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11歲女孩留紙條離家出走兩天兩夜后被找到
&bsp; 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較叛逆,一旦遇到學習或生活上的不如意,他們就想通過離家出走的方式來逃避,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首先,這是一種置自己安危于不顧的不負責任的典型表現,其次,還讓家長們跟著著急擔心。所以,小編提醒各位親愛的小朋友們,做事前請三思而后行。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羅繼梅
&ld;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rd;,南寧這個離家出走的女孩被找到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最近兩天,一個11歲女孩蘭蘭留下紙條獨自離家出走,急壞了她爸媽,也牽動了南寧人的心。網上網下都是各種尋找她的信息,本報也在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報紙上發布了相關內容。蘭蘭3月20日留書離家,3月22日被找到,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對關愛蘭蘭的親朋好友們來說,這兩天兩夜的曲折揪心,終于宣告結束。
在本報3月22日8版報道的尋人信息中提到,蘭蘭于3月20日中午12時許留下紙條離家出走,過了一天一夜,3月21日媽媽楊女士才在查看了道路監控錄像后,發現蘭蘭離家的兩個節點。之后線索就中斷了。但找人的行動沒有中斷,蘭蘭同學的家長也都在時刻留意,幫助尋找。3月21日晚,有幾位家長更是陪著楊女士連夜輾轉多個監控地點,為尋找孩子有可能出現的地方的任何線索,一直忙到凌晨三四點鐘,終于有了點眉目:孩子曾在亭洪亭江路口附近坐69路公交車,并在南寧火車站下車了!不過,她到底要去哪呢?
3月22日上午11時20分許,楊女士和其他幾位家長‐‐琪媽、涵媽、小銘媽等一行人正準備從江南區出發前往火車站尋找蘭蘭,突然,琪媽接到了另外一位家長董女士(蘭蘭同學的媽媽)的電話,只聽到董女士在電話里大聲地對琪媽說:&ld;我找到蘭蘭了!&rd;在旁邊的楊女士聽到有女兒的消息,激動得一下子哭出來:&ld;是真的嗎?她在哪里?&rd;
據董女士介紹,當天上午,她騎電單車經過星湖古城路口等紅綠燈時,無意中轉頭向旁邊看了一眼,突然,隔著兩輛電動車她發現,站在旁邊準備過馬路的女孩就是大家日夜尋找的蘭蘭!董女士馬上把車一鎖,跑過去抓住蘭蘭的肩膀,并把她帶到路邊的安全地帶。&ld;當時蘭蘭是獨自一人,臉色發青,樣子顯得非常疲憊&rd;,董女士隨即打電話通知琪媽。
楊女士聽聞女兒蘭蘭被找到的消息后,一行人驅車即刻前往星湖古城路口附近,到達目的地車還沒停穩,楊女士就迫不及待拉開車門,沖過去抱住女兒,母女二人相擁而泣。聽到蘭蘭委屈壓抑的哭聲,幾位家長提議帶孩子去南湖公園放松心情,琪媽路上更是用咬耳朵,說悄悄話的方式打開蘭蘭的心扉。終于在南湖公園玩了幾圈溜冰之后,蘭蘭展露出孩童的笑顏。
當天下午3時許,記者在一家餐館見到蘭蘭和幾位家長,大家有說有笑,蘭蘭也不時笑著參與談話。但當問到她這兩天去了哪里時,她低下頭,并不愿多談,但明確回答說想家了,也想爸爸媽媽了。至于她這兩天獨自一人在外面到底怎樣度過?楊女士和幾位家長暫時還問不出來,也不愿過多觸及孩子的脆弱,&ld;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比較重要。&rd;&ld;找到女兒我終于可以放心了&rd;楊女士眼圈發紅,感動地長舒了一口氣說道,表示以后會多花時間陪伴女兒,多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時,楊女士也想拜托記者,借本報向幫助尋找女兒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謝,令她充分地感受到了南寧&ld;能幫就幫&rd;的精神。
董女士:(剛發現蘭蘭時)你吃飯了嗎?有喝水嗎?
蘭蘭:吃了(聲音很小,從口袋掏出一個包子)。
董女士:你晚上住哪?
蘭蘭:面包店。
董女士:那你知道爸爸媽媽找你嗎?
蘭蘭:我有感覺到。
董女士想繼續問下去,但神情疲倦的蘭蘭除了搖頭或回答幾個語氣詞之外,似乎不愿再多說話。
出于安撫孩子的心,在場幾位家長建議現在不要過多問孩子出走的事情。
這個女孩為什么會有離家出走的心及行為呢?心專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韓慶寧分析,11-13歲屬于兒童到青春的過渡期,11歲的孩子已進入了青春期前期,行為表現明顯與兒童時期不同,情感慢慢變得豐富,情緒波動大,容易出現懊惱、苦悶、后悔等此類不良情緒,容易被騙。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正確指導,就會盲目地進行自我探索,甚至做出一些危險的行為。
那么如何引導孩子更好地度過這個時期呢?這個時期最需要父母來引導,母親不要過多嘮叨,而父親是女孩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異性榜樣,父親的正面性格尤其會影響到女孩,因此父親要多與孩子進行正面愉快的交談,要少談學習成績多談孩子關心的事情。
離家出走造成的影響范圍很大,往后怎么消除這件事情對孩子的負面心影響呢?韓慶寧認為,社會熱點事情的影響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建議父母和孩子不要過多會網絡上關于這件事情的語言,而是多陪陪孩子,多安撫孩子,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能離家兩天兩夜獨自生活,說明這個女孩的獨立性較強,對父母不依賴,所以父母也應該反思孩子這樣的狀態。必要時可以找心咨詢師對孩子進行心行為干預,引導父母開始關注孩子,引導孩子多跟父母敞開心扉,不強迫孩子,及時關注孩子心變化,給予其積極正面的影響。 (羅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