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數萬隨遷子女"上學難"問題難解
&bsp; 隨遷子女&ld;入學難&rd;早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了,這一問題不僅困擾著眾多家長,同時也困擾著當地政府部門。眼下,二孩政策全面放開,適齡兒童&ld;入學難&rd;、&ld;入學貴&rd;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更別提隨遷子女的入學問題多么嚴峻。據悉,西安數萬隨遷子女遭遇&ld;上學難&rd;難題。
在父母求了所有能求的&ld;關系&rd;,找了學校、區教育局和市教育局仍然無果之后,6歲半的田田(化名)極不情愿地離開了西安雁塔區的家,被父母送回到偏遠的農村老家上學。
&ld;姐姐能在西安上學,我為什么不能?我想和你們在一起!&rd;這幾天,田田父母滿腦子都是孩子從眼淚汪汪乞求到撕心裂肺哭鬧的身影。
田田為什么不能在西安上學?這源于西安市教育局今年出臺的一項入學政策‐‐城十區的新生必須回戶籍所在地上學。
在西安市的10個區,于教育資源的配套遠沒有跟上城市規模的擴張,今年突然遭遇&ld;上學難&rd;的孩子數以萬計。因為這項政策,隨遷子女要么花錢上昂貴私校,要么只能返原籍當留守兒童。
田田的父母很早就來到西安,一直在當地打工,租住在西安市雁塔區明德門一帶。除了戶口在老家農村,他們的工作、生活、社會關系等幾乎都固化在西安。比田田大兩歲的姐姐,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身份在明德門小學上學。
田田的遭遇并非個案,西安市教育局提供的情況顯示:&ld;近年來,隨遷子女人數劇增,主城區學位極度嚴峻。以雁塔區、未央區為例,雁塔區小學六年級畢業的人數和幼兒園大班人數相差約8000人,即表示缺少約8000個學位,未央區也同樣,缺少約6000個學位。&rd;
根據新政,今年西安全市10城區無法正常入學、享受義務教育的人數不是小數目。
近年來,西安市在建設&ld;千萬人口級大都市&rd;的目標中,城市規模迅速北進南擴東拓西展,但學校、醫院等基本配套嚴重滯后,&ld;上學難&rd;日益加劇。
記者從西安市教育局基教處了解到,主城區超大班問題普遍存在,2014年和2015年,各區縣教育局挖掘學校潛力,通過改造學校功能部室、翻蓋加層,解決燃眉之急。2016年,學校基本沒有接納空間,&ld;超班額、超大額、大班額&rd;問題普遍存在,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身心健康,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今年6月,西安市教育局出臺《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以戶口、居住證、務工證明、流出證明&ld;四證&rd;為據,對10個區的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做出限制,適齡新入小學、初中的子女不能享受在打工地就近免費入學的老政策,而必須返回原籍上學。
西安這項事出有因的政策,讓數萬家庭陷入了焦慮。
經濟狀況相對好的家長,展開了&ld;拼關系&rd;進私立學校的&ld;戰斗&rd;。家住雁塔區博文路的丫丫(化名)媽媽,動員起了所有能想到的關系,常年在青海做生意的丈夫也在西安蹲了一個多月,經過全家人一個夏天的努力,最后,他們花15萬元讓孩子上了距離較遠的一所私立小學。
臨近開學,150多位心急如焚的家長加入了一個名為&ld;為了孩子永不放棄團結一心&rd;的微信群。記者在這里面,見到了&ld;上學難&rd;的種種辛酸:
‐‐老張是長安區馬王鎮糧站職工,2004年糧站解散后到蓮湖區打工生活,去年在棗園北路三民馨苑小區買了市政府的保障房。因小區剛剛入住還不能辦戶口,6歲的兒子要上小學,卻被告知要返回原籍上學。&ld;原籍除了空戶口,什么都沒有啊。&rd;最終經過力爭,孩子被分到報恩寺小學。&ld;快到三環了,15站路,不堵車都得一小時,還別說其他了。&rd;
‐‐戶籍遠在72公里外的閻良區關山鎮水寨村的文靜,租住在未央區北辰大道東方紅村,夫妻都在一家建材廠打工,6月聽到消息就帶著打工合同等證明資料去附近的小學給女兒登記,卻被告知要回原籍。&ld;老家地也租出去了,公婆在臨潼打工,我們回去吃什么?&rd;
‐‐覺得最虧的是榮文,就因為戶籍所在地高陵縣去年變成了高陵區,一字之差把孩子擋在了公立學校的大門外。&ld;我在鳳城四路租房,老公在工地開挖掘機……這兩個多月真是煎熬,每天都活在苦悶中。最后只能上私立學校,一年13萬元學費。本來打算要二胎的,現在也不敢要了。&rd;
家長們認為,如此大規模的&ld;上學難&rd;,與《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實施意見》不符。
該意見明確提出&ld;切實解決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和&ls;擇校&rs;問題,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rd;&ld;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rd;。
記者查閱了西安市教育局近年的工作要點,從中可以窺見西安市學校建設的部分狀況:2014年該局提出&ld;全力推進開發區36所新建學校項目及區內中小學、幼兒園提升改造項目的實施&rd;,2015年又稱&ld;全力推進開發區36所新建學校項目,確保秋季開學時建成投入使用&rd;,2016年繼續強調&ld;完成開發區36所新建學校和50所行政區內學校提升改造項目&rd;。
顯然,教育部門也在忙活,但教育資源的配套還是跟不上城市規模的擴張。
數萬隨遷子女的&ld;上學難&rd;,究竟該如何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