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中學多名學生聯名要求“罷免”班主任
學校是孩子們學習和接受教育的地方,班主任是就像是孩子們的家長,關注的孩子的學習成績,近日,浙江省的一所中學,某班級學生聯名要求彈劾班主任的新聞,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趕緊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想要了解更多兒童最新資訊嗎?請看海南省將在6年內建設367所足球主題學校。
近日浙江一中學學生聯名要求罷免班主任的彈劾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熱議。尊師重道是我國歷來的思想文化傳統,這種罷免老師的行為實屬另類。我們需要反思,到底誰應當為學生們如此極端的行為負責。
近日,一篇《不要打太極,愿得一正面回復》的網絡熱帖,曝出浙江溫州蒼南一場學生聯名要求罷免班主任的“逼宮”大戲。帖文稱,在蒼南縣某中學,班主任王某上課期間辱罵學生,并有暴力傾向,引發該班學生不滿。該班學生向校方反映后,仍未徹底改變王某的“陋習”,于是學生們寫了封信給校長,超過半數學生在上面簽字,要求調換班主任。(3月23日《法制晚報》)
學生聯名要求罷免班主任的“逼宮”大戲,現實中確實少見。涉事的校方與老師,短時間里或許還難以適應和接受。然而,學生的這種“逼宮”行為盡管略顯偏激,但其表達訴求的方式仍應得到尊重。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傳統的學校教育及教學理念中,教師被視為知識權威,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和客體的地位。因此一旦校方指定某老師執教某班,學生就不得說半個“不”字,哪怕其授課水平再差、教育能力再低,學生也不能行使“彈劾”權。但世易時移,如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日趨多元,對學校規定和教師教學不敢質疑、一味服從的現象日趨減少,開始主動表達自身訴求。而當訴求渠道堵塞、訴求目標未達成時,未成年人未經理性引導的訴求便會走向極端。
其實,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對老師的感情親與巰,直接影響學生對該老師所教學科的興趣的有與無,也決定該門學科成績的好與壞。換言之,讓學生短則一年、長則數年,懷著抵觸情緒接受一位不受歡迎的老師教育,不僅直接影響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損身心健康。這無論是對學生還是老師,都可說是一種極大的教育資源浪費。令人遺憾的是,校方和教師往往認識不到這點,總認為是個別學生“無理取鬧”,并未給予重視。“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未成年人保護法這一明文規定的受教育權,應可分解為就學的平等權、受教育的選擇權等方面。新聞報道中的學生“彈劾”班主任,實則是在表達受教育的選擇權。
就學生“彈劾”班主任事件而言,校方明明知曉班主任“在教學經驗和學生管理上,還有待學習”,也明明知道學生對班主任懷有嚴重的不滿情緒,卻一味地想“再給年輕老師一次機會”,最終因溝通路徑失效、裁決程序缺失,未及時有效地化解師生矛盾, 導致雙方關系愈發緊張。這不僅沒有盡到應有的教育之責,對學生權利意識也是一種無情的扼殺。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學生權利意識不斷高漲,類似的“逼宮”行為或許會變得日益頻繁。對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和教師要有思想準備,正確認識與求解學生的正當訴求,盡可能用理性的方式化解師生矛盾,而不是消極對待,甚至封堵、剝奪學生的“話語權”。