韻,能夠達到天尊之相時,我就能把《楞嚴咒》的音質和旋律唱出天籟之音。當我把《楞嚴咒》能過跳出敦煌飛天的景象,那么我內丹功的境界也就達到了還虛得道的境界。
我的金丹也就煉成了;我的修行也就功德圓滿了;我的弘法利生的愿望就一定可以實現了!
結果:我的果報就可以做到內心和外形和諧之美;
就可以做到在實現這一愿望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大;
就可以將自己在原創的《楞嚴咒》音樂舞蹈中和神咒溶為一體做到圣;
當我在活在這種由自己創建的極樂世界中,就可以達到神圣的境界。
因此,我每天會樂此不彼地煉內丹功、唱《楞嚴咒》、寫文章,這其實是三種最高境界功夫。這功夫的名字叫做《定、靜、慧》。
定功:
我可以在《楞嚴咒》中獲得楞嚴大定,得到佛力的加持。那么一切的妖魔鬼怪都不能誘惑我,五蘊十魔將從我的心里徹底地驅除。從大定中讓我產生出靜。
靜功:
在煉內丹功中我可以做到三靜:1、身靜 2、心靜 3、念靜。很快使我進入煉精化神的境界。不僅可以延緩我生命的長度和質量,而且從靜中可以讓我的右腦得以開發、左右交感神經系統得到平衡、打通中脈與宇宙接軌、吸收到宇宙的能量、將真陽重新回到體內返老還童開出智慧。
慧功:
在每天寫文的過程中,可以開發我的文字般若。我將通過修煉后開發的大腦,再有計劃地用于訓練腦細胞。把在日常的繁瑣小事中悟出的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告訴眾生大道就在自己的身上的真理;告訴眾生大道至簡的真理;告訴眾生應該如何去面對生老病死的真理?并將這些文章的版權全部貢獻給全人類留給人間。即延緩了自己腦細胞的衰退,又為人類做了貢獻積了無量的功德,給自己添了無量的壽數。
我的這種行為在常人的眼光中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理喻的。但且不知這正是實實在在的,讓我的生命發出了與眾不同絢麗光芒的奧秘。
我不僅要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并且還要發揚光大這一文化、要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廣大的眾生所知、所用。
孟子心得讀后感篇10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