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5名高三女學霸陸續被世界知名大學錄取(2)
錄取學校:牛津大學
秘笈:文書很重要
今年1月,張銘被牛津大學錄取,主修實驗心學。她從小就愛觀察人、研究人,爸爸媽媽就是她最早的研究對象。&ld;我爸爸在國企工作,是個慢性子文藝男中年,愛打太極、攝影、種花。我媽是大學英語(精品課)老師,急性子,做事情風風火火,非常上進,現在還在讀博士。&rd;張銘說。
高二,張銘與同學和老師創建了&ld;peer bddy&rd;的社團,邀請優秀的師兄、師姐為師弟師妹們&ld;傳經&rd;,分享申請名校的經歷。2014年1月,張銘在學校的英文官網上發表了一篇倡議節約用紙的文章。&ld;我從小就有節約資源的意識,隨手關燈、循環用水等都已經成為習慣。到了華附后,我發現同學們存在浪費紙張的情況。&rd;在那篇倡議文章中,張銘建議同學們雙面打印,如果發現了錯誤盡可能在原稿上改動而無須重新打印。她甚至建議老師,在準備教案時,如果文章不太長,可以在一張紙上打印幾篇,裁剪后分發給同學們。這一建議也得到了采納。
與美國大學不同,英國大學的申請文書更偏重于學術。在高二那年暑假,張銘加入了一個美國大學教授發起的&ld;pieer&rd;研究項目,內容是&ld;壓力對青少年睡眠以及他們做決策時造成的影響&rd;。三個月的時間里,張銘先在網上聽教授講課及論文指導,并撰寫論文。為此,她閱讀了50多篇相關學術論文,最終形成了26頁的研究報告。這段經歷被她寫進了申請主文書中,被認為是有力的加分項。除了統一的托福(課程)和AT考試之外,劍橋和牛津大學都有單獨的入學考試,主要考察數學邏輯和語言邏輯,張銘的成績在前5%,順利進入了面試。面試過程約為40分鐘,內容與她申請的心學相關。
記者:你看上去總是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有過焦慮的時候嗎?
張銘:當然有,但我有一個緩解焦慮的絕招,就是從很小很小的事情上找到快樂。除了牛津大學之外,我也有申請一些美國的院校。在申請文書里我就提到,自己特別享受吃蘋果時,&ld;咔嚓&rd;一口咬下去,爽脆多汁的感覺。人們都說吃蘋果對身體好,但我吃蘋果是為了享受屬于&ld;吃貨&rd;的快樂,沒有其他目的。聽別人說,數飛機數到1000架就可以許愿,我就經常抬頭望天數飛機,數到1000架時,我真的許了一個愿,當時就覺得很開心。開心能沖淡我的焦慮感。
錄取學校:芝加哥大學
秘笈:從小讀英文原版
與她的兩名同學比起來,廖亦琦顯得有些&ld;非主流&rd;:朋克風穿著,紫紅色指甲。像這樣的個性&ld;學霸&rd;,在華附并不少見。
會彈鋼琴、會跳舞的廖亦琦,最鐘愛的還是閱讀。她初中時就閱讀英文原版書了。&ld;我特別喜歡《魔戒》,中文版讀了四五遍,然后決定讀英文原版。&rd;最開始要查電子詞典,進度很慢,一年下來只能讀一到兩本,讀到高一,她已經可以脫離詞典閱讀了,閱讀進度也大大提高。讀得最多的是奇幻類小說,《黑質三部曲》、《永恒之王》等都是她的心頭好。廖亦琦的另一個愛好也是緣于《魔戒》:她被電影里出現的古老字體深深吸引,于是開始練習英文古書法。在芝加哥大學,主攻方向將是&ld;中世紀研究&rd;。
在自己的申請主文書里也充斥著各種奇思妙想。在文章中,她以充滿鏡頭感的筆觸描述了自己7歲、12歲、16歲的經歷。7歲的小女孩在讀完《納尼亞傳奇》后,滿心期待地躲進了大衣柜里,期望穿越到另一個個世界。當小女孩長到了12歲,她每天在網上尋找各種練習靈魂出竅的方法。有一天,她躺在床上冥想,感受到眩暈、被拉扯、身體下沉。盡管靈魂沒有出竅,但她愿意相信自己感受到的便是臨界狀態。
她的媽媽和留學機構的指導老師在看過這篇文書后都直搖頭,認為過分天馬行空了,沒有學校會錄取這樣的&ld;怪孩子&rd;。但最終,芝加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特意提到&ld;非常喜歡&rd;這篇文書。
記者:亦琦讀了那么多英文原版書,對于寫作文一定會大有裨益吧?
廖亦琦:不僅是作文,對于我的閱讀也很有幫助。其實我做的閱讀訓練不太多,但SAT的閱讀得了滿分,我認為這得益于自己長期讀英文原版書。作文方面,我的遣詞造句是沒有問題的,但&ld;急就章&rd;的能力稍微弱一些。
但因為備考時間很短,不可能每天都寫一篇作文,我的訓練方法是每天都寫一兩篇作文提綱,把思路寫下來,鍛煉自己快速謀篇布局的能力,效果還是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