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
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通用6篇)】,供你選擇借鑒。
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篇1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同學們一到學校就迫不及待地互相交流著自己準備過來的燈謎。今天下午,我們還將與一年級同學一起猜燈謎,吃湯圓呢!
毫不容易熬到了下午。同學們爭先恐后地領走了“燈籠”。一只只燈籠如火般耀眼,我們小心翼翼地拉開燈籠,上面有個巨大的“福”字。
據說元宵節掛燈籠,也是有來歷的。正月十五時,有一群害獸襲擊人間,人們反抗時不慎射死了一只神鳥,天帝十分生氣,下令火燒人間。善良的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到人間災難,便冒著危險告訴了人們。人們苦思冥想,就用掛紅燈籠,放火炮,使天帝以為火已經燒了人間。為了紀念此日,人們到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掛燈籠,放鞭炮。
我們來到了對口班級—一(1)班。我被分配到了紅組,組里共有6名小朋友,個個活潑又可愛,有的做好了猜燈謎的姿勢,有的戴著眼鏡洗耳恭聽,還有的睜大眼睛躍躍欲試。
我的謎語是“雙木非林心相連”(打一字)。小朋友們苦思冥想卻百思不得其解。我只好一步一步地提醒他們。終于,其中一個小朋友大聲說出了“想?”“答對了!”“耶!”同學們歡呼起來,一蹦三尺高。接著,我們繼續猜燈謎,歡笑聲此起彼伏。我將燈籠送給了猜對答案的小難孩。
猜燈謎的活動結束了,該吃湯圓了,碗里裝著六個純白的小湯圓,小巧玲瓏,十分可愛。舀起一個,放入口中輕輕一咬,哇!真好吃!薄薄的皮里流出了一點芝麻的香味,真是回味無窮啊!
今年的元宵節里,我不僅吃到了香甜可口的湯圓,了解了元宵節掛燈籠的歷史來歷,還當了一次小老師,給一年級小朋友們猜燈謎,真是令我受益匪淺啊!
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篇2
今天,我去上英語課時,發現學校里張燈結彩走廊上掛滿了燈籠,燈籠上有許多燈迷,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告訴你們吧,是迎中秋舉行的猜燈謎活動。
我趕忙跑到兒童猜謎區,一個一個的燈謎看過去,前面全是很難的,后面越來越來簡單了,我一共猜了4個燈謎,第一個是:里面有一個鐘,外面看不見,每時每刻都在怦怦響(猜一個身體器官),第二個是:像糕不是糕,不能吃,但你每天要嘗它兩次(猜一個生活用品)……你們都猜的出嗎?我可是一下子就猜出來里哦!
這次的猜燈謎游戲還有禮物獎的哦!答對一題就一個小禮物,我好開心,下節課我還想猜一遍。
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篇3
吃過晚飯,我迫不及待地跑下樓去。小區的花壇邊,人群早已聚在一塊兒,熙熙攘攘的。我高興極了,因為我這位猜謎高手終于有用武之地了。
放過鞭炮,燈謎會正式開始了,人群早已把花壇圍得水泄不通。我抬頭看見一張謎條,上面寫著“我的心打一字”。我想:“我就是吾,心用豎心旁,那不就是個悟字嗎?”我趕緊撕下謎條,擠進兌獎處對答案,果然是“悟”,太棒了!突然,我被一道“攔路虎”難住了,我只好請來爸爸媽媽幫忙。爸爸一讀題“一口咬破皮打一字”就得出結論,一定有個“皮”字。媽媽卻說“皮”一定被“咬破”了。我說一定有“口”字旁。我們一致決定是“嘆”,去對了一下答案,錯了,真掃興!
“替爺爺站崗打上水滸人物”,這是誰呢?我絞盡腦汁地想啊想,怎么也想不出。還是求助書本吧,我趕緊跑上樓找出《水滸傳》,在書中我查到了,這是病蔚遲孫立。看來,我的知識還不夠豐富啊!
經過一個晚上的腦力勞動“苦戰”,我們一家三口捧回了八件“戰利品”。
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篇4
今天下午,我們班第一節課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猜燈謎大賽。我們大家都高興的又蹦又跳。
老師先給我們分了組,一共分了四個大組,我被分在了第三組里。老師先讓楊清去出燈謎,他說完后,我們大家都高高的舉起手來,老師說讓他自己找人猜,他先找的武強。武強說是香皂。楊清搖搖頭說:“不對。”他又叫起了第二組的賈飛。賈飛說:“那一定是牙膏吧。”楊清沖老師一邊點頭一邊說:“對了。”老師在黑板上給第二組加了一個小三角。
接著第二個來到講臺上讀謎語的是李名。李名說完后,有的同學在本上寫著畫著,有的同學用手拖著頭思索著……就在這個時候,第二組的李林自告奮勇的舉起了手,滿有把握的回答:“是“北”。”李名點了點頭。老師又給第二組加了一個小三角。接著老師又問李林為什么是北。李林一邊在黑板上寫著一邊給我們解說。他說完后我才恍然大悟,心想:咳,我怎么沒想到呢。
最后,還是第二組以七個小三角獲得了勝利。
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篇5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吳地風俗要過元宵節。現在各種節日實在太多,所以逢節要過,但很多風俗都簡化了。元宵節這一天,一般來說,早晨一碗圓子肯定要吃的。
圓子,別的地方人稱元宵或湯圓,吳地方言叫圓子。用糯米粉搓成小小的圓粒狀,內中不放餡,叫小圓子,煮熟后盛入小碗內,加白糖,一般還要放一些桂花,稱之:桂花白糖小圓子。再考究一些,放入一團酒釀,稱之:桂花白糖酒釀小圓子。如果將糯米粉搓成大一點的圓團狀,內中放餡,就叫大圓子或者湯水圓。以前吳地人過日子考究,吃大圓子也有講究。如蘇州人要吃五色圓子,以糯、粳米粉鑲配,包以由鮮肉、玫瑰豬油、豆沙、芝麻、桂花豬油等5種配制的餡心。現在生活快節奏,吃圓子也是“速食”,都是袋裝的。
元宵節還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俗就是掛燈、賞燈。記得小時候家人帶我去工人文化宮去看燈,再小一點,帶我去市中心玄妙觀看燈,蘇州人叫“扎鬧猛”。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看走馬燈。這種彩燈外形為宮燈狀,多為六面,頂部有紙制扇葉,一點上蠟燭,就會自己轉動,這時燈各個面上繪制的圖畫也隨之轉動起來,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煞是好看。圖像太豐富多彩了,有三國人物,有水滸人物,有西游記人物,有紅樓夢人物。我記得,什么“桃園三結義”啊,什么“黛玉葬花”啊,什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啊,等等,都是從“走馬燈”上啟蒙來的。
還有一種兔子燈,孩童手里拖著走的,也很好玩。
關于元宵節猜燈謎的日記篇6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圖書館舉行了猜燈謎活動。中午12點,在同學的電話聲中,我出發了。
來到圖書館,只見一排排的燈籠紙高高掛,上面寫著各種各樣的燈謎,有化學、物理、體育、明星、地名……唉,這些我都不懂,只好向成語與猜字方向努力。在我走馬觀花之后,答案源源不斷地寫在了我的本上,有蒙的,有推理的,還有確定后肯定拿穩的。
我來到兌答案處,那里真是人山人海,擠得是水泄不通,我以老鼠的家傳秘方——鉆,順利地到達了正點位置。我雖過來了,但心里卻擔心,對方能否看清我那龍飛鳳舞的狂草寫法。但并沒如我所料,火眼金睛的對號員竟對出了兩個正確,此時的我已經樂得手舞足蹈,獎品比較實用——廚房用的調料盒,嘴巴用的佳潔士。
這邊剛剛要繼續,那里卻催得急,只因媽媽要領我上姥姥家,如不這樣,我還要大戰三百回合。但母命難違,最后只能以知足常樂來安慰自己。好有趣的猜燈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