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
寫好作文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題。寫好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幾天,清明節的氣氛似乎特別濃。大街上飄著綿綿的細雨,行人們都神情肅穆、滿臉哀思地捧著一束束鮮花,朝墓地慢慢地走去。
我們來到外公的墓前,外婆將鮮艷的彩條掛在外公的墓碑上,在墓前放上了一束純潔的淡黃色鮮花。美麗的鮮花將照片上的外公襯托得格外精神,外公的臉上路出了一絲淡淡的微笑。但在同時,我也不免產生了一陣陣心酸。是呀,從前那么疼我、愛我的外公已經沒有了,我再也得不到那些愛了,外公,我能不想你嗎?
我們在外公的墓前默哀了五分鐘,誰也沒有說話,因為我們不想提起那些傷心的往事,那只會讓我們更加難過地流淚。燒金元寶的時候,我在心里許了一個愿:外公,祝您在天堂一切都好!祭拜的時候,我又在心里默默地對外公說:“外公,如果有下輩子,我還要做您的外孫女!”要走了,我邊回頭,邊走路,直到看不見外公的墓為止。外公,我真想永遠和您在一起呀!
回憶能給我們帶來歡樂與痛苦,但是做人也要學會向前看,要學會珍惜。只有學會珍惜,才會感覺到幸福。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3
清明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那一天很多人家會去戶外踏青、掃墓、折柳條,而我今天要講的是青團。
青團是由摘艾葉、包青團、吃青團的過程組成。那天,我很開心地和奶奶來到野外摘艾葉。我們來到離家不遠的山腳下,那里滿地的野草和野花,我對艾葉一點都不認識。奶奶告訴我艾葉其實是一種野菊花,但不是我們公園里看到的菊花,野菊花比在公園里的菊花小很多,野菊花的葉子是毛茸茸的,你在采摘的時候一定要摘葉子是毛茸茸的,不然做出來的青團很苦。
奶奶怕我搞不清,把艾葉指認給我,一株又一株,反復辨認,我認識了。
原來就是這樣呀!那我見的多著呢!我拿上了剪刀和籃子,在這剪一點,在那又采一點,因為艾草不是三五群聚在一起而是東一撮,西一撮。有時我們要扒開草從才能看見它。不一會,籃子就滿滿當當了。我和奶奶高興的回家。
準備下一個步驟——做青團。
我們先把采摘來的艾葉放入鍋中燒一段時間,再把它們撈出來放在紗布上把汁水榨干,再把艾青葉放入米粉中不停地揉,使米粉和艾葉融為一體。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反復揉搓,終于使它們合二為一渾然一體了。我們再把他們分別搓成一個個如乒乓球的小團,然后把它們弄平,放上餡子,把它揉一揉把里面的餡裹住,艾青團代表著包容,是呀,包容是優秀品質。逐一裹好后,放入蒸籠中蒸,等待蒸熟便可以開吃了。
“大家可以吃艾青團了!”不知道誰一招呼,大家急忙圍上來,鍋一打開,呀!一陣香氣撲面而來,那一個個青團綠油油的,放入嘴中,啊,有甜有咸,真是美味極了!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4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賞花的大好時光。但是,我足不出戶,在外婆家房前屋后觀賞到了那些平常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及外婆菜園子里的各種菜,可謂收獲不小。
我是通過科學虞老師推薦的用手機軟件,對著這些拍照一下就知道了那些平時根本就不在意的花草蔬菜,不僅知道它們有各自的名字和別名,還知道了它們的植物價值甚至有些野花野草還被詩人歌頌稱贊過呢!
通過對照我了解到了有豬殃殃、飛蓬、石龍芮、酢漿草、蔥、細風輪菜、馬蘭、陽芋、茼蒿、萵苣等這些野草花和蔬菜。其中,讓我最印象最深的是酢漿草。他的樣子跟三葉草非常相似,別名“酸溜溜”,因為他的莖葉嚼在嘴里十分酸。它可以用作擦試銅鏡,能使銅鏡顯得更具有光澤,但是,牛羊食用過多會因中毒而導致死亡。我又隨便拍了一處雜草,很一般的野草,上面還有朵朵很小的白花。經翻譯,原來它叫“豬殃殃",據說豬食之則病,故名“豬殃殃”。它也具有特別豐富的用處,豬殃殃具有非常好的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因此民間又將其稱之為“活血草”。豬殃殃的嫩苗可以作為菜肴食用作菜,它可以治療人類牙齦出血,它可以與枸杞根、丹參等藥材同食還可治療白血病呢!我對它一下就刮目相看了,原來一株株不起眼野的野草,居然有這么多功效。還有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甜菜,也叫厚皮菜。葉子一片片很大,攤開像芭蕉扇,平時我們就只摘下幾片葉子就可以當我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因為吃起來有點甜味所以后來人們都稱它為“甜菜"了。但其實它的用處是它的根部和種子可以治風熱和吐血癥狀,也有非常豐富的藥用價值。經過辨識,我發現這些植物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用處——都具有藥用價值。當然這些草也都不可以隨便食用,因為誤食也會出大問題。
經過今天的觀賞,我不僅知道了原來每一朵小花小草都有自己的名字,也更讓我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每一個生命,哪怕再小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5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每聽到這首詩,我都會想起清明掃墓的情景。
今年清明,我們又回到老家道滘去掃墓。經過為期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道滘。
與家人匯合后,我們進入了墓園。墓園里人山人海,隨便風一吹,一陣灰吹到眼睛里,痛死了!這就是我討厭掃墓的原因。
我們來到我太爺爺的墓前,做那一套儀式:先燒一大堆紙錢,等火快燃盡時,再拿一瓶低度數的白酒,每人撒一點,給祖先敬酒,最后把火澆滅;澆滅后,每人再到墓前拜一拜,希望老祖宗保佑自己。年年都是這一套,我原來會感到無聊,但自從爸爸給我們講家族故事,我莫名感受到莊重的儀式感,這可能是因為我長大了吧。
在掃墓過程中,我問媽媽:“那些罐子里裝的是骨灰嗎?”“不是的,里面裝的是先人的骨頭。我們這里的風俗是人死后,裝進棺材里。幾年后請專業人士把骨頭取出來,在放到罐子里。可到后來地不夠用了,就變成火化了。”聽完媽媽這番話,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但后來我又想:既然媽媽爸爸都不怕,那我為什么要怕?
到我拜祖先了,我雙手一供,嘴上念念有詞:“保佑我這次考試考好一點吧!拜托啦!”媽媽聽見了,哈哈大笑,對我說:“這樣沒用的,學習要靠自己努力!”我反駁媽媽:“這樣至少可以有個心理安慰!”媽媽哈哈大笑,我也跟著笑……
這次清明掃墓讓我明白了:清明的傳統;還有我從哪里來。
以后我要用成績回報祖先。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時,這不僅是一個草長鶯飛,春光徜徉的時節,也是一個懷念先祖,悼念先人的節日。讓細密的春雨帶著我們的哀思,飄向遠方……
那個清明節,天陰沉沉的,下著毛毛細雨。我和媽媽一起,來到了逝去親人的墓前。輕柔的雨點打濕了我們的飛舞的頭發。母親把帶來的水酒食果品貢祭在墓前,將那些紙錢焚化,讓它隨風像白蝴蝶般灰飛煙滅。我不知怎么,眼睛已經沾滿淚水。
這樣的場景也使我想到了烈士陵園人們為先烈而默默哀悼的景象。過去,戰士們為了祖國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拋頭顱灑熱血,不顧自己的生命,懷著視死如歸的心情在戰場上英勇奮斗,沖鋒陷陣。沒有他們的犧牲,也就換不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緬懷革命先輩,繼承他們的精神,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無論如何什么時候都不可忘記的事。在這個時節,更是讓我們的愛國情懷和對烈士們的懷念之情越來越濃烈。
這似乎是個理應悲傷的日子,可媽媽卻提出帶我們一起去郊野游玩。我聞到了泥土的芬芳氣息和空氣的濕潤味道,在歡笑和綠色的世界里擁抱了美好的春天,同時也更加深刻體會到清明節更深刻的內涵。
這個節日不會隨著時間的波流而漸漸遠逝,它所承載的意義和文化內涵將會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節日——清明,是永遠的清明……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8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來了,十字路口出現了行人們開始為自己已逝去的親人燒紙錢。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去祭奠我們逝去的親人——用鮮花代替紙錢;用燒香代替炮竹。之所以我這麼說是因為燃燒東西時會產生二氧化碳,這在無形之中對環境又造成一次傷害。我家今年的祭祀活動就進行了一次“改革”。
清早一起床我們帶著媽媽準備的鮮花去祭奠我敬愛的爺爺。一路上,我看到許多像我爸爸一樣身處異鄉工作的叔叔、阿姨們,都會來祭奠自己的親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跋涉,我們終于來到了爺爺的墳前。看著爺爺的墳頭,我想起了與爺爺相處的一幅幅畫面,我的眼睛慢慢的濕潤了,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我強忍著不讓它流下來。我想爺爺也不希望我流眼淚吧,大家也不希望我掉眼淚吧。吃過午飯后,我們從老家往回走。一路上我看到許多行人都愁眉苦臉的,好像一個個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樣,哀思綿綿。我想這就是唐代詩人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所要表達的意思吧。
在這個悲傷的節日里,整個城市都顯示出一個悲傷的情形。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9
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都會去掃墓,而且,每一次掃墓都顯得很嚴肅很莊重 。像往年一樣,我、爸爸和媽媽結伴去爺爺家給祖宗掃墓。
我們來到爺爺家,只休息了一會兒,就拿上貢品向祖宗的墓地出發。快半年沒有來了,墓地附近長滿了雜草和小樹,幾乎找不到路了。爸爸做開路先鋒,把道路上的雜草小樹等都清理掉,而我也不閑著,時而跟在爸爸后面收拾“殘局”,時而沖到前面,也做個小開路先鋒。
終于,我們來到了祖宗的墓地,這里安葬著太太公、太太婆和太公。在墓前的石板上放上食物、水果和紙錢。聽人說人死了以后就從陽間到了陰間,活著的人給死去的人送錢的`唯一方法是燒紙錢。于是,奶奶把紙錢平均分成3份,燒著了紙錢。我像爸爸媽媽那樣在蚊前不遠處站好,我們向祖宗大人拜了幾拜。奶奶閉著眼睛,口中還念念有詞:“請保佑孫子(指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保佑孫子(指爸爸)工作順利,保佑兒子(指爺爺)早日康復。”
接著,我們又向另一處祖宗的墓地走去,那里安葬著小太太公、小太太婆和太婆。這里的蚊墓還真難找!我憑著記憶頭一個到了那里,爸爸媽媽他們也陸續到了。我們也像祭拜太太公一樣祭拜了小太太公。
清明節掃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通過一次次掃墓,我懂得了一些祭拜的禮儀,也基本弄清了“石家”的繼承關系,愿我們“石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五年級250字清明節征文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掃墓的習俗由來已久,大約自后唐開始,成為永久固定的儀式。而儀式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掛紙”,另一種則是“培墓”。
四月四日那一天,咱們全家帶著豐盛的水果,前往咱們的目的地,就是于寶塔禪寺,幫我的外公、外婆掃墓。到了禪寺,映入眼簾的是人山人海的人潮,都是前來表達慎終追遠之意的人們。咱們也開始忙碌了起來,一會兒忙著裝水果,一會兒忙著端盤子。之后,師父還叫咱們去上香,對祖先表示咱們的敬意。
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總帶給人許多感想,就像人們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我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共處的美好時光,才不會造成許多遺憾。同時更要孝順父母,不做讓父母傷心的事情,生氣時不頂嘴,出遠門時要跟父母報平安,有空多陪父母聊聊天,不惹父母生氣,常帶父母出去走走,散心透氣等。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不一定是要有錢,而是要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