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節出游熱度為何攀升
2023端午節假期來臨!2023端午節出游熱度為何攀升?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資訊:2023端午節出游熱度為何攀升_2023端午節放假通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端午節出游熱度為何攀升
——從平臺預訂數據前瞻端午旅游市場
近期,隨著端午假期的臨近,旅游市場逐漸走熱。業內人士指出,多重利好因素疊加下,端午節周邊游、文化游、避暑游等熱度漸顯,旅游市場向好趨勢不斷發展,消費需求不斷復蘇。
根據飛豬發布的《端午假期出游風向標》,截至6月8日,端午假期首日及前一日的火車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30倍,端午假期機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7倍,租車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近4倍。
去哪兒發布的《2023年端午假期旅游預測報告》也顯示,截至6月5日,從搜索量和提前預訂量來看,端午仍將延續“五一”勢頭,或將成為近五年“最火”端午。
從目的地分布來看,據攜程平臺數據,淄博旅游繼續延續較高熱度,端午假期訂單量同比增長超92倍。此外,青島、蘇州、福州、天津等地訂單量同比均增長超10倍以上。
在市場整體持續火熱的同時,今年端午假期旅游市場也呈現出一些新趨勢。
一方面是周邊游熱度見漲,高鐵行程2-3小時旅游圈更受青睞。
根據攜程發布的2023年端午假期出游趨勢預測,從熱門的高鐵線路來看,上海-杭州、深圳-廣州、北京-北戴河、北京-天津等多條半徑低于300公里的線路受青睞。以天津為例,端午假期來自周邊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近40倍,來自北京和河北的旅客占比過半。
去哪兒數據也顯示,受假期時長影響,端午假期出行以周邊游、短途游居多,高鐵時間在2小時內的目的地更受歡迎。得益于通暢的高鐵線路和低價機票,“周邊”的范圍不斷擴大。去哪兒數據顯示,從北京出發,1小時可實現京津冀多個城市通達,2小時則能到達遼寧朝陽、山西大同、山西陽泉等多個城市;上海/杭州的2小時旅游圈,可覆蓋江蘇南京、南通等城市。
另一方面,融合了演出、游樂等文化項目的旅游產品受到更多關注,避暑游成為新熱門項目。
飛豬方面表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端午假期全國有近百場演唱會和音樂節,不少演唱會門票“一票難求”,演唱會周邊的熱門酒店也“一房難求”。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演唱會周邊酒店預訂量相較上一個三日小長假元旦已增長了15倍以上,很多酒店熱門房型已被搶購一空。以端午假期在武漢五環體育中心體育場舉辦的演唱會為例,方圓5公里范圍內酒店的熱門房型已幾乎全部訂完。”飛豬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避暑需求顯著增長。攜程平臺上,近兩周“溯溪”相關產品熱度環比增長超50%。馬蜂窩發布的2023年夏季“旅行蜂向標”也提到,進入6月,“國內避暑”相關搜索內容在馬蜂窩站內漲幅高達150%。
萬聯證券發布研報稱,端午節釋放新一輪旅游需求,出游預訂火熱開啟,機票與火車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顯著,“北上避暑”旅行成為新熱點。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端午假期受假日時間短等多重因素影響,客流以城市周邊和區域范圍內跨城流動為主,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3小時旅游圈客流熱度相對較高。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端午游休閑的文化氛圍更加深厚,休閑度假、親子旅游、避暑旅游、品質露營、主題公園和濱海休閑需求將會進一步釋放。同時,游客群體也更趨年輕化,動感、活力、時尚類旅游消費和文化休閑更加活躍。”戴斌說。
2023端午節放假調休通知
2023年端午節:6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2023端午節三薪是幾天
法定節假日:按不低于員工本人按上一個月的平均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公休日:按不低于員工本人按上一個月的平均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2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按照標準,6月22日當天應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300%支付加班工資,不得以調休等方式代替。
6月23日和6月24日是休息日,在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加班的用人單位,可以給勞動者安排補休,可不支付加班工資,如果不給補休,則應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200%支付加班工資。
在這三天上班的勞動者視為加班,日工資按平均每月計薪天數21.75天折算,小時工資在日工資基礎上除以8小時。
節假日加班工資=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21.75×300%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作為一種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有流傳下去的意義,而且像這種紀念類的節日都是為了學習中國古代先賢們的精神,學習他們高尚的品德,學習他們的行為,讓后人銘記那些在中華文明當中出現過的亮眼色彩。
紀念屈原
端午節人物起源說法當中最多的就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雖然提倡改革,但是遭到了貴族的反對,也被楚王妃子陷害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邊疆。在流放的過程中,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的詩篇,后來楚國被秦軍攻破,屈原非常無奈寫下絕筆,投江自盡,以身殉國。
端午節習俗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過端午節,是中國人2000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只知道吃粽子弱爆了,一起來看看端午的習俗吧!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二、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三、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四、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五、栓五色絲線
玉尺堂五色絲線手鏈,朱砂辟邪,銀珠點綴,飽含滿滿深情。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六、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