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養生五大忌
隨著立冬的到來,人們進入了冬季,此時雖然只是初冬,但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的轉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盤點立冬節氣養生五大忌,歡迎參閱。
立冬節氣養生五大忌
一忌“大補”
祖國醫學告訴我們,冬天是進補的好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慣,秋風一起,人們紛紛購買進補食材大量進補,更有甚者甚至認為所謂進補則必須有肉,無肉那不叫補。
但是事物不可一概而論,秋冬時節進補,人們多食用燉湯、燉肉等營養豐富的高脂、高蛋白食物,特別是有些家庭主婦還會往里放置一些中藥材。其實這對心血管病患者來說不見得十分合適,還是應該以清淡少鹽為主,并多吃瓜果蔬菜和粗糧。
在立冬到冬至這段時間,清燉、清蒸之品可以適當多吃,而旺火爆炒之物盡量疏遠,冰糖、蜂蜜等則因人具體情況而異,西紅柿、黃瓜、綠葉蔬菜宜餐餐佐食。
葡萄、柿子、梨子等水果為清涼滋潤佳品,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另外多吃白色食物,如冬瓜湯、蓮藕湯、白蘿卜花生湯、大白菜湯、白梨銀耳湯等,還可適當吃些醋等酸味食品,不食豬肺、牛肺、羊肺為好。
二忌“早出”
入冬后日照時間短,日出時間也晚,對比夏天同時段空氣含氧量比較低,而老年人習慣晨練,此時外出容易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所以說心血管病人冬天要“早睡晚起”,而且要等太陽出來后再到室外活動。
三忌“著涼”
冬日的寒冷會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也會比平時要高。如果著涼受寒,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所以,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的保暖工作尤為重要,“要風度不要溫度”是萬萬不可的。
四忌“久澡”
冬天洗澡不容易,主要是因為氣溫太低不舒服和擔心感冒。所以很多人會把水溫調得非常高,泡澡的時間也會延長。然而,較高的水溫會產生大量水蒸氣,心血管病患者可能會因為缺氧導致心臟不適,甚至引發意外。一般情況下,洗澡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時間超過則應該引起注意。
五忌“蒙睡”
有很多小孩子和部分成年人仍舊保留了蒙頭睡覺的習慣,特別是到了冬天,由于溫度降低,蒙頭睡覺似乎“順理成章”。但被窩內氧氣含量偏少,蒙頭睡會影響正常的呼吸,這對心血管病患者和老人影響更大。
正確的睡姿,應該是采取右側臥位,雙腿屈伸并把頭漏在外面。另外,早晨醒來也別立馬起床,稍微再躺5分鐘左右,“醒透”再起床。人在睡眠時,血壓比較低,剛蘇醒時,血壓會快速上升,起床過快、過猛,可能會造成血壓突然升高而引起腦血管破裂等嚴重疾病。
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季節劃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節氣法”與“氣溫法”。中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冬”作為冬季起始;“節氣法”劃分的冬季,表示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氣溫法”劃分季節以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起始;氣溫法劃分的冬季,表示天氣寒冷了。
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它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在古代社會也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中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等習俗。
立冬這天有什么說法
1、忌日曬過長:過久的日曬會消減人的水五行,減少財運。在健康方面,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2、忌活動過劇:劇烈的運動過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這個季節里特別容易發生危險。所以最好立冬過后一般人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3、忌外出過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溫度最低的時候,不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陰氣比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選擇上午10點以后到室外鍛煉。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調節運勢。
4、忌洗浴過長:冬天陰氣比較重,立冬后洗浴過長會削減人的陽氣,并且冬季空氣干燥寒冷,許多老年皮膚干燥脫屑、瘙癢,所以不宜長時間泡在水里。
5、忌“小疾”不治:立冬后天氣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頭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于未然。不要因為一時疏忽,就積累下老毛病。
立冬養生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為了抵御寒冷,民間有“立冬食補”的習俗,每逢立冬日這天,南北方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
在北方,立冬節氣習慣吃餃子,醫圣張仲景曾發明“祛寒嬌耳湯”,其中嬌耳說的就是餃子,民間諺語有云“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區,人們會準備牛羊肉菜肴來豐富餐桌,在寒冷的冬季迅速補充熱量。
在南方,立冬時人們會吃些熱量較高的食物進補,比如廣東、臺灣等地一般會“打邊爐”,也就是吃火鍋,江浙一帶進補的食材則是以雞鴨魚肉為主,如姜母鴨、糖醋魚等。
小伙伴在進補時需根據實際情況,切忌盲目“大補”;另外立冬后天氣漸寒,小伙伴們要提前準備好羽絨服、帽子、圍巾、手套等御寒裝備,及時添衣預防感冒。
立冬的傳統習俗
暖爐會
霜降后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歷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游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御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筑,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后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著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鐘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御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制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辟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郁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辟穢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于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辟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采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郁熱。《廣濟方》稱立冬日采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御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歷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初一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閑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于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并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恤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