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媽媽為"感統失調"兒童建訓練機構 挺孕肚給孩子上課
感統失調,即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又稱學習能力障礙。一般通過藥物治療配合康復訓練才能糾正。造成感統失調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日前,據悉一名27歲媽媽專門為“感統失調”兒童建訓練機構,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即便是身懷六甲時,她仍舊挺著孕肚為孩子上課,獲得一眾為網友的點贊。
11月21日,北京市昌平區,感統失調兒童青年老師高兵在訓練室內。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姓名:高兵 年齡:27歲
社區:潘家園社區
事跡:8年公益生涯,成立民辦非營利感統訓練機構,為困難家庭的感統失調兒童提供免費幫扶;開展公益講座和慰問演出,資助貧困學生。
榜樣說:公益無大小,每個人都可以做。希望把感統訓練公益機構做得更好,幫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長。
11月21日,北京初雪后的清晨,寒風撲面。智天使青少年成長促進中心的訓練室內,地上鋪滿了柔軟的泡沫板,滑板車、吊纜、彈球等教具依次排放,紅紅綠綠的。
27歲的高兵正跟小朋友玩得興起。
中等身材,一身黑色工作服,挽著袖口的她,捧起一只渾身凸點的軟球介紹,“對于觸覺敏感的感統失調孩子來說,它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智天使創辦四年來,幫扶的感統失調孩子已超百名。創辦人高兵幾乎每天都和孩子們在一起:30個孩子,大半不滿12歲,她熟知每個人的名字和脾性。
感統失調,也稱為學習能力障礙。主要表現為好動不安,平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流利閱讀等。“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高兵不愿稱之為“病癥”。她說,不想讓感統失調孩子的成長留下遺憾。
因喜歡孩子結緣公益
推開訓練室的門,便傳來孩子清亮的笑聲。老師半跪著,引導孩子作出各種動作和嘗試。
“有的孩子很悶,不愿跟其他人交流;有的孩子很敏感,別人輕輕碰一下,在他眼里變成了打。”高兵說,這些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包括觸覺、視覺、聽覺等。對于8至12歲的孩子而言,如果不能加以訓練,對他們以后的身體發育會造成影響。
這位27歲的智天使創辦者,很喜歡孩子。大學畢業后,她在從事兒童教育的親戚那里,第一次接觸到了感統失調這個概念。那時候她才知道,原來孩子成長的背后,還有這些不易察覺的潛在“危險”。
當時,感統失調在國內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訓練機構也零星無幾。剛走出象牙塔的高兵,毅然去了一家感統訓練中心工作,幫孩子們進行感統訓練。每月600元工資,她從來沒有抱怨過。為了更加系統地學習,兩年多時間里,她還找兒童教育專家拜師取經,鉆研教材,參加培訓。
“親眼看到孩子一點點好起來,很神奇。”高兵說,當時自己發現,國內真正關注或了解感統失調的家長極少,花錢送孩子去訓練機構的更是屈指可數。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耽誤不得。一個念頭在她心中萌生:開辦一家公益性質的感統訓練機構,幫助更多困難家庭的感統失調孩子。
此后數年,她舉辦公益講座,去孤兒院慰問演出,資助貧困學生……“不為別的,單純的喜歡孩子,不想讓他們的成長留下遺憾。”高兵說。
挺著孕肚給孩子們上課
2012年,智天使創辦。“甚至來不及高興,就開始忙起來了。”高兵說。
操持不易。3間教室,租金每年幾十萬,高兵東拼西湊墊上,還要為老師的工資發愁;為了組建專業的教師團隊,她親自跑到南京、四川等地的高校招人。
“我對老師的要求,一要專業,二要有愛心,喜歡孩子。”高兵介紹,由于開不出高工資,團隊老師也都是懷著公益的心來到北京,8個人擠在兩間宿舍里。
近幾年,感統訓練以教育機構的模式在北京逐漸升溫,經營可觀。而高兵依然堅持只收取少額費用,每年免費幫扶幾十個孩子前來訓練。
2014年,經民政部門認定,該訓練中心注冊為民辦非營利組織。高兵說,自己的初衷不會變,就是讓北京的困難家庭感統失調孩子,也能接受到專業訓練。
來上課的孩子,有些甚至從20公里外趕過來,由于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高兵和老師們隨時待命。
“真狠。”一位家長說起高兵談道,產前一周,高兵還挺著孕肚給孩子們上課,腰都彎不下來。
有了孩子后,高兵也無暇顧及,托給母親照看。“2歲多的兒子不黏我,很長一段時間跟我不親。”她輕笑一聲,泛起淚花,“我的工作是每天跟孩子打交道,卻沒空管自己的孩子。”
家人不理解,說高兵不該受這份苦。生于皖北縣城公務員家庭,獨女,出落的清秀大方的高兵十分討人喜歡,但在她看來,爺爺和父親軍人出身,取名“兵”字也是希望自己能獨立自強。
二胡“拉”開公益道路
早在2005年,高兵就開始學習音樂表演,二胡拉得一絕,也是這把二胡,拉開了她的公益道路。
一次,學校組織留守兒童慰問演出,高兵登臺表演。演的什么節目她早已沒了印象,但下臺拉起孩子手的一幕卻深受觸動。“他們垂著頭,扯著衣角,不善交流,但能感受到那份渴望。”此后的公益活動,高兵一場沒有落下。
三年后,高兵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她成績優異,拿到不少優秀演員的榮譽稱號,也常常去孤兒院拉上幾曲,把最拿手的《江河水》教給孩子們。
接觸感統失調孩子們后,高兵發現,仍有不少有感統失調表現卻因家庭條件無法接受訓練的孩子。她下定決心,要把感統訓練做成公益事業。當時,她的同班同學僅靠商演,每個月就能掙五六千元。
家人不理解,在他們眼里,高兵原本可以“體面”地生活。
她的生活是另一種“體面”:一次又一次地被請上公益頒獎儀式,捧回一座座沉甸甸的獎杯,甚至受邀參加中央新春團拜會。“如今家人也開始為我自豪。”高兵說。
抽身回鄉,除了看父母,她記掛著的還有資助的三個孤兒。孩子們都在讀書,除了送去錢和生活品,高兵手把手教孩子們做家務,帶他們去游樂園玩。
兩個月前的一天,忙到晚上回家的高兵在茶幾上看到一個信封,包裝精致,上面畫滿花朵,寫著“高兵姐姐生日快樂。”這是資助的孩子送來的,幾分鐘后,她又接到另外兩個孩子的祝福電話,他們還向她聊起長大后的夢想。
“好幾年沒拉二胡了,準備教教這些孩子。”高兵抻了幾下手指,笑著說。
【大家問】
問:“智天使”如何幫扶困難家庭的感統失調孩子?
答:智天使成立以來,接收的感統失調兒童有數百名,其中部分是免費幫扶。此外,訓練中心的專業老師會每周定期舉行感統知識公益講座,每期都會有數十名家長參加。除了訓練中心,老師們還經常到其他兒童機構提供免費服務,關愛感統失調以及自閉癥的孩子,給他們提供訓練。
此外,訓練中心長期開展公益感統訓練營活動,主要面向來自困難家庭的北京孩子,對他們進行免費培訓。困難家庭標準為:家庭年收入低于2萬元的;單親家庭年收入低于1萬元的;來自烈士、勞模及見義勇為者的家庭等。
問:把公益當成事業來做,家里人支持嗎?
答:最初接觸公益時,我還是一名音樂專業學生,已經可以賺到不錯的收入。當我決定要做民非感統訓練機構的時候,并未得到家里所有人的支持。在他們眼里,做公益不掙錢,也沒有做演藝體面。直到我把“智天使”做起來,得到社會認可后,家里人才漸漸看到我的決心,也看到了公益的魅力。
現在,全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在家鄉資助的一些學生,家人也會主動去看望他們。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