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或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
在2023年之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資訊“2023年或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原因)”,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年或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
近日,我國北方多地氣溫突破40℃,讓許多人“熱到懷疑人生”。
事實上,被“炙烤”的不只我國,而是全球。研究人員表示,隨著世界海洋溫度的飆升和太平洋厄爾尼諾的到來,2023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地球正走向“未知領域”。
此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而本月的氣溫記錄顯示,2023年的氣溫可能接近2016年。歐盟地球觀測計劃——哥白尼計劃的數據顯示,氣溫峰值出現在6月9日,當時全球平均氣溫為16.7℃,僅比2016年8月13日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低0.1℃。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人類驅動的氣候變化仍在使全球升溫,但沒有證據表明今年這一進程加速了。
除氣候變化導致目前1.3℃的升溫外,特定的變暖條件疊加,使得溫度紀錄屢創新高。幾個月來,科學家一直警告說,由于世界各地一系列的海洋熱浪,海面溫度一直處于歷史新高。6月11日,北大西洋的溫度達到最高點——22.7℃,比2010年6月的最高紀錄還要高0.5℃。
導致海洋升溫的厄爾尼諾剛來,年底才達峰值。
究竟是什么導致海洋如此熱?
在哥白尼計劃成員Samantha Burgess看來,大氣動力學變化導致信風減弱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在北大西洋,風力減弱可能減少了從撒哈拉吹來的灰塵數量,而這些灰塵通常能夠幫助海洋降溫。
“海洋溫度和空氣溫度在一年中的這個時間段飆升令人驚訝。迄今觀察到的情況表明,2023年可能是最熱的5年之一。”Burgess說,“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溫暖’的海洋,而且空氣溫度也即將打破紀錄。我們正處于未知領域。”
同樣是厄爾尼諾加上氣候變化,但今年與2016年的高溫表現卻截然不同。2016年,氣溫峰值集中出現在西伯利亞和北極地區;2023年,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多個地區都出現了高溫天氣。
近幾個月來,人們越來越擔心南極海冰減少,因為今年2月,南極海冰面積僅為179萬平方公里,創下歷史上海冰面積最小紀錄。盡管隨著冬季來臨,海冰正在緩慢增加,但是面積仍遠低于平均水平,增長速度也比以往慢得多。
高溫天氣下如何防暑(專家提醒)
白天盡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出汗后不要洗冷水澡,因為炎熱的環境中,人的體溫是比較高的,突然受到冷刺激的話,會造成身體內血管收縮,進而致使血壓升高,有可能讓血栓形成。
另外,夏季室內都會打開空調,大汗淋漓的時候不要立馬吹空調,因為室內室外一冷一熱的刺激,很容易導致血管舒張、收縮,造成血管堵塞的問題。
從室外進入空調環境的時候,需要先讓身體溫度降一些,比如說在樓道上,或者說走廊上走動走動,休息幾分鐘之后再進入辦公室內。
一年中什么時候最熱
三伏天的時候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也是大暑的時候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是三伏天,也是大暑。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三伏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一年中最熱時段
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期間將迎來“三伏天”,也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即將到來。今年將在7月17日正式進入“三伏天”,整個“三伏天”將長達40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因此古人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說。但古人也認為,小暑期間,還不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此時的節氣為“小”暑。和別的節氣里我國各地氣候天差地別不同,小暑節氣氣候“熱”的表現,倒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在“小暑”節氣期間,上海常年平均氣溫為28.8℃,平均降水量為59.4毫米(徐家匯站為代表,以7月7日至7月21日計)。與上一個節氣“夏至”相比,氣溫有明顯升高,降水明顯減少。
“小暑”節氣,上海通常處于梅雨期的尾聲,盛夏開始,氣溫升高并進入伏旱期。“小暑無雨看大暑,大暑無雨跨三暑”等氣象諺語正是反映了此時的伏旱、高溫天氣。平均情況下,上海在“小暑”中會出現5天左右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有時會出現持續高溫熱浪天氣,如2009年和2013年,在“小暑”節氣中都出現了11個高溫日,2009年7月14日至21日出現8天持續高溫,2013年7月7日至12日也出現6天持續高溫。雷電、短時強降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也容易在小暑節氣里“現身”。
除此之外,“小暑”節氣的到來,也可能意味著梅雨季即將告終。通常來說,從小暑節氣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雖然目前來看,申城的梅雨季尚未結束,但明顯“梅”力已經不足,就好比今天出現的就是分散性陣雨。
小暑節氣里,全國各地都有當地的習俗,比如“食新”“吃餃子”“吃炒面”等。此外,在農歷的六月初六這天,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的習俗。據說此日晾曬后,可以避免被蟲蛀,故而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