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伏第一天是幾月幾號
初伏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2023年初伏第一天是幾月幾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年初伏第一天是幾月幾號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如何就算的?
三伏天的起源現在不得而知了,但是關于三伏天的計算方法,從古至今流傳的說法就是“夏至三庚數頭伏”,也就是夏至節氣以后所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為什么是第三個庚日才算是入伏呢?這個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據說在秦漢時期就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其中最熱的時候就是在夏季,而這個在五行中是屬火的。
而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庚”屬金,即“火克金”,意思是說金怕火燒熔,所以到了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規定從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一天。
那么問題又來了,到底什么是“庚日”呢?其實這和古代的一種歷法有關——干支紀日法,這也是古代主流的一種歷法,其中就是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四個天干和12個地支兩兩組合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古人就是用它記錄日子的。
而庚日是10個天干中第七個,并且是每十天一循環的,這樣從夏至節氣開始,依照干支紀日法,第三個“庚日”出現了就是初伏第一天,表示這天正式“入伏”了。以此來計算的話,今年是在7月11日(庚午日)入伏的。
2023年三伏天有多長?
這里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三伏天是哪三伏,又是如何區分的。其中三伏天可以分為“一伏(頭伏)”、“二伏(中伏)”和“三伏(末伏)”。而頭伏是指夏至節氣后第三個庚日進入,中伏是夏至節氣后第四個庚日。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就是三伏第一天。
由于庚日之間是10天一個循環的,因此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這個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如果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中伏也是10天,三伏天加起來就是30天。可如果夏至和立秋節氣之間出現了5個庚日,那么中伏就是20天了,這樣一來三伏天就一起是40天了。
因此不同的年份,入伏的時間是不同的,并且伏天的長短也是不同的。具體三伏天有多長,就看中伏是10天還是20天了。今年的三伏天中的中伏就有20天,因此三伏天一共就有40天哦。
三伏天的氣候氣溫分析
因為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了。
而進入了末伏天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稱的“秋老虎”,白天熱,早晚還是涼爽的。
三伏天如何防暑降溫
1.口渴后不宜狂飲
勞動和運動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飲用白水,應適當補充些淡鹽(糖)水,因為大量出汗后使人體內鹽分丟失過多,如不及時補充鹽分,則使體內水、鹽比例嚴重失調,導致代謝紊亂。
2.不宜過量飲酒
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3.常備防暑藥物
盛夏酷暑,高溫燥熱,常使人們食無味、睡不香,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乏力,甚至惡心、嘔吐等癥狀,為了安全度夏,家庭應準備一些防暑藥物,常見的藥物和食物有: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金銀花、菊花、荷葉、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