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
在寫作文過程中,可以借鑒其他人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形象具體。優秀的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2
4月5日,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今年我跟隨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去過“清明節”。清明小假期的頭一天,太陽還是高高的掛在天上,我想起大人說的:“清明節那天都會下雨的”,就感到納悶,天氣這么好,明天會下雨嗎?第二天我們很早就起床了,因為我們要去上墳,祭念我的太姥姥。一出門,就發現天空居然下著毛毛細雨!真靈啊!姥姥帶著我們先去市場上買了些祭祖的物品,我發現市場上到處擺滿了“清明餃”和“青年團”。大家都在爭著買這些傳統食品,有的買來是自己吃的,有的買來是用來上墳的。
我們撐著傘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山上。我在路邊摘了一些好看的鮮花,挷成一束,打算把它送給我的太姥姥。因為媽媽說,我若把它放在墳頭,太姥姥就會看見的,會很開心的!
路上到處都是來上墳的人,他們看上去都很傷心,我想他們肯定也像我一樣,很想念過世的家人。望著天空飄下來的小雨,我想起了一首從前學過的古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現在似乎有點明白并能感受到這首詩的真正含義了!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節來臨之際,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思念起自己遠在天國的親人們。
清明節這天,爸爸驅車帶著媽媽和我,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德惠墓園祭拜太爺。我們沿著筆直寬闊的甬路向前走,沒多久便來到了太爺的墓碑前。爸爸清理一下雜草,我用早已準備好的濕手巾給墓碑的前前后后擦得干干凈凈,媽媽一邊將各式各樣的糕點、水果鄭重其事地擺在那里,一邊喃喃的和太爺嘮著嗑,告訴太爺家里每個人都挺好的。望著照片上太爺那慈祥的面容,往事涌上心頭,淚水模糊了的我的視線。
太爺是這個世界上對我最好的人。在上小學前,我每年冬天都喝牛奶,為了讓我喝到最純的牛奶,太爺每天早早地走出家門,迎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冰雪給我去取牛奶,還非得看著牛場的叔叔現場把牛奶擠到我的奶瓶里,才會高高興興的往回走。回來時還要把牛奶放在棉襖里,我知道太爺是在保護著這瓶奶。爸爸經常說,天太冷了不讓太爺去。可太爺卻總是說:“歲數大了是需要鍛煉的,這不邊鍛煉邊取牛奶,一舉兩得么。”太爺對我的愛永遠不會忘記。
這是我第一次去祭拜已故的親人,難忘的清明節,刻骨銘心的親情啊!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4
“明天放假了!”“明天放假了!”“明天是清明節,全國放假!”……隨著同學們的歡呼聲,同學們紛紛走出了校園。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就隨著爸爸回到農村的奶奶家。一進家門,就見奶奶在忙著包粽子。我問:“奶奶,您包粽子干什么?”奶奶笑著對我說:“包給老祖宗吃呀?等會你去上墳記得帶去呀!”我甜甜地答道:“好。”其實,我是回想起以往過節吃過奶奶包的粽子,那香味……“嘿嘿!等會我多吃幾個才是。”
下午兩點多鐘,伯伯一家四口,我們一家三口,叔叔一家三口,連同幾個爹爹的幾家人,二十幾個人浩浩蕩蕩的隊伍向墳地走。我們有的攜帶酒食果品,有的拿紙錢,有的炮,有的拿鐵鍬,有的拿柴刀等物品,說說笑笑來到了墳地。
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放鞭炮,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當然,我吃得最多的是粽子——兩個。伯伯叔叔都笑話我,我可管,只要自己喜歡就行。
呀!吃撐了,連晚上的團圓飯都吃不下了。可惜了那雞腿鴨腿海蝦。還好,離開奶奶家時,奶奶給我捎上十幾根我的最愛——粽子。
這就是我每年過的清明節。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與李商隱齊名的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 而我, 又是怎樣度過這個節氣呢?
清晨, 我睜開朦朧的睡眼, 換好衣服, 迎著朝霞, 踏青去了。
我來到了東海公園, 太陽剛剛從海平面升。 借著那一縷縷陽光, 我看到了小草剛剛從泥土里鉆出來, 迎著春天的陽光, 茁壯成長……
拐了幾個彎, 便來到了十八盤。山路崎嶇, 但花紅柳綠的十八盤令我神往。 盡管爬十八盤是很累的, 但我毫不在意。 在大自然中遨游本身就是快樂的。
我氣喘吁吁地從十八盤上來, 停息了一陣, 便又踏上了征程。 路邊的樹抽出了新芽, 有柳樹、松樹、 柏樹、 甚至有杉樹。 野花遍地是: 雜樣兒,有名字的, 沒名字的, 盛開在草叢里, 像眼睛, 像星星, 還眨呀眨的。
在樹叢中, 我又發現了一條岔路, 岔路之中更是別有一番景象: 綠發亮的樹下, 點綴著新生的小草,真是別有洞天啊…… 在那玩耍了一陣, 我又回到了大路上, 因為我發現那條岔路是條死路。
太陽已升到頭頂了,中午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濱海路, 要回家吃飯了, 我借著午后溫暖的的陽光, 把這美好的一天記了下來。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6
4月5日清明節,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在4月5日前后,有大批的人們都帶著一家老小趕來上墳,在我們這一帶天氣非常熱,而且還特別干燥,所以是不準燒紙錢的,好了,我廢話不多說,就讓你看看我們是如何過清明的吧!
從早上八點起,我們就開始準備了,我們從家里挑選出五只最大最壯的公雞,選好之后就用繩子栓起來,我們選雞是非常嚴格的,只要最大最壯的雞,其它瘦小的雞不要,因為,只有最大的雞才配列入“黑名單”。
接下來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做墳標的標桿,標桿的要求也特別高,只能選用干的竹子,不能用才砍下來一兩天的竹子,一節竹子通常可以做四根標桿,標桿的下端必須得是尖的,上端要有一個凹槽,這才是最標準的標桿。
接下來就是我們上墳的時候了,我們要走一小段山路,轉一個彎,過一條河,就到我們家的祖墳了,這些墳都存在了幾十年了。首先,上墳的第一步:插香,插墳標。第二步:壓紙錢,但不可以燒。第三步:每人要抱三堆土到墳頭上。第四:按輩分磕頭,年長的先磕頭,以此類推。第五:用雞血抹在墳頭上。當結束了這些流程之后,就算是上完墳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7
清明節是中國人紀念已逝親人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會有許許多多家庭為逝去的親人掃墓,這種習俗已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了。
然而,近年來清明祭奠這個習俗卻慢慢變味了,變得奢侈化了。過去祭祀,在平常人家庭里只用些黃色圓形紙(俗稱元寶)和幾碟小食一壺清酒即可。而現在卻演變成什么小車、紙別墅、傭人等等……真是五花八門,而這些祭品往往又需用火燒掉,成為嚴重的火災隱患,每年清明節都有失火燒山事件發生就是明證。
今年的清明祭奠,人們的奢侈令我咂舌。清明節當天早上,看著家人張羅著祭祖用品,嘴里還念念有詞,說什么百萬家私之類的,聽得我稀里糊涂。正當我想上前問媽媽這樣做有什么意義的時候,忽然小侄子“哇”一聲:“好大的一只燒豬啊,那個爆竹卷著有大鍋蓋一樣大!”我扭頭朝馬路上一看,果然是四個人抬著一只大燒豬和一卷大爆竹,還有人擔著祭品跟在后面。這也太夸張了吧,不是明擺著炫耀嘛!看著那支隊伍浩浩蕩蕩地朝著祠堂方向走去,我不由嘆了一口氣。
我們家也出發“拜山”了,一路走去,途中還真是驚嘆連連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這個彌漫著淡淡哀傷的節日里,我想人們的心情也難免會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吧?但是為什么今天全然不見了呢?雖然說清明前后也有踏青嬉游、親近大自然的傳統習俗,但是至少去“拜山”上墳不該如此吧。一路上,我看見浩浩蕩蕩的車隊,那些人抬著奢侈的祭品來到他們先人的墳上。在祭祀的整個過程中,根本沒有一點憂傷、莊重、肅穆的氣氛,反而看見他們臉帶笑容,還嘻嘻哈哈大笑不止。等他們祭祀完之后,又燒了一大卷炮仗,后來還放了幾筒禮炮。天哪,禮炮不是在喜慶的日子才放的嗎?怎么清明節祭奠親人也放啊?這到底是在紀念已逝的親人還是搞什么新意?這樣過清明節我還是第一次看見。
春雨蒙蒙,飄灑在我的臉上。望著這灰暗的天空,回想起那已逝的親人,那是多么令人懷念。我默默地為他們敬了酒,上了香,接著帶著哀愁與不舍,拖著疲憊的身軀踏上了歸途。想著剛才見到的情景,我一路無語。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年的清明節依舊和往常一樣,來到老家,看到那巍巍聳立的高山時,我不禁有些洋洋自得。因為如果不是我,這里早被燒毀……
清明節即將來臨,老師告訴我們這幾天放假,讓我們回老家掃墓。掃墓?對于這個陌生的詞語,我異常興奮,于是興高采烈地聽老師說起了防火知識……
我日盼夜盼,終于盼到了清明節,我來到了老家的深山中。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甫真是料事如神,我們一行人頂著毛毛細雨來到了故人墳前。突然,大家都莫名其妙地哭了起來,并且又是燒香,又是燒紙錢,還擺上了貢品。只有我一個人在那偷偷的笑……忽然,我驚呆了,再也笑不出來了,燒紙錢引發的火很大,雖然下著小雨,可那火并未澆滅,反而越燒越大……
想著老師上課時說的話:“火是無情的,生命卻是有限的!
在樹林里掃墓,一定要十分留意到那些煙頭,那些點著了的紙錢,火苗……千萬別小看它們,不及時將它們撲滅,必定釀成火災……”我回頭望望爸爸、媽媽,可他們對于眼前的一切仍然無動于衷。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十分為難,看爸爸、媽媽這表情,假如我將火撲滅,肯定會招來他們的責罵。而不及時將火撲滅又……“咳、咳”一股刺鼻的黑煙將我從幻想中拉回了現實。我定睛一看,那火已經釀成了熊熊大火,火勢再不控制就來不及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搶過姐姐的水桶,縱身一躍來到了小河邊,立馬裝滿水,向那團大火撲去,“撲通”,火總算澆滅了。望著這“杰作”,我暗暗得意。我原以為媽媽會夸獎我,可遭來的卻是一頓臭罵……我終于忍不住哭了,嚷嚷道:“你們知不知道,火是無情的,要時刻注意,別因為小火釀成大火而引發火災,這樣會帶來慘重的損失的!”
聽完我的話后,大家似乎都明白了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后來,再也沒大意過。
別小看一支小小的煙頭,一顆小火星,如果不及時撲滅,依然可以釀成大火災。火是無情的,生命是有限的。千萬別讓那小火苗釀成大火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森林防火—人人有責!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9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們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篇10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按照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 4月4日至6日之間。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作為節氣,清明時期正是我國大部地區,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生機勃勃故稱之為清明。首先,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其次,清明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本周四,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 到少年宮認真觀看了解了烈士事跡,為這些偉大的英雄獻上親手制作的千紙鶴。通過這次活動,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寶貴的生命與鮮血換來的,還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長大后報效祖國,成為祖國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